「強勢沒有一點不好的地方。」「記憶是不可相信的。」
法國兩大戲骨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飆戲,母親的扮演者在戲內也是演員,將盛氣凌人又脆弱易碎的星光演繹得淋漓盡致。
■凱薩琳·德納芙飾演的母親法比耶娜
作為是枝裕和首部「外語片」,有關水土不服的討論也圍繞著它。有豆瓣網友給出了神評論:「就像用咖啡杯喝了一份味噌湯」。
■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女兒盧米埃
作為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片和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真相》出現在了第23屆上海電影節「官方推薦-影展精粹」單元。當他們在電影裡用法語聊家長裡短,雖有違和,但有一道道法式幽默依次呈上;當是枝裕和使用大搖臂,由近及遠地拍攝院子的遠景,枝丫上的葉子均已搖落,影片落下帷幕。作為觀眾,好似品味了一部「美味」的秋日終曲。
■影片結束時院子的遠景母女糾葛:和解真的「全憑演技」?
先介紹一下劇情,下文含劇透。
「是一座豪宅,但背後是一座監獄」。身為編劇的女兒盧米埃,帶著丈夫漢克和女兒艾米回到了母親法比耶娜的家裡。
■女兒帶著小家庭回到了故土
她這次回來的目的很簡單,母親作為名演員的回憶錄《真相》就要出版了,她想要「檢查」這本名為真相的書是否符合事實。寒暄幾句後,就開始客氣地詢問「為什麼沒有把書提前寄給我看」,兩人的關係不似母女,倒像是一對罅隙已生、盡力掩飾的友人。
不負期待,書中的水分之多,堪比不負責任的「非虛構寫作」。最令人失望的,是母親沒有提及自己英年早逝的友人,也沒有提及相伴多年、默默付出的助理盧克,這讓其身邊的人都頗為心寒。
■法比耶娜
不過,法比耶娜是從來不會認錯的。「你們不能理解演員的想法。」「我寧願做一個糟糕的母親,一個糟糕的朋友,但也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女演員。」演戲是法比耶娜的生命,她也無時無刻不在演戲。
接下來,一家人都去了片場——法比耶娜在戲中飾演變老後的女兒,而神似昔日好友莎拉的演員馬農,扮演的則是永遠年輕的母親。莎拉和莎拉之死是母女倆共同的心結,法比耶娜懼其生動靈氣,不敢與之一同演戲。盧米埃喜愛這位和藹的阿姨勝過母親,怨恨母親的欺騙致使阿姨尋死。莎拉為什麼死?母親為什麼這麼做?這是影片即將慢慢揭開的「真相」。
■共演的年輕演員神似昔日的好友莎拉
值得一提的是,在片場上演的「戲中戲」是一部很有趣的科幻作品,甚至有人說比本體更好看的《關於母親的回憶》(Memories of My Mother)。原著作者是《三體》的翻譯、雨果獎和星雲獎得主劉宇昆,曾改編成短片《美麗夢中人》,在科幻和短片電影節中獲了不少獎。
身患絕症、只有兩個「地球年」生命的母親,決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太空旅行,用「相對論」欺騙時間,看著孩子長大。然而,這位時間旅行者的女兒每7年才能見到一次母親,當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她對容顏未改的母親說:「你又要離開我了,我覺得好孤獨。」
在這場「戲中戲」,母親法比耶娜代入到了女兒的角色,也在一次次琢磨中對女兒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體悟。由此,她決定告訴女兒一個「秘密」:自己之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搶走朋友的角色,是因為想要演女兒最喜歡的書中的角色,想要把女兒從朋友手中「搶」回來。
■女兒在一瞬間原諒了母親
盧米埃頓時非常感動,追問母親為什麼不把這段寫進書裡。母親回答:「我不知道,也許下一版會修訂吧。」但更重要的是,她從女兒的表現中得到了演戲的靈感,強烈要求重拍最後一幕。
是否是戲呢?盧米埃不知道,也無法知道。有可能,法比耶娜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以編劇身份繼續活躍在光影世界裡的女兒,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回應。她派出自己的女兒,告訴法比耶娜希望她去太空,「這樣你就能看到我成為成功的演員了。」
■盧米埃的女兒艾米
這讓人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說》中的金句:「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相比沒有血緣聯繫的人,親人之間的愛恨更加糾纏。無從擺脫,無從選擇,在未能察覺的縫隙中定義自我——追求「家務事的真相」,難點不僅在於記憶的模糊性,也在於情感的複雜性。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有太多做得不夠好的父母、身份錯亂的父母、以假亂真的父母……我們感動於冷酷世界中,邊緣人的互相取暖,反過來也可以看看名利場中,穿上盔甲的人宛若刺蝟的互相接近。兩者的共同點在於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戲中人的拿起和放下,由此蒙上了真實的糖果色濾鏡。
文化碰撞:用「法式話癆」演繹的「閱讀空氣」
當然,《真相》稱不上是枝裕和的代表作。
■《真相》劇照
豆瓣7.1分,IMDb6.4分,metacritic73分,爛番茄87%,和所有電影比不算差,但和是枝裕和自己比,是「吊車尾」的作品。甚至有人用「撲街」和「翻車」,形容是枝裕和的這部新作。
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你很難想像一個法國人用滔滔不絕的「法式話癆」去「閱讀空氣」,女兒把自己包裹起來假裝不需要母親的關心,母親暗地裡為女兒的堅強而難過,這種行為太過小心翼翼了。
當然,電影還是表現了一些犀利的瞬間。法比耶娜評價盧米埃:「她都沒意識到她離開法國,是為了躲避我。」盧米埃問法比耶娜:「你愛自己,還是喜歡電影……就一次,讓電影贏一次。」法比耶娜回答道:「我喜歡我演的電影。」
這些相對的「直率」讓人精神爽朗,但它把更大的困惑留給了觀眾:家人之間的相處只能靠演戲嗎?她們的關係可以靠演戲維持嗎?一個視真相為無趣的人,是可以相處的嗎?
從這個層次來講,是枝裕和在這部電影給的「留白」過大,給人以「太淺了」的感受。
是枝裕和稱,《真相》的劇本在2003年就寫好了,本打算拍成小型舞臺劇。後來,一向想和東亞導演合作的朱麗葉·比諾什找到了是枝裕和,希望參演一部電影。是枝裕和又認為這個劇本「沒有地域性」,便拿來拍電影。
■導演和演員們
有意思的是,在拍攝的6個月時間裡,身為導演的是枝裕和不會法語和英語,演員大多不會日語,全程依靠翻譯和表情。但這部影片最終「立住了」,從中可見藝術超越語言的力量。
《真相》是一個很有趣的小品,它打造了一個短暫脫離日常,審視自身的空間。人生如戲,你是否在用「演戲」避開激烈的衝撞、無解的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