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則哲理小故事,引很多父母深思!育兒簡單,也不簡單

2020-12-14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很多「大道理」,都蘊含在「小故事」當中。

育兒中的道理也是如此。

這一篇,通過七個哲理小故事,看一看其中蘊含的育兒大道理。

(1)私人邏輯

有兩個人,同時看到了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

一個人不屑地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裡一定沒有學問。」

另一個人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裡一定沒有錢。」

【我想說】

不同的人遇到同樣的事,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便是每個人的解讀方式,這種解讀方式來源於「私人邏輯」。而這個「私人邏輯」大多來源於每個人0~5歲的童年時期。

在這段時期,我們根據周遭的環境,根據看到的人事物,形成的一套屬於自己的解讀方式。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父母首先就要以身作則。我們的示範,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2)推己及人

晚飯後,母親和女兒一起洗碗盤,父親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

突然,廚房裡傳來打破盤子的響聲。

兒子望著他父親,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

父親說:「你怎麼知道?」

兒子答:「她沒有罵人。」

【我想說】

我們習慣以不同的標準來對待自己和他人,而其中以「責人以嚴,待己以寬」的人最多。

在育兒中也是如此。

父母對待自己的標準與對待孩子的標準是不同的。

父母拿著手機,刷著小說、抖音,然後對孩子說:「你要多看書,要養成閱讀習慣。」父母遇到工作難題,煩躁發脾氣,然後對解不出問題哭泣的孩子說:「遇到問題,要沉穩,要積極想辦法。」父母弄壞了東西,默默去修或者買個新的,孩子弄壞了東西,就去批評:「怎麼這麼不小心?太不懂事了!」

(3) 「審美」能力

同樣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有位同學將來的志願同是當小丑。

一個老師斥之為:「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另一個老師說:「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

【我想說】

一個孩子,若能遇到「審美」能力強的老師,能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看到孩子的進步之處,時常認可和鼓勵孩子,是這個孩子一大幸福。

如果,一個孩子,遇到了「審美」能力強的父母,總是能用「鼓勵性語言」與孩子溝通,能發現孩子的潛力,並激發出來,讓孩子越來越自信,內心越來越有力量。

——這是這個孩子一生的幸福。

(4) 傳承樂觀

有兩個觀光團到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

一位導遊連聲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

而另一位導遊卻詩意盎然地對遊客說:「我們現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大道。」

【我想說】

當父母看問題積極正向,就會將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如果我們足夠用心,就會發現,樂觀的家庭,孩子也樂觀;悲觀的父母,孩子也多悲觀。

所以,想讓孩子如何面對挑戰與困境,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講道理,而是用親身做示範。

(5)順其自然,別太焦慮

小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小小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給家庭醫生求助。

醫生說:「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過去。」

小明媽媽說:「在你來之前,我該做什麼?」

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間了。」

【我想說】

如果我們遇到一個智商高、學習能力強、又天生自律的孩子,我們一定很開心。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只是個普通的孩子,雖然很努力,可成績依然中遊;雖然很用心,可舞蹈依然只能站在第二排……不要失望,不要焦慮,調整自己的期望,接納孩子的一切,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因為:即使你失望,也改變不了現狀,還會徒增孩子的煩惱,讓他在父母失望的表情中,不斷地自我指責,自我否定,對孩子身心不利,更很難培養出他的自信心。

所以,先調整期望,先接納孩子的現狀。

只有我們接納了,才能沒有失望,才能心平氣和,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才能發自內心欣賞孩子身上的特別之處,看到孩子身上的「美」,進而真誠地認可和鼓勵,給孩子力量,讓孩子不斷進步。

(6)學會反思

甲:「新搬來的鄰居好可惡,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

乙:「的確可惡!你有沒有馬上報警?」

甲:「沒有。我當他們是瘋子,繼續吹我的小喇叭。」

【我想說】

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如果不會反思,親子矛盾一定會越來越多。父母若不會反思,出現問題了,多半會將責任都歸在孩子身上,看不到任何自己需要成長或改善之處。久而久之,孩子也便學會了習慣性「他責」。

於是,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一旦與父母產生衝突,與父母之間的對話就會變成「互相指責」。

最近,我正在培養孩子的反思能力。當我兒子和我敘述他與妹妹之間的衝突時,我會有意識地讓他先分析自己的原因(哪怕只能分析出一條),然後才能說對方的責任。否則,我可以拒絕不聽。

(7)思考問題要以「善意」為出發點

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優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的貨車司機搖下窗戶大喊一聲:「豬」。

張三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

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我想說】

首先,對於孩子來說,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不建議他以善意去面對陌生人。畢竟,孩子遇到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不知道。如果是壞人,有些後果是我們無法承受之重。所以,面對陌生人,孩子要有足夠的戒心,有充分的自我保護意識。

然後,在面對親人、同學、朋友和老師,這些身邊人時,要以「善意」為出發點。如果有疑問,可以提問,確認,而不是以「惡意」猜測,直接去批評和責罵。

尤其「父母對孩子」和「老師對孩子」,更應該多一些耐心。

有個媽媽,給兒子做了牛肉麵,還放了幾隻大蝦。想著兒子每天學習,挺辛苦的,多給加些營養。可是,當兒子吃完她去收碗的時候,發現碗裡還有兩塊牛肉和一隻大蝦。這個媽媽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剩飯,想要批評他。

可是,她停下了,而是換了一種問法:「兒子,你碗裡還有牛肉和大蝦呢,你吃不下了嗎?」

兒子回答道:「媽媽,那是我給你留的,我剛剛看到你碗裡沒有。」兒子說完,背著書包就去上學了。留下媽媽一個人眼含熱淚將牛肉和大蝦吃了。

結束語

我們要學會慢下來,多與孩子溝通,多聽孩子說話,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不要總是催著孩子起床,催著孩子學習,催著孩子寫作業,催著孩子洗漱睡覺……在無數句的催促中,我們沒有耐心聽孩子說一些「我們認為沒有用」的話,從而錯過了孩子心中的「真善美」。

這就太遺憾了。

育兒即育己,讓我們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與孩子共同成長,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凱特王妃一個育兒小習慣,獲育兒專家稱讚,如此簡單,你我做不到
    一說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不聽話,常常把自己的話當作耳旁風。有時候,父母越是嘮叨,孩子就越是叛逆,親子之間的火藥味也就越來越濃。類似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家庭都會上演。在這方面,凱特王妃和孩子溝通的一個小習慣,獲得了多數育兒專家的稱讚。育兒專家們發現一個問題,凱特王妃每次和孩子交流時,總是先蹲下身子,認真聆聽孩子的說話。事實上,不僅凱特王妃如此,她的丈夫威廉王子亦是如此。這個習慣看似微不足道,而多數的父母卻做不到。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第一個家庭:一個三口出遊,兩個年輕的父母,在充氣城堡外面,自顧自地聊著天,對於孩子的呼喊,都不怎麼搭理,偶爾只是簡單回應一下,還說趕緊去玩,不晚我們就回家了。本來興致盎然的小傢伙,慢慢地卻沒有多少玩樂的興致了。
  • 幸福原來如此簡單,原來我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健健康康!
    然而今晚牛牛簡單的話語卻引起了我的深思。在此之前我總覺得自己過得不夠幸福:掙的錢不夠花;住的房子不夠大;開的車子不夠好;每天都有許多的繁瑣事情……面對牛牛簡單坦然的幸福觀,我為自己的一些欲望感到羞愧。認真回想自己的生活,卻發現原來自己每天也都很幸福。
  • 4個孩子4個博士,最成功的母親講述育兒經:小學的基礎至關重要
    本文原創丨乖媽 當代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或許是因為自己吃過了沒文化的苦,也或許是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可能是單純地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加幸福。總之,在育兒這件事上,當代父母應該是最盡職的一代家長了。
  • 《萬箭穿心》:做成熟父母,拒絕用「過山車式育兒」
    一句話概括就是:情緒全自動,育兒看心情!很多父母都在不自覺的踐行著這種「過山車式育兒」方式,就如劇中的李寶莉,影片開場的一場飯桌戲,就把李寶利這種錯誤的育兒方式刻畫的淋漓盡致。心理學專家曾說過,父母情緒的表達會影響孩子性格脾性的形成。而長期用「過山車式育兒」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性格缺陷。01.容易情緒化在情緒化氛圍中長大的孩子,除了給孩子留下內心恐懼和心理陰影外,還會使孩子也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 這組畫風簡單的漫畫,蘊含著生活哲理,看不懂的人最幸福
    漫畫是五雲車最喜歡的畫作之一,它可以通過簡單幾個畫面,給我們描述出可愛、浪漫、熱血的故事情節,讓看到這些漫畫的人,都會深深的觸動到。不同漫畫家的畫風也不盡相同,有的漫畫家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將漫畫的角色過分美化,反而減少了故事情節,不過,也有一些漫畫家,只是為了自己想要畫的東西,而去創作漫畫,他們並沒有將漫畫當成盈利的方式,反而,創作出來的作品更為感人。
  • 薯條和大蝦的簡單搭配,鮮嫩營養,美味好吃,解饞的育兒美食
    大家好,這裡是楊爸的育兒經,主題介紹簡單的育兒輔食和育兒知識,只為分享對孩子更好的。——本款美食適合3周歲以上的孩子品嘗。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薯條製作工藝油耗太多,而且成品熱量太大,不適宜給孩子經常吃。但對於今天分享的這款薯條炒大蝦來說,筆者就是用不同的烹飪方式,把薯條和鮮蝦做了一個美味搭配。家中的孩子對於這款新奇的美味非常喜歡。
  • 「三腳凳」理論告訴你:育兒的本質與孩子無關,與父母自身有關
    育兒書,兒童教育的書籍並不只是為新手媽媽準備的,很多人都應該放下對育兒書的偏見。這本書治癒了我,我覺得所有童年有過創傷的人都應該看。其實,當我們成年後,我們就是自己的孩子。《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是一本育兒書,作者是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她擁有40年育兒經驗,出版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父母和孩子相處融洽愉快。
  • 有一種羨慕叫黃多多的優秀,一流父母怎麼育兒?羅森塔爾效應揭秘
    黃磊對於自己女兒的教育方式常常被人所誇讚,通過對黃多多的觀察不難發現科學合理的育兒方法往往才是影響孩子優秀與否的關鍵因素。一流父母的育兒理念需要每一位家長來認真學習。想要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形成正確育兒的正反饋,首先需要認識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在黃磊的<給多多的一封信>中,他就表示不要「為了贈品而去選擇商品」,這也是做父親鼓勵女兒不隨波逐流的期望。黃磊夫婦的育兒之道1、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很多明星都喜歡與自己的孩子以「哥們」「姐妹」相稱,這種稱呼是為了讓父母的心態產生變化。以朋友相處會讓彼此都放鬆,當父母放鬆下來時,孩子自然而然就不會緊張。
  • 日本國寶級兒童心理大師寫給0-5歲父母的育兒寶典,敬請收藏!
    關注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這麼多年,讓我們熟悉的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大師,大部分都是女性,平井信義卻是個爺爺輩,更為特別的是,他不僅自己養育了三個兒女,還輔助養育了8個孫子輩,11個孩子的養育經驗加上他的專業,這本《平井信義育兒法》(原名《爺爺的育兒學》)在一眾育兒書裡不突出也難!
  • 育兒簡筆畫:簡單幾筆畫出可愛的兔小妞就會的學前繪畫!
    2017-12-03 11:25:22 來源: 順媽育兒 舉報
  • 張一山父母是誰 張一山父母是做什麼的背景揭露來頭不簡單
    張一山父母是誰?想必不少網友都是十分好奇的,作為童星出道的張一山父母究竟是什麼來頭呢,張一山憑藉出色的演技圈粉了不少人,關於張一山父母家境怎麼樣,大家可以跟小編來一起看看,揭露張一山父母是做什麼的背景來頭不簡單。
  • 距地球65億公裡外,旅行者1號傳回照片,內容引科學家深思!
    距地球65億公裡外,旅行者1號傳回照片,內容引科學家深思!古代人對外太空憧憬時,只能在微弱的月光下,抬頭仰望漆黑的夜空,猜想夜空中的情景是怎樣的?由於當時科技有限,古人無法進入外太空,所有的一切只能任憑猜測。
  • 郭濤出育兒書自曝打女人?讓眾多父母憤怒的不止是這個!
    演員郭濤,是電視劇《父母愛情》裡寵妻愛子的革命軍人江德福,是綜藝《爸爸去哪兒》有點嚴厲又善於反省的石頭爸爸。一直以來,「好男人好爸爸」人設立得蠻穩,還因此出了一本育兒書——《父親的力量》。不過最近就是這本育兒書,讓他的人設崩了。
  • 小學生語文作業火了,平凡中還帶一點小哲理,讓老師也感到驚訝
    小學生們的腦袋裡,裝著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有些幼稚,有些空靈,有些還會帶著一點兒小哲理,讓大人們也會深思。 尤其是在語文作業中,小學生們那種奇奇怪怪的想法就太多了。所以當你認真翻閱小學生們的語文作業時,你就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句子。
  • 孩子愛吃的素炒三絲,鮮酸爽脆,美味營養,簡單易操作的素食菜餚
    大家好,這裡是楊爸的育兒經,主題介紹簡單的育兒輔食和育兒知識,只為分享對孩子更好的。——本款美食適合3周歲以上的孩子食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過孩子不喜歡吃素菜的情況。其實在筆者看來,大部分孩子習慣於肉食的特性,基本上都來自於父母的「偏慣」。但凡在吃飯的時候父母能上一點規矩,並且潛移默化的和孩子交流一些關於素食美味的營養,相信很多孩子都會願意在葷素搭配的飲食環境下良性成長。而對筆者來說,家中孩子正是因為筆者潛移默化的疏導素食美味的營養。
  • 送給新手父母的百科大全:西爾斯教你看病、育兒,還能自己做兒保
    不過,關於寶寶的小問題這麼多,如果次次都跑醫院,誰也折騰不起作為媽媽,如何判斷寶寶的病情程度?如何判斷寶寶的狀態是否正常?如何更好地幫助寶寶成長?我平時最常用的參考就是:西爾斯夫婦撰寫的《西爾斯健康育兒百科》。這本書能提供從護理、養育到疾病處理的全方位知識,可謂是家庭必備,傍身利器。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 「大頭娃娃」事件:養娃不掉坑,給所有渴望科學育兒的家長提個醒
    12年前因三聚氰胺而出現的「大頭娃娃」事件,再一次走進公眾視野,這一次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那麼簡單。湖南郴州市永興縣多名患者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身體出現多處不適症狀:溼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不停拍頭。三歲多的孩子,發育狀況和人家兩歲的差不多。
  • 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一些父母面對嚎啕大哭的孩子,恨不得堵住自己的雙耳,來一個「耳不聽為靜」。當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愛哭鬼,父母要操的心可不比那些操心孩子調皮搗蛋的父母來得少,光是讓孩子停止哭泣,就感覺去了自己的半條命呢。不少父母發自內心地吶喊:有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到底怎麼樣才不會養出一個「愛哭鬼」,逃離整天魔音灌耳的生活?不得不說,當孩子是一個愛哭鬼,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