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道理」,都蘊含在「小故事」當中。
育兒中的道理也是如此。
這一篇,通過七個哲理小故事,看一看其中蘊含的育兒大道理。
(1)私人邏輯
有兩個人,同時看到了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
一個人不屑地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裡一定沒有學問。」
另一個人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裡一定沒有錢。」
【我想說】
不同的人遇到同樣的事,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便是每個人的解讀方式,這種解讀方式來源於「私人邏輯」。而這個「私人邏輯」大多來源於每個人0~5歲的童年時期。
在這段時期,我們根據周遭的環境,根據看到的人事物,形成的一套屬於自己的解讀方式。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父母首先就要以身作則。我們的示範,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2)推己及人
晚飯後,母親和女兒一起洗碗盤,父親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
突然,廚房裡傳來打破盤子的響聲。
兒子望著他父親,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
父親說:「你怎麼知道?」
兒子答:「她沒有罵人。」
【我想說】
我們習慣以不同的標準來對待自己和他人,而其中以「責人以嚴,待己以寬」的人最多。
在育兒中也是如此。
父母對待自己的標準與對待孩子的標準是不同的。
父母拿著手機,刷著小說、抖音,然後對孩子說:「你要多看書,要養成閱讀習慣。」父母遇到工作難題,煩躁發脾氣,然後對解不出問題哭泣的孩子說:「遇到問題,要沉穩,要積極想辦法。」父母弄壞了東西,默默去修或者買個新的,孩子弄壞了東西,就去批評:「怎麼這麼不小心?太不懂事了!」
(3) 「審美」能力
同樣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有位同學將來的志願同是當小丑。
一個老師斥之為:「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另一個老師說:「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
【我想說】
一個孩子,若能遇到「審美」能力強的老師,能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看到孩子的進步之處,時常認可和鼓勵孩子,是這個孩子一大幸福。
如果,一個孩子,遇到了「審美」能力強的父母,總是能用「鼓勵性語言」與孩子溝通,能發現孩子的潛力,並激發出來,讓孩子越來越自信,內心越來越有力量。
——這是這個孩子一生的幸福。
(4) 傳承樂觀
有兩個觀光團到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
一位導遊連聲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
而另一位導遊卻詩意盎然地對遊客說:「我們現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大道。」
【我想說】
當父母看問題積極正向,就會將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如果我們足夠用心,就會發現,樂觀的家庭,孩子也樂觀;悲觀的父母,孩子也多悲觀。
所以,想讓孩子如何面對挑戰與困境,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講道理,而是用親身做示範。
(5)順其自然,別太焦慮
小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小小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給家庭醫生求助。
醫生說:「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過去。」
小明媽媽說:「在你來之前,我該做什麼?」
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間了。」
【我想說】
如果我們遇到一個智商高、學習能力強、又天生自律的孩子,我們一定很開心。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只是個普通的孩子,雖然很努力,可成績依然中遊;雖然很用心,可舞蹈依然只能站在第二排……不要失望,不要焦慮,調整自己的期望,接納孩子的一切,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因為:即使你失望,也改變不了現狀,還會徒增孩子的煩惱,讓他在父母失望的表情中,不斷地自我指責,自我否定,對孩子身心不利,更很難培養出他的自信心。
所以,先調整期望,先接納孩子的現狀。
只有我們接納了,才能沒有失望,才能心平氣和,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才能發自內心欣賞孩子身上的特別之處,看到孩子身上的「美」,進而真誠地認可和鼓勵,給孩子力量,讓孩子不斷進步。
(6)學會反思
甲:「新搬來的鄰居好可惡,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
乙:「的確可惡!你有沒有馬上報警?」
甲:「沒有。我當他們是瘋子,繼續吹我的小喇叭。」
【我想說】
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如果不會反思,親子矛盾一定會越來越多。父母若不會反思,出現問題了,多半會將責任都歸在孩子身上,看不到任何自己需要成長或改善之處。久而久之,孩子也便學會了習慣性「他責」。
於是,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一旦與父母產生衝突,與父母之間的對話就會變成「互相指責」。
最近,我正在培養孩子的反思能力。當我兒子和我敘述他與妹妹之間的衝突時,我會有意識地讓他先分析自己的原因(哪怕只能分析出一條),然後才能說對方的責任。否則,我可以拒絕不聽。
(7)思考問題要以「善意」為出發點
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優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的貨車司機搖下窗戶大喊一聲:「豬」。
張三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
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我想說】
首先,對於孩子來說,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不建議他以善意去面對陌生人。畢竟,孩子遇到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不知道。如果是壞人,有些後果是我們無法承受之重。所以,面對陌生人,孩子要有足夠的戒心,有充分的自我保護意識。
然後,在面對親人、同學、朋友和老師,這些身邊人時,要以「善意」為出發點。如果有疑問,可以提問,確認,而不是以「惡意」猜測,直接去批評和責罵。
尤其「父母對孩子」和「老師對孩子」,更應該多一些耐心。
有個媽媽,給兒子做了牛肉麵,還放了幾隻大蝦。想著兒子每天學習,挺辛苦的,多給加些營養。可是,當兒子吃完她去收碗的時候,發現碗裡還有兩塊牛肉和一隻大蝦。這個媽媽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剩飯,想要批評他。
可是,她停下了,而是換了一種問法:「兒子,你碗裡還有牛肉和大蝦呢,你吃不下了嗎?」
兒子回答道:「媽媽,那是我給你留的,我剛剛看到你碗裡沒有。」兒子說完,背著書包就去上學了。留下媽媽一個人眼含熱淚將牛肉和大蝦吃了。
結束語
我們要學會慢下來,多與孩子溝通,多聽孩子說話,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不要總是催著孩子起床,催著孩子學習,催著孩子寫作業,催著孩子洗漱睡覺……在無數句的催促中,我們沒有耐心聽孩子說一些「我們認為沒有用」的話,從而錯過了孩子心中的「真善美」。
這就太遺憾了。
育兒即育己,讓我們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與孩子共同成長,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