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回憶:平型關的由來令師長眼睛一亮,就在這裡教訓日本人

2020-12-06 天擇雜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1937年9月中旬的一個晚上,在山西大營鎮一間平房裡,一盞昏暗搖曳的油燈下,八路軍第115師師長林彪在一張破舊的桌子上攤開地圖,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圖標顯示了當前的作戰態勢。

紅色的圖標代表八路軍,藍色的圖標代表國民黨軍,黑色的圖標代表日軍,藍色的圖標雖然多,但是卻呈防守之勢,紅色的圖標雖然不多,但迎著黑色的圖標也呈進攻之勢。但當時的戰況確實不容樂觀。

讓我們先把時光回到1937年7月7日,這是每個中華兒女永遠都不應該忘卻的日子, 就在這一天的深夜,北京西南距廣安門只有20多裡的盧溝橋畔,突然響起激烈的槍炮聲,中日兩國的軍隊發生了激烈的交戰,史稱盧溝橋事變,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七七事變的隆隆槍炮聲,震驚了世界,也驚醒了中國人民。日本法西斯的種種暴行,更激起了4萬萬同胞的民族義憤,要求對日抗戰的熱潮席捲全國。抗日戰爭自此全面爆發。

在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迅速做出反應,事變的第二天即發表《通電》:全國同胞們!平津告急!華北告急!中華民族告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鄭重聲明:願取消紅軍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準備隨時奔赴抗日前線。

1937年8月22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在陝甘寧轄區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下轄第115、第120、第129師,每師轄2旅,每旅轄2團,其中115師的人數最多,約1.55萬人,師長林彪。

鑑於華北戰局危急,八路軍不待改編就緒,即在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率領下誓師出徵,東渡黃河,日夜兼程,挺進山西抗日前線。

8月22、25日,115師主力分兩二個梯隊由陝西省三原縣雲陽鎮出徵,沿途只見國民黨軍在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指導下,手持嶄新的中正步槍卻一路潰敗,「展開長途競逃的奇觀」。當兵的用步槍挑著搶來的包裹、雞鴨,當官的坐著轎子,趕著馱有箱籠的牲口,爭先恐後、慌不擇路地潰逃。

當時在115師344旅687團供給處工作的劉炳華回憶道:

從原平下車後,天又下雨了。我們向北走,國民黨軍隊卻向南走。路上,我們看見國民黨大批的潰兵歪戴帽子,碰到我們就問:

「你們往哪裡開呀?」

「上前線去打鬼子!」

「鬼子的飛機大炮厲害呀!」

「我們八路軍的步槍、手榴彈更厲害!」

「哈哈!你們吹牛皮。憑几支吹火筒、大刀片能打鬼子?」

「你們不信,就看老子去打吧!」

林彪帶著司令部機關行軍,經常可見國民黨潰逃的部隊,他轉頭對偵察科長蘇靜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林彪平時少言寡語,但是他對蘇靜卻非常欣賞。

蘇靜於1910年出生,曾用名蘇孝順,福建省海澄縣六口碑村(今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內溪村碑頭社)人。他早年赴緬甸謀生,1932年回國參加海澄縣紅軍遊擊隊,同年轉入中央紅軍第一軍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一軍團總指揮部參謀、科長等,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裡長徵。長徵中率偵察部隊收集情報,為長徵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林彪看人注重看實際能力,蘇靜雖非科班出身,但是實際能力非常強,尤其是對偵察情報工作非常精通,115師成立時任命為偵察科科長。蘇靜見林彪對自己說話,便說道:「我們裝備差,老百姓對八路軍也不了解,不大瞧得起我們,必須要想辦法打一個勝仗扭轉局面。」

林彪遲疑了一會,對蘇靜說道:「你立即把戰況搞清楚,尤其是這一帶的地形搞清楚,把可以設伏的地點選好,立即向我報告。」

此時,由平綏路東段向西南進犯的日軍華北方面軍坂垣第5師團,在察哈爾派遣兵團的配合下,肆無忌憚地向內長城線逼近,先後侵佔陽原、蔚縣、廣靈並向山西省的渾源、靈丘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要隘,進而向國民黨軍第二戰區扼守的晉西北長城防線進攻,以期打開晉北通路,實現右翼迂迴,配合華北方面軍主力殲滅平漢鐵路沿線的國民黨軍第一戰區主力。

在日軍的大舉進攻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令第6、第7集團軍退守雁門關、茹越口、平型關內長城一線,企圖憑藉有利地形和既設陣地阻止日軍進攻,保衛山西腹地。同時要求八路軍先頭部隊儘快挺進晉東北協同其堅守內長城防線。

為積極配合第二戰區友軍作戰,阻滯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總部於9月中旬命令115師主力進至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待機,以343旅前出至平型關東南上寨隱蔽集結,344旅向上寨機動。

第3天的晚上,當林彪在研究敵情時,蘇靜前來匯報偵察得到的情報,情報很多,蘇靜重點匯報了平型關的地形:

平型關,位於山西東北的古長城上,是雁門關以東內長城的要口,是北平通向晉北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四周群山迭起,溝渠交錯。關內只有一條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狹窄溝道,長一十多裡,溝深數一十丈。溝底通道只能過一輛汽車,地勢十分險要。

林彪有點奇怪地問道:「這麼好的地形為什麼叫平型關呢?」

蘇靜回答道:「這個地方以前叫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酒瓶而得名,後來因瓶型關的瓶字不好寫,也太俗,後來就改成平型關了。」

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瓶型地形是最適合打伏擊的地方之一,瓶口一紮,瓶底一收,敵人在瓶中就無處可逃,對敵軍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後來成為開國中將的蘇靜回憶:我說完平型關的由來後林彪眼睛一亮,他說:就在這裡教訓日本人。

但林彪是個謹慎的人,接著他便帶上蘇靜以及其他人親自至平型關進行現場勘察,只見從平型關山口至靈丘縣東河南鎮,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谷道。其間,關溝至東河南鎮長約13公裡的山谷,為亂石灘古道,溝深10~100米不等,道寬不過三五米,僅容一輛卡車單行,地勢最為險要。古道兩側部分地段是莊稼地。路北側崖高數丈,陡峭如削,極難攀登展開突擊路,南側山低坡緩,雜草叢生,便於隱蔽部署兵力、發揚火力,是伏擊殲敵的理想戰場。

林彪心裡定下了在平型關打一仗的決心,立即召開作戰會,在會上他不露聲色地向聶榮臻問道:這一仗打不打?

聶榮臻說:「打!為什麼不打呢?利用這麼好的地形,居高臨下,伏擊氣焰驕縱的敵人,這是很便宜的事嘛。現在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要在日本侵略軍的第一次交鋒中,打出八路軍的威風來,給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來一個振奮!」

周昆等人也表示同意。林彪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於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以伏擊手段,將由靈丘向平型關進攻的日軍殲滅於峽谷之中。具體部署是:

第343旅第685團位於白崖臺以西,截擊日軍先頭部隊,消滅關溝至老爺廟之敵;第686團位於右側,實施中間突擊,分割殲滅小寨至老爺廟之敵。第344旅第687團在西溝村、蔡家峪、東河南村一帶,斷敵退路,阻敵增援;第688團為師預備隊,向東長城村集結;師獨立團和騎兵營進至靈丘、沫源方向,牽制與打擊援敵,保障全師翼側安全。

簡單地點就是以685團迎頭截擊,第687團斷後,第686團攔腰,第688團為預備隊。林彪立即將這一意見上報八路軍總部和中央,方案很快得到同意。

平型關確實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結果平型關戰役總體上比較順利,此役第115師發揮了善於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保證了戰鬥的突然性,以劣勢裝備一舉擊斃日軍精銳板垣師團第21旅團千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輛,繳獲92式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20多挺、步槍1000餘支、軍馬50多匹,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平型關戰役令世界矚目,英國《每日先驅報》發表評論:

「一部分進攻的日軍在平型關遭受慘敗。那是一種山地上的運動戰,但它展開了中國抗戰的新局面,防守的軍隊在這裡第一次採用主動進攻的戰術,用積極的進攻行動回答日軍……,八路軍部隊竟然敢主動攻擊日軍,確實令人意外。」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他原為華東某野戰部隊軍官,裝備工程學本科畢業,作戰指揮學研究生畢業,曾在野戰部隊師級、軍級單位工作,後調入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軍事歷史和軍事哲學頗有研究,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他當紅軍師長年僅23歲,41歲就成開國上將,子女中出了3位將軍
    例如新中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肖華,14歲當縣委書記,17歲成師級幹部,22歲被任命為縱隊司令。因為太過年輕,很多戰友、領導都稱呼肖華為「紅小鬼」、「娃娃司令」。 其實除了肖華將軍外,在55位開國上將中,還有一位英雄少年,他14歲參加革命,17歲當紅軍團政委,同樣是名副其實的「紅小鬼」,他就是開國上將楊成武將軍。
  • 此人15參軍,23歲當師長,41歲成開國上將,7個子女中有3位將軍
    他23歲就當上了師長,41歲時成為開國上將。虎父無犬子,7個子女中出了3位將軍。1914年,楊成武出生在福建長汀縣一個貧苦的農民之家,為客家人。雖然家裡貧困,但父母沒有放棄子女的教育。七歲那年,他被父母送到村裡的私塾念書。
  • 他23歲當八路軍師長,41歲成開國上將,兒女中走出3位將軍
    土地革命時期,贛南、閩西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這裡是全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塊根據地,所以說這裡的人民群眾對革命的貢獻也幾乎是最大,建國後福建走出83位開國將軍,絕大多數都來自閩西地區,其中有兩位開國上將,一位是劉亞樓將軍,另一位就是楊成武將軍。
  • 袁姓開國中將,他是「唯一」江西人,兩次任北京軍區政委!
    這在開國將帥中,確實是少有的一位,他是政委專業戶,擔任過八路軍教導二旅政委、7縱政委、12縱政委、49軍政委、40軍政委、北京軍區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等。在袁姓開國中將中,他是唯一的江西人,其實袁姓總共有11位開國將軍,其中有兩位中將,那麼江西籍的袁姓開國中將來自哪兒呢?他是誰?帶著疑問,小編和你一一道來,他就是袁昇平中將,這個名字似乎大家很熟悉。
  • 1614位開國將帥又少1人,104歲開國少將楊思祿今日逝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第2師警衛班班長。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警衛連排長、代連長,冀熱察挺進軍第37團副營長、營政治教導員,冀東軍分區特務營營長,冀熱遼軍區特務團團長。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
  • 他是安徽人,破格授中將軍銜,成「梁姓」軍銜最高的開國將軍!
    其實梁姓也是大姓,人口有1000多萬,所以梁姓的開國將軍還是比較多的,有11位,梁姓開國將軍軍銜最高的就是中將。其中就有一位安徽人。他便是梁從學,梁從學在1955年的時候,擔任的是皖北軍區司令員,按照當時的軍銜評定,最多只能授予少將軍銜。不過,因為他的資歷高,破格授予他中將軍銜。那麼梁從學資歷高在哪兒?估計很多人不知道。
  • 除了三個主力師,八路軍還有一個師,師長還是開國上將
    很多人以為,三個主力師,115師、120師和129師。真的是這樣嗎?非也。八路軍至少還有一個師,這就是獨立第一師,師長楊成武后來是開國上將。 楊成武應該是第一位當上八路軍師長的開國上將。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呀,在八路軍成立之初,115師除了下轄兩個旅之外,還有一個獨立團,團長就是楊成武。為什麼要設一個獨立團呢?
  • 新四軍第七師,師長和四個支隊長都是誰?三人開國中將
    這七個師中,第七師兵力最少組建之初約3000人,和其他師都有旅一級的建制不同,第七師一開始只有四個團和一個教導大隊,張鼎丞任師長但是並未到任,所以由皖江軍區司令員譚希林任代師長、師長。第七師經過激烈的對敵鬥爭,根據地和部隊不斷發展,擴編後改編為四個支隊,那麼四個支隊司令員都是誰呢?
  • 「中國最好的一個旅」:旅長是大將 團長是中將 3個營長是開國少將
    「中國最好的一個旅」:旅長是大將,團長是中將,3個營長是開國少將看過電視劇《亮劍》的朋友,一定不會對386旅感到陌生,畢竟李雲龍的新一團就隸屬於386旅。那麼,真實歷史上的386旅是什麼樣呢?第386旅是開國大將陳賡帶出的一支隊伍,陳賡是黃埔三傑,又從事過中央特科工作,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徵,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以及領兵打仗的能力,因此,386旅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一支部隊。
  • 平型關戰役開打前,林彪查看地形徵詢副師長意見,聶榮臻:打
    在此危難時刻,蔣介石領導的國民軍事委員會於1937年8月15日下發了全國抗日總動員令,8月25日,我數萬紅軍戰士摘下了紅五星,換上國民革命軍軍服,於此危難之際向戰場前線開進。逆流而上作為東通冀北,西抵雁門的重要關口,平型關是晉冀兩省之門戶。
  • 著名的「絕命後衛師」,師長政委戰死,唯一倖存的團長成開國中將
    1934年,在博古和李德等人的瞎指揮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著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長徵途中,中央紅軍以實力強大的紅一、三軍團為左右先鋒,紅五軍團負責掩護斷後,「絕命後衛師」紅34師便是紅五軍團麾下的一支勁旅。
  • 方姓威武:開國將軍有十四位,兩位開國中將,兩人活過100歲!
    方姓威武:開國將軍有十四位,兩位開國中將,兩人活過100歲!本文由百家號「江西老徐讀歷史」原創,侵權必究方姓,是姬姓,姬姓因黃帝長居姬水而來。姬姓後來又分出不少姓氏,方姓就是其一,出自方雷氏,至今有近4700年歷史,當代方姓的人口已達到450多萬,為全國第六十二位姓氏,前面小編和大家提到過,開國將軍中,方姓軍銜高的是中將——方強中將(湖南平江縣人),那麼方姓有多少開國將軍?這裡要更正一下,有一些史料中將江西方槐列入方姓將軍,其實不然,方槐將軍本名姓賴,名芳槐。由於革命需要,賴芳槐,更名為方槐。
  • 他倆大名鼎鼎,開國中將,都擔任過東野六縱副司令兼16師師長!
    新中國成立後,兩個開國中將大名鼎鼎,一個是梁興初,一個是李作鵬,這兩個人都先後擔任過43軍的前身,東野6縱的副司令員兼16師師長。可以這樣說,一支王牌的部隊,鑄就、誕生了共和國歷史上赫赫威名的將星。在黑山阻擊戰和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大顯身手的梁興初,是最早擔任6縱副司令兼16師師長的。梁興初,1912年8月出生江西吉安廬陵縣(今吉安市青原區)。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紅軍時期,歷任班長、排長、連長、連政治委員、營長、團長。
  • 1955年湖南一普通百姓,接到通知前往北京,被授予開國中將
    在當年開國授銜時,在受到軍銜的獎勵的人,他們是那時代的精英,是時代的英雄。他們是經過時間的,重重考驗,才磨練出來的英雄。在1955年授銜時,出現了一位比較特殊的人,居然是以「老百姓」的身份接受中將的授銜。
  • 開國將帥中,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各是誰
    元帥林彪 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
  • 第一位去世的開國元帥、大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
    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生老病死,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誰也難以改變的自然規律,但是面對別人的離世,相信誰也難以擺脫悲哀的情緒吧。開國將帥們功勳卓著,他們的離世,自然也使得人們寄託更多的追思。那麼,在首批授銜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中,第一個去世的分別是誰呢?
  • 龍姓開國將軍江西人多、成就大;湖南人長壽!
    漢末文學家蔡邕[yōng]所撰《武陵龍氏重訂家譜序》稱,「溯厥由來,系帝以龍紀官,以官為氏,龍作納言,其肇端龍氏得姓於舜臣龍。」也就是說永新龍姓為為武陵世系中的一支,永新的開基人是西仲公。西仲公裔孫,在江西永新縣境內便有7000餘戶,數萬人。
  • 解放軍有個二級軍區,出了3位開國中將
    陝南軍區(兼第19軍)戰鬥序列(1949年5月)司令員:劉金軒(1908-1984,湖南祁陽人,開國中將)政委:汪鋒(1910-1998,陝西藍田人,未授銜,後曾任寧夏、甘肅、新疆第一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副司令員:陳先瑞(1914-1996,安徽金寨人,開國中將,1988年獲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副政委:李耀(1911-2003,安徽金寨人,開國中將,1988年獲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參謀長:薛克忠(1914-
  • 最年輕的開國將軍:韓戰中打得騎五團潰不成軍,如今依然健在
    1955年至1965年間,共有1614位解放軍將領被授予少將及以上軍銜,除過十位開國元帥,剩餘的1604位被統稱為開國將軍,包括十位開國大將,五十七位開國上將,一百七十七位開國中將以及一千三百六十位開國少將。
  • 在開國將帥中,第一位去世的元帥、大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
    人吃五穀雜糧,避免不了的就是生老病死,即使是身份多麼尊貴的人也不例外。就像古時候的皇帝,他們都追求長生不老,想著千秋萬代,但是又有幾個皇帝是長壽的?那麼在這些將帥中,第一位去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呢?第一位逝世的元帥新中國的開國十大元帥,我們都很熟悉,第一位逝世的元帥是羅榮桓元帥。羅榮桓元帥,是十大元帥中唯一一個和主席一生共事的元帥。而且在他去世後,主席還為他寫了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