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1937年9月中旬的一個晚上,在山西大營鎮一間平房裡,一盞昏暗搖曳的油燈下,八路軍第115師師長林彪在一張破舊的桌子上攤開地圖,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圖標顯示了當前的作戰態勢。
紅色的圖標代表八路軍,藍色的圖標代表國民黨軍,黑色的圖標代表日軍,藍色的圖標雖然多,但是卻呈防守之勢,紅色的圖標雖然不多,但迎著黑色的圖標也呈進攻之勢。但當時的戰況確實不容樂觀。
讓我們先把時光回到1937年7月7日,這是每個中華兒女永遠都不應該忘卻的日子, 就在這一天的深夜,北京西南距廣安門只有20多裡的盧溝橋畔,突然響起激烈的槍炮聲,中日兩國的軍隊發生了激烈的交戰,史稱盧溝橋事變,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七七事變的隆隆槍炮聲,震驚了世界,也驚醒了中國人民。日本法西斯的種種暴行,更激起了4萬萬同胞的民族義憤,要求對日抗戰的熱潮席捲全國。抗日戰爭自此全面爆發。
在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迅速做出反應,事變的第二天即發表《通電》:全國同胞們!平津告急!華北告急!中華民族告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鄭重聲明:願取消紅軍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準備隨時奔赴抗日前線。
1937年8月22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在陝甘寧轄區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下轄第115、第120、第129師,每師轄2旅,每旅轄2團,其中115師的人數最多,約1.55萬人,師長林彪。
鑑於華北戰局危急,八路軍不待改編就緒,即在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率領下誓師出徵,東渡黃河,日夜兼程,挺進山西抗日前線。
8月22、25日,115師主力分兩二個梯隊由陝西省三原縣雲陽鎮出徵,沿途只見國民黨軍在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指導下,手持嶄新的中正步槍卻一路潰敗,「展開長途競逃的奇觀」。當兵的用步槍挑著搶來的包裹、雞鴨,當官的坐著轎子,趕著馱有箱籠的牲口,爭先恐後、慌不擇路地潰逃。
當時在115師344旅687團供給處工作的劉炳華回憶道:
從原平下車後,天又下雨了。我們向北走,國民黨軍隊卻向南走。路上,我們看見國民黨大批的潰兵歪戴帽子,碰到我們就問:
「你們往哪裡開呀?」
「上前線去打鬼子!」
「鬼子的飛機大炮厲害呀!」
「我們八路軍的步槍、手榴彈更厲害!」
「哈哈!你們吹牛皮。憑几支吹火筒、大刀片能打鬼子?」
「你們不信,就看老子去打吧!」
林彪帶著司令部機關行軍,經常可見國民黨潰逃的部隊,他轉頭對偵察科長蘇靜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林彪平時少言寡語,但是他對蘇靜卻非常欣賞。
蘇靜於1910年出生,曾用名蘇孝順,福建省海澄縣六口碑村(今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內溪村碑頭社)人。他早年赴緬甸謀生,1932年回國參加海澄縣紅軍遊擊隊,同年轉入中央紅軍第一軍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一軍團總指揮部參謀、科長等,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裡長徵。長徵中率偵察部隊收集情報,為長徵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林彪看人注重看實際能力,蘇靜雖非科班出身,但是實際能力非常強,尤其是對偵察情報工作非常精通,115師成立時任命為偵察科科長。蘇靜見林彪對自己說話,便說道:「我們裝備差,老百姓對八路軍也不了解,不大瞧得起我們,必須要想辦法打一個勝仗扭轉局面。」
林彪遲疑了一會,對蘇靜說道:「你立即把戰況搞清楚,尤其是這一帶的地形搞清楚,把可以設伏的地點選好,立即向我報告。」
此時,由平綏路東段向西南進犯的日軍華北方面軍坂垣第5師團,在察哈爾派遣兵團的配合下,肆無忌憚地向內長城線逼近,先後侵佔陽原、蔚縣、廣靈並向山西省的渾源、靈丘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要隘,進而向國民黨軍第二戰區扼守的晉西北長城防線進攻,以期打開晉北通路,實現右翼迂迴,配合華北方面軍主力殲滅平漢鐵路沿線的國民黨軍第一戰區主力。
在日軍的大舉進攻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令第6、第7集團軍退守雁門關、茹越口、平型關內長城一線,企圖憑藉有利地形和既設陣地阻止日軍進攻,保衛山西腹地。同時要求八路軍先頭部隊儘快挺進晉東北協同其堅守內長城防線。
為積極配合第二戰區友軍作戰,阻滯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總部於9月中旬命令115師主力進至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待機,以343旅前出至平型關東南上寨隱蔽集結,344旅向上寨機動。
第3天的晚上,當林彪在研究敵情時,蘇靜前來匯報偵察得到的情報,情報很多,蘇靜重點匯報了平型關的地形:
平型關,位於山西東北的古長城上,是雁門關以東內長城的要口,是北平通向晉北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四周群山迭起,溝渠交錯。關內只有一條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狹窄溝道,長一十多裡,溝深數一十丈。溝底通道只能過一輛汽車,地勢十分險要。
林彪有點奇怪地問道:「這麼好的地形為什麼叫平型關呢?」
蘇靜回答道:「這個地方以前叫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酒瓶而得名,後來因瓶型關的瓶字不好寫,也太俗,後來就改成平型關了。」
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瓶型地形是最適合打伏擊的地方之一,瓶口一紮,瓶底一收,敵人在瓶中就無處可逃,對敵軍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後來成為開國中將的蘇靜回憶:我說完平型關的由來後林彪眼睛一亮,他說:就在這裡教訓日本人。
但林彪是個謹慎的人,接著他便帶上蘇靜以及其他人親自至平型關進行現場勘察,只見從平型關山口至靈丘縣東河南鎮,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谷道。其間,關溝至東河南鎮長約13公裡的山谷,為亂石灘古道,溝深10~100米不等,道寬不過三五米,僅容一輛卡車單行,地勢最為險要。古道兩側部分地段是莊稼地。路北側崖高數丈,陡峭如削,極難攀登展開突擊路,南側山低坡緩,雜草叢生,便於隱蔽部署兵力、發揚火力,是伏擊殲敵的理想戰場。
林彪心裡定下了在平型關打一仗的決心,立即召開作戰會,在會上他不露聲色地向聶榮臻問道:這一仗打不打?
聶榮臻說:「打!為什麼不打呢?利用這麼好的地形,居高臨下,伏擊氣焰驕縱的敵人,這是很便宜的事嘛。現在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要在日本侵略軍的第一次交鋒中,打出八路軍的威風來,給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來一個振奮!」
周昆等人也表示同意。林彪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於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以伏擊手段,將由靈丘向平型關進攻的日軍殲滅於峽谷之中。具體部署是:
第343旅第685團位於白崖臺以西,截擊日軍先頭部隊,消滅關溝至老爺廟之敵;第686團位於右側,實施中間突擊,分割殲滅小寨至老爺廟之敵。第344旅第687團在西溝村、蔡家峪、東河南村一帶,斷敵退路,阻敵增援;第688團為師預備隊,向東長城村集結;師獨立團和騎兵營進至靈丘、沫源方向,牽制與打擊援敵,保障全師翼側安全。
簡單地點就是以685團迎頭截擊,第687團斷後,第686團攔腰,第688團為預備隊。林彪立即將這一意見上報八路軍總部和中央,方案很快得到同意。
平型關確實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結果平型關戰役總體上比較順利,此役第115師發揮了善於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保證了戰鬥的突然性,以劣勢裝備一舉擊斃日軍精銳板垣師團第21旅團千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輛,繳獲92式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20多挺、步槍1000餘支、軍馬50多匹,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平型關戰役令世界矚目,英國《每日先驅報》發表評論:
「一部分進攻的日軍在平型關遭受慘敗。那是一種山地上的運動戰,但它展開了中國抗戰的新局面,防守的軍隊在這裡第一次採用主動進攻的戰術,用積極的進攻行動回答日軍……,八路軍部隊竟然敢主動攻擊日軍,確實令人意外。」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他原為華東某野戰部隊軍官,裝備工程學本科畢業,作戰指揮學研究生畢業,曾在野戰部隊師級、軍級單位工作,後調入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軍事歷史和軍事哲學頗有研究,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