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有傳出消息,美漫經典《罪惡之城》要搬上電視熒幕,並在爭取原作者弗蘭克·米勒和電影版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回歸擔任製片人。
《黑夜傳說》系列導演倫·懷斯曼也加入其中,打算將這部劇集與大家熟悉的影版拉開距離,繼續挖掘原漫畫裡的故事和人物。
另外一部成人尺度的《罪惡之城》前傳動畫也在商議中。
弗蘭克·米勒與羅德裡格茲(左一、左二)
這是繼票房口碑慘敗的《罪惡之城2》五年後,「Sin City」漫畫招牌再度進入粉絲視線。
消息一出,有欣喜,但更多的還是擔心。
因為一提到2014年的《罪惡之城2》,相信依然會有不少粉絲至今怒氣難平。
一部焦急等待了將近十年、好不容易盼來主創回歸的續集,帶來的卻是從頭到尾的平庸甚至退步。
還原漫畫感的黑白畫風早已不再驚豔,所選擇的幾個故事更是毫無新意,除了完美演繹蛇蠍女形象的伊娃·格林外,整部影片可以說看後即忘。
作為一部小眾粉絲向的限制級漫改電影,失了粉絲的心便失去了第一陣地,也就沒法再促成更廣的傳播。
《罪惡之城2》全球票房僅收4000萬美元,爛番茄爆米花指數也只有44%(豆瓣6.8)。
相比於2005年《罪惡之城》首部曲在美學上的開創性、票房(全球1.6億美元)與口碑(爛番茄77%、豆瓣8.4)上的齊收割,《罪2》實在敗得有失門面。
不過,守著被奉為神作的經典漫畫IP,各大公司的製作人們當然不會視而不見。
電影版的《罪惡之城3》大概率難以為繼,但換為劇集形式說不定可以挽回一線生機。
在當下的美國電視劇領域,經典電影/漫畫的劇集化改編越來越密集,這裡所說的「經典」不局限於藝術經典,流行文化經典也佔了很大比重。
去年的《守望者》劇集曾引起爭議
比如《漢尼拔》《鬼玩人》《冰血暴》《西部世界》都是基於電影,去年的《守望者》以及《哥譚》《閃電俠》等都基於DC漫畫。
一些國際熱門影片在推出不久後也會進行劇集跟進,比如奉俊昊《雪國列車》的劇版已播出,《寄生蟲》的劇集化也已提上日程。
劇版《雪國列車》
時長更長、更重劇本的美劇其實能提供比好萊塢大製片廠更多的創作自由,因此也就吸引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包括電影圈的大導演大明星們也紛紛轉戰電視劇。
但也不能避談這樣一個內因,那就是當下原創力的下降逼得製作人們只能從過去的片庫裡挑選項目翻新再造。
炒冷飯有可能做出新口味甚至超越原作,比如HBO的《西部世界》(改編自1973年同名電影);
《西部世界》1973版
也有可能因自身質量的不濟,在原作的對比下顯得更加黯淡,比如NBC的《康斯坦丁》、CBS的《尖峰時刻》。
《罪惡之城》電影版導演羅德裡格茲也曾炒過自己的冷飯,把他跟昆汀合作的Cult經典《殺出個黎明》翻拍為三季美劇,了無新意。
其實原作者弗蘭克·米勒在《罪惡之城1》成功後也自己當了回導演推出一部模式重複的《閃靈俠》(2008),結果票房口碑輸慘,證明了僅得其形不得其神是沒法讓觀眾買票的。
前面提到的對《罪惡之城》劇集版的擔心,正源於此。
作為「前輩」,如果弗蘭克·米勒和羅德裡格茲依然不吸取《閃靈俠》和《罪惡之城2》的教訓,繼續把十幾年前的那套技術模式搬運到電視劇上,那麼自毀經典的循環恐怕又要上演了。
在劇集版的更多細節信息曝光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簡單溫習下作為漫畫和作為電影的《罪惡之城》的幕後關鍵詞。
《罪惡之城》漫畫第一期出版於1991年,那時的弗蘭克·米勒早已經憑《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1986)奠定自己在漫畫界的地位。
八十年代末是美國漫畫的一個轉折期,出現了兩位青睞暗黑系的異端分子,弗蘭克·米勒是其一,另一位是阿蘭·摩爾,代表作為《守望者》《蝙蝠俠:致命玩笑》《V字仇殺隊》。
關於《致命玩笑》,小萬去年專門結合熱門電影《小丑》做過推薦——另一個神作版本的小丑起源,米勒的《黑暗騎士歸來》則深深影響了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罪惡之城》緊承這股暗黑風,脫離超級英雄世界再造了另一個壓抑、憤怒、充斥暴力、情慾的犯罪都市,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哥譚市的分身。
向來特立獨行的米勒完全按著自己的喜好,以四十年代黑色電影和偵探小說為營養,並在美國漫畫中首先大膽使用了類似版畫的黑白畫風。
這讓《罪惡之城》在一眾彩色漫畫中脫穎而出,簡潔粗獷的線條和荷爾蒙氣息讓它顯得酷勁十足。
來自墨西哥的羅德裡格茲是這套漫畫的超級粉絲,因為太愛原作,身為導演的他決定放棄部分自我,只借用電影的技術將傑出的原作呈現到大銀幕上。
「我不想拍出我的風格,我要拍出弗蘭克·米勒的風格」,這是他一開始就擺明的態度。
最終,羅德裡格茲靠用一周時間製作完成的片頭測試畫面獲得了米勒的授權和支持。
片頭幕後製作
為了儘可能還原漫畫,《罪惡之城》完全是在綠幕前拍的,拍攝腳本基本就是米勒漫畫裡的分鏡;
然後通過後期技術潤色加工,連米勒都承認電影版在場景氛圍的營造上是超越漫畫的。
比如色彩的運用,在總體的黑白畫面裡巧妙加入了黃色和紅色,使得視覺對比更加鮮明。
羅德裡格茲請米勒一起擔任導演,讓這位對漫畫故事、節奏和畫面了如指掌的原作者把關,還拉上好友昆汀客串執導了一場戲。
可以看出,《罪惡之城》從一開始便是一個粉絲向偶像致敬的誠意之作,尊重原著的同時擅長用技術做包裝,它是一次電影美學實驗,有想法更有執行力。
《罪惡之城》打響之後,米勒的另一部暴力漫畫《斯巴達300勇士》緊接著被搬上銀幕,同樣是完全綠幕拍攝配合電腦後期渲染,再次風行。
昆汀曾說,他在看過《罪惡之城》最初的片頭測試畫面後就覺得,「這簡直不是有點意思,而是一顆炸彈,隨時準備在影院引爆」。
雖說這其中少不了對好友的捧場/吹牛嫌疑,但就當時對觀眾的視覺衝擊力和粉絲反響而言,絕非毫無依據的瞎說。
十五年之後,當形式感已經不再新鮮,轉向小熒幕的《罪惡之城》劇集還能不能挖掘出「Sin City」招牌的其他魅力呢?
以低期待靜觀吧,如若懷念,可以再刷一遍電影版。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