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工藝沒落?年輕木雕設計師挑戰「龍蝦」傳承自在置物工藝

2020-12-17 大漢藝雕

中國的許多手工傳統工藝,隨著從事者越來越少,開始慢慢沒落,乃至於消失。而實際上,不只中國,傳統的傳承問題,每個國家一直都存在。實在是因為,很多傳統技藝,複雜難學,願意下苦功研究者甚少;另一個也因為工藝的傳承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計回報的年輕人更加稀少。

在日本,也有一樣傳統工藝,隨著年輕傳承者越來越少而逐漸沒落。那就是「自在置物」。

何謂「自在置物」?

じざいおきもの(自在置物),是使用金屬手工打造的關節能自由屈伸、活動自如的動物或昆蟲擺件。

因為自在置物需要將打造出的動物或昆蟲關節做到自由活動,這樣複雜的工藝已經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何況,長期的精力投入並不一定能得到名利回報。只有每年一些獵奇的新聞,才會引起人們對這些工藝的關注。

比如,在幾年前,有一位25歲的日本木雕設計師,用黃楊木製作了一隻惟妙惟肖的大龍蝦,就引起了許多媒體的廣泛關注,從而讓大眾了解「自在置物」這項技藝。

這位名叫涼介大竹的設計師是位木雕設計師,雖然他用的是黃楊木製作,而不是「自在置物」傳統的金屬材們,但所用技藝是傳統「自在置物」無疑。

龍蝦這種關節眾多、後背起伏連綿相嵌的動物,能做到關節全都自由起伏活動,極其困難並富有挑戰性,而年僅25歲的涼介,還是成功將其製作出來,並引起了外界一致讚嘆!

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每個龍蝦的背脊都完美地呈現自由起伏的狀態。而龍蝦的所有關節也都可以活動。雖然是黃楊木雕刻,卻像真正的龍蝦一般,這樣的技藝,需要多少年的磨練與刻苦鑽研才能做到!

一節一節,仔細雕出的龍蝦關節。

頭部,眼睛,栩栩如生……

背上的關節與甲殼……

仿佛活過來似的……

這樣的作品的確讓人驚嘆,可惜在新鮮一陣之後,很多人就慢慢淡忘了。就像國內的很多傳統技藝,似乎只存在於偶爾曇花一現的秩事趣聞裡。很多年輕的從業者定不下心,最終轉行轉業。

更可悲的是,藝術作品若沒有市場價值的體現,很容易就湮沒在那些所謂藏家與炒作者的手中。

相關焦點

  • 藝術無國界,有一種手作叫自在置物
    關注【密玉網】,每天發布養眼美玉轉載自:壹號收藏     在日本
  • 臺灣傳統花雕師傅陳佐民傳承嘉義市木都工藝
    華夏經緯網6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嘉義市文化部門邀請臺灣傳統匠師陳佐民開班教授花板欄間雕刻技藝,傳承40多年好工藝,而他的最新力作《君子道》大屏風,崁入「梅蘭竹菊」四君子花板,中日風格混搭,檜木舊料與樟木並用,更獲得全場讚嘆不已。
  • 自在置物標本箱 滿田晴穂
    自在置物,江戶末期至明治時期由甲冑手工匠製造出來,主要動物為主題,生物的動作再現了金屬制的擺設,意味「自由移動的擺設」。自在擺設,大部分用鐵製作。當然,也有銅和銀,比如這期我們介紹的滿田晴穗。今天,兵庫縣姬路市的傳統工藝,明珍火箸有名的明珍家,是平安時代的受歡迎的甲冑師的一家,不擅長鍛鐵的技術。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2020閩臺匠人大會近日在福州舉行,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  跨海拜師,一脈同心
  • 日本多路徑發展傳統工藝產業
    日本於1973年頒布《傳統工藝品振興法》(以下簡稱《傳產法》),旨在從國家層面推動傳統工藝產業發展。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下,日本傳統工藝產業實現了產品創新,成功打造了一些地方品牌,還由點及面地帶動了其他產業發展。本文擬簡要分析日本傳統工藝產業的四個發展策略。
  • 看金漆木雕、漳州木偶、德化白瓷等傳統工藝裡的「格物匠心」
    此次展覽展示了福建傳統工藝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與豐富內涵。其中,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立像及文昌帝君坐像、清刻白芙蓉石羅漢坐像、漆器「后母戊鼎」等都是難得一見的工藝珍品。2「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覽現場「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展覽現場福建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鬱的地域特色。
  • 30年堅守與傳承——走近古嶺神傳統浸泡工藝
    南朝醫著《本草集注經》一書中曾提到「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這其實就是一套冷浸法浸泡藥酒的工藝方法,古人浸泡酒的智慧,延續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在廣西柳州,古嶺神也將這門工藝傳承下來,即使時代變遷,消費升級,30年來也毫不動搖…
  • 傳承突破: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美學的意義,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
    【內容提要】工藝離不開設計,設計是工藝的靈魂,有設計感的工藝品體現了當代人的審美觀念。當代設計在傳統手工藝上的應用,有可能使傳統手工藝發生質的改變。本文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通過對成都銀花絲工藝技藝傳承及文化變遷的研究,探討當代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從而尋求有利於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之道。
  • 揭秘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一年才做一把還賣不出去!
    一如熱兵器的誕生,便註定了冷兵器的沒落,這是時代的更迭,無人可以抗拒。 一、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 提及日本的傳統文化與技藝,那麼呼之欲出的自然是茶道、武士道、唐風等諸多詞彙,而武士刀的鑄造工藝亦是日本傳統文化技藝之中不可多得的璀璨一筆
  • 木頭變藝術品,百年工藝手工木雕師傅的藝術人生
    ▲邱水金手拿雕刻刀,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狂,將木雕作品的五官刻得十分逼真百年工藝,傳承經典。出生在木雕世家的邱水金,自小就聽著木錘的敲擊聲長大,二十幾歲時,他開始接手和學習木雕工藝。如今,與木頭、雕刻刀相伴為伍已有三十幾年,他用自己的雙手讓每一塊香樟木都重新獲得生命。
  • 匠心具足-親近臺灣傳統工藝特展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
    華夏經緯網7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為傳承臺灣傳統工藝與其中精神、藝術價值,「匠心具足-親近臺灣傳統工藝特展」日前在臺灣佛光山舉辦,共有全臺45位藝師參展、展出155件精心創作,盼藉此幫助民眾了解工藝之美、注重其價值保存,讓無形文化資產能代代相傳。
  • 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發布 傳統工藝大多後繼乏人
    中新社長沙12月17日電 (王昊昊)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湖南傳統工藝振興發展報告(2020)》(簡稱《發展報告》)17日在長沙發布。研究結果顯示,不少傳統工藝存在傳承群體斷層現象。湖南省傳統工藝文化積澱深厚、門類眾多,現有省級以上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12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28項。截至2019年12月,列入縣(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湖南省傳統工藝項目共計738項,其中食品製作佔275項,器具製作、紡染織繡、雕刻塑造分別佔74項、59項、80項。
  • 【甲子金漆木雕】:一刀一槌,堅守匠心;一雕一鑿,恪守傳承
    經由丁氏家族百年木雕匠藝的世代薰陶,8歲時丁全便跟隨叔父學習木雕技藝,聰慧卓越的天賦造就了其以民俗木雕工藝藝術傳承為己任的職業發展路徑,在祖父丁敦舜、父親丁照林的影響下,專注於古建築、木雕的傳承工藝。
  • 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傳承,掀起國潮古風新風尚
    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傳承,掀起了國潮古風新風尚。「京工美作」是北京工美集團旗下一個中高端品牌,其貴金屬系列產品主打古法工藝,追求極致工匠精神,通過國禮團隊設計,極大滿足中高端消費群體的審美情趣和文化需求。北京工美集團是我國工藝美術行業領軍企業,是集工藝美術設計開發、檢測鑑定、文化交流等為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企業集團。
  • 江西湖口:傳統工藝熬紅糖 甜蜜生活傳承長
    傳統工藝熬紅糖(央廣網發 通訊員鄭飛華 攝)全村以徐氏紅糖最為出名。徐氏家族製糖史可追溯到1883年,至新中國成立後從未間斷過。該村村民徐會清就是徐氏紅糖的後人,自小看著父母辛勤製糖的身影,吃著父母親手熬製的紅糖長大,在長期耳濡目染之下也習得了父母的製糖手藝,成為遠近聞名的製糖能手。
  • 義大利小眾包款復古商店閃現 2020杭州國際工藝周來了
    展覽部分主要分為日本館、東南亞生活美學館、國際青年設計師展區、歐洲品質館、英國BAHC文化、國風館、「藝潮」傳統工藝創新展、「草木天心」——非遺植染&文創手作生活展、森造、新燃點、新生代設計師分享藝術展、獨立陶藝創作者【花·樣】聯展。
  • 3位新銳設計師和12種日本百年傳統頂級面料,擦出了怎樣的火花?
    當中國的設計遇見日本的工藝,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幾個月前,MATCH SHOWROOM主理人Maggie開啟了一段特別的日本關東之旅,去尋找那些即將失傳的面料工藝。當地的工匠們道法自然,一絲不苟,使關東成為日本大師級設計師創意孕育的腹地。
  • 雕花不謝 非遺傳承 東技木雕畢業展校外首秀
    (圖片由東技攝影社提供)在「蟄伏」12年之後,東陽市職教中心東技校區的木雕藝術專業蓄勢噴發。12月24日上午,中國木雕城國風生活館一樓北區,「雕花不謝」東技校區2017級木雕專業畢業作品展揭幕,40名學生創作的150餘幅作品涵蓋了木雕、剪紙、國畫等工藝和藝術門類。青春學子的創作激情和創意妙想,賦予了東陽木雕這項古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輕而時尚的面貌。
  • 弘揚工匠精神 展現傳統工藝
    在準旗沙圪堵民族幼兒園,傳統的皮雕畫在保持古樸韻味的基礎上,融入各種現代卡通元素,成為幼兒園的一大特色。 皮雕畫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極其繁雜。在製作的過程中,從紋路的設計到轉繪,需利用近百件的皮雕工具,雕刻、敲打上萬次,經過幾十種染料的上色,才能形成最後的成品,過程看似十分美妙,但極其考驗人的耐心和技巧。
  • 揭秘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1年才做一把還常常賣不出去
    這種工藝在日本傳承了幾個世紀之久,如今已經走向沒落。但Shimojima師傅仍然堅守著他的作坊,花費大量的時間手工打造一把把可能很久都沒有買家的武士刀。日本的鑄劍匠人一律要穿白,作為純潔的象徵,此外作坊裡還有祭典用的特殊繩子圍成一個圈,保護工匠免受「邪惡力量」的傷害。儘管這看上去有些迷信,但Shimojima師傅堅信這些傳統很有必要,他在他的作坊裡拜神,並說只有這樣才能打造真正的武士刀,「這不是作為一種武器那麼簡單,武士刀是一種具有精神意義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