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未開悟者與佛有何不同?對照這四點,看看你成佛沒?

2020-12-14 千面略懂先生

佛是什麼?

許多人以為佛無所不能,高高在上,變幻莫測。其實了解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佛並非無所不能,眾生平等,佛也是眾生之一,因此佛並不高高在上,佛也是人。只不過佛是覺悟了的人,而人是未覺悟的佛。

很多人,常年信奉佛祖,燒香擺貢品,吃齋念佛,但是他們覺悟了嗎?形式上的求佛供奉,把覺悟的希望寄托在佛身上,其實是俗世修行的一個誤區,並沒有任何用處。佛教認為,一個人只有開悟了,才能成為佛。

覺悟,是修行的目的,而修行在於修心,在於修己。若是自己的心境修為跟不上,談何覺悟?

南懷瑾是當代著名的佛學家,他自小接受中國私塾傳統教育,讀遍了各種經典,他對於覺悟這個問題也分析過,他認為,開悟與不開悟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四個方面。

01開悟者認為一切皆虛妄,而未開悟者相反

南懷瑾大師說:「開悟其實就是破除了世間的種種幻想,看到了萬物的真實性。」

正如《金剛經》有言:「凡有所相,皆是虛妄。」這句偈語告訴我們,這世間看到的萬物,一切外在都是虛妄不真的。

在佛教觀念裡,認為自己身體裡,有個真實不虛,實實在在的自我,就是「我執」;認為天地萬物,如山河日月、飛禽走獸、所見所聞等等是真實的,這就叫「法執。」

未開悟者,不能認識到一切,都是虛妄不真的,產生了「我執」和「法執」,因為得到而喜悅,因為失去而煩惱,因為求而不得而痛苦,由此不能開悟解脫,在苦海中遭受無數煩惱苦厄。

就好比《心經》有言:「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一個人色、受、想、行、識這眾生看到的,經受的,想到的,做過的,思考的所有事情。

發現了這五蘊的真實空性,就明白了諸行無常。萬物不會恆久長存,就如同滄海會變成桑田,桑田也會變成沙漠,所有的「相」皆是虛妄,終會在失與得之間來來回回變化。

未開悟者不能看到萬物的空性,覺得一切都是真實,所以才有痛苦。覺悟了便能不再執著,得失皆能坦然看待,自然苦厄煩惱皆消。

02開悟者對世界從不解釋,從不被任何所迷

南懷瑾大師說:「經常看到有人評價開悟者,不夠善良,不夠智慧,不夠神通,覺得既然開悟了,就要慈悲眾生,滿足他們的需求心願,拯救眾生。」

這就是眾生對於開悟者的誤解,開悟了也是人,不過是自在無憂的人。並不能用神通來拯救蒼生,脫離苦海。要知道「理可頓悟,事須漸除。」世上沒有什麼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循序漸進。

相關焦點

  • 慧律法師: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有何不同、有何相同?
    我們要了解,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有何不同、有何相同?本性相同,但是願力不同。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在極樂世界度眾生,十方一切眾生只要發願要去極樂世界,他都要來接引。釋迦牟尼佛我們這些愚痴眾生,整天整天殺、盜、淫、妄,所以他來我們五濁惡世示現成佛,所以《悲華經》裡面有講,若要找遍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很難找到像我們這個世界這麼惡的世界。
  • 修密你真準備好了嗎?——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現時修密的朋友很多,因為聽了很多關於密宗的介紹,比如:可以即生成佛、本尊加持速度快效果好可以解決很多自己遇到的問題、修密比修淨土修禪更有效等等。南懷瑾先生在書中提到了這個問題,也許是老調重彈,但是修行的動機很重要,唯有發這樣的清淨大願才是真正修行。
  • 南懷瑾老師:這是佛法修持最高原理的深密,必須要在色界才能成佛
    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相,有八十種隨於特殊相所生的隨形好。這個就是說,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這個色身就轉了,這是報身,也是肉身。為什麼講他是報身呢?一切眾生所有的身體就是報身,一生過得非常舒服,樣樣好,享福一生,是他善報所得的報身。有人很痛苦,很艱難的過這一生,這是他過去生所種的不善之因,招致有這一生的這個報身。
  • 佛教:「與佛有緣」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內心善良的人,即使不信佛,也是與佛有緣之人。這「緣」在善根、在覺性。佛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只是眾生業力不同,所以佛緣深淺有無不一。障深慧淺、福報不夠的人是暫時聞不到正法的。佛緣沒有那麼玄妙,學佛沒有什麼與眾不同,它就是一段棄惡從善的過程,就是做一個善良智慧的人。修行就是要剔除自身惡的習性,發掘本自具有的清淨自性,用智慧斷除無明煩惱,達到解脫。
  • 佛教:「與佛有緣」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我們常提到一個詞,叫「佛緣」,與佛有緣的人往往善根、福報比較大。雖然佛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但太多人易被自身的習氣煩惱障蔽而造諸惡業,不能覺悟解脫。這樣的人,任誰也渡不了,因緣未到。那什麼樣的人與佛有緣呢?並不是那些只知道天天守在寺院、守在佛像前,天天燒香磕頭的功利化的信仰者,不是表面上與佛菩薩距離的遠近,而是心與心的距離。《六祖壇經》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佛菩薩在哪裡?不在寺廟,莫向外求。
  • 南懷瑾的點醒:學會自己保佑自己,菩薩才會保佑你
    說到學佛,許多人立馬就會想到莊嚴的大殿,嫋嫋的香火,認為這就是信佛,就是學佛了。心中有什麼難事,就去求求菩薩,供點香火,希望菩薩能夠保佑自己,修行不通了,也去求菩薩,希望菩薩能夠讓自己覺悟。有這樣想法的人,註定一事無成,因為想要佛替自己解決難題是不可能的,否則這世上就沒有誰是不能解脫的了。佛經中一個故事:一位年輕人在屋簷下躲雨,看到菩薩撐傘走過,於是便求菩薩度他一段。菩薩說:「你我都在雨中,區別只是有沒有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是傘度我。
  • 判斷一個人佛緣的深淺,就看這7點,看看你佛緣如何
    結合佛家經典記載,這七個特點,看看自己究竟擁有多少吧。01心懷慈悲慈悲是佛門的責任,是佛法的根本。與佛有緣的人,都心懷慈悲,大仁大義,所作所為都以理解人、幫助人為目的。 有道是:「因果通三世,善惡果報自古不空。」這種具有博愛精神的人,往往善根慧命具成,福德厚重。現實中,凡有慈悲憐憫心的人,往往可以善護自己真善美的心靈,能遵守佛門清規戒律,常戒殺,常放生,用當下的慈悲鑄就來日的陰德。
  • 學佛切記盲修瞎練,做好這兩點,才能早日成佛!
    很多人學佛,都在盲學、盲信,根本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那到底哪條路,才是通往成佛之路?我們先來看錯誤的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這條路,那就是用一顆虔誠的心,去相信佛,並認為,只要自己足夠虔誠,只要自己拜的佛多,念的經多,修的善多,就能成佛。這是非常幼稚的行為,最終也一定無法成佛悟道。
  • 南懷瑾:做人,能做到這3點,必能成為眾生喜歡的人,青雲直上
    這是個很難給出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眾口難調。然而,若能成為一個眾生都喜歡的人,生活必然會一帆風順,好運常來。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多,但也存在。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朋友,很受大家的尊敬和喜愛。他平時樂於助人,他有困難大家也會伸出援手。最近有一次在他家做客,無意間在他的書架上看到了我國著名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著作。
  • 南懷瑾的點醒:人生有三道繞不開的坎,扛過去,你就「贏」了
    這句話告訴我們,這世間萬物身上都存在著因果規律,有因才有果,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防患於未然,等事情發生了變嚴重了再去想解決方法,事情就已經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有備才能無患,想要衝破坎坷,那就必須在困境來臨之前透徹前因,做好準備。
  • 佛教:「佛渡有緣人」,這四種人,與佛有緣,是你嗎?
    然而,眾生根性業力有別,與佛結緣的因緣時機也是不一樣的,這一生福報大、善根厚的人往往有緣遇到善知識而得到渡化、離苦得樂。而福報淺薄、善根不足的人今生往往很難與佛結緣。福報不夠,你再想渡他,他也是聽不進去的,如果執意為他宣說佛法,反而易使其反感。世上沒有與佛無緣的人,一切眾生佛性本自具足,只是要發明本心、啟發覺性,有各自不同的因緣。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許多人剛開始學佛時,都很難遇到名師,遇到一些偏法也無法分辨,這無疑會讓自己在學佛的路上誤入歧途,不僅不能修得正果,甚至還可能走火入魔,墜入魔道。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
  • 佛陀在家時的三兄弟,想成佛的卻成了魔,想開悟的沒開悟
    為什麼都想要成佛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佛」的含義包括了所有的殊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邊的神力;無上的智慧;五眼六通等等等等,不管是衝著哪點殊勝,總之他們都會有堅定而足夠的理由。那麼想要成佛,就會有機會成佛嗎?想要成佛而未成佛的都是普通人,那麼普通人可以成佛嗎?普通人與佛的距離有多大呢?
  • 學佛者最容易犯這三個毛病,南懷瑾因此幾十年都不講真正的佛法
    南懷瑾先生曾說:「我從離開臺灣之前到現在,差不多十年時間,不講真正的佛法。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佛法沒有人修的,包括你們諸位。儘管標榜自己在學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沒有真正學佛的人。」
  • 佛教:有這9大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
    許多人很想知道自己是否與佛有緣,是不是做夢夢到佛菩薩寶相或者與佛菩薩長得相像,亦或者和佛菩薩的生日一樣,就算是與佛有緣呢?這些只是一種淺顯的緣分,並不能說明什麼。佛是什麼,佛是真理,是覺者,能真正將佛的智慧與慈悲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身體力行,方是與佛陀結真正的緣。
  • 高僧的點撥:能夠覺悟成佛的人,都經歷過這四件事
    佛門常說「佛是覺悟的人,」從古到今如十二菩提,達摩祖師,再到六祖慧能等都是由人覺悟成佛,這也驗證人確實能通過修行覺悟成佛。生活中常聽朋友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從認識佛教,到學佛修行,到覺悟成佛,這是信徒終其一生所發的大宏願。學佛是高尚的,也是艱難的,最終得道之人鳳毛麟角,許多人修行一輩子,也無寸進,更難覺悟。許多人對學佛存有諸多疑問,成佛之路如此艱難,成佛的祖師們覺悟靠的是什麼呢?
  • 成佛不二法門: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印度Shabd瑜伽)實修實證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佛門修行人都沒聽說過「內在音流」這回事。耳根圓通法門,在印度又稱Shabd或音流瑜伽,反聞內在自性音流(反聞聞自性),這種自性音流可以洗淨一切難以消除的業障,可以洗掉一切微細執著。是三界以內眾生通向三界以外的一條必須經過的獨木橋。《楞嚴經卷六》:「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指出南懷瑾不加任何的考證就胡說八道,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我認為,南懷瑾的治學態度是非常不嚴謹的。他的知識容量看起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來源於書本和傳言,而且很多都是沒有被考證過的玄學和神秘主義。南懷瑾由於「自己信」,所以對內容不加以嚴謹的考證,又加上自己的附會,就把一些錯誤的知識向大眾傳播。
  • 佛說:這三種人慧根最高,很容易開悟,看看有你嗎?
    每一個眾生因為根器不同,所以成就的功德不同,有人成了佛,有人成了魔,還有人成了高僧大德。要想判斷自己的慧根高低,可以看一看你是不是這三種人,這三種人的慧根最高,也容易容易開悟,看看有你嗎?第一種人:與佛有緣之人。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生前多次示寂,臨終卻為何手書「平凡」?
    到了端午節,2012年6月23日,南懷瑾老師感慨,不曉得今年中秋人在哪裡!這個意思其實已經很明顯了,無奈弟子都在夢中!到了26日,《南師最後一百天》作者王國平先生到了太湖,幫助南懷瑾老師做口述傳記工作。可是南懷瑾老師對他說:「國平啊,我們這個(口述)工作要抓緊時間做,我可能就最近一兩年了,很可能你的採訪還沒有完成,我就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