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什麼?
許多人以為佛無所不能,高高在上,變幻莫測。其實了解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佛並非無所不能,眾生平等,佛也是眾生之一,因此佛並不高高在上,佛也是人。只不過佛是覺悟了的人,而人是未覺悟的佛。
很多人,常年信奉佛祖,燒香擺貢品,吃齋念佛,但是他們覺悟了嗎?形式上的求佛供奉,把覺悟的希望寄托在佛身上,其實是俗世修行的一個誤區,並沒有任何用處。佛教認為,一個人只有開悟了,才能成為佛。
覺悟,是修行的目的,而修行在於修心,在於修己。若是自己的心境修為跟不上,談何覺悟?
南懷瑾是當代著名的佛學家,他自小接受中國私塾傳統教育,讀遍了各種經典,他對於覺悟這個問題也分析過,他認為,開悟與不開悟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四個方面。
01開悟者認為一切皆虛妄,而未開悟者相反
南懷瑾大師說:「開悟其實就是破除了世間的種種幻想,看到了萬物的真實性。」
正如《金剛經》有言:「凡有所相,皆是虛妄。」這句偈語告訴我們,這世間看到的萬物,一切外在都是虛妄不真的。
在佛教觀念裡,認為自己身體裡,有個真實不虛,實實在在的自我,就是「我執」;認為天地萬物,如山河日月、飛禽走獸、所見所聞等等是真實的,這就叫「法執。」
未開悟者,不能認識到一切,都是虛妄不真的,產生了「我執」和「法執」,因為得到而喜悅,因為失去而煩惱,因為求而不得而痛苦,由此不能開悟解脫,在苦海中遭受無數煩惱苦厄。
就好比《心經》有言:「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一個人色、受、想、行、識這眾生看到的,經受的,想到的,做過的,思考的所有事情。
發現了這五蘊的真實空性,就明白了諸行無常。萬物不會恆久長存,就如同滄海會變成桑田,桑田也會變成沙漠,所有的「相」皆是虛妄,終會在失與得之間來來回回變化。
未開悟者不能看到萬物的空性,覺得一切都是真實,所以才有痛苦。覺悟了便能不再執著,得失皆能坦然看待,自然苦厄煩惱皆消。
02開悟者對世界從不解釋,從不被任何所迷
南懷瑾大師說:「經常看到有人評價開悟者,不夠善良,不夠智慧,不夠神通,覺得既然開悟了,就要慈悲眾生,滿足他們的需求心願,拯救眾生。」
這就是眾生對於開悟者的誤解,開悟了也是人,不過是自在無憂的人。並不能用神通來拯救蒼生,脫離苦海。要知道「理可頓悟,事須漸除。」世上沒有什麼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