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 沙塵暴次數減少近三成

2020-12-10 央視新聞

國家林草局今天(30日)發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在北方風沙線上初步建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

自2004年以來,我國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了荒漠化、沙化面積和荒漠化、沙化程度「雙縮減」,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四大沙地實現生態整體改善。「十三五」期間,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十三五」期間,我國防沙治沙加強了依法依規防治,深化了改革,強化了目標責任考核,著力推進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

經國務院同意,印發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明確提出從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建立沙化土地修複製度、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推行地方政府責任制、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等5個方面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推進防沙治沙改革進程。此後,又印發了《貫徹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實施意見》。

5年間,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任務146.4萬公頃,工程固沙4.89萬公頃;在內蒙古、青海、甘肅等黃河流域5省(區)啟動實施了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項目。全國範圍內建立的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達到53個;在內蒙古、西藏等7省(區)建設的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達到108個,封禁保護總面積達177.1萬公頃;在13個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的國家沙漠(石漠)公園達到120個,總面積達43萬公頃。(總臺央視記者 施韶宇)

(編輯 趙汗青)

相關焦點

  • 我國完成防沙治沙任務一千多萬公頃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我國完成防沙治沙任務一千多萬公頃(新數據 新看點)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寇江澤)記者11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
  • 五年防沙治沙一千多萬公頃!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來源:經濟日報「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
  • 治沙生態產業扶貧 五大沙漠用上了庫布其模式
    精準扶貧 科技先行本報記者 馬愛平眼下,在庫布其沙區的阿木古龍億利有機農業基地,生長了5年的甘草已經開始採挖,為抗疫藥品生產儲備「彈藥」,同時為扶貧戶帶來新的一年的希望,目前已採挖超過100噸。國家林草局與中國氣象局近日發布了天氣趨勢預測綜合意見,預計今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比常年同期減少約一半,其中強沙塵、沙塵暴僅二至三次。30年前,距離北京最近的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曾經每年向北京吹送數十噸黃沙。如今,庫布其沙漠作為我國防沙治沙、脫貧攻堅的樣板,向全國輸出治沙、脫貧經驗的進程正在全國展開。
  • 治沙工程項目建設向貧困村傾斜 陝西橫山1271戶貧困戶全面脫貧
    自2013年工程實施以來,國家共下達陝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林業計劃任務122.37萬畝,中央預算內投資28805萬元,佔中央總投資48000萬元的60%。工程的實施,使陝西省防沙治沙邁入了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新階段,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固」的歷史性巨變。
  • 「十三五」時期 全國自然保護地總數量達到1.18萬個
    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經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印發實施,為今後一個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明確了重點任務。
  • 寧夏:以治沙促治貧
    緊靠黃河與銀川市的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毛烏素沙漠的西南邊緣,一直以來都是銀川市防沙治沙的「第一線」。60多年前,為了固沙,寧夏探索出「草方格固沙」技術,利用廢棄的麥草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軋進沙中,留出1/3左右堅立在四邊,然後將方格中心的沙子撥向四周麥草根部,使麥草牢牢地堅立在沙地上,這後來成為中國治沙的「世界經驗」。
  • 綠意,在黃沙中鋪展——我國防沙治沙紀實
    近年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分別減少2424平方公裡、1980平方公裡,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減少了20.3%。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2007年,春梅的婆婆得了腦血栓。為了治病,她把家裡的牛賣光了,還欠下10萬多元的債,成了貧困戶。「後來我們把自家130多畝沙地種上了樹。」春梅說,「從2016年起,每年春天政府組織治沙造林時,我和丈夫就一起去幹活,我種樹、澆水每天掙100元,他開拖拉機每天掙400元。」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我國40年的「心血結晶」:第一個沙漠即將消失,卻引來外媒非議?
    有的地區土壤肥沃、氣候宜人,還有的地區氣候乾燥,寸草不生,不一樣的環境也為地球增添了與眾不同的色彩,現如今人們基本上生活在東部平坦地區,這些地方水資源豐富,擁有著較好的氣候環境,適合人類生存,而那些西北部的地區,氣候較為乾旱,這裡卻不適合動植物生存現如今,「土地沙漠化」也是人們所關注的一個問題,由於人類的濫砍濫伐,所以導致的沙漠化加劇,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達到了3600萬平方千米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據資料顯示,在1949年以前的100年裡,現榆林市所在的地方,深受土地沙化之害,村莊、農田、牧地被吞沒的就有4000處以上,當地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1959年國家開始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能恢復毛烏素沙漠不僅是國家的戰略,也承載了數億人的夢想。
  • 中國治沙江湖:教授點沙成土,騰訊突然入局
    對抗「紅色公牛」近半個世紀近四十年,來內蒙古烏海的淘金的人只有兩個目的:挖煤、或者治沙,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易志堅是2016年來到烏蘭布和沙漠的,他在緊鄰烏海市的地方,拿到了一塊沙漠試驗田,易志堅這次要把沙約束起來。
  • 深耕治沙近十載 造林植綠十萬畝——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堅持...
    該公司總經理葉惠平告訴記者,經過九年多的不懈努力,公司先後投資2633萬元,累計在沙漠中植樹造林 10.3 萬畝,其中馬蘭湖3.7萬畝、額爾克哈什哈蘇木6.6萬畝。2011年7月,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在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馬蘭湖畔承包了 3萬畝荒沙地,拉開了治沙造林的序幕。
  • 2200年來中國瘟疫災害時空變化:有880個「疫災之年」
    圖1 《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彙編》中國歷史疫災的時間變化特徵220BC-1949AD間,我國共有880個「疫災之年」。從十年疫災指數看,過去2200年來,我國疫災流行有越來越頻繁的趨勢:兩漢時期疫災約20年一流行,魏晉南北朝約5年一流行,北宋時期3年一流行,民國時期無年不流行。整個歷史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圖2):第一階段(220BC-1000AD):疫災指數在5以下,平均1.46,漢、唐盛世疫災指數最低,東漢晚期和魏晉南北朝疫災指數較高,成為2200年來第一個疫災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