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蘇州河而行|沒有圍牆的公園·開篇

2020-12-11 澎湃新聞

2020年9月26日,《公·園》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沒有圍牆的公園」展區位於三樓。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圖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園林型公園,在城市中散布著各種有著綠色植被和基礎設施的公共空間,如河濱步道、公共綠地、社區花園,甚至沿蘇州河的橋上和橋下,人群甚至其他生物自然而然地在這些空間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

在這樣的空間,存在著可見/不可見、可聞/不可聞的各種交流,從某種程度上說,城市似乎成為一座大型的、沒有圍牆的公園,而又被人們的行為分割為一個個散落的小公園。對於這些公園的使用、觀察、思考也成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沒有圍牆的公園」是從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的年度項目「沿蘇州河而行」項目中生發的,這個板塊參與了現在正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展出的《公·園》展覽。通過影像、聲音、文本等各種媒介,我們試圖從個體的視角出發,勾勒出一個「沒有圍牆的公園」。

本組參展人為「沿蘇州河而行」項目策劃及志願者。對於參展的作品,他們各自的闡述都表現出對城市中「公園」的思考,其中既有對於聲音的搜集並由此折射出蘇州河畔的日常生活,也有上班族對自己午休空間的視覺記錄;同時,他們對於公園的記述,並不局限於人類的視角,動物的叫聲、植物的種類、城市公園的生物多樣性,通過他們的作品得以展示一隅。當然,作為個體的人,無疑是城市公園的使用者,是這樣一種公共空間的參與者,同時也是公園時空的承載者。通過對他人活動的觀察,這些作品試圖探討的是空間與人的關係。

「沒有圍牆的公園」展區示意圖 製圖:袁璟

以下對照展區示意圖,按順時針方向簡單「導覽」本項目。

A 《蘇州河奏鳴曲》/ 王越洲

這是一段從蘇州河長寧段瀘定路橋,到蘇州河黃浦段乍浦路橋的聲音旅程。今年5月到8月間,借「沿蘇州河而行」項目機會,我幾次來到蘇州河沿岸,錄下了這些聲音。

00:00 蘇州河水聲

00:08 瀘定路橋對面綠地薩克斯聲音

00:34 強家角橋上行人和非機動車的聲音

00:50 凱旋路橋上汽車和輕軌的聲音

01:07 隆德路地鐵站光復西路蘇州河沿岸,因為疫情無法進公園遛鳥的老人們

01:19 武寧路橋下,因疫情無法進公園唱歌的老人

01:40 光復西路原東新村拆遷空地,晚上放夜風箏的年輕人

01:56 寶成橋推非機動車下橋的下橋聲音

02:09 膠州路蘇州河沿岸,突如其來的大雨,散步的居民的沿街店鋪下避雨

02:29 鎮坪路橋下廣場舞

02:41 西康路橋上賣菜小販,白天他是一個快遞員

02:55 玉佛寺法事音樂

03:06 不夜城綠地流動理髮攤

03:40 蝴蝶灣公園籃球、足球場

03:58 乍浦路橋拍戲

B 《蝴蝶灣午休:一個上班族的秘密》 / 浮力大

蝴蝶灣是今年比較喜歡的午休去處。

這是個氣質混雜的公共綠地,位於恆豐路橋和昌化路橋間的蘇州河南岸,既有大型噴泉水池、工業遺蹟,也有濱河棧道、公共體育場,空間布局錯落有致。日落時分,在這兒遛娃、跳廣場舞、散步、運動的人絡繹不絕。還有許多流浪貓,在竹林樹叢裡睡覺、躺在路中、或蹲在石板上任人撫摸,很是安逸。

不過中午的蝴蝶灣就安靜了許多。帶上耳機聽著爵士,步伐輕快起來。只有真正漫步時,我才能放鬆拍照。夏日正午的陽光,直接而強烈。通常讓人困擾的頂光,此刻反而是迷人的,黑白就正好。

拍照時,總會想起陸元敏。很多年前,在每天上下班途中,他順手拍下了蘇州河。如今我則在工作午休時,聽從直覺按下快門,一樣的「簡單而快樂」。

也會看到其他來此地午休透氣的人,聽耳機、背書、運動、午睡、瑜伽、發呆……他們在這裡放下內心的圍牆,回歸屬於自我的難得時光。

蝴蝶灣午休,是我這個上班族的秘密,又好像是每個來這裡的人共同的秘密。

C 《Re·Public 公園》/ 619

從何時起,擁有一整塊綠地成為了一種奢侈。

向公眾開放的園子裡有兒童、有老人,唯獨少了忙碌的中年人。

他們消失了嗎?他們會在何時,以怎樣特殊的方式進入這些城市的公共空間呢?

這組照片記錄的是我今年夏日的一次夜遊經歷。途中新奇的遭遇,讓我重新認識了城市包容的環境下人物生活方式、社會角色的多樣性……

機緣巧合,我誤打誤撞地加入了一次由平臺組織的植物園親子活動。雖然忙碌的家長們在白天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在植物園,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爸爸」和「媽媽」。

在新奇的植物和小動物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瘦瘦小小的藍帽子小朋友也可以勇敢地和青蛙做朋友,西裝革履戴金色眼鏡的嚴肅爸爸也會對叫不出名子的植物說「wow」。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關係,大同地把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大同地讓原本因忙碌生活遠離自然的中年人重新「flow」進公園。我認為這是一種對共生關係的重塑,是一種Re·Public(回歸-公眾)。

D 《和彭爺爺的兩次相遇》/ 見聞

2020 年 7 月 8 日,星期三的下午,晴。我「踩點」至夢清園,園內兜了一圈後走到昌化路橋準備回家。只見一個老爺爺準備放風箏——「蜜蜂」,全程觀摩並拍攝後,得知他姓彭。彭爺爺不僅和我科普了在上海放風箏的注意事項,比如要等刮東風的天,還無私地分享了他的健康理念——「笑的哲學」。

2020 年 8 月 28 日,星期五的下午,雨。氣象預報似乎沒有颱風預警,但雨越下越大,彭爺爺沒有來。在作家周嘉寧用手機拍下的照片裡,我看到了另一隻我沒見到的風箏——「老鷹」。

2020 年 8 月 30 日,星期日的下午,晴。我在昌化路上參加一個公益活動,沒等活動結束就想來昌化路橋碰碰運氣。行至橋下,工人在路邊小區裡如火如荼地施工,說要把這裡的馬路(車行道)拓寬(小區裡的交通面積會同時縮小)。機器的噠噠聲中,我以為彭爺爺不會來了,便又去夢清園兜了一圈。出園竟看到他在樹蔭下和路人聊著。這一次,當得知我住在江灣鎮的時候,他回憶了自己三四十年前在江灣鎮的日子。

E 《狩獵一無所獲的驚喜》/ 皮二

時間地點說明

2020.8.20 23:00-24:00 

中遠兩灣城

「箭頭與箭羽的微妙平衡始終沒能調整得使他滿意,你看他一連幾個小時把弓杆架在石頭脊上讓它擺動以便確定重心。事實上,為了配箭羽,他採取的方法已經超出情理的限度,一會兒用美洲鸚鵡的羽毛,一會兒又用棕櫚樹葉子,他在羊肩胛骨上剪下尾翼形的三角形骨片,很清楚,那是為了由此弄清楚特徵,不是要用它有力而準確射中捕獲物,而是要它們起飛,在空中飛翔得儘可能遠、儘可能時間長久。」(米歇爾·圖爾涅《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簿獄》)

F 《看·公園》/ Enlin

在都市空間裡的公園,其最初的形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即人們需要一個與自然接觸,可以聚集在一起休閒的場所。給這樣的場所築起圍牆,可以說是違背其本質的行為,同時也阻礙其產生功效的做法。出於城市景觀形成的考量,以及地震多發等實際狀況,日本提倡撤除公園圍牆,並力圖讓公園融於城市基建等其他空間,使其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這些景觀的形成,以及網絡傳播的發展,對於公園的觀看或公園自身的視覺傳達都發生了多樣的變化。這本小冊子匯集了一系列網上搜集的視覺題材,以遠距離的形式「逛了逛」日本的公園,試圖對這種現狀做一個補充說明。

我們現在生活的小區叫復元坊,是一個比較大的老小區,有1160戶、3602位居民。我們是今年五月份搬到這裡的,與以往住過的小區不同,這個小區的結構比較複雜,除了有大量的住宅樓外,還有一個幼兒園、一個小型公園以及其他一些設施。小公園位於小區的中心位置,從我們家廚房正好能夠俯瞰這個小公園,平時做飯的時候,我時不時就會看看公園裡的情況,人們在裡面走動、鍛鍊、陪孩子玩耍、聚在一起聊天等等。這個小公園不僅像一個舞臺讓人們在上面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催化劑,無形中促使人們相互接觸、相互交流,然後形成一個新的關係。漸漸地,觀看這個公園成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小樂趣,每次在廚房,不論做什麼,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探望一下,或者默默地看著公園裡的人們,不帶任何的判斷和分析,甚至沒有什麼感情,純粹只是平靜的凝視,這種感覺就像是在咀嚼一口白米飯,有著某種難以言說的甜味。

G 《在公園中,浮生一夢》/ 陳鑫培

當我把鏡頭對向蘇州河邊不夜城綠地裡的居民時,我發現這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公園。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它極其包容地承載了所有年齡段的日常生活。有嬰兒、垂髫,也有青年中年和老年。

我們固然可以用攝影的手法去記錄他們在公園裡的狀態。但是,這樣的信息量多少會比較單薄。既然無法在視覺上進行諸多田野考察式的敘事,我們也可以用攝影之外的其他視覺手法,添加在畫面上,做一些相對更深入的補充,或者說是有趣的暗喻。

我選取了六位人物,分別是嬰兒車裡的孩子、玩遊戲的小朋友、終年工作的園林工、遛狗的中年大叔、扶著輪椅踱步的阿爾茲海默症老人和拄著拐杖的長者。他們幾乎代表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從出生、成長、奮鬥,到養老,再到面對最終的死亡。無論何種狀態,都共同出現在了不夜城綠地裡。

我在對圖片做後期處理時把對比度和自然飽和度拉低,形成一個統一的灰調子。再用不同的橘黃,不同的筆觸,把我交流後得出的他們個人的信息符號繪製在照片上。這樣就把他們的底色統一,都是生活在這個大時代下,這一片土地上的人。如果把他們串起來,從左到右看,我希望能夠提供給觀眾有一定張力的敘事,一種生生不息的歲月感和輪迴性。希望會讓他們有自己去公園漫步,去接觸個體生命的想法和衝動。

H 《沒有圍牆的邊界》(李蔓)

公園邊界的圍牆,作為物理空間的界定和使用權限的劃分,將城市綠地「園」的屬性呈現出來,而「公」的屬性則加以限定。公園只由內部使用者享受,而作為獨立地塊與城市環境及市民相隔離。近年來,隨著政府「拆圍透綠」項目大力推廣,各地開始將部分城市公園的圍牆拆除,使公園景色向城市敞開。同時,隨著城市綠化不斷深入,各種形式的開放綠地空間也紛紛出現,河濱綠道、街頭綠地、口袋花園等等。在這些拆除圍牆或沒有圍牆的開放性公園裡,空間四周的景物將作為新的邊界出現。它們是如何界定空間的,人們又是如何感知到這些邊界,想要進入空間內活動的呢?我製作了一個裝置,通過拆解圍牆硬質形態,利用其構成要素來重新塑造邊界景物,引起人們對於公園新邊界狀態的關注,探索,思考。

項目合作者簡介

王越洲,公司職員,業餘在做一檔關於城市的播客節目。

浮力大,影像愛好者,附近上班族。

619,喜歡射擊樹莓的二三線小歌手。勵志在愛好、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平衡,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見聞,新聞網站編輯,熱愛可攜式攝影。

皮二,無業游民

Enlin,無業游民

陳鑫培: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志願者。關注藝術治療、社會創新、性別平權等。

李蔓,景觀設計者。通過行走來閱讀城市或郊野,探索世間奇妙萬物,也因此與澎湃市政廳「城市漫步」結緣。

請移步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參觀本次展覽,具體信息如下。《公園》

學術主持:顧錚

策展人:施瀚濤

參展藝術家:btr、蔡東東、弗搭界小組、甘瑩瑩、顧錚、郭盈光、陸元敏、鳥頭小組、徐傑、許海峰、薛寶其、嚴懌波、殷漪、朱浩

特別合作:澎湃新聞·城市漫步

特別鳴謝:中華藝術宮

技術支持:英國PermaJet藝術紙

主    辦: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6日—12月13日

展覽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虹口區多倫路27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沒有圍牆的公園·開篇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圖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園林型公園,在城市中散布著各種有著綠色植被和基礎設施的公共空間,如河濱步道、公共綠地、社區花園,甚至沿蘇州河的橋上和橋下,人群甚至其他生物自然而然地在這些空間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唱橋會——歌曲背後的集體創作
    橋永遠矗立,而一起過橋的人卻永遠是新的,物是人非,沒有什麼是可以預知的。於是鑫培寫下了「流水的人,鐵打的橋」這樣浪漫的句子。有的參與者極具數學和邏輯思維,注意到橋的形態,並由此產生有趣的哲思。我們的行走項目名為「沿蘇州河而行」,參與者btr巧妙地提出了「橋在反對沿蘇州河而行」這樣的觀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沿河建起大型居住區
    沿蘇州河綠道漫步 張左之 攝蘇州河見證了上海從一片田園風光轉變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同時也承載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它的情感與回憶。10月25日的「沿蘇州河而行」漫步從昌化路橋到江寧路橋、鎮坪路橋、寶成橋再到武寧路橋,途經中遠兩灣城、新湖明珠城及半島花園等大型住宅區。武寧路橋下隨薩克斯起舞的人。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在夢清園做自然教育:人與河的共舞
    此後的許多年,我與蘇州河之間並未再有太多交集。它給我的印象就像周迅與賈宏聲參演的那部同名電影,熟悉又朦朧,真實中又帶著一絲距離感——就像某天遇見染了病的故人,蒙著面紗,戴上口罩,在身邊躡足而行。你極力想表現得親切些,卻又心有掛礙不免期期艾艾。
  • 走通蘇州河 領略濱水新風情
    你也可以去九子公園、最美花園、夢清園、風鈴綠地、臨空音樂公園……尋找拍攝蘇州河大片的最佳拍攝點。更多隱藏的打卡點,細心的你一定能找到:玻璃罩中的鐵軌、橋洞下方的「華生電扇」,甚至是一些有特色的兒童樂園、生態廊架、景觀小品,都讓逛蘇州河變得趣味十足。
  • 上海蘇州河42公裡濱水岸線有哪些好去處?詳細攻略來了
    根據計劃,上海蘇州河兩岸42公裡濱水岸線,將爭取在2020年內實現基本貫通開放。為更好體現沿岸城市歷史文脈與河濱風光,蘇州河兩岸將分為「典雅蘇州河」「華彩蘇州河」「秀美蘇州河」三段進行演繹。屆時,蘇州河兩岸將有哪些好去處?
  • 沿蘇州河而行·圖集|《此河舊影》裡的橋串起一趟旅程
    攝影家陸元敏先生推薦過一篇關於蘇州河的文章,說寫得「特別好,特別特別好」,我懇求他相借這本其實很容易買到的《洗牌年代》。翻開書以後,我沒有一下子直接找到那篇文章開始讀,而是從頭慢慢讀起。漸漸地,終於讀到這篇《此河舊影》,位於全書前五分之一,就像一部電影徐徐展開,而腦中浮現的視覺畫面竟然來自於陸元敏的攝影集《蘇州河》,只不過變成了動圖的樣子。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坐在河邊   看日升日落   我老了   蘇州河的歌   依然那樣年輕   ——王雪芳《閱讀蘇州河》   再沒有哪一條河流像蘇州河這樣,與上海如此親近,密不可分。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河濱大樓的房客,一塊上海近代史拼圖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收集並提供大樓的歷史河濱大樓位於今天上海市虹口、靜安(原閘北)、黃浦區交界處,由天潼路、江西北路、河南北路和蘇州河圍出的地塊。公共租界與閘北交界處在其西側不遠處的西藏北路,而天后宮與上海總商會作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資購得北河南路對面區塊」,曾是租界中的華區飛地,司法管轄並不隸屬於租界。
  • 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42公裡「山水人城相融」新畫卷
    亮點一:「沿河瓷磚道」大變身河濱香景園是蘇州河(普陀段)北岸西段的一處小區。小區邊的一段岸線位於雲嶺西路與上海菸草儲運倉庫之間,長340米。2004年小區剛建成時,所謂「河濱」二字,僅僅是一條圈在小區內、寬不足兩米、長不過300米的「沿河瓷磚道」。此次蘇州河北岸貫通及防汛牆改建中,該小區濱河綠帶打通了原有兩側圍牆,釋放了閒置的綠地,惠及周邊更多小區。
  • 讓蘇州河熱鬧起來 讓蘇州河生龍活虎起來
    作為一名市民,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對黃浦江的開發還可以,對於蘇州河利用卻還很不夠。流經上海市區的黃浦江比流經英國倫敦市區的泰晤士河、流經法國巴黎市區的塞納河寬闊得多,江上遊輪、貨船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可惜的是,黃浦江流經市中心的一段不那麼長:大體上就是從楊浦大橋至盧浦大橋吧。再則,由於江面寬闊,遊人若在兩岸欣賞船隻,白天的觀感並不醒目。
  • 「探索」蘇州河長寧段將打造「吳淞江楔形綠地」,亮點有哪些?
    長寧區新聞辦說:根據規劃,吳淞江楔形綠地沿蘇州河從外環至內環,長寧區打造的蘇州河慢行步道便是它的組成部分之一。綠地從臨空園區開始,途經園區的臨空一號公園、滑板公園。臨空一號公園目前還在建設中,預計今年建成開放;滑板公園已經對外開放,是一條沿蘇州河而建的50米綠帶,包含滑板主題元素。詳↓市綠化市容局、市規劃資源局編制的《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18-2035)》正在公示。
  • 蘇州河兩岸將新增17個足球場那麼大的綠地,四季皆有景
    蘇州河兩岸新增公園綠地12公頃,相當於17個標準足球場,新增行道樹約700棵。蘇州河黃浦江口濱江一帶,作為蘇河綠道和濱江綠道的連接點的最美花園面積達3000平方米蘇州河市域內總長約50公裡,中心城段全長約21公裡,郊區段長約29公裡。
  • 131年前,蘇州河邊的「華人公園」,現在怎麼樣了?|睡前分享
    新年伊始,全新貫通的蘇州河42公裡綠道成為市民遊客的休閒好去處。其實,早在130多年前,蘇州河畔就是當時上海市民重要的休閒場所。蘇州河邊上的「華人公園」,就是明證之一。近日朋友送來的一張歷史照片與此相關,勾起了這段往事。朋友送來的照片雖已嚴重變色,但畫面依然清晰。
  • ...串聯六大節點,蘇州河獨一無二的標誌性濱水公共空間將是什麼樣?
    具體做法是:沿河岸設立凌空棧道,連接各個獨立的場地,將平面轉化立面,解決視線及空間連通問題;設置垂直綠化,美化城市綠色界面;高架橋下空間活化,更新利用場地,激活空間活力。所謂「兩帶」,則是優化交通功能,實現三線貫通。具體做法是:在蘇州河兩岸設立單向車行道和禁機動車慢行道,弱化濱河機動車交通功能,提升空間尺度舒適度,拓寬濱水公共活動空間。
  • 「探索」蘇州河兩岸將新增12公頃公園綠地,四季皆有景
    市綠化市容局說,12月底,蘇州河中心城區兩岸42公裡將實現基本貫通 ,綠道也將基本建成。蘇州河兩岸將新增公園綠地12公頃,相當於17個標準足球場,新增行道樹約700棵。今後,沿河將演繹春賞花、夏有陰、秋觀葉、冬賞姿的美景。
  • 浙江路橋是蘇州河上第幾座橋?
    管天瑞 文/攝《情深深雨濛濛》可以說早已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詳的電視劇了,那不知大家對《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從橋上縱身一躍跳入河中的那個經典的畫面還有沒有印象。大多數人曾誤以為這個鏡頭是在蘇州河上十分有名的外白渡橋上拍攝的,但實際上,那座位於上海影視基地的橋的原型是位於蘇州河上的浙江路橋。浙江中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總長1331米,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租界時代名為浙江路。
  • 蘇州河上的30座橋,儂經常從哪座過?
    上海蘇州河沿岸42公裡岸線即將貫通,日前,上觀新聞記者從黃浦江沿蘇州河逆流而上,從蘇州河水閘一直到上海中環線的真北路橋,挨個兒為蘇州河上的30座橋梁留下「標準照」——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定名為「公園橋」。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並沿用至今。外白渡橋南起於南蘇州路,北止北蘇州路,整橋長104.24米 ,橋面為三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2、乍浦路橋
  • 「火烈鳥」現身蘇州河,中環線下全新沿河體育公園來了
    讓他驚訝的是,原先被施工圍擋包圍的北虹立交近蘇州河一段橋下空間,當天已全部「揭開面紗」,一座粉紅色的籃球公園和同色系的二層觀景平臺展露在眼前。不少在蘇州河健身步道跑步的市民路過此處時也放慢腳步,有的還拿出手機拍攝下籃球公園外可愛的火烈鳥彩繪。
  • 「探索」蘇州河步道長寧段建成後,將串起9個活力公共空間→
    長寧區新聞辦說,全線11.2公裡的蘇州河長寧段貫通工程計劃年內全面貫通。屆時,將串聯起包括音樂公園、滑板公園、風鈴綠地、中環蘇州河綠地(規劃)、天原河濱公園、虹橋河濱休閒公園、萬航綠地(規劃)、中山公園、華政公共開放空間(規劃)9個活力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