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蘇州河沿岸42公裡岸線即將貫通,日前,上觀新聞記者從黃浦江沿蘇州河逆流而上,從蘇州河水閘一直到上海中環線的真北路橋,挨個兒為蘇州河上的30座橋梁留下「標準照」——
蘇州河與黃浦江相交處的蘇州河水閘。
1、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梁,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定名為「公園橋」。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並沿用至今。外白渡橋南起於南蘇州路,北止北蘇州路,整橋長104.24米 ,橋面為三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
2、乍浦路橋
乍浦路橋,又名二擺渡橋(1873年工部局建木橋)。橋南接虎丘路,北連乍浦路,東距外白渡橋248米,西距四川路橋95米。工部局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1927年竣工,總長72米,除特大潮汛外,其他時間駁船都能在橋下航行。1994年2月15日政府公布乍浦路橋為上海優秀歷史建築。
3、四川路橋
四川路橋,又名「裡擺渡橋」,北接虹口區四川北路,南接黃浦區四川中路,始建於清末,《上海縣自治志》稱為「白大橋」。因位於郵政局(舊稱)大樓南,俗稱「郵政局橋」。原系木橋,1922年改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懸臂梁結構,下部設木基礎樁重力式橋臺和空心橋墩,總長度70.97米。
4、河南路橋
河南路橋,橋長111.5米,寬29米,為5孔拱形連續梁橋,是蘇州河上重要的景觀橋梁。橋北面為虹口區河南北路,橋南面為黃埔區河南中路。河南路橋亦稱三擺渡橋。1843年的時候,在這裡設置過渡口,人稱「三擺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長62米的駝峰式六孔木橋,1925年又改建成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帶懸橋,長64.5米,寬18米,有3孔,載重為量15噸。因橋堍下建有天后宮,故又稱「天后宮橋」。2006年6月,老河南路橋開始拆除重建,於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車,橋由原來的四車道拓寬至六車道。
5、山西北路橋
山西北路橋(人行橋),原為六孔木橋,1956年,原橋因其陳舊而被拆除。直到2006年,河南路橋改建時,為方便行人過河,才建造了現在的山西路橋。
6、福建路橋
福建路橋,俗稱老閘橋,橋北面為靜安區福建北路,南面為黃浦區福建中路,橋長97米,寬20米。福建路橋橋址處原為清康熙年間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閘,上設浮橋可供行人通過。1864年,建成木橋,1885年6月,工部局將舊木橋拆除,新建一座7孔木橋,取名老閘橋。1946年因舊橋毀損嚴重,遂將舊橋拆除重建成長長61.6米的新木結構橋,並更名福建路橋,1966年,木橋拆除,改建成長71.4米,寬11.58米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於1968年建成。因橋遭遇多次船撞事故而變為危橋,2001年,舊橋拆除。目前的福建路橋2004年2月開工建設,2007年底竣工通車。
7、浙江路橋
浙江路橋1880年修建,如今已有138年的歷史。浙江路橋是我國現在僅存的幾座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的老橋之一,從側面看,整個橋身像一條剔除了魚肉的魚骨架。這種結構既兼顧了受力,又使得橋的外觀漂亮,非常經典。
8、西藏路橋
西藏路橋始於1853年建成的一座木橋,因毗鄰泥城浜,俗稱泥城橋。1899年又改建了該橋加長加寬。1922年工部局拆除木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1942年又對橋梁進行了加固加寬,改稱為西藏路橋。2002年,上海市政府決定拆除老橋,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橋。2004年,西藏路新橋竣工,橋長100米,寬40米,雙向6車道。新橋的裝飾仍保存其原來的風格又包含現代元素,使西藏路橋變為蘇州河上一座景觀橋。
9、烏鎮路橋
烏鎮路老橋為6孔木結構橋,在抗戰中毀於戰火。1948年烏鎮路橋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架橋梁,全長60.35米,寬9.4米。原橋於1997年拆除重建,新橋為單跨鋼管系杆拱橋,於1999年5月建成。
10、新橋路橋
11、南北高架橋
(含成都路橋和新閘路橋)
12、恆豐路橋
恆豐路橋南接石門二路,北連恆豐路。1903年初建,為木桁架結構,名匯通橋,俗稱新大橋。因南岸橋側有舢板廠,又名舢板廠橋。民國3年(1914年)拆除,民國6年重建。民國16年9月又重建,取名恆豐橋。抗日戰爭期間,被日偽拆除。民國37年間重建。1987年在其東側建今橋,以恆豐路得名。橋長570米,寬29.6米。
13、昌平路橋
2020年12月6日,上海昌平路橋建成通車。該橋造型「宛若明眸凝望著蘇州河」,因而得名「蘇河之眼」。
14、普濟路橋
普濟路橋。新中國成立前普濟路叫通濟路,與海防路之間,歷史上只有小船擺渡,無橋梁。1996年因長壽路擴建工程,解決民眾上下班,行人的通行問題而動工新建此橋。1997年10月普濟路橋竣工。
15、長壽路橋
長壽路橋。據新中國成立前相關資料記載,長壽路與廣肇路(今天目西路)間曾經有座木橋,但被毀於日軍佔領時期。解放初期,廣肇路與長壽路之間沒有橋梁,兩岸交通均依賴船渡,稱為廣肇渡口。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資人民幣376萬元,批准在廣肇路與長壽路之間建造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橋。1953年12月,長壽路橋竣工,系新中國成立後蘇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橋。1998年,為了滿足長壽路拓寬所帶來的車流量,長壽路橋進行改建,新建的南北復橋設置在老橋左右,中間用綠樹相隔,形成三橋並列的獨特景觀。
16、昌化路橋
昌化路橋連接著「中遠兩灣城」和市中心區。昌化路橋於上海解放初期建成,時稱歸化路橋,於1957年改名為昌化路橋,1974年9月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樁基拱肋吊杆橋,2000年11月拆除重建,於2001年12月重新通車。
17、江寧路橋
江寧路橋又名「造幣廠橋」,於民國18年(1929年)建成,民國38年(1949年)4月重建,1968年再次重建,2011年12月2日拆除重建,於2012年12月22日恢復通行。江寧路橋南起於江寧路澳門路路口,北止於普陀區光復西路(上海造幣廠保護性建築處),橋梁長318米,寬22米 。
18、西康路橋
西康路橋。十九世紀中葉,此處為一渡口,曰小沙渡。上海市路政局於1981年撤渡建橋,命名為西康路橋,服務於兩岸行人。2011年,在正常服役30年後,經檢測評定,該橋技術狀況為較好狀態。2015年,經景觀改造後開放通行。西康路橋北通光復西路,南連西康路,長48米,寬4.4米,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梁結構。
19、鎮坪路橋
鎮坪路橋於2007年開工建設,全長660米,其中橋梁長度200米,共分5跨,主跨47米,一跨過河。橋寬25.6米,設雙向4車道。南北引橋東側各設置一座人行梯道。橋型為梁橋。
20、寶成橋
寶成橋又名葉家宅路橋,1930年由浜北的崇信紗廠楊杏堤等人捐資建造,因位於寶成弄(現葉家宅路),故名。建造時為五孔木橋,1936年被日軍炸毀,1938年修復,1971年改建拓寬為鋼筋混凝土的行人橋,成為蘇州河上唯一的一座雙曲拱梁人行橋。該橋長45米,寬5.1米。
21、武寧路橋
武寧路橋作為連接普陀區蘇州河南北兩岸的要道,1956年建成,1967年曾進行改建,2000年擴建,2008年再次改建,並配合世博會的要求對整個橋體進行「中西合璧」的景觀整治。4座立柱採用艾奧尼克式立柱風格,高達27米的橋頭堡使其整座橋梁從周圍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的視覺焦點。橋頭堡頂部用銅澆注,表面貼金的分別代表孕育、萌芽、成長、希望的雕塑。
22、曹楊路橋
曹楊路橋又名三官堂橋,也叫過曹家渡橋,始建於1928年,20世紀40年代在該橋西側又建造了一座橋,叫曹家渡西橋,兩橋相距200餘米,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先後拆除。1976年8月在該處重建鋼筋混凝土橋,於1980年12月建成通車。
23、華政橋
華政橋(人行橋)。蘇州河上唯一一座用單位名稱命名的橋,就是「華政橋」。華政橋在曹楊路橋上遊約800米處,連接著蘇州河兩岸的華東政法大學校區。
24、凱旋路橋
凱旋路橋原名鐵路橋。1915年民國政府交通部著手建設滬杭鐵路,為了使火車通過蘇州河,就在現橋址建了一條鋼結構橋梁,由於是供火車通行的橋梁,所以就稱其為「鐵路橋」。1997年後滬杭線改由外圍通行,原來的鐵路不再通行鐵路,有關方面就將其建設成為軌道交通線,並在現址並列新建了一座貫通凱旋路和凱旋北路的橋梁,定名凱旋路橋,於2000年建成。
25、中山西路橋
(內環線)
26、強家角橋
強家角橋所在的河段曾經是蘇州河的最後一個渡口。1827年南岸強家角村富裕人士,捐資建造了強家角渡口,在兩岸設有木質大轉盤,用繩索牽引木船過河。1937年上海淪陷,人工拉船渡口停運,抗戰勝利,擺渡船改為燃煤小火輪。1997年輪渡碼頭東側建成一座人行橋,橋長51米,寬5.5米,拱形鋼梁與烏鎮橋相似,同年12月16日蘇州河上最後一個渡口停運。
27、古北路橋
古北路橋是蘇州河上跨徑最大的橋梁。過去這一帶行人過蘇州河交通主要依靠強家角輪渡。20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距強家角渡口較遠的行人交通不便的問題,於1985年建設了一條鋼筋混凝土可推行自行車的一跨式鋼梁人行橋,定名大渡河路橋。原橋長44米,標髙7.9米,橋寬4.7米。2005年12月,為了適應上海市地名辦作出「新建的跨蘇州河橋梁名字均應與橋梁所接南側道路相一致」的規定,大渡河路橋更名為古北路橋。古北路橋於2004年著手改建,並對原大渡河路人行橋實施拆除。2007年4月橋梁提前3個月竣工通車,並正式定名為古北路橋。古北路橋全長735米,橋梁長度為411米,其中跨越蘇州河部分長度為154米,主跨跨徑達70米。
28、瀘定路
瀘定路橋位於上海市西部,南起長寧區威寧路天山路交叉口,北至普陀區瀘定路雲嶺東路交叉口,設計車速40公裡/小時,雙向二車道,兩側設非機動車道;全橋491米,主跨為57米,橋寬27.1米。在主橋兩側設有人行道,在蘇州河兩岸設有人行梯道和無障礙輪椅坡道與之相連接,共設4個人行梯道,2個輪椅坡道。瀘定路橋於2010年2月建成通車。
29、北橫主線橋
30、真北路橋
真北路橋(中環線)。真北路橋原是木結構橋,始建於1932年,1964年拆除後重建鋼筋混凝土橋,因近北新涇鎮,故又取名為北新涇橋。2000年起上海建設中環高架路,在建造蘇州河高架橋的同時,對真北路橋進行了系統性的改造。由原來的一座橋改成兩座橋——中環真北路南向北橋和中環真北路北向南橋。
這30座橋梁
連接著蘇州河兩岸
見證著上海的活力與成長
資料:上觀新聞
綜合整理
原標題:《蘇州河上30座橋,儂經常從哪座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