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上的30座橋,儂經常從哪座過?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蘇州河沿岸42公裡岸線即將貫通,日前,上觀新聞記者從黃浦江沿蘇州河逆流而上,從蘇州河水閘一直到上海中環線的真北路橋,挨個兒為蘇州河上的30座橋梁留下「標準照」——

蘇州河與黃浦江相交處的蘇州河水閘。

1、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梁,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定名為「公園橋」。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並沿用至今。外白渡橋南起於南蘇州路,北止北蘇州路,整橋長104.24米 ,橋面為三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

2、乍浦路橋

乍浦路橋,又名二擺渡橋(1873年工部局建木橋)。橋南接虎丘路,北連乍浦路,東距外白渡橋248米,西距四川路橋95米。工部局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1927年竣工,總長72米,除特大潮汛外,其他時間駁船都能在橋下航行。1994年2月15日政府公布乍浦路橋為上海優秀歷史建築。

3、四川路橋

四川路橋,又名「裡擺渡橋」,北接虹口區四川北路,南接黃浦區四川中路,始建於清末,《上海縣自治志》稱為「白大橋」。因位於郵政局(舊稱)大樓南,俗稱「郵政局橋」。原系木橋,1922年改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懸臂梁結構,下部設木基礎樁重力式橋臺和空心橋墩,總長度70.97米。

4、河南路橋

河南路橋,橋長111.5米,寬29米,為5孔拱形連續梁橋,是蘇州河上重要的景觀橋梁。橋北面為虹口區河南北路,橋南面為黃埔區河南中路。河南路橋亦稱三擺渡橋。1843年的時候,在這裡設置過渡口,人稱「三擺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長62米的駝峰式六孔木橋,1925年又改建成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帶懸橋,長64.5米,寬18米,有3孔,載重為量15噸。因橋堍下建有天后宮,故又稱「天后宮橋」。2006年6月,老河南路橋開始拆除重建,於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車,橋由原來的四車道拓寬至六車道。

5、山西北路橋

山西北路橋(人行橋),原為六孔木橋,1956年,原橋因其陳舊而被拆除。直到2006年,河南路橋改建時,為方便行人過河,才建造了現在的山西路橋。

6、福建路橋

福建路橋,俗稱老閘橋,橋北面為靜安區福建北路,南面為黃浦區福建中路,橋長97米,寬20米。福建路橋橋址處原為清康熙年間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閘,上設浮橋可供行人通過。1864年,建成木橋,1885年6月,工部局將舊木橋拆除,新建一座7孔木橋,取名老閘橋。1946年因舊橋毀損嚴重,遂將舊橋拆除重建成長長61.6米的新木結構橋,並更名福建路橋,1966年,木橋拆除,改建成長71.4米,寬11.58米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於1968年建成。因橋遭遇多次船撞事故而變為危橋,2001年,舊橋拆除。目前的福建路橋2004年2月開工建設,2007年底竣工通車。

7、浙江路橋

浙江路橋1880年修建,如今已有138年的歷史。浙江路橋是我國現在僅存的幾座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的老橋之一,從側面看,整個橋身像一條剔除了魚肉的魚骨架。這種結構既兼顧了受力,又使得橋的外觀漂亮,非常經典。

8、西藏路橋

西藏路橋始於1853年建成的一座木橋,因毗鄰泥城浜,俗稱泥城橋。1899年又改建了該橋加長加寬。1922年工部局拆除木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1942年又對橋梁進行了加固加寬,改稱為西藏路橋。2002年,上海市政府決定拆除老橋,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橋。2004年,西藏路新橋竣工,橋長100米,寬40米,雙向6車道。新橋的裝飾仍保存其原來的風格又包含現代元素,使西藏路橋變為蘇州河上一座景觀橋。

9、烏鎮路橋

烏鎮路老橋為6孔木結構橋,在抗戰中毀於戰火。1948年烏鎮路橋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架橋梁,全長60.35米,寬9.4米。原橋於1997年拆除重建,新橋為單跨鋼管系杆拱橋,於1999年5月建成。

10、新橋路橋

11、南北高架橋

(含成都路橋和新閘路橋)

12、恆豐路橋

恆豐路橋南接石門二路,北連恆豐路。1903年初建,為木桁架結構,名匯通橋,俗稱新大橋。因南岸橋側有舢板廠,又名舢板廠橋。民國3年(1914年)拆除,民國6年重建。民國16年9月又重建,取名恆豐橋。抗日戰爭期間,被日偽拆除。民國37年間重建。1987年在其東側建今橋,以恆豐路得名。橋長570米,寬29.6米。

13、昌平路橋

2020年12月6日,上海昌平路橋建成通車。該橋造型「宛若明眸凝望著蘇州河」,因而得名「蘇河之眼」。

14、普濟路橋

普濟路橋。新中國成立前普濟路叫通濟路,與海防路之間,歷史上只有小船擺渡,無橋梁。1996年因長壽路擴建工程,解決民眾上下班,行人的通行問題而動工新建此橋。1997年10月普濟路橋竣工。

15、長壽路橋

長壽路橋。據新中國成立前相關資料記載,長壽路與廣肇路(今天目西路)間曾經有座木橋,但被毀於日軍佔領時期。解放初期,廣肇路與長壽路之間沒有橋梁,兩岸交通均依賴船渡,稱為廣肇渡口。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資人民幣376萬元,批准在廣肇路與長壽路之間建造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橋。1953年12月,長壽路橋竣工,系新中國成立後蘇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橋。1998年,為了滿足長壽路拓寬所帶來的車流量,長壽路橋進行改建,新建的南北復橋設置在老橋左右,中間用綠樹相隔,形成三橋並列的獨特景觀。

16、昌化路橋

昌化路橋連接著「中遠兩灣城」和市中心區。昌化路橋於上海解放初期建成,時稱歸化路橋,於1957年改名為昌化路橋,1974年9月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樁基拱肋吊杆橋,2000年11月拆除重建,於2001年12月重新通車。

17、江寧路橋

江寧路橋又名「造幣廠橋」,於民國18年(1929年)建成,民國38年(1949年)4月重建,1968年再次重建,2011年12月2日拆除重建,於2012年12月22日恢復通行。江寧路橋南起於江寧路澳門路路口,北止於普陀區光復西路(上海造幣廠保護性建築處),橋梁長318米,寬22米 。

18、西康路橋

西康路橋。十九世紀中葉,此處為一渡口,曰小沙渡。上海市路政局於1981年撤渡建橋,命名為西康路橋,服務於兩岸行人。2011年,在正常服役30年後,經檢測評定,該橋技術狀況為較好狀態。2015年,經景觀改造後開放通行。西康路橋北通光復西路,南連西康路,長48米,寬4.4米,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梁結構。

19、鎮坪路橋

鎮坪路橋於2007年開工建設,全長660米,其中橋梁長度200米,共分5跨,主跨47米,一跨過河。橋寬25.6米,設雙向4車道。南北引橋東側各設置一座人行梯道。橋型為梁橋。

20、寶成橋

寶成橋又名葉家宅路橋,1930年由浜北的崇信紗廠楊杏堤等人捐資建造,因位於寶成弄(現葉家宅路),故名。建造時為五孔木橋,1936年被日軍炸毀,1938年修復,1971年改建拓寬為鋼筋混凝土的行人橋,成為蘇州河上唯一的一座雙曲拱梁人行橋。該橋長45米,寬5.1米。

21、武寧路橋

武寧路橋作為連接普陀區蘇州河南北兩岸的要道,1956年建成,1967年曾進行改建,2000年擴建,2008年再次改建,並配合世博會的要求對整個橋體進行「中西合璧」的景觀整治。4座立柱採用艾奧尼克式立柱風格,高達27米的橋頭堡使其整座橋梁從周圍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的視覺焦點。橋頭堡頂部用銅澆注,表面貼金的分別代表孕育、萌芽、成長、希望的雕塑。

22、曹楊路橋

曹楊路橋又名三官堂橋,也叫過曹家渡橋,始建於1928年,20世紀40年代在該橋西側又建造了一座橋,叫曹家渡西橋,兩橋相距200餘米,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先後拆除。1976年8月在該處重建鋼筋混凝土橋,於1980年12月建成通車。

23、華政橋

華政橋(人行橋)。蘇州河上唯一一座用單位名稱命名的橋,就是「華政橋」。華政橋在曹楊路橋上遊約800米處,連接著蘇州河兩岸的華東政法大學校區。

24、凱旋路橋

凱旋路橋原名鐵路橋。1915年民國政府交通部著手建設滬杭鐵路,為了使火車通過蘇州河,就在現橋址建了一條鋼結構橋梁,由於是供火車通行的橋梁,所以就稱其為「鐵路橋」。1997年後滬杭線改由外圍通行,原來的鐵路不再通行鐵路,有關方面就將其建設成為軌道交通線,並在現址並列新建了一座貫通凱旋路和凱旋北路的橋梁,定名凱旋路橋,於2000年建成。

25、中山西路橋

(內環線)

26、強家角橋

強家角橋所在的河段曾經是蘇州河的最後一個渡口。1827年南岸強家角村富裕人士,捐資建造了強家角渡口,在兩岸設有木質大轉盤,用繩索牽引木船過河。1937年上海淪陷,人工拉船渡口停運,抗戰勝利,擺渡船改為燃煤小火輪。1997年輪渡碼頭東側建成一座人行橋,橋長51米,寬5.5米,拱形鋼梁與烏鎮橋相似,同年12月16日蘇州河上最後一個渡口停運。

27、古北路橋

古北路橋是蘇州河上跨徑最大的橋梁。過去這一帶行人過蘇州河交通主要依靠強家角輪渡。20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距強家角渡口較遠的行人交通不便的問題,於1985年建設了一條鋼筋混凝土可推行自行車的一跨式鋼梁人行橋,定名大渡河路橋。原橋長44米,標髙7.9米,橋寬4.7米。2005年12月,為了適應上海市地名辦作出「新建的跨蘇州河橋梁名字均應與橋梁所接南側道路相一致」的規定,大渡河路橋更名為古北路橋。古北路橋於2004年著手改建,並對原大渡河路人行橋實施拆除。2007年4月橋梁提前3個月竣工通車,並正式定名為古北路橋。古北路橋全長735米,橋梁長度為411米,其中跨越蘇州河部分長度為154米,主跨跨徑達70米。

28、瀘定路

瀘定路橋位於上海市西部,南起長寧區威寧路天山路交叉口,北至普陀區瀘定路雲嶺東路交叉口,設計車速40公裡/小時,雙向二車道,兩側設非機動車道;全橋491米,主跨為57米,橋寬27.1米。在主橋兩側設有人行道,在蘇州河兩岸設有人行梯道和無障礙輪椅坡道與之相連接,共設4個人行梯道,2個輪椅坡道。瀘定路橋於2010年2月建成通車。

29、北橫主線橋

30、真北路橋

真北路橋(中環線)。真北路橋原是木結構橋,始建於1932年,1964年拆除後重建鋼筋混凝土橋,因近北新涇鎮,故又取名為北新涇橋。2000年起上海建設中環高架路,在建造蘇州河高架橋的同時,對真北路橋進行了系統性的改造。由原來的一座橋改成兩座橋——中環真北路南向北橋和中環真北路北向南橋。

這30座橋梁

連接著蘇州河兩岸

見證著上海的活力與成長

資料:上觀新聞

綜合整理

原標題:《蘇州河上30座橋,儂經常從哪座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浙江路橋是蘇州河上第幾座橋?
    管天瑞 文/攝《情深深雨濛濛》可以說早已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詳的電視劇了,那不知大家對《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從橋上縱身一躍跳入河中的那個經典的畫面還有沒有印象。大多數人曾誤以為這個鏡頭是在蘇州河上十分有名的外白渡橋上拍攝的,但實際上,那座位於上海影視基地的橋的原型是位於蘇州河上的浙江路橋。浙江中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總長1331米,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租界時代名為浙江路。
  • 乍浦路橋、外白渡橋、四川路橋…蘇州河上的橋要變樣了!
    上海市政總院大橋設計研究院、蘇州河景觀提升工程設計負責人韓雯告訴海岸君,「減法」是指讓橋上冗餘的電線「落地」,調低原本燈光的亮度,把多餘的去掉,才能把百年橋梁的「原汁原味」最自然地展現出來。 和乍浦路橋一樣,為了配合蘇州河兩岸年底42公裡貫通,河上既有33座橋梁都在全面分析評估後,提出了針對性改造方案。
  • 乍浦路橋、外白渡橋、四川路橋……蘇州河上的橋要變樣了!
    上海市政總院大橋設計研究院、蘇州河景觀提升工程設計負責人韓雯告訴海岸君,「減法」是指讓橋上冗餘的電線「落地」,調低原本燈光的亮度,把多餘的去掉,才能把百年橋梁的「原汁原味」最自然地展現出來。和乍浦路橋一樣,為了配合蘇州河兩岸年底42公裡貫通,河上既有33座橋梁都在全面分析評估後,提出了針對性改造方案。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唱橋會——歌曲背後的集體創作
    這首歌曲關於蘇州河,關於河上的橋,也關於河邊的人。麗華是大肆本次蘇州河導覽的小助手,活動正式開始前,她和大肆提前踩了點,「當時也不明確自己將會以怎樣的身份來參與這次活動。麗華覺得,這種具有儀式感的形式很有代入感,當她再次站在同一座橋上聽到自己聲音的那一刻,會產生同頻共振的感覺。而對於後來大家創作的歌曲,麗華認為這首歌既是集體的也是私人的,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橋還是橋,音樂和你我,也都成了橋。
  • 沿蘇州河而行·圖集|《此河舊影》裡的橋串起一趟旅程
    攝影家陸元敏先生推薦過一篇關於蘇州河的文章,說寫得「特別好,特別特別好」,我懇求他相借這本其實很容易買到的《洗牌年代》。翻開書以後,我沒有一下子直接找到那篇文章開始讀,而是從頭慢慢讀起。我將文末列出的八座橋的名字抄寫在筆記本上:「長壽橋、昌化橋、江寧橋、西康橋、寶成橋、武寧橋、曹楊路橋、中山橋」,計劃從「上海印鈔廠」所在的曹楊路橋出發,將「大英博物館樣式的著名造幣廠」作為終點,充滿期待地踏上了旅程。
  • 從《八佰》到《金剛川》,管虎只是想拍好那座「橋」
    對於未曾體驗過戰場,未曾經歷過硝煙的年輕人來說,要想與那樣一份厚重的歷史,進行一種深層次的接觸。 我們需要一種能夠跨越時空的介質,或者說意象,來感受歷史的觸感。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現在河不臭了,路變乾淨了,但河堤的「老味道」還在,之前一路走來只覺得變化極大,唯有這段河堤,還是許多上海人記憶中熟悉的樣子。   途中,還能見到強家角橋,它是蘇州河上「最後渡口」的所在地,直到1997年最後一班渡輪停航前,還承擔著運送市民過河的任務。後來隨著一座座橋梁架起,過河不再成為難題,而強家角也見證了蘇州河交通從渡輪向橋梁轉身的最後一幕。
  • 溫州塘河上30多座古橋,你知道這些橋背後的故事嗎?
    今天的溫州,能看到的古橋已所見不多,河道也多因城市的改造而填埋,但以橋為地名,到處可見,成為塘河上一道亮麗風景線。而這些橋,也流傳著豐富的故事,有悽美的愛情故事、熱血的奮鬥故事、時代的變遷故事……橋文化也是溫州塘河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小悠帶你們走近塘河邊的這三座古橋,探尋它們們的前世今生。
  • 宏濟橋是成都如今的哪座橋?
    關於九眼橋的橋名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很久以前,九眼橋這個地方還沒有橋,要過河只有繞路從安順橋通過。不久,這裡來了長相怪異的十兄弟,老大駝背朝天,雙目失明,其餘九個都是獨眼, 十個人加起來總共才九隻眼。他們靠背人過河、勒索錢財為生。有一天,來了一位老人,背上背了幾捆草藥。這十兄弟背他過河,因沒有勒索到錢財而將老人丟到了河中。
  • 走通蘇州河 領略濱水新風情
    隨著產業轉型,工廠也開始尋找出路,如今成了蘇州河畔新興的創意產業園區。寶成橋寶成橋是一座人行橋,自行車須推行通過。這座橋也是蘇州河上不容錯過的景觀橋,橋身整體採用宮廷黃色,人行橋踏步用的是大理石裝飾,兩頭還有4根希臘古典藝術燈柱。
  • 蘇州一個地標建築,和倫敦橋很像,但人們覺得「山寨」到沒有靈魂
    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去過英國,但即使他們沒有去過,他們也會知道世界聞名的倫敦塔橋,它是倫敦非常有代表性的建築,然而,在蘇州你會發現一座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充滿西方建築風格的橋,你會感到非常熟悉,乍一看,它就像英國的倫敦橋。
  • 「鬼才」設計的三座橋:橋上走人又走船,中國這橋設計圖拿反了?
    中國的建橋技術早已躋身世界前列,但是在國外也會有很多十分有趣的建築,有些橋的存在令人眼前一亮,只不過沒有咱們中國的橋梁那麼有名氣罷了。今天也跟大家介紹一下那些特殊的橋梁,這三座由「鬼才」所設計的橋,倒是讓人大吃一驚。
  • 世界上「天才」設計的橋,船能在橋上跑,國內這座橋圖紙拿反了?
    我們古代人民早在幾千年前的時候,在世界上沒有橋梁的時候,我們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建設了橋梁。比較有名的是隋朝的趙州橋,還有很多洛陽橋等等橋梁,這些橋梁都體現出了古代工匠的偉大智慧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那麼我們看一下,世界上三座大橋,是由各個國家建築鬼才設計而成,那麼你知道這是哪三座大橋嗎?第一座橋是德國馬格德堡水橋。它位於德國的馬格德堡,不過這個橋梁的建築標誌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建築物,他不僅連接了兩個運河,而且還與當地的船隻通行,連接更加方便。
  • 讓蘇州河熱鬧起來 讓蘇州河生龍活虎起來
    一江一河是上蒼賜予上海的兩大優質自然旅遊資源。作為一名市民,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對黃浦江的開發還可以,對於蘇州河利用卻還很不夠。流經上海市區的黃浦江比流經英國倫敦市區的泰晤士河、流經法國巴黎市區的塞納河寬闊得多,江上遊輪、貨船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可惜的是,黃浦江流經市中心的一段不那麼長:大體上就是從楊浦大橋至盧浦大橋吧。再則,由於江面寬闊,遊人若在兩岸欣賞船隻,白天的觀感並不醒目。而蘇州河自西向東橫穿整個上海市區,幾乎全是繁華區域。
  • 三座「建築鬼才」設計的橋:船在橋上走,中國這座橋圖紙拿反了?
    然而在國外,也諸多奇特的橋梁,其中有三座「建築鬼才」設計的橋梁,造型獨特且令人嘆為觀止。德國馬格德堡水橋在德國就有一座標誌性的橋梁,叫做「馬格德堡水橋」,它的歷史悠久,據悉在1919年的時候,馬格德堡水橋就已經開始規劃設計,只不過因為當時的戰爭,該橋並未建造成功。
  • 全球最「奇特」3座橋:橋上走人又走船,中國設計師拿反了圖紙?
    那麼如何在現代橋梁的基礎上展開創新呢?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3座全球最「怪」、最有創意的橋,其中中國的那座,常常被大家戲稱「拿反了圖紙」。 第一座:法國蹦床橋
  • 漂浮在水面上的金山寺,不是蘇州的水淹金山,而在福建的這座城市
    漂浮在水面上的金山寺,不是蘇州的水淹金山,而在福建的這座城市,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曾經的「萬朝來貢」唐朝更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地方,從世界各地來此學習,各種各樣的文化聚集在這裡,佛教的自敘傳傳入中國後,唐朝的發展最為興盛,西遊記中的「玄奘西天經」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現在的中國無論是高樓林立的大城市還是深山老林
  • 三座「鬼才」設計的橋,橋上走人又走船,中國這座圖紙拿反了?
    只可走船的馬格德堡水橋 德國的馬格德堡水橋,正如名字所言,它是一座水橋,都說橋走人,然而德國的馬格德堡水橋卻只走船,這座橋連接著德國兩條重要的航運運河
  • 《金剛川》:守住這座橋!
    電影的主體故事,預告片中的一段畫外音就有提示,「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過的是哪座橋?為什麼要過橋?那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金城戰役是該階段的最後一場戰役。只要金城戰役勝利了,就意味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了。過橋,為的是保障向金城前線輸送戰力和補給。
  • 蘇州8座城門,7座免費,1座連遺址也找不到了
    姑蘇城四面環水,春秋時期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上位後,為圖謀霸業,將原址位於無錫梅裡一旮旯裡的吳都向東遷移,命伍子胥建造大城,經過多方位的選址規劃,最後伍子胥選擇在姑蘇山(今靈巖山)東北30裡的地方「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經過多年苦心經營,終建好闔閭大城,就是今天的蘇州古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