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運營券商牌照可能成為金融改革的一招妙棋

2020-12-22 騰訊網

冉學東

近日有媒體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這被市場視為是應對金融開放帶來的外部競爭的重要措施。

從2020年4月1日起,我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外資券商加速進入國內市場。截至目前,我國已有7家外資控股券商,包括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高盛高華證券、滙豐前海證券、瑞信方正證券。

不過從過去開放的經驗看,不論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還是券商等金融業態,開放並不意味著必然是狼來了。最近幾年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的經營乏善可陳,並未對中國的金融機構造成壓力,反而是中國金融機構在大肆擴張,而外資的金融機構逐漸式微,有些還撤出中國。

筆者認為,應該從更高的視野和更廣闊的背景上去理解中國商業銀行運營券商牌照這件事。很顯然,即使目前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運作券商牌照,其經營也應該是分開的,應該借鑑中國平安那樣的金融控股集團的模式,比如中國平安集團目前就有平安銀行、平安信託、平安基金、平安證券、壽險、財產險和健康險等等幾乎所有的經營業務,近幾年來運作穩健,收入豐厚,成為全球最強大的金融集團之一。

也就是說在大型商業銀行的基礎上設立券商,形成金融控股集團的框架,在我國已經有相當成功的經驗,而在監管上也已經制定了《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徵求意見稿)》 ,基本的制度構架已經形成,沒有必要擔心混業經營而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其實,這個舉措應該成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一大契機,中國的金融業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發展的不協調,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比重過大,券商投行業務過於弱小,這種金融構架帶來很大的問題:

一是商業銀行天然創造貨幣,擴大債務,做高槓桿,我國是目前全球貨幣發行最多的經濟體,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間接金融比例過高,債務過高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成本高,債務高企後,經濟的發展缺乏後勁,殭屍經濟過多,不利於經濟轉型。而且風險也過度集中在商業銀行領域,一旦風險爆發,很可能形成系統性風險,又要開始一輪又政府消化不良,侵蝕財政資源的過程。

二是商業銀行經營文化過於保守,資源配置給具有政府背書性質的國企、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等領域,哪怕這些領域收益為零,也不願冒風險給中小企業貸款,這是我國經濟經濟幾年的一大難題。效率最高,潛力最大,最能創造福利的企業得不到貸款,商業銀行的貸款看的是評級,而評級看的是過去,這也是目前經濟轉型遇到的最大障礙之一。

以上矛盾,如果在投行在金融中佔主體的領域就不容易出現,投行是經營風險的文化,相較於商業銀行,券商投行對於企業的融資更看重的是未來潛力,更看重的是創新和創造的能力,投行的機制容許犯錯,這為創新創造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也是本世紀初以來美國經濟依然屹立世界最強的秘訣之一。

再者,投行實行的是直接融資,居民的閒置資金通過投行來配置,可以享受企業進一步成長帶來的股權價值,居民承擔了較高的風險,也獲取了較高的收益,企業包括政府沒有過於集中的債務負擔,風險被分散在社會的各個毛細血管,就不會形成巨大的系統性風險。

商業銀行運營券商牌照,在金控集團綜合經營的框架之下,其實用券商牌照撬動的是商業銀行存量巨大的老百姓的儲蓄,以及龐大的客戶資源。尤其在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時代,商業銀行的數據可以成為資源有效配置的最關鍵的基礎設施。在投行和商業銀行不同的金融模式下,這些數據可以被有效挖掘利用。而目前在商業銀行裡,數據的挖掘和利用還是相當膚淺的。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這是一次比較徹底的改革,事實上,本世紀初中國商業銀行經過匯金注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後,商業銀行的改革停滯不前,商業銀行近幾年盈利逆勢增長,盈利不合於經濟下行的趨勢,其本質是資產規模過大,房地產資產過大,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的風險之源,同時商業銀行改革動力不足,如果他們能夠有一塊券商牌照,則如虎添翼,這個改革對於中國經濟的轉型而言可能是一招妙棋。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相關焦點

  • 銀行拿券商牌照,這是「狼」來了?
    6月27日,《財新周刊》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28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此回應稱,「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
  • 銀行動刀券商4000億蛋糕?監管層或意在...
    2002年,國務院批准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成為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點,此舉被認為是中國金融機構分業走向混業的標誌性事件。 近些年,我國正在逐漸從分業走向混業,金融監管也在改變,由原來是一行三會變成了如今的一行兩會,力求金融全牌照的金融機構也在增多。 不過由於目前監管原因,當前銀行還不能直接持有內地券商牌照。
  • 18家全國性銀行九類牌照大點兵,這些股份行混業金控最牛
    其中,工銀金融租賃、交銀金融租賃和國銀金融租賃3家總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在九大類的金融牌照類目下,成立理財子公司的熱情尤為高漲。距首批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準開業已過去一年,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30家商業銀行宣布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A股上市銀行20餘家。正式開業運營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有12家,中信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於近日獲批開業。
  • 持全面金融牌照資質,艾德控股集團布局環球金融框架
    有別於老牌的香港金融投資集團僅僅立足本地服務的發展軌跡,艾德控股集團不斷發力國際化戰略布局,積極拿牌進軍美國、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等地的同時,努力拓展自身業務邊界及金融領域,致力於成為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一站式全方位創新金融投資服務的先鋒。
  • 從提升普惠金融能力視角看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
    一、技術、市場和政策因素共同推動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一)技術變革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為銀行業效率變革、動力轉換和模式創新帶來一場新的革命,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傳統銀行線上化、數位化、生態化升級漸成主流,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平臺等新金融和類金融組織持續湧現
  • 銀證合作10年演化,從通道到牌照功能互補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證監會將選擇幾家商業銀行作為試點,頒發券商牌照,儘管此後證監會回應沒有更多的信息通報,但卻再度引發了市場對於金融混業經營的討論。事實上,銀證合作由來已久,且隨著註冊制的到來,兩者的互補空間也越發寬廣,「商行+投行」的戰略成為當下不少大型商業銀行服務企業客戶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以中國平安為代表的多家綜合金融集團內部,銀行業務與證券業務之間更是存在著天然的聯繫。
  • 銀證合作10年不解之緣 從通道到牌照功能互補演化
    作者: 安卓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證監會將選擇幾家商業銀行作為試點,頒發券商牌照,儘管此後證監會回應沒有更多的信息通報,但卻再度引發了市場對於金融混業經營的討論。  事實上,銀證合作由來已久,且隨著註冊制的到來,兩者的互補空間也越發寬廣,「商行+投行」的戰略成為當下不少大型商業銀行服務企業客戶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以中國平安(601318)為代表的多家綜合金融集團內部,銀行業務與證券業務之間更是存在著天然的聯繫。
  • 「一參一控」限制放寬 券商系公募將擴容
    本次修訂最大亮點在於「一參一控」限制放寬。此前因該項限制導致多家頭部券商或其資管子公司缺乏公募牌照,新規放寬限制後,一些大型公司可以按照「一參一控一牌」同時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機構。此外,該項修訂還將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 券商2021校招颳起金融科技旋風,全行業IT投入不如一個大...
    疫情之年疊加券業大年,2021年券商校招情況如何?按照往年的招聘習慣,時至初冬,大部分證券公司的校園招聘都已進入面試甚至實習offer發放環節。不過,在「後疫情時代」,下半年HR的各項招聘工作十分繁忙,不少券商在近期剛剛公布校招計劃。
  • 銀行拿券商牌照,市場會怎樣洗牌?怎麼順藤摸瓜找到核心邏輯?
    所以周未出的銀行有證券牌照?應該問誰?很簡單,問券商就行。周末,我問了好幾個券商的朋友,對你們有影響嗎。基本都對這個政策沒有興趣。我認為,幾乎沒有影響。因為:券商,太難了。如果讀我的這篇文章裡面有券商的朋友,應該知道我的意思。
  • 老虎證券再獲5張美國牌照 全業務券商布局加快
    頭部網際網路券商正在加快布局全牌照。近日, 知名美港股券商老虎證券(NASDAQ:TIGR)宣布其美國全資子公司拿下由FINRA(美國金融業監管局)頒發的包括投研、證券自營交易、美國政府證券經紀商、銷售公司債券的經紀商或者交易商、15-6(協助外國經紀商分發其研究報告給美國機構客戶和執行外國證券交易)在內的5張美國金融牌照,進一步拓寬業務邊界向全業務券商邁進。
  • 非銀金融行業2021年度策略:順周期、金融科技、資本市場改革
    2006年,國務院出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2006—2020年)綱要》,科技與金融結合被正式提上日程。此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配 套政策,促進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 當前資本市場改革配套政策頻出,對科技的需求不斷增加。
  • 下一個三十年 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1995年,建設銀行設立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成為當時國內銀行唯一在境內設立的投資銀行機構。1998年,工商銀行開始為滬深交易所實行的證券資金法人清算制度服務,與多家券商籤約,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1999年11月10日,浦發銀行4億元A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這使得浦發銀行成為《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頒布實施後,第一家規範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1995年,建設銀行設立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成為當時國內銀行唯一在境內設立的投資銀行機構。1998年,工商銀行開始為滬深交易所實行的證券資金法人清算制度服務,與多家券商籤約,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要客觀正視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佔據金融體系『大頭』的現狀,讓商業銀行更多參與從儲蓄轉化為投資以及資本形成的過程當中。」周誠君分析。實際上,為了避免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恐龍」,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合作步伐從未停歇。
  • 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這意味著高盛集團收購高盛高華全部股權完成後,將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家外商獨資券商。  「高盛集團收購高盛高華100%股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葉小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的大背景下,外資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出現外商獨資券商是遲早的事。高盛集團為久負盛名的國際投行,在中國市場早有布局,由其拔得頭籌也是順理成章。
  • 又一券商設立財富管理委員會,上市敲鐘在即,中泰證券最新機構改革...
    財聯社記者獨家獲悉,上市敲鐘在即的中泰證券,今日最新公布了深化財富管理改革、組織架構調整的方案,撤銷了經紀業務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並進行相應組織架構調整。其中,撤銷財富管理部,新設金融產品部、綜合金融部;經紀業務部、網絡金融部架構設置不變。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中國資本市場30...
    1995年,建設銀行設立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成為當時國內銀行唯一在境內設立的投資銀行機構。1998年,工商銀行開始為滬深交易所實行的證券資金法人清算制度服務,與多家券商籤約,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要客觀正視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佔據金融體系『大頭』的現狀,讓商業銀行更多參與從儲蓄轉化為投資以及資本形成的過程當中。」周誠君分析。實際上,為了避免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恐龍」,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合作步伐從未停歇。
  • 艾德證券期貨打造「新一線網際網路持牌券商」 賦能投資決策每一公裡
    艾德控股集團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能充分利用「香港金融+深圳高科技」相結合的優勢打造金融科技平臺,並作為香港本地券商持有1/2/3/4/5/9號牌照,持牌數量在整個港股券商裡屬於第一梯隊;在用戶增速上,一站通的註冊用戶數相比2019年,同比實現了328%的高速率增長。
  • 3年來牌照重新開閘,直銷銀行的春天來了?
    「根據近期市場動向判斷,直銷銀行牌照重新開閘。」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直銷銀行具有獨立法人屬性,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產物。傳統銀行通過直銷銀行牌照展業,與外部科技公司等場景方進行合作,其市場化屬性更為顯著。通過牌照將數字渠道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納入監管,一方面能夠解決聯合貸款模式之憂,另一方面也可解決網際網路存款之憂。
  • 金融科技人才儲備大戰!國君海通廣發國信等多頭部券商競開IT專場...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靖)訊,在金融科技領域加大投入,已成為券業共識,各券商紛紛通過加大科技投入來促進業務發展,與此同時,金融科技人才爭奪也已進入白熱化。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科技+」的複合型人才最受歡迎,也往往一將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