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

2020-12-19 澎湃新聞

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

編輯的話

近幾個月來,許多國家都因為疫情而遭到了失業浪潮的衝擊——不斷攀升的失業率迫使我們思考對策,並審視今天的經濟發展模型。理論志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問世於十年前的文章:彼時的世界尚處於全球金融危機的餘波之中;當全球經濟再次處於動蕩之中,斯蒂格利茨在本文中強調的學習型社會、新結構主義等概念,對於今天的我們又會有怎麼樣的啟發呢?

本文作者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蘇麗文(譯者),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攝於2016世界經濟論壇)

摘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亞洲一些國家吸取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經濟取得了顯著增長。而與此同時,其它一些國家的經濟卻增長緩慢,甚至陷入經濟滯脹和衰退。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更使人們對發達工業國家所信奉的新古典範式產生質疑。文章梳理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在經濟增長和穩定發展方面的不同經歷,並對市場經濟的優勢和局限性進行了深層次解讀,為「新結構主義」發展理論提供了支持。文章還探討了增長與減貧之間的關係,並提出應樹立更廣泛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經濟發展 發展經濟學

在20 年前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時候,我曾指出,發展經濟學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吸取過去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教訓:一小部分國家,主要在亞洲,也有幾個在其它地區,已經取得顯著的成功,這超出了經濟學家的預期;與此同時,其它國家卻經歷了緩慢的增長,或者出現更糟糕的情形,陷入經濟滯漲和衰退,這與經濟學中預示各國經濟發展會出現趨同性的標準模型相背離。這些成功的國家所採用的政策,儘管與華盛頓共識所提出的政策有一些相同的成分,但是二者卻是存在根本的不同;根據華盛頓共識所制定的那些政策,並沒有給相關國家帶來高增長、穩定性或者貧窮的減少。我離開世界銀行之後不久,一直以來被樹立為遵循華盛頓共識政策國家樣板的阿根廷爆發了危機,這進一步強化了對華盛頓共識提出的那些發展策略的質疑。

全球金融危機也令人對發達工業國家所信奉的新古典範式產生懷疑,而且也的確應該如此。發展經濟學的許多理論都曾一直被看成是在尋求發展中國家如何能夠成功地實現轉型,向所謂的「美國式資本主義」那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政策框架靠攏。爭論的不是這一目標,而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有些人極力主張採用「休克療法」,而其他人則強調確定步伐和順序的重要性——更接近漸進主義的行動方針。現在,全球金融危機已經令人 對這種模型,甚至是為發達國家建構的這種模型,提出質疑。

在本文中,我想闡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在經濟增長和穩定發展方面的各種經歷,以及對市場經濟的優勢和局限性的深層次的理論解讀,為「新結構主義」發展理論提供了支持,該理論與林毅夫在自己的論文中所倡導的那種理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處,但是在其它方面卻是迥然不同的。該理論認為,市場的局限性遠大於它所顯示出的——即使是發揮較好作用的市場經濟,就他們本身而言,既不是有效率的,也不是穩定的。在現代資本主義的歷史中,唯一沒有反覆多次出現過危機的時期,是大蕭條之後的那段為時不長的時期。在此期間,世界上的主要國家採用並加強了金融管制。令人感興趣 的是,這也是一個快速增長、同時還是一個增長成果得到廣泛分享的時期。

但是,政府不僅有制約作用,而且在促進創業、提供社會和物質基礎設施、保證能夠獲 得教育和資金的機會、支持技術和革新等方面,還起到了輔助和推動作用。

我將要提出的觀點,不僅在評價完全自由市場的效率和穩定性方面,而且在認為什麼是經濟增長的根本驅動力方面,都與他人有所不同。自從半個多世紀前索洛所做的開創性工作以來 (Solow, 1957),技術的進步一直被公認為是人均收入增長的主要源泉。

然而,知識水平的提高是增長的根源這一論點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更具有說服力。正如《1998-1999年世界發展報告》所強調的那樣,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區分開來的不僅僅是在資源上的差距,還有在知識方面的差距。各個國家積累資本的步伐受到種種限制,這一點很好理解;但是,對於可以縮小知識差距的速度受何種限制因素的影響,尚不十分清楚。

但是,創建學習型社會,重視吸收和應用知識,並且最終創造知識,由這一觀點所提供 的有關發展策略的視角,顯然不同於根據新古典主義模型所提供的視角。新古典模型主要關注增加資本及資源的有效配置。由於經濟體適當的部門結構自然而然取決於資源稟賦,那麼經濟體的結構隨時間的推移發生演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使得這一結構隨著(內生)稟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依據這一觀點,政府的主要作用並不是在市場上設置障礙。

標準的市場失靈理論批判了這些結論,它更強調市場的各種不完善之處:例如資本市場的不完善意味著作為這種部門調整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新企業經常得不到融資。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僅有環境的外部性也有與系統性風險相聯繫的外部性,這一點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中得到了證實。過去20 多年的研究,已經對諸如不完善的金融市場之類的市場失靈的後果進行了探討,並發現這些不完善源自於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對稱,也提出了一套救濟方案,在一些國家,某些時期,這套方案顯然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像印度這樣的 一些國家,對金融部門實施了有效的管制,因而得以保護自己免受全球金融危機的破壞。

但是,「學習型社會」的觀點,或者如格林沃爾德 (Greenwald) 和我所稱之為「幼稚經濟」的觀點,為這方面的分析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 (Greenwald & Stiglitz, 2006) 。知識不同於其它普通商品。知識的積累與外部性———知識的溢出效應有著內在的聯繫。知識本身是公共品。如果知識的積累、吸收、應用、生產和轉讓是處於成功發展的核心地位,那麼就不會有這樣的假設:市場靠其自身的力量就會產生成功的結果。實際上,可以成立的假設是:市場不會這樣。

林毅夫所倡導的「新結構主義路徑」與這一視角是完全一致的。針對政府應該如何引領經濟的發展,林毅夫提出了指導意見;他強調,他們應該努力按照符合其比較優勢的方式重塑經濟。問題是構成比較優勢的一些最重要的要素是內生的。瑞士在鐘錶製造方面的比較優勢與其地理環境沒有多大關係。

標準赫克歇爾—俄林理論(強調貨物貿易是生產要素轉移的一種替代者)的形成過程早於全球化允許的當今發生的這種資本流動之前的一個時期。由於資本可以完全流動,所以除農業之外,自然資源稟賦不需要為解釋生產和專業化的模式提供依據。簡言之,沒有理由說明國家需要按常規所定義的那樣將自己限制在由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模式 之上。更重要的是知識和創業精神的「稟賦」。政策的主要關注點應該放在如何增加和形成這些稟賦上。

即使政府想要避免解決這些問題,它也不能夠做到;因為政府所做(或不做)的事情均對「學習型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這對於在基礎設施、技術和教育方面的投資顯然如此;不過對於金融、貿易、智慧財產權和競爭政策,亦是如此。

創建學習型社會的中心議題是確定對學習擔負有更多責任的部門,因為學習具有公司自身得不到的經濟利益,所以在學習方面的投資將出現不足。在其它著述中,格林沃爾德和我已經論述過,這種情況意味著要對一般具有較大溢出效應的工業部門予以鼓勵。這一路徑對亞洲出口帶動型增長所取得的成功提供了一種合理的解釋。如果韓國允許市場力量自行發揮作用,其發展就不能取得令人震驚的成功。靜態效益要求韓國必須生產稻米;實際上韓國可能已經躋身於稻米生產效率最高的生產國之列了——但是它將仍然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正如阿羅 (Arrow, 1962) 指出的那樣,人是通過做來學習的 (而且人是通過學習來學習如何學習的 [Stiglitz,1987]) 。

以上論述強調了與側重短期效益的新古典方法的根本區別。靜態與動態效益之間根本的權衡取捨在有關專利法的辯論中出現過,對此應該比較熟悉。

對這些工業政策的主要關注點與執行有關——發展中國家具有必要的能力嗎? 我們需要說明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

從今日的東亞國家到發達工業國家,可能沒有哪個國家在既沒有發揮控制和創建市場的重要作用,也沒有發揮推進這些政策的重要作用的情況下,在他們的發展階段,甚至直至在今日,取得成功的增長。要完成的任務是採用可以加強公共部門工作質量的政策和實踐——去創建如有效的公務員制度那樣的體系。取得成功的國家就是這樣做的。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地削弱國家力量的政策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經濟政策必須反映國家執行這些政策的能力。贊成鼓勵出口行業的匯率政策的觀點之一是他們有廣泛的基礎: 政府不必挑選要支持哪些特別的「戰略性」部門。如通常一 樣,要進行權衡取捨:如果把具有最大外部性的部門作為鼓勵目標,那麼經濟效益可以得到提高。

還有其它基礎廣泛的政策,比如以發展為導向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以及鼓勵技術轉讓及促進本地創業的投資和金融政策,可能有助於促進學習型和創新型社會的發展 (Hausman&Rodrik 2003; Stiglitz 2004; Emran&Stiglitz 2009; Hoff 2010)。某些形式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自由化可能是適得其反的。

幹預永遠不可能是完美的,為了實現經濟績效的改善,也不需要它們是完美的。不是要在不完美的政府和完美的市場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在不完美的政府和不完美的市場之間進行權衡。其中的一個,必須充當對另一個進行控制的手段;有必要將它們視為是互補的,而且我們需要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這一平衡不是將某些任務分配給一方而將另一些任務分配給另一方,而是系統設計問題,要使他們在所設計的系統中進行有效的 互動。

儘管我一直探討發展經濟學,但是,正如赫希曼在他的著述中強調的那樣 (Hirschman, 1958、1982) ,不能將這個主題與較廣泛的社會轉型問題脫離開來( Stiglitz, 1998) 。種族和社會等級制度是有效抑制世界上許多地區大部分人口的人性化發展的社會建構。因此,對這些建構是如何形成以及他們是如何改變的相關研究是發展研究的中心部分 (Hoff & Stiglitz, 2010) 。在本文中,我強調創建學習型社會。研究這方面內容的經濟學需 要關注改變部門構成的政策。但是,成功的根源在於教育體制及其如何反覆灌輸對待變 化和學習技巧的態度。其它政策(例如法律體系、以性別為基礎的微額信貸方案、贊助性 行動計劃) 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在結束本文之前,我想再深入地談兩點看法。第一點是關於增長與減貧的關係。儘管增長對於持續減貧可能是必要的,但是還不足夠。並不是所有的發展政策都是有利於貧困者的,有些政策是損害貧困者的利益的。如金融和資本市場自由化的政策,至少在某些國家,給社會帶來較大的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所造成的結果則是更多的貧困。為應對危機而採取的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加劇了衰退,進而導致失業率和貧困發生率升高。推動學習型經濟社會的政策可以是對貧困者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但最成功的政 策將必然地擁有廣泛的基礎,引起全體公民學習能力的轉換,因此會有利於貧困者。

第二點與更廣泛的發展目標有關。發展的更廣泛的目標應該是該國公民福祉的持續 改進,同時也是我們用於評價成功的度量指標。然而,我們的度量指標通常不採用由此文所倡導的學習策略帶來的國家財富的增長。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會逐漸地意識到並承 認這樣做的好處。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應該是令經濟學家也包括發展經濟學家倍感興奮的時刻,因為它極為明顯地揭示出盛行範式的缺陷。此範式已經對發展經濟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儘管這一影響已經在減弱,因為根據它開出的藥方以失敗告終。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其它框架 可以使用——有大量的思想應該為我們認識為何有少數幾個國家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而另有一些國家卻遭遇這樣慘的失敗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從這一認識出發,或許我們能夠 打造出新的政策框架,為新的發展時代提供基礎,這一發展將不僅是可持續的,而且也會提高世界上最貧窮國家大多數公民的福祉。

本文原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年第4期,省去文中注釋。面對微信推送規則,文章有細節調整。

編輯|澤楷

審核|柯寧 鮮橙

原標題:《訪談 |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

相關焦點

  • 斯蒂格利茨枕邊書:盛宴、狗咬狗、打工女孩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近日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暢談了自己的「讀書經」。 與許多愛書人一樣,斯蒂格利茨也好藏書,並將自己愛讀之書參差置於枕邊床頭柜上,以隨讀隨取;書山越摞越高,頗有垮塌危殆之感。他夫人或許是憂心於此,採購來增大一號的床頭櫃。
  • 當代經濟學是否嚴重教條化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曾被認為是當代經濟學聲名破損的嚴重危機。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2008年11月在倫敦經濟學院向一群經濟學家詢問,為何經濟學家沒有預見到金融危機到來。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懷疑根據主流經濟學而制定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考核方式都存在問題,所以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編制包括國民幸福感在內的新的考核體系。
  • 《巨大的鴻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美國金權政治的控訴
    《巨大的鴻溝》這本書的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Stiglitz)一語道破,他認為:銀行保險等金融業者的貪婪掠奪、小布希政府的私相授受的縱容,必須負最大責任,而2008金融風暴就是小布希種下的果。《巨大的鴻溝》這本書簡直就是斯蒂格利茨清算小布希的起訴書。
  • 彭文生:「口罩經濟學」的人文主義——反思主流經濟學
    這次疫情引起的一個反思就是要提升中國的醫療與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效率,在質與量兩方面都存在補短板的需要。一個根本問題是市場和公共投入與政策在醫療和公共衛生資源配置中的角色。反思主流經濟學全球金融危機後人們反思主流經濟學,市場並不總是有效,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金融的順周期性,需要加強金融監管和宏觀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一般認為這是如何平衡市場和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的問題。經濟學思維從(新)古典經濟學向凱恩斯主義的方向有所回歸。
  • 樊綱:「發展悖論」與發展經濟學的「特徵性問題」
    社會和人文的發展與進步,儘管與經濟增長有關係,但更多的屬於社會學和其他人文學科研究的領域。經濟發展理論不可能包羅萬象,不能說發展經濟學就是要包涵一切與「人的發展」相關的問題。發展經濟學,還是應該專注於落後國家經濟的增長。但是經濟增長的問題不是由「增長理論」去回答的麼?為什麼還要有一單獨的分支「發展經濟學」?
  • 看看升學e網通名師是怎麼說的!
    升入高中後,怎麼才能學好政治課,今天升學e網通的鹿老師就給大家來支招啦!鹿情情,碩士畢業於河海大學馬克思學院,畢業後長期從事高中政治網際網路教學與研究工作。課堂風格親和幽默,講解細緻深入,通俗易懂,提倡「解構主義」教學;主張把核心素養貫穿高中政治教學始終,致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 《半小時漫畫經濟學》只用半小時,輕鬆看穿經濟學發展規律
    (套裝共3冊)》,用漫畫趣談經濟學!2:金融危機篇》:一邊用歷史上著名的金融危機事件抖包袱,一邊一目了然地展現經濟發展規律:明斯基時刻、龐氏融資、去槓桿、產能過剩、鬱金香泡沫、美聯儲誕生、美國大蕭條、凱恩斯主義……《半小時漫畫經濟學3:金融危機(完結篇)》:日本經濟為何停滯了整整十年?
  • 圓桌論壇(三):新發展格局與經濟學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
    「新發展格局與經濟學創新發展」圓桌論壇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秦雪徵主持。王立勇發言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王立勇指出,新發展格局必然帶給中國更偉大的經濟實踐,經濟的創新發展一定會推動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
  • 諾貝爾經濟學獎引來質疑
    消息來源BBC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在拍賣理論方面的研究卓著,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動森》背後的經濟學
    在沉迷了兩周之後,我發現不少《動森》社交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一種「虛擬實境經濟學」。說現實,是因為它們往往符合經濟學常識;說虛擬,是因為其規律又有所調整,展現出了相當魔性的一面。」這段話隱藏的是經濟學概念中的「比較優勢」。《動森》和《魔獸世界》中的生活技能不同,每個人都可以嘗試釣魚、捕蟲、收集家具、服裝設計等玩法。但大家的時間有限,不太可能全面發展。這時,每個玩家擁有最多的東西,以及在實踐中獲得的獨特小知識,就成了社交的介質。
  • 儲蓄等於投資嗎——說說宏觀經濟學的那些常識性「佯謬」
    、西澤研究院院長趙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趙燕菁、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李黎力、人文經濟學會岑科、東方證券宏觀分析師陳達飛、中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宏觀經濟學家陳光磊、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李伯堯、中央財經大學中國財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 王東京: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
    根據這一定位,作者運用中國案例對經濟學基本原理作破案式講解;並直面讀者困惑,對怎樣用經濟學邏輯破解現實難題作了大量示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按照「三個假設、三個原理、三個方法」,作者構建了一個新的經濟學體系。全書共20章,前10章講微觀經濟學原理,後10章則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宏觀經濟。
  • 經濟學大師曼昆的尷尬
    「經濟學十講」名頭響亮,它是整個哈佛修讀人數最多的一門課,連上課地點都被安排在可容納1000人的「桑德斯劇場」。  但有學生發現,部分專業在大一時必須修讀一門經濟學導論課程。可除「十講」外,唯一可供選擇的「經濟學批判」卻隔年開設一次,從而導致曼昆成為他們2011年度唯一的選擇。
  • 《甜甜圈經濟學》顛覆傳統經濟學理論,也顛覆你閱讀經濟學的方法
    經濟學過度重視GDP,到底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出了什麼問題?拉沃斯說,問題出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人們太重視這個數據了,好像到後來經濟學就是為了服務GDP成長而存在似的。人們會這麼重視GDP,要從上一個世紀四0年代說起,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很多原本休學去從軍的大學生重回學校,加上二戰後全球經濟開始復甦,這些復學的大學生都希望畢業後可以從這波復甦中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所以即使非經濟系的學生也都選修了一些經濟學的課程,經濟學在當時變成了一門顯學。
  • 「北大經院兩會筆談」張延、王琪:發展經濟學的新思路——評估...
    克雷默開創並推廣的實驗方法本身也對經濟學多個分支具有重大意義,不僅重塑了發展經濟學研究,也為整個實證經濟學領域提供了更為豐富可信的經驗證據和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二、對發展經濟學扶貧減困工作的貢獻迪弗洛(Duflo, 2006)在總結實地實驗在發展經濟學中的地位時提到,最初的發展經濟學常依賴於搜集原始數據來檢驗特定假設或研究某一特定問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的問題決定所需數據,而非由數據決定可以做的研究。
  • 當奶爸息影4年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復出原因曝:因為有他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暌違四年再次回歸影壇。▲約瑟夫高登萊維特稱傑米福克斯在片場就像是個開心果。(圖/Netflix提供)當被問到現實中想獲得什麼超能力時,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坦言這幾年的電影超級英雄已有各種超能力了,他渴望的能力並非隔空移物的念力或超級英雄必備的超強破壞力,而是想獲得變成「怪咖」的能力!
  • ...威廉·維克瑞|本特·霍爾姆斯特倫|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
    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和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師徒二人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以及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而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兩人早就應該得獎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王永欽表示,經濟學界認為,這兩位就職於史丹福大學的教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眾望所歸。
  • 你們要的證明來了——證明歐拉數e是無理數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證明了圓周率π是無理數,有小夥伴問我能不能證明自然數e也是無理數。今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描述兩個簡單的證明歐拉數e≈2.71828是無理數。第一個證明是由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約瑟夫·傅立葉提出的。第二個證據是法國數學家查爾斯·埃爾米特提出的。
  •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pdf全套!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pdf全套!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pdf全套編號:45252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pdf全套總目錄一:1.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pdf全套之名詞解釋:經濟的收入與支出在一國的宏觀經濟中,收入必定等於支出。這是因為,在每一次交易中,賣者的收入必定等於買者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