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OSS說財經
隨著日本疫情的蔓延,不少企業家也紛紛伸出援手捐贈物資,在3月11日,日本軟銀集團的董事長孫正義在社交平臺上提出將捐贈100萬份簡易PCR病毒檢測試劑。不過如此一番好意卻收到了不少反對留言,在留言中日本民眾一致認為此舉會導致日本醫療系統的崩潰,除此之外,更有極端網民直接開噴。在該事件的不斷發酵之下,軟銀集團的熱度也再次被炒了上來。
在捐贈受阻之後,軟銀集團的發展似乎也迎來了一波小寒冬。3月18日當天,軟銀集團的股價暴跌12%,創下2012年以來最大跌幅。除此之外,從2月21日疫情海外蔓延以來,截至3月18日,軟銀股價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跌去42.69%。據相關消息,目前軟銀的市值已跌至約6.98萬億日元,尚不到該公司預計其應有市值的一半。對於不少股民而言,軟銀這一路飆綠著實是讓人心裡有了不小的壓力。
不過軟銀集團此次的股價下跌也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在2019年其全年股價的跌幅就已經高達近34%。對此也有不少人感到好奇,難道如此大的企業真的要從此進入寒冰期了嗎?細細回顧軟銀集團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實力還是有的,只不過集團在投資上還欠缺一點火候。
軟銀集團正式在1981年成立,當時這家公司主要是靠推銷軟體盈利,隨著公司不斷的發展以及業務板塊的拓寬,在1994年軟銀集團正式上市。同一時期的中國,馬雲正在為自己的阿里巴巴愁破了腦袋,不僅沒有人看好自己的項目之外,就連投資都很難拉到。正當馬云為此一籌莫展的時候,軟銀集團向其慷慨注資2000萬美元,狠狠地拉了一把處在窘境中的馬雲。
在軟銀集團的資金支持下,阿里巴巴迅速發展。不僅成功地度過了電商風暴期,而且還成為位居我國電商份額第一的網際網路公司。除此之外,軟銀更是用高額投資換得了阿里巴巴大股東的地位,直到今天依然坐擁阿里近30%的股份,在馬雲眼中孫正義也算是攜手同進退的老朋友。因此比起這些年來軟銀做的其他投資,阿里顯然是其做得最正確的一次投資。
2017年3月,軟銀集團第一次公開向WeWork投資3億美元。隨後在2017年8月,軟銀集團追加了對WeWork的投資,累計共投資了近45億美元,並且在軟銀集團的鼎力注資下,這家WeWork公司的估值一度達到500億美元。
在2019年8月,WeWork提交了IPO招股說明書打算在紐交所上市,不過事與願違,在層層嚴格的估測和審視下,WeWork內部的發展狀況更是一目了然。其中在2016年-2018年期間,WeWork每年都處於虧損狀態,淨虧損分別為4.30億美元、9.33億美元和19.27億美元。隨著問題的曝光,WeWork的估值也降到了80億美元,最終更是終止上市,而這個結果對軟銀集團而言無疑是一記痛擊。
在此之前,軟銀集團還經歷了一次「上市痛擊」。2018年軟銀集團正式完成與Uber之間的投資交易,高達近90億美元的交易總價值也讓軟銀成為了Uber最大的股東。雖然表面上Uber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但是誰也沒想到僅僅只過去了一年時間,這家孫正義十分看好的公司似乎已經走到是死胡同。
從2019年5月Uber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以來,其股價更是下跌了25%以上。並且在2019年的第三季度,Uber的財報顯然並不樂觀,雖然營收為40億美元左右,但是歸屬公司的淨虧損卻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虧損幅度同比增加了近20%。
除此之外,Uber在發展過程中更是難逃市值的下降,軟銀集團也因此損失了35億美元。在種種投資接連碰壁之後,不少人都覺得軟銀集團的投資眼光確實有點不佳,畢竟比起當年一鼓作氣投下的阿里巴巴,這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投資似乎並不盡人意,接下來軟銀是否能力挽狂瀾依然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本文由BOSS說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平臺、渠道,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