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虧損16億,近7成營收靠ToG,寒武紀衝刺科創板急需更多「華為」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作者:時代財經 史成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獲準受理的消息,打響了中國AI晶片企業走向二級市場的第一槍。

寒武紀是典型的獨角獸科創公司,誕生於中科院計算所,創始人陳天石是年僅35歲的「天才科學家」。成立短短4年,其最新估值已超過220億元,是中國AI晶片領域的龍頭企業。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公司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4.44億元。三年營收暴增近3倍。但虧損同樣嚴重,虧損金額達3.8億元、4104萬元和11.79億元,累計約16億元。剔除包括股份激勵費用等在內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後,寒武紀淨利潤分別為-0.29億元、-1.71億元和-3.77億元,仍未盈利。

作為資金、技術需求雙密集的AI晶片公司,研發費用高企是寒武紀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招股書顯示,寒武紀在2017~2019年累計研發投入達8.13億元,相當於三年累計營收的1.43倍。

不過,AI晶片領域的競爭還在持續加劇,行業形勢瞬息萬變。與華為在終端AI晶片業務的合作式微後,寒武紀向「雲、邊、端」全面覆蓋,由原本手機終端IP授權業務收入為主轉向「雲邊端一體化」下的整體解決方案;客戶結構也從單一依賴手機廠商,向政府客戶、雲計算廠商等拓展。

另一方面,對於持續虧損的寒武紀而言,想要在AI晶片領域分一杯羹,挑戰華為、英偉達、高通等巨頭,抓住技術浪潮帶來的機會,上市融資已經迫在眉睫。

發力雲端、邊緣AI晶片,意欲何為

招股書顯示,寒武紀主營業務為各類雲伺服器、邊緣計算設備、終端設備中人工智慧核心晶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採用Fabless模式(無晶圓廠),並為客戶提供晶片產品與系統軟體解決方案。主要產品包括終端智能處理器 IP、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以及與上述產品配套的基礎系統軟體平臺。

此前寒武紀的核心業務為終端設備AI晶片,華為是其重要客戶。從2016年起,寒武紀先後推出了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晶片;華為推出的第一代AI處理器麒麟970,以及最新一代AI處理器麒麟980,都採用了寒武紀的晶片IP方案。

這兩款終端AI晶片的IP授權費用也曾是寒武紀的收入支柱。招股書顯示,2017和2018年,公司終端IP授權業務收入分別為771.227萬元、1.17億元,對主營收貢獻達到98.95%和99.69%。

寒武紀在AI晶片領域起步早,有先發優勢,在手機和晶片廠商還未具備自主研發能力時迅速填補了空白,但近年來包括華為、高通、聯發科等廠商已經逐漸具備自行設計AI加速器IP的能力,對寒武紀形成了取代之勢。

華為一直淡化AI處理器品牌,與ARM合作開發基於ARM Trillinum框架的AI技術。2019年6月,華為在nova5系列新品發布會上,發布了全新人工智慧手機晶片麒麟810,首次採用華為自研達文西架構的手機AI晶片,華為旗下晶片設計公司華為海思也迅速崛起為行業龍頭。根據市場研究和諮詢公司 Compass Intelligence 今年初發布的2019年全球AI晶片公司排行榜中,華為海思位列第12,寒武紀和地平線分別為第22和24位。

另外,知名晶片大廠也加緊了步伐,以高通為例,自2017年以來,其不斷加大在AI領域的投資,已接連推出四代基於驍龍平臺的AI晶片,覆蓋了安卓陣營大部分廠商,包括小米、OPPO、vivo、一加、三星等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均選擇了驍龍系列AI晶片。

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到,2018年,寒武紀來自華為(公司A)的收入為1.14億元,佔比達到了97.63%;而到2019年,來自華為收入大幅下降至6265.8萬元,佔比僅14.38%,僅居第四。

公司A(華為)營收貢獻對比,來源:招股書

即便AI晶片公司能打入IP授權市場,也不能當作主業支撐公司運營,危機之下,寒武紀及時轉身。

2018年和2019年,寒武紀相繼發布雲端推理晶片思元100和思元270,目前成功部署在浪潮、聯想在內的多個廠商伺服器。2019年11月,隨著邊緣AI系列思元220晶片及加速卡的發布,寒武紀形成全面覆蓋雲端、邊緣端和終端場景的系列化智能晶片產品布局。

此次上市,寒武紀計劃募資28億元,主要用於四個方面:新一代雲端訓練晶片及系統項目約7億元,投資於新一代雲端推理晶片及系統項目約6億元,投資於新一代邊緣端AI晶片及系統項目約6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約9億元。

人工智慧的發展關鍵因素之一離不開雲計算能力的提升,雲端AI晶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由於雲端 AI 晶片相較於終端 AI 晶片具有更高的計算能力和更高的功耗,更大的物理佔用面積,因此也相對更加昂貴。

ABI Research 在2019年發布的《雲端 AI 晶片:市場前景和供應商定位》顯示,雲端 AI 推理和訓練所產生的 AI 晶片市場,預計將從 2019 年的 42 億美元增長到 2024年的100億美元。

但這也是一片競爭激烈的兇險市場。

此前,雲端 AI 市場一直由英偉達的 GPU 和英特爾的 CPU 主導。2019年,全球最大的手機晶片提供商高通推出了面向數據中心推理計算的雲端AI晶片Cloud AI 100,正式宣告進入雲端AI晶片市場。

不過,一名來自寒武紀的銷售人士對時代財經透露,目前雲端和邊緣AI晶片的市場需求「一般」,終端IP市場表現更好。

集邦諮詢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徐韶甫對時代財經表示,2019年AI晶片的發展走向,大致上已經走出一條較為明確的道路,不像2017至2018年,比較偏重「摸索」。AI晶片在朝向提升性價比或是性能/功耗比的路線來發展。其對AI晶片自研的整體前景表示樂觀,「寒武紀日前所推出的思元220晶片與加速卡,可以處理INT4精度運算工作,可視為追上國際一線大廠的重要一步。「

億歐智庫研究院長由天宇也對時代財經分析,專用場景需求需要專用的解決方案,大部分AI初創公司做的還是特定領域的AI晶片,BAT起步做晶片,也都是解決特定問題。但小公司聚焦在特定領域的能力更強,更有利於逐漸積累優勢。

收入傾向ToG,拓展客戶存挑戰

寒武紀在2019年的營收結構和客戶類型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從收入結構來看,終端IP授權業務急劇下降,而新拓展的「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迅速成為收入支柱,佔總營收比重達66.72%。

寒武紀主營業務比重,來源:招股書

根據招股書解釋,人工智慧發展催生了新興雲計算基礎設施的建設潮,而對於有人工智慧計算能力的客戶來說,一部分客戶選擇單獨採購雲端智能晶片加速卡,並將其自行集成至現有建設完畢的計算集群中,但另一部分客戶希望晶片廠商能夠提供定製化的軟體整體解決方案,以配置和管理集群的軟硬體、提升運行效率。

對寒武紀營收貢獻達66.72%的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即為後者。據招股書介紹,寒武紀以自有的思元270和思元100晶片加速卡為核心,基於Cambricon Neuware基礎系統軟體平臺,為客戶提供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方案設計、系統集成及相關技術服務。

而該項業務的合作對象目前主要為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所。招股書介紹,2019年,寒武紀主要與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西安灃東儀享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進行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合作。

據公開報導,2019年4月25日,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籤訂合作,共同實施橫琴先進智能計算中心項目,由寒武紀公司研製的智能晶片提供基礎算力。

同時,珠海大橫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寒武紀成立合資公司(廣東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智能計算中心項目的運營、推廣和維護,共同致力研發智慧城市行業AI解決方案,並依託平臺提供創新創業、教育科研、資訊分享、論壇大賽等服務。構建智能晶片的生態合作圈,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行業發展。

而根據招股書提供的信息顯示,寒武紀與珠海橫琴管委會達成的銷售合同金額總計為4.438億元,和2019年的全年營收幾乎相當。

寒武紀正在進行的部分銷售合同,來源:招股書

西安灃東儀享公司背後為西安灃東控股有限公司,後者由山西省西鹹區新區灃東新城管理委員會控股。2019年6月,儀享公司曾發布招標公告,招標內容為「協同創新港2號研發中試樓數據中心人工智慧計算平臺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智能硬體平臺、智能應用平臺和智能應用開發環境。

「還是要靠定製化軟體賺錢。」一名資深AI從業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硬體+系統+內容,才能讓用戶/客戶用起來。硬體+系統,啥也幹不了。」

但從毛利率來看,由於需要外購配套伺服器和及硬體設備,採購成本高,目前該項業務的毛利率為58.23%,遠不及終端智能處理器IP業務99.77%和雲端智能晶片78.23%的毛利率。(註:其他業務規模較小,毛利率不具有參考性)

寒武紀各業務毛利率情況,來源:招股書

而據觀研天下整理的數據,隨著中國數位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智慧政務市場規模保持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慧政務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7522億元。其中,軟體和服務是未來幾年主要增長的細分領域,而網絡設備和硬體隨著基礎設備的完善,增速將不斷減緩。

目前來看,客戶集中度高,根據招股書,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寒武紀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00.00%、99.95%和95.44%,客戶集中度較高。另外,2017年-2019年,寒武紀向前五名直接供應商合計採購的金額分別為1422.28萬元、20315.49萬元和36271.17萬元,佔同期採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92.64%、82.53%和66.49%,佔比相對較高。

在新客戶拓展方面稍顯弱勢,寒武紀如何持續商業化,以支撐其技術能力與業務發展,值得思考。或是感受到這一壓力,寒武紀加快了銷售招聘的腳步,2019年,其銷售人員職工薪酬從2018年的420萬增長至1044.77萬,同比增加148%。

「Intel今年52歲,AMD今年51歲,NVIDIA今年27歲。寒武紀只有4歲,和行業前輩比起來還只是個孩子。羅馬並非一天建成,前輩標杆也都是篳路藍縷走過來的,我們有遠大的志向,但長跑才剛剛開始。」對於與巨頭的競爭,陳天石近期接受採訪時如此回應。

相關焦點

  • 寒武紀過會:300億估值、連續三年虧損超16億元 華為從客戶變對手
    中信證券給出300億估值連續三年虧損超16億元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寒武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84.33萬元、1.17億元、4.44億元,但淨利潤卻處於連年虧損狀態,分別為-3.81億元、-4104.65萬元、-11.79
  • 持續虧損,寒武紀IPO不是一個好信號
    雖然帶有明星光環的科創公司趕考科創板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兒,但是在這個股市行情並不那麼好的時間點,寒武紀衝刺科創板還是引起了業內的討論和關注。「如果寒武紀科創板上市成功,那麼很大可能將有幾家AI企業跟風上市,在行業內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一位AI晶片行業從業者蘇深如此告訴虎嗅。
  • AI晶片「獨角獸」衝刺科創板 寒武紀遭遇客戶變對手
    同時,寒武紀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也連續三年為負,共計約16億元。巨虧之下,上市或是寒武紀尋求更多資金支持發展的最佳選擇。但對於寒武紀來說,上市不是結束而是重新開始。技術研發困境、商業場景落地等難題仍是寒武紀亟待衝破的阻礙。
  • 寒武紀上市:虧損 11.8 億,30家資本圍獵、估值500億,晶片時代的...
    3月26日消息,上交所披露,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至此,科創板受理企業數量達到221家。事實上,自科創板推出,寒武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眾多AI領域公司都備受關注。作為中國發展最快的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上市計劃一直諱莫如深三緘其口。
  • 痛失「金主」後閃電上會 寒武紀下一步怎麼走
    提及寒武紀,公司與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海思」,系華為全資子公司)的合作成為了不可迴避的話題,隨著華為自研IP的投入使用,寒武紀已經與華為海思「漸行漸遠」,而這也成了寒武紀未來需要面臨的一大挑戰。科創板IPO獲受理逾兩個月後,寒武紀迎來上會大考。
  • 寒武紀的「高處不勝寒」
    寒武紀也不是唯一一個計劃登陸科創板的AI企業,雲從科技、雲知聲、優必選都在積極申請科創板上市。在賺錢能力上,寒武紀2019年營收是4.4億元,不及商湯科技同年營收的十分之一。讀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既然寒武紀沒什麼特別,《博望財經》為什麼還要專門做一期選題?
  • 寒武紀IPO:AI獨角獸的求生時代
    而作為AI晶片獨角獸的寒武紀接受上交所問詢27天後,在5月7號發布了首輪的審核問詢函以及相關問題的回覆。然而寒武紀已經持續虧損三年,在接受「靈魂20問」之後能否上岸依然成謎。雲從科技在股份制改革之後,傳出2020年年底有望國內科創板上市;融資近7年的依圖科技回應沒有明確的計劃在科創板上市。除了「AI四小龍」之外,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也正在尋求上市的機會,在上市前寒武紀估值達到220億元。這些明星AI概念公司們儘管都獲得了驚人的估值,但是仍然不能避免連年虧損的問題。
  • 寒武紀來了
    在該領域,不僅有英特爾、英偉達等晶片行業傳統巨頭,也有華為、阿里等跨界選手,無一不對這塊蛋糕「垂涎三尺」。而寒武紀正誕生於上述背景中。一個月前的2月28日晚間,北京證監會官網發布消息,2019年12月5日,中科寒武紀與中信證券籤署A股上市輔導協議,正式開啟衝刺科創板的進程。
  • 寒武紀終究還是來了!與華為分道揚鑣,是大道之爭,還是大世之爭?
    就在市場對寒武紀與華為的結合滿懷期待的時候,華為卻和寒武紀「分道揚鑣」——隨著華為推動AI晶片的自主化,並在2019年發布麒麟810開始搭載自研NPU,華為與寒武紀正式「分手」。AI 晶片上市公司標的較為稀缺,對於投資者來說,再高冷的AI技術也要商業化。與華為「分手」兩年後,寒武紀衝擊科創板進入倒計時。如今,寒武紀的商業化實現得怎麼樣?
  • 寒武紀的寒武紀
    回望寒武紀的發展歷程,其速度堪比兄弟二人的求學之路。2016年,寒武紀正式創立,次年拿下華為主要業務。這種深度捆綁的關係為寒武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就像尖子生被保送一樣,寒武紀研發的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系列晶片分別被直接用在了華為麒麟970和麒麟980上,而前者對應的手機是MATE10,後者則是MATE20。
  • 三年半虧損72億、計劃23億造芯,依圖科技加速逃離「AI四小龍」
    三年半虧損72億 爭搶四小龍第一股依圖科技的主要業務分為智能公共服務和智能商業兩大類,其中智能公共服務業務覆蓋城市管理、醫療健康等場景,智能商業業務覆蓋園區管理、網點服務、安全生產、交通出行和網際網路服務等場景,目前已為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家政府及企業提供產品及解決方案。這帶來了營收規模的高速增長。
  • 供貨華為、小米,和輝光電衝刺科創板「團戰」液晶面板市場
    如今,這家公司正排隊科創板IPO,而同行業的京東方、維信諾、深天馬以及TCL科技等均已登陸A股。在新一輪面板行業競爭來臨之際,和輝光電能否登陸資本市場,尤為關鍵。
  • 深圳AI企業雲天勵飛衝刺科創板IPO,擬募資30億元
    記者|戈振偉編輯|林騰又一家AI公司向IPO發起了衝刺。自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板,曠視科技、雲從科技和依圖科技等「AI四小龍」依次向上市發起衝刺。招股書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雲天勵飛來自數字城市運營管理AI產品及整體解決方案的營收佔主營業務收入的94.31%,來自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級AI產品及整體解決方案的營收佔比為4.88%,剩下的0.81%來自AI晶片銷售和IP授權。
  • 依圖科技擬CDR 科創板上市
    招股書顯示,依圖科技在2017年~2020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為6871.89萬元、3.04億元、7.17億元及3.81億元,不過在報告期內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淨虧損額分別為11.68億元、11.68億元、36.47億元和13.03億元,累計未彌補的虧損達72.20億元。
  • 華為寒武紀「分手」事件全紀實 280億的獨角獸如何撐起?
    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申請科創板上市,2020年5月7日晚完成了第一輪問詢。上交所發問犀利,關注的重點是這家估值280億的獨角獸,幾項主要業務是否是「可持續」的。招股書顯示,寒武紀2019年收入4.4億元,80%來自兩個政府IDC項目。
  • 揮別華為,寒武紀破浪而出
    對此,寒武紀確實是當之無愧的AI晶片獨角獸,更於近期獲封AI晶片第一股。不過,寒武紀與華為分手,並與華為海思同臺競技之後,依然能夠過坐實這個估值,而且即將登陸科創板。成立僅僅4年,他是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的?
  • ...液一哥藍月亮啟動招股 人臉識別巨頭衝刺科創板(附擬IPO排隊名單)
    原標題:「洗衣液一哥」藍月亮啟動招股 人臉識別巨頭衝刺科創板(附最新擬IPO排隊名單) 摘要 【「洗衣液一哥」藍月亮啟動招股 人臉識別巨頭衝刺科創板(附最新擬
  • 最年輕AI四小龍衝刺科創板!拆解雲從IPO文件:三年半淨虧23億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作者 | 心緣編輯 | 漠影又一家人工智慧(AI)獨角獸衝刺科創板IPO。一、三年半營收逾15億元,去年淨虧損17億元根據招股書,雲從科技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別為6453.37萬元、4.84億元和8.07億元,2020年上半年收入約為2.21億元,過去三年半累計營收逾15.7億元。
  • 第二單CDR申報現身:爭奪「AI第一股」 依圖科技衝刺科創板
    原標題:第二單CDR申報現身:爭奪「AI第一股」,依圖科技衝刺科創板   11月4日晚,上交所官網顯示,此前有「AI四小龍」之稱的依圖科技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