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編輯 | 楊錦
AI獨角獸開啟上市潮,素有「AI四小龍」之稱的依圖科技也在近日提交了科創板招股書,若進展順利,其有望成為四小龍中最先上市的企業。
依圖科技成立於2012年,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學博士朱瓏從美國回國與阿里雲原技術總監林晨曦共同創建,隨後便趕上AI 第三波浪潮,受到雲峰基金、紅杉資本等機構青睞。憑藉著同在計算機視覺(CV)方向的探索,依圖與曠視、商湯、雲從被並稱為「AI 四小龍」。
但隨著資本趨於理性,AI同質化、落地慢、盈利難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外界質疑聲不絕於耳。曠視科技去年率先披露招股書,打響上市第一槍,AI企業的生存現狀也得以窺見,和曠視類似,依圖也面臨著高增長、高虧損、高投入的局面。
招股書還暴露出,依圖科技正在逃離「AI四小龍」陣營。無論是在技術布局還是業務格局上,依圖都已不再是一家純粹的以計算機視覺為技術基礎的算法公司,而是正在向由算法到算力、由軟體到軟硬一體化轉變,其還計劃以上市募資中的23億元砸向晶片領域。
三年半虧損72億 爭搶四小龍第一股
依圖科技的主要業務分為智能公共服務和智能商業兩大類,其中智能公共服務業務覆蓋城市管理、醫療健康等場景,智能商業業務覆蓋園區管理、網點服務、安全生產、交通出行和網際網路服務等場景,目前已為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家政府及企業提供產品及解決方案。
這帶來了營收規模的高速增長。2017年至2019年,依圖營收分別約為0.69億元、3.04億元、7.1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22%。但和多數AI公司一樣,依圖也處於虧損當中,前述同期淨虧損分別約為11.66億元、11.61億元、36.42億元,呈現加劇趨勢。
依圖科技盈利情況(億元)
今年上半年,依圖科技營收3.81億元,淨虧損近13億元。也就是說,依圖最近三年半累計虧損高達72.68億元。相較之下,曠視科技此前招股書披露的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累計虧損 96.53億,主要是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以及持續的研發投資,依圖亦是如此。
據招股書,目前依圖科技近45.46%的股份屬於普通股,其餘為融資過程中形成的優先股,在會計處理上通常按照公允價值計算損益。從依圖來看,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分別約為9.83億元、5.45億元、26.19億元、9.36億元,即三年半內累計損失50.83億元,佔總虧損約70%。
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是依圖虧損的主因,但這部分並不能反映公司真實業務能力。不過,即使扣除包括此因素等在內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的影響後,依圖依然處於虧損加劇狀態,前述期內分別虧損約2億元、6.51億元、10億元及4.49億元,合計虧損22.98億元。
依圖科技持續虧損的一大主因還在於大肆燒錢,典型的就是研發投入。從2017年到2019年,依圖的研發費用從1.01億元增長至6.57億元,佔同期營收的比重分別為146%、96%、92%,呈現下降趨勢。但今年上半年又有所反彈,期內研發費用約為3.81億元,基本與營收相當。在團隊規模上,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依圖科技研發人員837人,佔員工總數近56%。
依圖科技營收和費用情況(億元)
此外,隨著商業化推進,依圖科技在銷售方面上也耗資不少。去年依圖銷售費用達到4.18億元,相較2017年增加6.6倍,佔營收比接近60%,而此前一度達到93%。今年上半年銷售費用近1.59億元,佔營收比下降至42%左右,但相較於寒武紀、虹軟科技、曠視科技等可比同行仍處於高位。
不過,這些持續的高額投入卻沒能換來及時的真金白銀。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依圖科技應收帳款和應收票據合計約為0.3億元、2.53億元、5.67億元和6.95億元,佔營收比分別為44%、83%、80%、182%,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而應收帳款周轉率則在下降。
這無疑加劇了依圖科技本就捉襟見肘的現金流。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依圖經營活動現金流合計淨流出26億元,而籌資活動現金流淨額近43億元。這意味著,依圖科技近年來的發展基本依靠外部融資支持,自身無法自我「造血」。
持續虧損、高昂的投入、承壓的現金流,AI企業面臨的普遍現狀再次在依圖科技身上顯現。資本不願繼續接盤,上市就成了最後求生的選擇,而一場資本退出盛宴也由此啟幕。
成立於2012年的依圖科技先後獲得八輪融資,註冊於英屬維京群島的Yitu Holdings目前持有依圖38.20%的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創始人朱瓏和林晨曦通過Yitu Holdings共同控制依圖,上市後合計身價有望超過百億。馬雲旗下雲峰基金持股10.81%,系最大外部機構股東;紅杉資本合計持股7.38%,真格基金持股4.25%,高瓴資本、高榕資本、上海科創投等也是股東。
不過,根據《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依圖科技在「AI四小龍」中估值最低,僅為140億元,不足曠視科技(300億元)一半,而商湯科技已達500億元,雲從科技也達到 200億元。
目前,「AI四小龍」均傳出上市消息或正在準備上市。曠視科技曾最先發起衝刺號角,但最終赴港上市計劃被中斷,何時上市目前仍無確切消息傳出,而商湯科技不久前則被爆出要在三年內上市,雲從科技也剛剛完成輔導備案。
依圖科技後來居上,而其一旦上市成功,將率先接受二級市場考驗,屆時四小龍估值排序或會生變。這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依圖科技自身所講的「故事」能否被投資者所理解和接受,它已經不再是市場映象中的那隻獨角獸了。
由軟變硬 欲23億重金押注晶片
「AI四小龍」都是以計算機視覺(CV)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算法公司,因此也有CV四小龍的說法。據IDC數據,它們佔據了國內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的60%。但依圖科技已不再是一家純粹的以計算機視覺為技術基礎的算法公司,它正在加快擺脫「AI四小龍」的標籤。
在招股書中,依圖科技自稱是一家世界領先的人工智慧公司,致力於全面解決機器看、聽、理解和規劃的根本問題,以人工智慧晶片技術和算法技術為核心,研發及銷售包含人工智慧算力硬體和軟體在內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普及提供高性能、高密度和通用的算力,滿足雲端數據中心、邊緣計算和物聯網不斷增長的智能計算需求。
具體來看,在技術層,依圖科技早已出圈,橫向打通了計算機識別、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等AI三大能力,同時將算法和晶片技術相結合,實現了從算法到算力、從軟體到軟硬一體化的轉變,這也被依圖視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
依圖科技早在2017年就開始布局晶片,去年5月正式發布與Thinkforce(熠知電子)聯合研發的第一代求索晶片,並基於此推出包括伺服器、邊緣計算設備等硬體產品,開啟了作為一家算力公司的徵程,而此前依圖科技主要銷售軟體產品。
隨後,依圖科技出資1.3億元從熠知電子手中買下第一代求索晶片100%的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收益權,並在今年4月宣布人工智慧晶片全面轉為自主研發。不過,依圖科技尚未對求索晶片進行單獨銷售,而是通過基於求索晶片的智能伺服器及智能邊緣計算設備對外銷售。此外,依圖的硬體還包括攝像頭、智能識別終端和智能語音硬體。
軟體往往被默認為AI企業主要的產品形式,而依圖的由軟變硬也帶來了業務結構的重構。從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軟體業務營收佔比從56%持續下降至不到15%,而硬體佔比提升15個百分點至24%,軟硬體組合佔比更是大幅提升50個百分點至近61%,2018年就取代軟體成為公司第一大業績來源。
不過,軟體業務盈利能力依然最為強悍。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依圖科技綜合毛利率分別為57.39%、 54.55%、63.89%及70.99%,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關鍵因素在於項目交付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推動硬體以及軟硬體組合業務毛利率快速增長,期內分別提升了42個、58個百分點。但軟體業務毛利率仍穩居首位,今年上半年達到近87%,遠高於硬體和軟硬體組合業務。
從算法到做晶片,從銷售軟體到提供軟硬一體化的整套算力方案,依圖科技已經和當年的「AI 四小龍」走向了不同方向。依圖科技創始人朱瓏此前在演講中提到,隨著摩爾定律瀕臨終結,依靠傳統方式來提升晶片效能的方法已經收效甚微,而高成本、高能耗、低利用率的特點滿足不了當下複雜的人工智慧使用場景需求,而算法定義晶片的情況愈發凸顯,軟硬體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才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算法+晶片的優勢。
但實際上,造芯是不少AI企業的選擇,商湯、曠視、雲從均通過自研或與外部合作研發晶片,雲知聲、雲天勵飛、思必馳等也將AI晶片視為提升未來競爭力的一個核心要素。在現有算力難以滿足AI需求的情況下,將算法融入晶片,可以延伸服務能力,提高軟硬體協同效率,更好滿足客戶需求,這是AI算法公司做晶片的共同動機,本質還是為了拓展商業模式。但造芯難是行業共識——周期長、門檻高、機會少、競爭大,只有少數企業會站穩腳跟。
依圖科技計劃繼續重金投入。在此次75億元的募資額中有超過30%的資金,即超過23億元將用於新一代人工智慧IP及高性能SoC晶片項目。對於目前僅有不到16億元現金餘額的依圖來說,上市無疑將為其繼續構建算法+晶片的布局提供彈藥。
不過,依圖科技在多個技術和行業領域的布局也使得其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依圖科技將自己的同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Google、華為等國內外領先等覆蓋多個人工智慧技術領域並實現產業化的公司;第二類是英偉達、寒武紀等專業人工智慧晶片設計公司;第三類是海康威視、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為智能公共服務及智能商業業務領域提供人工智慧行業解決方案的公司。
可以看出,依圖已經不再把計算機視覺公司當作唯一的競爭對手,而是更多指向行業頭部公司。但無論是在資金實力和研發投入,還是業務規模和市場知名度上,依圖都與這些國內外巨頭存在明顯差距。比如,在AI晶片在製程和算力等方面,依圖和英偉達、華為等仍存在不小差距。
憑藉算法+晶片的「故事」,依圖科技的估值或許得以維持,而這兩塊都屬於核心的硬科技領域,符合強調科技屬性的科創板的口味。但顯然,僅僅有「故事」還不夠,依圖還需在技術夯實和商業落地上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