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主要內容>
<答記者問>
問題:「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採取哪些舉措,進一步推動旅遊產業發展?
答:一是以項目建設為支撐,構建全域旅遊格局。文化旅遊產業作為《阜陽市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重點培育的「五大特色產業」之一,繼續深化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按照戰略性支柱產業目標,加快潁州西湖景區開發建設,推進潁河泉河岸線整治及休閒帶建設,全面深化文化旅遊重點項目提升行動,將文旅項目建設作為文旅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快編制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打造以潁州西湖旅遊目的地為核心、潁上和臨泉縣域旅遊目的地為兩翼、全市多極特色旅遊的「一核兩翼多極」旅遊格局。
二是以融合發展為路徑,優化產品供給結構。大力推動「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旅遊業「一業興帶動百業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以歐蘇文化、管子文化、姜尚文化和紅色文化為主線,提質「潁上花鼓燈」「臨泉雜技」「太和清音」等一批非遺演藝節目,打造潁州西湖南湖景區、中國管園、封神魔幻之都、四九起義紀念館等一批文旅重點項目;以現代休閒農業、地方美食和沿淮莊臺為特色,打造一批休閒觀光、特色美食和鄉村民宿交相輝映的鄉村旅遊休閒集聚區;以全域花卉、四季花海為依託,建成阜陽花博園、潁淮花園、七彩大地景區、楓柏崗景區等一批花卉主題景區;以「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水利工程為載體,創建王家壩國家級溼地公園。堅持城鄉統籌、景城一體,加快城南「四館一中心」和潁河泉河風景帶建設,完善雙清灣、嶽家湖、七漁河、三角洲等公園旅遊要素,不斷豐富旅遊業態、新產品和新玩法,優化文旅產品供給結構。
三是以公共服務為保障,提升文旅服務品質。發揮我市「鐵公機」立體交通網絡優勢,加快阜陽西站和機場「零換乘」工程建設,加快建成「快進漫遊」交通體系。加快星級酒店、莊臺民宿建設,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農家樂」接待體系,加大鄉村旅遊集聚區旅遊中心、旅遊廁所、停車場和標識標牌建設,提高旅遊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水平。加快市級文旅大數據中心建設,著力推動智慧旅遊全覆蓋。完善旅遊信息公共服務與網上諮詢平臺功能,讓遊客「一機在手,說走就走,說遊就遊」,實現「在線預約、在線遊、在線行、在線購」,提供主客共享、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優質服務。
四是以營銷創新為動力,打造知名旅遊目的地。持續深化「潁淮善郡 大美阜陽」央視旅遊形象宣傳,開展主流媒體旅遊專欄,創新「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宣傳。發行「阜陽文旅惠民卡」,持續開展「高鐵旅遊場景宣傳」「春遊江淮等您來」百家媒體旅遊推介、「皖北人遊皖北」「阜陽全域旅遊推廣月」「跟著故事遊阜陽」等營銷活動,設計和推出一批精品旅遊線路,加強與皖北地市、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和西安、鄭州等西部高鐵線路城市交流合作,積極開拓周邊地市和高鐵沿線城市旅遊市場,大力提升阜陽文旅知名度和美譽度,努力建設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城市。
<以下為會議全文>
實力阜陽大美阜陽
「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
新聞發布會之四
文化旅遊體育成就發布會
梅奎萬介紹:
「十三五」期間,全市文化旅遊體育廣電新聞出版系統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打造「文化強市」「旅遊強市」的工作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文旅體廣新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著力抓好服務體系完善,保障群眾基本權益;著力抓好舉措守正創新,強化文化遺產保護;著力抓好藝術精品創作,擴大地方文化影響;著力抓好文旅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文化旅遊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72個,新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848個、健身路徑2223套、小型室內全民健身中心84個、多功能運動場84個、足球場地122個、鄉鎮全民健身廣場167個、示範晨晚練點1099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0.58平方米提高到1.88平方米、增長2.24倍,2019年度省政府目標考核管理績效考核中「體育設施建設」指標,我市位居首位。市、縣兩級啟動新「三館」建設,新建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17個,增長81%。堅持重心下移服務下移,打通文化惠民「最後一公裡」,「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場次12324場、農村體育活動場次23487場。
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成果豐碩。「十三五」期間,全市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將時代精神與潁淮文化相結合,緊扣三大重點,開展文藝精品創作。一是緊扣時代脈搏創作。展現新型幹群關係的淮河琴書《軋狗風波》斬獲第十七屆全國群星獎,這是我市群文工作取得的突破性成績;扶貧題材梆子戲《掃帚書記》入選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二是緊扣核心價值觀創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梆子戲作品《花好月圓》榮獲2013至2016年度安徽省社會科學獎二等獎、安徽省委宣傳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田漢戲劇劇目獎、中國田漢劇本文學獎三等獎;反映軍民魚水情的梆子戲作品《永遠的大別山》入選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榮獲2017至2018年度安徽省社會科學獎二等獎、安徽省委宣傳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三是緊扣地方特色創作。生動展示鄉土生活的小戲《爭爹》入選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頌揚地方發展變化的歌曲《美好安徽》榮獲2013至2016年度安徽省社會科學獎二等獎。幾年來,我市共獲評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7個,參加國家級優秀劇目展演5個,獲評國家戲曲劇本孵化計劃項目1個;獲得省級以上獎勵14個,獲評省級戲曲孵化計劃項目6個。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紮實有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不懈抓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2019年,阜南臺家寺遺址獲批第八批國保單位,實現我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零的突破。「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達42處,增長26.2%。新增省級非遺項目8項,增長28.6%;新增市級非遺項目50項,增長64.9%;新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人,增長37.5%;新增省級非遺傳承人11人,增長22.5%。我市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9項,省級非遺項目28項,市級非遺項目77項,縣級非遺項目175項;現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8人,省級非遺傳承人49人,市級非遺傳承人89人,縣級非遺傳承人326人。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亮點紛呈。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265家,民營法人單位7000餘家,文化產業增加值118.19億元,總量首次超百億,居全省第三位;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4.91%,居全省第五位。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27.2億元,建設項目88個,擁有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9個,文化產業集群專業鎮2個。2020年,界首市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界首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是全省唯一一個縣(市)入選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十三五」以來,全市A級景區由11家增長到35家,其中潁上八裡河景區為皖北唯一國家5A級景區;接待遊客由2015年的1739.3萬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316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5.6億元增長到240.01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6.7%、20.4%,各項旅遊經濟指標增幅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廣電新聞出版工作紮實推進。2018年,在省內率先實現市域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100%的目標,市廣電新聞出版局獲評「全國基層廣播電視統計工作優秀集體」;2020年底,覆蓋縣、鄉、村三級的應急廣播服務體系可建成運行。「十三五」時期,全市1826個農家書屋補充圖書報刊77萬多冊/份,並全部接入「安徽數字農家書屋」平臺,實現行政村農家書屋數位化全覆蓋。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公開發行報紙期刊7種,累計出版發行報刊7093.74萬份(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