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喬麗剛準備下班,就收到了四歲的女兒琪琪老師發來的信息:幼兒園在本周四會舉行一個變廢為寶的親子創意手工大賽。希望每位小朋友和爸爸媽媽用廢舊材料製作一件參賽作品,明天早上交到幼兒園。
一看到信息,喬麗就慌了。自己繪畫還可以,可從來沒做過什麼手工。但是老師要求做,又不能不做,這怎麼辦呢?
喬麗急忙用手機搜度娘,查抖音,終於找到一個用紙盤做大樹的作品,覺得很不錯。目標有了,材料呢,家裡還沒有膠槍,也沒有彩紙和雙面膠。喬麗馬上開車繞到超市裡買了雙面膠和膠槍、彩紙,回到家時已經7:00了。
喬麗趕快和孩子吃了晚飯,就開始忙碌起來,琪琪也不知道媽媽在忙什麼,只能蹲在媽媽邊上看,偶爾給媽媽拿個東西,所有的裁剪,粘貼,都是喬麗一個人在做。第一次用膠槍不熟練,又有點急,喬麗還把手給燙了。
忙乎了一個多小時,喬麗忙了一身的汗,總算完工了,心裡鬆了一口氣:明天總算能交差了。琪琪看著媽媽做的手工,非常開心,拿在手上擺弄,睡覺也不捨得放下。
給孩子做好手工後,喬麗趕快做自己今晚要完成的方案,今晚又要熬夜了……
每個有孩子上幼兒園的家長,都有像喬麗一樣,回家幫寶寶做手工的經歷。很多孩子對此怨聲載道,認為幼兒園不應該讓家長做親子手工。
其實,孩子的教育不單單是幼兒園的事,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共同配合。家長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夥伴,是幼兒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而親子遊戲、親子手工就是促進家園共育的一種重要方式。
每學期,幼兒園也是煞費苦心,設計很多的親子活動方案,為家長搭建親子溝通的平臺 。親子手工就是經常開展的活動之一,它對促進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
1、增進親子感情。現在家長很忙,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幼兒園開展的親子手工活動,則讓孩子和家長在製作手工的過程中,多一點交流,多一些陪伴,增進親情。
2、親子手工還能夠鍛鍊孩子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激發幼兒參與手工活動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用心良苦,家長卻不買帳,甚至埋怨不斷:幼兒園這是瞎折騰,家長怎麼做呢?一沒有時間,二不會做,這哪裡是做手工,這是在增加家長負擔?
家長的埋怨也並非無理取鬧,特別是對於那些不擅長做手工,工作又忙的家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做吧,孩子不願意,也完成不了作業, 還給老師留下不配合工作的印象。
做吧,確實有困難,不知如何下手。做不好吧,孩子也沒面子,不開心。真難啊!
其實,這個難題並不是無解,這要從家長和幼兒園兩個方面做好調整。家長幼兒園彼此理解和溝通,正是解題的關鍵。
做好以下這幾點,難題即可迎刃而解:
幼兒園方面調整:
1、減少親子手工的次數,一學期2~3次足矣,最多不要超過3次。
2、至少提前一周把要求告知家長,給家長和孩子留有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去收集材料,去製作。
3、把比賽活動改為展示活動,不存在競爭。
4、把考察的重點放在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和作品創意性上面,而不是作品的精美度上。
而家長方面調整:
1、 家長要明確自己和孩子在親子手工中的位置:孩子才是主角,不能越俎代庖。
家長千萬不要大包大攬,把親子手工變成家長展示手藝,而是應當充分發發揮孩子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跟孩子商量:你想做什麼啊,怎麼做呢?需要哪些材料?然後和孩子一起收集圖片,材料。孩子能做的事,讓孩子做,孩子實在完成不了的,家長再去幫忙。這樣既減輕家長壓力,又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
把孩子做主角,家長做好配角,引導、協助孩子完成,這才是親子手工的意義所在
2、家長要調整心態:親子手工活動重在參與,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和設計,而不是為了和別人的作品比漂亮,比精緻。
家長首先要明確這一點,然後再教育孩子,才能還親子手工本身的活動價值。
這樣孩子家長都不會有壓力,親子活動就不會成為家長的負擔,而成為孩子成長中,家長陪伴的最好的機會。
今日話題:幼兒園讓你陪孩子做過親子手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