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後,國民黨軍一直流傳著「共軍水鬼」的傳說,整整幾十年

2021-01-20 這才是戰爭

20世紀在金門前線服役過的臺灣官兵,對於「共軍水鬼」的傳說,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一段時間,甚至到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地步,夜間哨兵經常報告有"共軍水鬼",不時向海岸灘頭盲目射擊。那麼真實的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1949年10月,解放軍跨海進攻金門失利,金門戰役是解放戰爭後期最大的一次敗仗。此後,由於種種原因,解放軍沒有再次攻打金門。直到今天,金門以及周邊島嶼都還在臺灣方面的控制中。然而,少為人知的是,在這之後,解放軍曾經再度登上金門島,還抓到了俘虜。這支神秘的部隊屬於解放軍中的特種部隊——偵察兵,不過對岸的國民黨軍更習慣用另一個名字來稱呼他們——「共軍水鬼」。

解放軍在首次進攻金門失利後,總結了經驗教訓,加大了對國民黨軍方面的偵察力度。為摸清金門的敵情、地形、潮汐等情況,按照10兵團統一部署,各軍和各師都進行了越海偵察。

1950年5月25日,31軍偵察參謀和93師偵察隊隊長率領93師9名偵察員,到大金門島北岸東段前沿西礁偷襲捕俘。22時,偵察小組分乘2條小木船由小嶝島出發。26日0時30分,偵察小組於島礁西側灘頭登陸,發現附近2名哨兵正面向海面觀察,另1名在打盹。

偵察組根據情況,當場決定以1名偵察員捕捉打盹的哨兵,其餘人員掩護。捕俘的偵察兵悄悄地接近打盹的哨兵後,突然從背後卡住他的脖子,繳了他的槍。另外2名哨兵倉皇朝後開槍。被早已瞄準好的偵察兵迅速擊斃。此時,礁上另外4名哨兵聽到槍聲,匆忙趕來,又擊斃3名,捕獲1名。

10分鐘戰鬥,礁上7名哨兵5名被擊斃,2名被俘。大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雖聽到槍聲,僅以探照燈來回掃視,未敢支援。偵察組押著2名俘虜,帶著戰利品,迅速離礁返航。經審俘,獲悉了大金門北岸東段國民黨守軍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工事等重要情況。

7月的一天,31軍91師偵察連排長紀瑞瑄帶領2名偵察兵,到大金門北岸東段前沿偵察地形,並獲取國民黨軍反登陸用的爆炸物。23時許,偵察組在預定地點隱蔽登陸,搜索後發現有一條繩子橫在路中間。紀瑞瑄命1名戰士就地警戒,自己帶另1名戰士順著繩子向繼續搜索,在一塊礁石旁找到了一枚炸彈,其引信上還系有7根繩子。紀瑞瑄令戰士隱蔽,自己上前排險,並將炸彈搬到船上,爾後帶領2名戰士察看附近的地形、工事和附近障礙物。次日2時許,偵察組帶著炸彈勝利返航。

9月8日夜,92師274團偵察參謀潘明山又率5名偵察兵,到大金門北岸劉澳至雞琶頭一線進行偵察和獲取爆炸物。當偵察組完成偵察任務並獲取了一枚炸彈之後,與運送船隻失去了聯繫。潘明山果斷決定,將全組人員身上的救生衣系在炸彈上,赤身泅渡,拖帶炸彈返回,與風浪搏鬥15個小時後,終於把炸彈拖回。

1950年,解放軍福建前線各部隊先後派出偵察小組20餘次,從金門諸島捕獲了3名俘虜,帶回炸彈、地雷6枚,獲得文件、地圖、資料10餘份,並根據偵察結果繪製了金門島前沿地形工事圖、金廈海峽海情航線圖、金門島岸灘情況圖、實測潮汐情況表等圖表。這些情報資料,為部署再戰金門提供了重要依據。後來因為韓戰爆發,再戰金門沒有進行。

1953年夏,韓戰即將結束。接下來的軍事重點必然是解放東南沿海島嶼。福建前線部隊根據上級指示,再次組織偵察兵,連續對金門、馬祖等島嶼實施越海偵察捕俘。

7月2日,91師偵察隊班長孫秀福帶領8名偵察兵到大金門埔頭捕俘。22時30分,偵察組乘船於預定地點登岸。15分鐘後,迎面來了3名國民黨軍哨兵,孫秀福搶先喊:「口令」,對方誤以為是自己人。孫秀福接著以"海面有船"把哨兵的注意力引開,偵察組趁機猛撲過去,擊斃2人,俘虜1人,然後勝利返回。

儘管資料文獻上對于越海偵察捕俘戰鬥的介紹往往不過寥寥數語,看起來經過比較簡單,實際上,偵察勇士們的越海行動,時時刻刻處於危險之中,分分秒秒都是驚心動魄的戰鬥。除了偵察兵自身的英勇機智,還需要後方部隊的大力協同保障與配合。接下來,本文將以一個越海偵察捕俘戰鬥的例子加以說明。

1953年7月上旬,福建前線的陸軍第92師奉命組織偵察分隊,對敵佔鼠嶼島進行夜襲捕俘行動。

鼠嶼島是金門島的衛星島之一,距離國民黨軍控制的小金門島僅800米,在重機槍射程之內。鼠嶼島面積約0.007平方公裡,島上多為巖石,四周築有石質圍牆,明暗地堡、掩體和隱蔽火力點相映配置,構成堅固、險要的防衛工事。當時島上守敵系國民黨軍第六軍官戰鬥隊的1個15人組成的加強班,配有機關炮1門,輕、重機槍各1挺,衝鋒鎗3支,步槍6至8支,電話機2部及其它戰鬥物品。這股敵人均為尉級以上軍官,軍事素質和作戰能力較強,擅長發揚短兵火力,一人能使用多種武器。他們長期固守小島,對解放軍戒備森嚴,戰鬥準備充分,夜間分宿於地堡和隱蔽部內,一旦發出戰鬥信號,1分鐘內即可投入戰鬥,並立即得到小金門島的支援,算是一股精銳王牌力量了。

針對以上情況,由海軍廈門要塞守備營營長、31軍炮兵團參謀長與92師有關領導組成聯合指揮所,設於廈門島,由92師參謀長叢德滋(後來擔任福建省軍區司令員)統一指揮。指揮員們經過反覆研究,初步制定作戰部署如下:

由92師偵察連挑選遊泳技術好(要求能遊30公裡以上)、戰鬥能力強的13名指戰員組成第一梯隊,攜帶衝鋒鎗12支,子彈2400發,手槍1支,手榴彈24枚,由偵察連連長率隊擔負登島襲擊捕俘任務。由92師偵察參謀率領偵察連兩個班20人作為第二梯隊,攜帶輕機槍1挺,火箭筒1具,衝鋒鎗13支,步談機兩部,支援第一梯隊行動。為防偷襲受挫,還以92師276團偵察排兩個班20人組成第三梯隊,集結於五通道待命。陸軍炮兵以105毫米榴彈炮兩個連於赤坡山、東宅、塔埔地區佔領發射陣地,三個連於前埔山、高劉山地區佔領發射陣地,負責壓制小金門炮火和重火力點;海軍基地炮兵在香山石胃頭、溪頭佔領既設陣地,擔負壓制小金門火力和保障捕俘分隊側翼安全的任務。

通信分隊共30餘人,除跟隨捕俘分隊行動外,在救護船、戰炮船、機炮船和起渡點及指揮所設置步談機通信,以10門交換機1臺和若干電話機構成的有線電通信用於保障此次作戰的通信聯絡。鑑於這次行動的特殊性,通信保障有別於正常情況下的一般要求,有3個特點。一是為防止暴露行動,禁止開通無線電電臺(特別是戰鬥打響前),只能使用步談機通信,而步談機通信必須規定和掌握好通信方式和密語。戰鬥打響前用吹風聲傳遞信息,打響後使用密語,只有在非常時刻,才能直接使用明語。二是登島後除負責戰鬥中的通信保障外,還要趕在敵人察覺之前搶先破壞敵人的通信聯絡,切斷敵人與外界的聯繫。三是跟隨分隊行動的通信人員必須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能夠及時、正確地處置各種意外情況。

任務明確後,首先對參戰人員進行思想發動,講明完成這次偵察任務的重要意義,分析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以及克服困難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大家的求戰熱情。參戰人員紛紛寫出決心書,有的還寫了血書,一致表示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堅決完成任務,誓為人民立新功。在統一了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參戰部隊組織了戰前練兵,先後3次組織參戰人員利用夜間輪流潛伏至距敵四百米的小石礁上,天亮後觀察敵島情況;並派出偵察員化裝成漁民近距離接近敵島。通過一系列手段,摸清了地雷、電話線、三道圍牆及崗哨位置,比較實際地了解了島嶼的敵情和地形

同時選擇與鼠嶼島相近的島嶼,假設敵防衛工事、哨位、雷區、通信線路、屏障等,進行模擬性訓練和演習。在不斷掌握實際情況的同時反覆修改完善行動方案,使參戰人員對戰鬥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數。

7月6日22時55分,指揮所一聲令下,第一、第二梯隊由下堡乘船起渡,23時25分抵達雞屎礁後,對敵佔島嶼做最後一次觀察,明確進攻路線,檢查裝備。23時36分,第一梯隊潛入海中向鼠嶼島遊泳前進。一路上跟隨偵察連長的步談機員按照密語不斷發出「唿、唿」的吹風聲,使指揮所和其他分隊隨時了解到第一梯隊的行蹤。當發出連續「唿、唿、唿」三聲時表示登陸成功。7日零點整,第一梯隊順利登上鼠嶼島東北角灘頭礁石。

登島後,第一梯隊立即分成4個組,分頭向預定位置肅靜摸進。一、二組由連長帶領,行至島的東北角敵機槍掩體下隱蔽等待。三組向南行至小溝處割斷敵電話線後,與四組一同繼續向東南圍牆處摸進。此時不知是誰違反紀律,輕聲問了一句:「電話線割斷了沒有?」被敵哨兵聽見後,三、四組立即遭到敵人的射擊。

說時遲,那時快,一、二組如飛來神兵在敵人鼻尖下快速作出反應,當即開火打死敵哨兵,爾後快速沿塹壕向南搜索前進。敵重機槍手聽到槍聲後立即就位,準備射擊。我一組戰士蘭北超聽到敵拉槍栓聲,立即越起,將衝鋒鎗對準地堡射孔射擊,打傷了重機槍手的左臂,致使重機槍無法射擊。受傷後的敵重機槍手從地堡內跑出,右手單持衝鋒鎗對正在向敵接近的第一、二組打來一個長點射,致我當場犧牲2人,爾後敵逃跑。但沒跑多遠,即與我三組遭遇,旋即被俘。

我軍此時已奪得兩個地堡,佔領了島北部陣地,與島南部守敵形成對峙。與此同時,我各分隊步談機員已開始發話,互相通報情況,使相對獨立的各個分隊成為一個配合默契的有機戰鬥體。

等待於雞屎礁的第二梯隊聽到槍聲和信號後,迅速起航,僅用7分鐘就航行500米到達鼠嶼島,與第一梯隊會合,由連長統一指揮,向退至西南地堡內憑險頑抗的敵人猛烈攻擊。零點56分,金門島守敵湖井頭炮兵開始向鼠嶼島轟擊,偵察分隊通過無線電臺立即呼叫炮兵火力支援,我方炮兵隨即將敵炮火壓制。1時06分,發現湖井頭方向有車燈和人員活動跡象,同時敵方紅山炮兵也向鼠嶼島轟擊,均被我方炮火堅決壓制,保證了我捕俘人員安全、順利地繼續攻擊。

第三梯隊於2時起渡支援鼠嶼作戰,但航行中弄錯了方向,駛到了檳榔嶼東南端,距戰地越駛越遠,直到戰鬥結束,才於黎明前返航,遺憾地未能直接參加戰鬥。

殘敵退守西南地堡後,我偵察分隊以火箭筒向地堡射擊,命中兩發,地堡被摧毀,傷敵1人,餘者潛逃。隨即我偵察分隊以1個組於陡崖下搜索,俘敵3人。2時45分,戰鬥結束,偵察分隊乘船返回。

這場戰鬥,共斃敵3人,俘敵上尉組長1人,中尉隊員3人,繳獲機關炮1門,輕重機槍各1挺,衝鋒鎗3支,步槍2支,電話機一部,及各種彈藥裝具等一批。我方犧牲2人。

福建前線部隊組織的這些越海偵察捕俘戰鬥,配合政治宣傳攻勢,在當時極大瓦解了金門前線國民黨軍隊的士氣。這次戰鬥後不久,1953年9月,新駐紮在鼠嶼島的國民黨軍200師598團9連1排的10名士兵,開槍打死了軍官和監視他們的特務,攜帶4支衝鋒鎗、200發子彈,駕船起義返回了大陸。後來,國民黨方面估計也是覺得鼠嶼這個名字聽起來頗為晦氣,把這個島改名叫獅嶼了。

1960年以後,由於海峽鬥爭形勢的變化和偵察手段的發展,解放軍基本停止了越海偵察行動。不過「共軍水鬼」的傳說,在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中流傳了幾十年,經久不衰,影響了幾代官兵,可謂無人不曉。

本文作者:季雨,「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相關焦點

  • 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又一次失利,八百多人被俘虜到臺灣
    新中國建立初期,由於國力弱小,海空軍的發展十分緩慢,根本就無法與國民黨軍的海空軍相比。因此在海戰和島嶼爭奪戰中,解放軍並不佔優勢。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建立還不到一個月,三野葉飛兵團就在金門遭遇了失利,三個團共9000多官兵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
  • 金門戰役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被俘後在戰俘營中失蹤,自此不知去向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三野十兵團的九千餘名官兵揚帆渡海,夜襲金門島。鏖戰三日,終因後繼無援、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金門戰役解放軍前線的總指揮,受傷被俘後在戰俘營中失蹤,自此不知去向。不料部隊登陸後,恰好退潮,船隻統統擱淺。天亮後,國民黨飛機和軍艦趕到,對我軍船隻狂轟亂炸,三百戰船無一倖免。此後,解放軍勉強找到幾條船,但只能運載四個連的兵力。26日凌晨,解放軍第二梯隊由246團團長孫雲秀率該團的兩個連和第85師的兩個連共350人增援。這點部隊過去已經杯水車薪,無法改變戰局。
  • 28軍9000將士血戰金門,韓先楚「犯上直諫」,40軍強奪海南島
    10月28日夜,金門戰役結束,這一戰28軍喪失了9000多名兄弟,是解放戰爭以來解放軍的最大失利。在抗日戰爭結束後,解放軍同國民黨血戰三年,從未成建制的損失哪怕1個團,而這一次,卻在只有124平方公裡的金山島上一下丟了3個團。
  • 金門戰役失利後,指揮官蕭鋒主動請罪,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金門戰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可謂是極其慘烈的一場大戰。當時華野10兵團渡過長江後,迅速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江南,福建地區的敵軍也大都望風而逃。攻佔廈門之後,金門頓時成為了一座孤島,島上守軍是李良榮的22兵團,兵力不過兩萬。而華野10兵團則有十萬大軍,士氣如虹,隔海虎視。
  • 「奈何共軍有高達」登上雜誌2019年第5期「孟良崮戰役戰例研究」?
    5期所刊的一篇名為「孟良崮戰役戰例研究」中,出現了高達知名梗,即「非我見死不相救,奈何共軍有高達」的詩(吐)句(槽),並且將此詩作者當作了當時國民黨陸軍中將李天霞所著……瞬間,高達粉絲們紛紛嗨起來了~
  • 三大戰役國民黨軍損兵154萬,其中戰死的官兵有多少萬人?
    1948-49年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是國共雙方攻守形勢徹底轉換的三場關鍵大戰,也決定了國民黨軍的敗逃結局。三大戰役國軍共有154萬人被斃傷俘,或者直接向我軍起義。那麼真正在戰場上被擊斃的國民黨官兵有多少萬人呢?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後,彭老總向第五十軍軍長曾澤生鞠躬致敬!
    五十軍跟隨四野南下,參加鄂西戰役,生俘國民黨軍第79軍代軍長蕭炳寅、副軍長李維龍以下官兵7000餘人。再配屬第二野戰軍進軍四川,參加成都戰役,俘虜國民黨軍8100餘人,迫降1.77萬餘人。後轉到湖北參加農業生產。1950年10月25日,五十軍奉命作為第一批部隊入朝參戰。
  • 萊蕪戰役後,王耀武大罵:就是放五萬頭豬讓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1947年1月,陳毅,粟裕指揮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協同作戰,華野在19天的時間裡以傷亡8000人的代價殲滅整編26師,整編51師師部,四個旅以及一個快速縱隊,共5.3萬人,其中俘虜3.6萬人。此次戰役中,華野繳獲坦克二十四輛,榴彈炮、野炮、山炮及其他火炮二百一十七門,汽車四百七十四輛。
  • 這場只持續了3天的阻擊戰,暴露了國民黨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圖|圖蟲創意在為期52天的遼瀋戰役期間,10月23日至25日間的黑山阻擊戰,往往被大家低估。實際上,這場戰役全面反映了國共雙方在戰略、戰役、戰術層面的全方位博弈。從中可見,即便不談人心向背這個左右戰爭前景的宏觀因素,解放軍也在各方面、各層級上碾壓性勝出,國民黨軍不可能不敗。
  • 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共有多少個軍?總兵力達到了多少?
    自1948年9月12日開始,遼瀋戰役就拉響了戰鬥的號角,國共雙方共計百萬軍隊,在東北地區決戰,東北是國共雙方爭奪的焦點,而這裡對於解放軍而言,也有著非凡意義,在國內大多戰場上,解放軍兵力都不如國軍,唯獨東北,解放軍兵力總數多於國軍。
  • 海南島戰役,韓先楚上將冒著生命危險登島,才有了今天的南海局勢
    但是在1950年,海南島解放的歷程也是十分艱難。1949年渡江戰役之後,解放軍各大野戰軍席捲南方各省,國民黨軍部隊紛紛向南潰敗,蔣介石也越發認識到了海南島的重要性。廣州解放後,由廣東潰逃的國民黨軍餘漢謀集團殘部迅速逃往海南島,連同島上原有的第64軍等部,總兵力約10萬人,統一由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指揮。
  • 宿北戰役:首次全殲國民黨整編師
    宿北戰役我軍指揮所舊址「三仙洞」宿北戰役是1946年12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會師後發動的第一場大戰役,在江蘇省宿遷縣(今江蘇省宿遷市)以北地區圍殲國民黨整編第69師,師長戴之奇自戕,副師長饒少偉被俘。
  • 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張克俠部,後改編為第33軍,師長、政委都是誰?
    1948年11月28日,時任國民黨軍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我地下黨員張克俠、何基灃等人,在賈汪和臺兒莊率國民黨軍第59軍兩個師、第77軍一個師和111團共計2.3萬餘人臨陣起義,正式揭開了淮海戰役(徐蚌會戰)的帷幕。
  • 王奇生 |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作戰能力與指揮官素質
    而國民黨軍的實際傷亡人數(失蹤除外),也大致是日軍傷亡人數的3倍。問題是,國民黨軍一師對日軍一聯隊,「仍系處處打敗仗」。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甚多。面對國民黨軍處處打敗仗,當時不僅國人有自己的看法,盟軍方面也有很多的觀察與分析。一直為學界關注和引用最多的,莫過於史迪威對國民黨軍的負面性評論。
  • 海南島戰役:中國近代史上非常兇險的決定,卻改變了歷史走向
    1949年底至1950年初,解放軍解放四川、貴州、雲南、西康等省,大陸大規模戰事基本結束,國民黨軍全面敗退大陸,僅掌握臺灣、金門、馬祖、海南島、舟山群島、一江山島、大陳島等島嶼,解放軍陳兵東南準備進攻臺灣。然而,此時的局勢卻突然嚴峻起來。1949年10月,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進攻金門不利,3個團的登島部隊全軍覆沒。
  • 參加海南島戰役的40軍、43軍軍長是韓先楚、李作鵬,政委分別是誰
    海南島戰役,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對海南島國民黨守軍實施的渡海登島作戰。海南島戰役自1950年3月5日起,至5月1日結束,歷時56天,實現了海南島全島解放。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與此同時,解放戰爭還遠沒有結束,東南、西南的大片地方,還盤踞著大量國民黨軍隊。20多天後,1949年10月24日,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幸福中時,在祖國東南沿海,一場鮮為人知的渡海戰役悄悄打響了,就是解放軍進攻金門島的戰役。
  • 金門戰役失利後,我軍在南日島戰役中再次失利,800餘名官兵被俘
    金門戰役失利後,南日島戰役我軍再次敗於胡璉,我軍守島部隊及增援部隊,犧牲500餘人,被俘800餘人。南日島戰役,我軍被俘官兵被押至高雄。1952年10月8日,胡璉通過空軍偵察,以及特務傳回的情報,獲悉解放軍駐南日島守軍僅為一個加強連,遂制定奪島作戰計劃。
  • 滇軍184師起義,東北國民黨軍止步松花江,解放戰爭進程被改寫
    1946年3月蘇軍從東北撤退後,蔣介石緊急調動曾經參加滇緬戰役的遠徵軍精銳進入東北,搶佔這一戰略要地。 為了迅速扭轉不利局面,牽制向北追擊的國民黨軍,為民主聯軍主力的休整和重新集結爭取時間,位於長白山南麓的南滿根據地迅速發起了鞍(山)海(城)戰役。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率10師、11師及縱隊炮兵團和一個獨立旅,向駐守於鞍山、海城、大石橋等地的國民黨60軍第184師發起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