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在金門前線服役過的臺灣官兵,對於「共軍水鬼」的傳說,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一段時間,甚至到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地步,夜間哨兵經常報告有"共軍水鬼",不時向海岸灘頭盲目射擊。那麼真實的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1949年10月,解放軍跨海進攻金門失利,金門戰役是解放戰爭後期最大的一次敗仗。此後,由於種種原因,解放軍沒有再次攻打金門。直到今天,金門以及周邊島嶼都還在臺灣方面的控制中。然而,少為人知的是,在這之後,解放軍曾經再度登上金門島,還抓到了俘虜。這支神秘的部隊屬於解放軍中的特種部隊——偵察兵,不過對岸的國民黨軍更習慣用另一個名字來稱呼他們——「共軍水鬼」。
解放軍在首次進攻金門失利後,總結了經驗教訓,加大了對國民黨軍方面的偵察力度。為摸清金門的敵情、地形、潮汐等情況,按照10兵團統一部署,各軍和各師都進行了越海偵察。
1950年5月25日,31軍偵察參謀和93師偵察隊隊長率領93師9名偵察員,到大金門島北岸東段前沿西礁偷襲捕俘。22時,偵察小組分乘2條小木船由小嶝島出發。26日0時30分,偵察小組於島礁西側灘頭登陸,發現附近2名哨兵正面向海面觀察,另1名在打盹。
偵察組根據情況,當場決定以1名偵察員捕捉打盹的哨兵,其餘人員掩護。捕俘的偵察兵悄悄地接近打盹的哨兵後,突然從背後卡住他的脖子,繳了他的槍。另外2名哨兵倉皇朝後開槍。被早已瞄準好的偵察兵迅速擊斃。此時,礁上另外4名哨兵聽到槍聲,匆忙趕來,又擊斃3名,捕獲1名。
10分鐘戰鬥,礁上7名哨兵5名被擊斃,2名被俘。大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雖聽到槍聲,僅以探照燈來回掃視,未敢支援。偵察組押著2名俘虜,帶著戰利品,迅速離礁返航。經審俘,獲悉了大金門北岸東段國民黨守軍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工事等重要情況。
7月的一天,31軍91師偵察連排長紀瑞瑄帶領2名偵察兵,到大金門北岸東段前沿偵察地形,並獲取國民黨軍反登陸用的爆炸物。23時許,偵察組在預定地點隱蔽登陸,搜索後發現有一條繩子橫在路中間。紀瑞瑄命1名戰士就地警戒,自己帶另1名戰士順著繩子向繼續搜索,在一塊礁石旁找到了一枚炸彈,其引信上還系有7根繩子。紀瑞瑄令戰士隱蔽,自己上前排險,並將炸彈搬到船上,爾後帶領2名戰士察看附近的地形、工事和附近障礙物。次日2時許,偵察組帶著炸彈勝利返航。
9月8日夜,92師274團偵察參謀潘明山又率5名偵察兵,到大金門北岸劉澳至雞琶頭一線進行偵察和獲取爆炸物。當偵察組完成偵察任務並獲取了一枚炸彈之後,與運送船隻失去了聯繫。潘明山果斷決定,將全組人員身上的救生衣系在炸彈上,赤身泅渡,拖帶炸彈返回,與風浪搏鬥15個小時後,終於把炸彈拖回。
1950年,解放軍福建前線各部隊先後派出偵察小組20餘次,從金門諸島捕獲了3名俘虜,帶回炸彈、地雷6枚,獲得文件、地圖、資料10餘份,並根據偵察結果繪製了金門島前沿地形工事圖、金廈海峽海情航線圖、金門島岸灘情況圖、實測潮汐情況表等圖表。這些情報資料,為部署再戰金門提供了重要依據。後來因為韓戰爆發,再戰金門沒有進行。
1953年夏,韓戰即將結束。接下來的軍事重點必然是解放東南沿海島嶼。福建前線部隊根據上級指示,再次組織偵察兵,連續對金門、馬祖等島嶼實施越海偵察捕俘。
7月2日,91師偵察隊班長孫秀福帶領8名偵察兵到大金門埔頭捕俘。22時30分,偵察組乘船於預定地點登岸。15分鐘後,迎面來了3名國民黨軍哨兵,孫秀福搶先喊:「口令」,對方誤以為是自己人。孫秀福接著以"海面有船"把哨兵的注意力引開,偵察組趁機猛撲過去,擊斃2人,俘虜1人,然後勝利返回。
儘管資料文獻上對于越海偵察捕俘戰鬥的介紹往往不過寥寥數語,看起來經過比較簡單,實際上,偵察勇士們的越海行動,時時刻刻處於危險之中,分分秒秒都是驚心動魄的戰鬥。除了偵察兵自身的英勇機智,還需要後方部隊的大力協同保障與配合。接下來,本文將以一個越海偵察捕俘戰鬥的例子加以說明。
1953年7月上旬,福建前線的陸軍第92師奉命組織偵察分隊,對敵佔鼠嶼島進行夜襲捕俘行動。
鼠嶼島是金門島的衛星島之一,距離國民黨軍控制的小金門島僅800米,在重機槍射程之內。鼠嶼島面積約0.007平方公裡,島上多為巖石,四周築有石質圍牆,明暗地堡、掩體和隱蔽火力點相映配置,構成堅固、險要的防衛工事。當時島上守敵系國民黨軍第六軍官戰鬥隊的1個15人組成的加強班,配有機關炮1門,輕、重機槍各1挺,衝鋒鎗3支,步槍6至8支,電話機2部及其它戰鬥物品。這股敵人均為尉級以上軍官,軍事素質和作戰能力較強,擅長發揚短兵火力,一人能使用多種武器。他們長期固守小島,對解放軍戒備森嚴,戰鬥準備充分,夜間分宿於地堡和隱蔽部內,一旦發出戰鬥信號,1分鐘內即可投入戰鬥,並立即得到小金門島的支援,算是一股精銳王牌力量了。
針對以上情況,由海軍廈門要塞守備營營長、31軍炮兵團參謀長與92師有關領導組成聯合指揮所,設於廈門島,由92師參謀長叢德滋(後來擔任福建省軍區司令員)統一指揮。指揮員們經過反覆研究,初步制定作戰部署如下:
由92師偵察連挑選遊泳技術好(要求能遊30公裡以上)、戰鬥能力強的13名指戰員組成第一梯隊,攜帶衝鋒鎗12支,子彈2400發,手槍1支,手榴彈24枚,由偵察連連長率隊擔負登島襲擊捕俘任務。由92師偵察參謀率領偵察連兩個班20人作為第二梯隊,攜帶輕機槍1挺,火箭筒1具,衝鋒鎗13支,步談機兩部,支援第一梯隊行動。為防偷襲受挫,還以92師276團偵察排兩個班20人組成第三梯隊,集結於五通道待命。陸軍炮兵以105毫米榴彈炮兩個連於赤坡山、東宅、塔埔地區佔領發射陣地,三個連於前埔山、高劉山地區佔領發射陣地,負責壓制小金門炮火和重火力點;海軍基地炮兵在香山石胃頭、溪頭佔領既設陣地,擔負壓制小金門火力和保障捕俘分隊側翼安全的任務。
通信分隊共30餘人,除跟隨捕俘分隊行動外,在救護船、戰炮船、機炮船和起渡點及指揮所設置步談機通信,以10門交換機1臺和若干電話機構成的有線電通信用於保障此次作戰的通信聯絡。鑑於這次行動的特殊性,通信保障有別於正常情況下的一般要求,有3個特點。一是為防止暴露行動,禁止開通無線電電臺(特別是戰鬥打響前),只能使用步談機通信,而步談機通信必須規定和掌握好通信方式和密語。戰鬥打響前用吹風聲傳遞信息,打響後使用密語,只有在非常時刻,才能直接使用明語。二是登島後除負責戰鬥中的通信保障外,還要趕在敵人察覺之前搶先破壞敵人的通信聯絡,切斷敵人與外界的聯繫。三是跟隨分隊行動的通信人員必須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能夠及時、正確地處置各種意外情況。
任務明確後,首先對參戰人員進行思想發動,講明完成這次偵察任務的重要意義,分析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以及克服困難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大家的求戰熱情。參戰人員紛紛寫出決心書,有的還寫了血書,一致表示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堅決完成任務,誓為人民立新功。在統一了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參戰部隊組織了戰前練兵,先後3次組織參戰人員利用夜間輪流潛伏至距敵四百米的小石礁上,天亮後觀察敵島情況;並派出偵察員化裝成漁民近距離接近敵島。通過一系列手段,摸清了地雷、電話線、三道圍牆及崗哨位置,比較實際地了解了島嶼的敵情和地形
同時選擇與鼠嶼島相近的島嶼,假設敵防衛工事、哨位、雷區、通信線路、屏障等,進行模擬性訓練和演習。在不斷掌握實際情況的同時反覆修改完善行動方案,使參戰人員對戰鬥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數。
7月6日22時55分,指揮所一聲令下,第一、第二梯隊由下堡乘船起渡,23時25分抵達雞屎礁後,對敵佔島嶼做最後一次觀察,明確進攻路線,檢查裝備。23時36分,第一梯隊潛入海中向鼠嶼島遊泳前進。一路上跟隨偵察連長的步談機員按照密語不斷發出「唿、唿」的吹風聲,使指揮所和其他分隊隨時了解到第一梯隊的行蹤。當發出連續「唿、唿、唿」三聲時表示登陸成功。7日零點整,第一梯隊順利登上鼠嶼島東北角灘頭礁石。
登島後,第一梯隊立即分成4個組,分頭向預定位置肅靜摸進。一、二組由連長帶領,行至島的東北角敵機槍掩體下隱蔽等待。三組向南行至小溝處割斷敵電話線後,與四組一同繼續向東南圍牆處摸進。此時不知是誰違反紀律,輕聲問了一句:「電話線割斷了沒有?」被敵哨兵聽見後,三、四組立即遭到敵人的射擊。
說時遲,那時快,一、二組如飛來神兵在敵人鼻尖下快速作出反應,當即開火打死敵哨兵,爾後快速沿塹壕向南搜索前進。敵重機槍手聽到槍聲後立即就位,準備射擊。我一組戰士蘭北超聽到敵拉槍栓聲,立即越起,將衝鋒鎗對準地堡射孔射擊,打傷了重機槍手的左臂,致使重機槍無法射擊。受傷後的敵重機槍手從地堡內跑出,右手單持衝鋒鎗對正在向敵接近的第一、二組打來一個長點射,致我當場犧牲2人,爾後敵逃跑。但沒跑多遠,即與我三組遭遇,旋即被俘。
我軍此時已奪得兩個地堡,佔領了島北部陣地,與島南部守敵形成對峙。與此同時,我各分隊步談機員已開始發話,互相通報情況,使相對獨立的各個分隊成為一個配合默契的有機戰鬥體。
等待於雞屎礁的第二梯隊聽到槍聲和信號後,迅速起航,僅用7分鐘就航行500米到達鼠嶼島,與第一梯隊會合,由連長統一指揮,向退至西南地堡內憑險頑抗的敵人猛烈攻擊。零點56分,金門島守敵湖井頭炮兵開始向鼠嶼島轟擊,偵察分隊通過無線電臺立即呼叫炮兵火力支援,我方炮兵隨即將敵炮火壓制。1時06分,發現湖井頭方向有車燈和人員活動跡象,同時敵方紅山炮兵也向鼠嶼島轟擊,均被我方炮火堅決壓制,保證了我捕俘人員安全、順利地繼續攻擊。
第三梯隊於2時起渡支援鼠嶼作戰,但航行中弄錯了方向,駛到了檳榔嶼東南端,距戰地越駛越遠,直到戰鬥結束,才於黎明前返航,遺憾地未能直接參加戰鬥。
殘敵退守西南地堡後,我偵察分隊以火箭筒向地堡射擊,命中兩發,地堡被摧毀,傷敵1人,餘者潛逃。隨即我偵察分隊以1個組於陡崖下搜索,俘敵3人。2時45分,戰鬥結束,偵察分隊乘船返回。
這場戰鬥,共斃敵3人,俘敵上尉組長1人,中尉隊員3人,繳獲機關炮1門,輕重機槍各1挺,衝鋒鎗3支,步槍2支,電話機一部,及各種彈藥裝具等一批。我方犧牲2人。
福建前線部隊組織的這些越海偵察捕俘戰鬥,配合政治宣傳攻勢,在當時極大瓦解了金門前線國民黨軍隊的士氣。這次戰鬥後不久,1953年9月,新駐紮在鼠嶼島的國民黨軍200師598團9連1排的10名士兵,開槍打死了軍官和監視他們的特務,攜帶4支衝鋒鎗、200發子彈,駕船起義返回了大陸。後來,國民黨方面估計也是覺得鼠嶼這個名字聽起來頗為晦氣,把這個島改名叫獅嶼了。
1960年以後,由於海峽鬥爭形勢的變化和偵察手段的發展,解放軍基本停止了越海偵察行動。不過「共軍水鬼」的傳說,在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中流傳了幾十年,經久不衰,影響了幾代官兵,可謂無人不曉。
本文作者:季雨,「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