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三野十兵團的九千餘名官兵揚帆渡海,夜襲金門島。鏖戰三日,終因後繼無援、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金門戰役解放軍前線的總指揮,受傷被俘後在戰俘營中失蹤,自此不知去向。
這位總指揮的名字叫劉天祥,時任三野第十兵團28軍第251團的團長。解放軍在此戰中第一批登島的共有「三個半團」8700多人,分別是244團、251團、253團和246團,其中246團只派了一個營。
第一梯隊登島後,正值漲潮,水深浪闊。為著減少傷亡,船隻長驅搶灘,越近越好。不料部隊登陸後,恰好退潮,船隻統統擱淺。天亮後,國民黨飛機和軍艦趕到,對我軍船隻狂轟亂炸,三百戰船無一倖免。
此後,解放軍勉強找到幾條船,但只能運載四個連的兵力。26日凌晨,解放軍第二梯隊由246團團長孫雲秀率該團的兩個連和第85師的兩個連共350人增援。這點部隊過去已經杯水車薪,無法改變戰局。
第三日午夜時分,解放軍彈盡糧絕,突圍到海邊,1300餘人困在古寧頭以北斷崖下的沙灘。幾個團幹部聚集在一起開會,發電請示上級怎麼辦?上級來電:「命令251團團長劉天祥同志為金門前線總指揮。
後來,總結金門戰役失利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戰場指揮混亂。幾個團的兵力登陸,竟然沒有一名師指揮員隨同登陸指揮。劉天祥此時被明確為解放軍的前線總指揮,顯然已經不能扭轉失敗的戰局。
因為無船返回,劉天祥立即下令奪船返回,但是國民黨軍的船隻看守嚴密,解放軍幾次派人去搶,都無功而返。在搶奪船隻失敗後,劉天祥只能下令餘部往山裡撤退,劉天祥和政委田志春、副團長馬紹堂在退到一個較大的山溝時,被搜山的敵人發現。
劉天祥帶著大家立即轉移,被子彈打中腿部,最終被敵人追上,成了俘虜。這時,一個從大嶝島戰鬥中被俘虜後補入251團的解放戰士「反水」,指認劉天祥團長是解放軍金門戰役前線總指揮。隨後,政委田志春和副團長馬紹堂也相繼被俘。國民黨抓住劉天祥後,用飛機將他送到了臺灣戰俘營。劉天祥和田志春後來都神秘失蹤,不知去向,有傳說他們被國民黨秘密殺害了。馬紹堂後來被國民黨遣返回了大陸,但在當時被開除了黨籍和軍籍,還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