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玉雕大師網 作者:王覺
原文連結:http://www.dashiyudiao.com/zixunmove.asp?Infoid=6&id=813
《佛說造像度量經》向我們揭示了三個方面的道理:
1、用數來計量:古人為了塑造統一標準的佛像,根據宇宙規律用尺寸來劃分,用數據來計算,來制定美的標準。創造了適應西藏的度量單位,把拃、手指、青稞粒等常見熟知的事物作為度量單位,以手指為量度,一百二十指為身長,講述了佛像身段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比例。生動貼切,便於記憶和掌握。
2、用理來定義:佛像是佛的化身,是真知、真理的精神凝結物。佛法精神需要凝結為實物成為法像,是為了拜佛者的一種心理需要而造設的,有著弘揚佛法,提醒人們去拜佛修行的作用。
3、 用象來比類:法相金身、佛光普照、明淨琉璃、氣勢恢宏、慈眉善目、兇神惡煞……都是形容佛像的句子,通過佛像神態與動態所傳遞的視覺語言,給人以親切和佛的威嚴,這種感覺,讓人不得不立刻莊重肅穆起來。經中在描述人體各部位的形象時,採用動植物之象喻示,生動典型,一目了然。例如:以鳥卵比喻橢圓形臉、以彎月比喻眉形、腳背如龜、五腳趾如蓮瓣、身背如雄獅等。
結論:如果違背了經中造像度量標準會是怎樣的結果呢?《佛說造像度量經》中強調了佛教造像度量失準,比例不當的惡果:「長度尺度量不足,災荒降臨家鄉毀」;「如果腹肚不鼓圓,五穀歉收年年減」等等。
這不是威懾和恐嚇,是「數理象」的對應性。這為後來西藏密宗佛教造像的發展提供了經典美學理論依據;也為漢傳佛教造像提供了規規化與標準化的理論依據。
雕塑是視覺的藝術,就人物而言,眼神、表情、手勢、肢體語言乃至服飾道具都是人物造像的象徵性標誌。例如:山西平遙「雙林寺」,在明朝重建中,出現了一位天才藝術家,他並沒有把神佛造成冷冰冰、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而是塑造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樣子。
其中代表性的是一尊韋馱神像,是雙林寺的鎮寺之寶,讓雙林寺全世界聞名。這尊韋馱像打破了陳規,一般來說,韋馱像的重心都在左腳上,而右腿則放鬆、微向外伸出,一副站崗護法的呆樣子。
但此尊韋馱像卻打破了傳統神像的程式限制。韋馱上身向右扭曲,左臂抬起,好像是發現了妖魔鬼怪,正欲振臂大呼而擊之。他上身的動作打破了下肢的靜立呆板,形成連續性的第二動作。最牛逼的地方是: 韋馱的眼神方向和頭部扭動的方向相反。因此產生了一種「不動之動」的美感。
幾千年前,孔子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這個 「象」是名詞,是事物固定不變的靜止符號,後一個「像」是動詞,是指某個事物在某個時間所顯現的動態變化,「象」中有「像」。韋馱像正應了這句話,成功塑造了形象,把時間定格在微妙的心理變化與之相應的眼神和肢體動態中。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說過,「所謂運動,是從這一種姿態到另一種姿態的轉變……」這尊韋馱像,正是處於姿態轉換的「中間動態」。羅丹未曾想到,幾百年前遙遠的東方,不知姓名的匠人早已實踐了他藝術的理論。
在詩句《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考題中,如何表現「香」。用「數」來印證:為什麼不畫一隻蝴蝶呢?有著事物碰巧的偶然性,畫幾隻蝴蝶才證明「馬蹄香」的真實存在性。 用「理」來判斷:古人愛春遊,地點多選在郊外。從詩句意境來說是春遊。蝴蝶喜花香,用蝴蝶來證明蹄有花香的事實。用「象」來描繪:太陽快下山了,少年策馬回家路上,蝴蝶飛到馬蹄周圍翩翩起舞,無花勝有花,無香卻有香,意猶未盡啊!
有時候,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易·繫辭上》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又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古代匠人「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就是立象盡意。人們通過以動物、植物,山水、人物、神話、傳說以及組合圖案,通過聯想、諧音、嫁接、假借、拼湊、幽默、光影、暗喻、象徵、分割、誇張等等藝術手法來表情達意。這些吉祥圖案表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願望、追求、寄託和嚮往。
你從中能夠心領神會地去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比如:兩隻喜鵲寓意『雙喜』;和獾一起寓意『歡喜』;和豹一起寓意『報喜』;和蓮一起寓意『喜得連科』;和梅花在一起寓意『喜上眉梢』。
也許你認為這比較荒唐,但是,現代物理學有一個最偉大的發現,那就是「物質就是能量」。這也是愛因斯坦對人類所作的最大貢獻,他向我們揭示,物質只是能量的一種形式。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所形成,物質是能量 ,能量來源於意念。
所以,常發正念,總是往好的想,並深信不疑,那就對了! 證明人類為萬物之長,具備主觀能動性的執行創造力。「心為神主,動靜從心」。意念來自心動,在「精氣神」的作用中出現。
「精氣神」源自古代哲理、傳統道家的內證之學。通過身心修養返歸於神明清靜,將一切充斥宇宙之能量物質、能變所變的功能與形器,統稱為「精氣神」。人類的「精氣神」拆開來分析:「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三者各自具備先天與後天的理論,而且相互制衡轉化,也可以從人類活動如飲食、呼吸、讀書、修行中維持提高。後來人們將「精氣神」引申為一種氣質、一種氣勢,成為一個人身心健康、積極進取、生意盎然的精神。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從「無非全牛」到「未嘗見全牛」是心中解剖之牛。才有了「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出神入化技巧,技中見道,技而進乎道。「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在技術上得到藝術性的升華,轉化成精神上的享受,這不是得意忘形,是哪種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人生境界!庖丁解牛「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胸有成竹》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藝術創作中,應先在心裡構思出要描繪的完整的形象,當審美意象在胸中孕育成熟、呼之欲出時,必須抓住時機,「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不要想一筆,畫一筆,勉強湊成,是氣斷無生機。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在做藝術創作的時候,要忘去藝術對象以外的一切雜念,以全神貫注於藝術對象之上。「手與心應」用志不分,即「得心應手」,指與物化的程度;手與心應之於物,即「心物合一」,乃是心與物相融,以心照物,則心的意念通過手的技巧表現在物上,這就是心與物冥為一體。這種精神,「技」以近乎」道」,是己之精神,沉浸於藝術對象之中,物為己所涵攝,主客之間沒有抗拒,使己之心與物冥為一體。此「道」必須通過精神與技巧的修養而達到。
技巧的進程,首先需有法度,若以工匠而言,即應當有規矩。但欲由一般的工藝技巧進而為藝術創作,則須由有法而進於無法,在無法中而又有法。有法而無法,乃是把法的拘束性化掉了,實際是超越了,這是超過了法的無法,所以在無法中而又自然有法。當知法本真空,性源澄湛,了一心而通萬法,則萬法無不具於一心。返萬法而照一心,則一心無不定於萬法。
就玉雕而言,雕刻的過程是以我心之神,合玉石作品主題之神;以精神到處,下刀成器;此即人天感應,物人孚合,依精氣運化,神工即成。才有你今天的神技,神來之筆,會成為中華神州歷史中的神作。這完全符合「氣為天地萬物本原」的理論,合乎太虛之氣隨物形的造化之功。這是萬物生成的根本,這是最高藝術境界的藝術創造。
如果說「數理象」是萬事萬物無時不刻存在的道理,不以每個人的意志而轉移,本來就存在的,是客觀的。那麼「精氣神」就是每個人的修為造化,在先天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創造奇蹟,可以憑籍個人天賦和通過讀書學習來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價值,是主觀的。
「數理象」乃「精氣神」之體;「精氣神」乃「數理象」之用。是故:「體者,靈通之至真;用者,變化之玄微。體因用以濟人,人因用以會體,則變化無窮矣。」如是,「知之真切篤實處,既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合一併進,「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這就是當代「工匠精神」的行為準則。
創作談:
本文嘗試著用中國傳統文化理論結合儒、道、佛的哲學思想觀來闡述中國玉文化――「數理象」與「精氣神」的本義。
文化的三大支柱:科學、道德、藝術。科學曰真,真呈數;道德曰善,善呈理;藝術曰美,美呈象。數為相之原理;理為真知正見;象為萬法之相。「數理象」的概念,是前人總結出來的分析事物的學問,三者是一體的;不分主次,相互聯繫,互相循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包含著簡易、變易、不易關係。
「理」可從事物之「象」的本質中總結;「數」可從事物之「象」所對應的時空與物類萬象中去度量,是對事物的拿捏與把握;「象」是萬事萬物的凝結縮影,有形、無形的,都從事物變化之理中推演;「數理象」三者之間皆可互推。
中國玉雕屬於「象」學範疇,是視覺的藝術。玉雕作品承載作者的思想,由相之原理構造、雕琢而成,傳遞人間的「真善美」。
編輯:張雨
登陸中國玉雕大師網,了解玉雕大師,欣賞大師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