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都市也「吃菜難」?東京汴梁地產正熱,哪有「閒地」種菜

2020-12-12 西風原上

#拍一拍宋朝#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自先秦以來,我國古代先民就十分注重合理的飲食結構,認識到了蔬菜可以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加完善、充實。不僅如此,《爾雅·釋天》曰:「谷不熟為飢,蔬不熟為饉」,可見在穀物歉收之時蔬菜便成為了重要的食物來源。

故而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蔬菜種植業的發展。但就是在東京這樣屈指可數的繁華都市中,居然出現了農副產品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北宋東京蔬菜為何供應短缺

一、東京城寸土寸金——何來「閒地」種菜?

宋朝建立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面貌也煥然一新,東京作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六大古都之一,其經濟之發達程度可想而知。為何在當時如此發達的城市中會出現蔬菜供應不足的情況呢?這一現象其實與東京城市經濟的發展密切關聯。

1、經濟視野下的東京——迎來送往,商業中心

東京作為北宋水陸交通中心,貿易往來發達是東京的一大特色。憑藉便利的漕運條件,與手工業的發達,在東京出現了許多手工加工作坊,沿汴河自城東虹橋再到東水門、陳州門以及北夷門山五丈河沿線,皆為私營商人的水磨加工業、織染業等手工業工廠所佔據,以加工處理各地轉運而來的商品,牟取更大的商業利潤。就這樣,留給蔬菜種植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少,供應也自然出現不足。

2、種菜?不!經商才是「正道」

在唯利是圖的商人眼中,種植蔬菜所帶來的收益自然比不上從事商業加工帶來的利潤,因而城市中寶貴的地皮自然應該由蔬菜種植讓渡給其他各種貿易,以最大程度上發揮東京城中土地資源的價值。

這是東京城中蔬菜土地被侵佔的一大重要因素——勢不可擋的都市化浪潮,使得原就十分緊張的農業用地愈加顯得不足。

二、人口不斷膨脹:為城市規劃再添難題

1、人地矛盾下的東京——住人or種菜?

⑴住房需求對蔬菜種植土地的衝擊

北宋東京的人口眾多是當前學術界公認說法,那麼東京的人口規模到底有多大呢?《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描述東京的人口為:「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城市是人口最密集,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城市人口的膨脹,必然會催生產大量的住房需求

在單位土地的面積一定的情況下,為了緩解不斷膨脹的人地矛盾,滿足百姓對城市建設用地的需要,北宋政府只能選擇加大單位土地面積所能承載人口數。換言之,就是不斷縮減人均佔地面積。

因而便出現了詩人楊侃描繪的「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不難想像在當時的東京城內是一種怎樣棟宇密接的景象,這直接導致了土地供應緊張的局面出現。

⑵房地產熱下宅邸對種植土地的擠佔

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城鎮發展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京師的膨脹,帶來了東京房價的大幅度提升。北宋官員王禹偁曾形容當時的房價:「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勳戚之家,居無隙地」,可見當時京城的房價之高。

在城區土地資源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東京房地產行業炙手可熱,可謂「一房難求」,哪裡還有多餘的地皮勻給種植行業呢?不僅如此,宅邸建設用地還要和種植用地搶佔寶貴的土地資源,蔬菜種植土地的面積就這樣被一擠再擠,不斷縮小。

⑶菜少人多,供不應求

除了蔬菜耕地面積縮減之外,東京蔬菜供應不足的另一因素同樣與人口有關,儘管東京城具有一定的蔬菜生產能力,但由於人口眾多,城內生產的蔬菜並不能滿足自身人口的需要,人口密度的擴大不僅會佔據耕地種植面積,還會加大蔬菜供應的負擔,而城內可供耕種的土地又少之又少,自然會造成蔬菜的供不應求。

2、冗兵制——士兵和戰馬也要分一杯羹

蔬菜土地種植面積不足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北宋的政治有關。眾所周知,汴京地處平原,北無山險可依,而燕雲十六州相繼淪入遼朝之手後更是給北宋帶來了莫大的威脅。為了更好地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威脅,鞏固本朝政治統治,宋歷代皇帝皆擴軍衛城,京城軍師常年達數十萬之多。

如宋人曾鞏曾在《隆平集》中提到,「今天下甲卒百千萬人,戰馬數十萬匹,萃在京師」如此眾多的禁軍圈在城中,不僅是北宋朝廷財政的一個沉重的包袱,還導致了東京高密度的城市空間格局,蔬菜種植用地更是被擠佔的所剩無幾。

三、自然因素——對蔬菜供應雪上加霜

1、冬月天寒,京師無蔬菜

宋朝恰逢全球暖期,在全球普遍高溫的大環境下,原本十分利於種植業發展的南方由於經常遭受水災旱災侵襲,蔬菜的供應也就難以穩定。

特別是到了冬季,由於東京城內的氣候較低,加之當時又沒有溫室大棚一類的保溫技術,畏懼寒冷的蔬菜難以越冬,因而冬季東京城市蔬菜的供應會顯得尤為不足。如《東京夢華錄·立冬》中記載的「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一句便可佐證當時因冬季嚴寒而造成的城中蔬菜供應不足的情況。

2、天災頻發,地無人耕

作為宋人和前人對自然進行無序開發的結果,宋朝正處在自然對人類進行報復性反饋的一個高峰期,災害頻繁的爆發,對北宋社會農作物生產秩序的穩定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也是北宋東京城蔬菜供應不足的又一重要的因素。作為北宋的心臟,都城東京的氣象幾乎年年都有異狀,甚至還出現過由於天災造成田地無人耕作的狀況,對本就供不應求的蔬菜種植行業無疑是雪上加霜。

四、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大致了解了北宋東京蔬菜供應短缺的原因,既有因城鎮化推進而顯現出的農業用地城市用地之間的矛盾,也有因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與人口激增造成的人地矛盾,與此同時,宋朝冗兵的軍事制度也是一項重要的誘因。

此外,北宋時期恰好遭遇到全球氣候的變化,自然環境在客觀上也不利於蔬菜種植業的發展。東京蔬菜供應短缺的情況,其背後反映出的是城市經濟發展傳統農業之間的矛盾,如何均衡二者之間的關係,至今仍值得我們關注。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

2、《宋史》

3、《東京夢華錄》

4、《隆平集》

相關焦點

  • 北宋的都市生活,都被寫入了《東京夢華錄》之中
    東京汴梁是北宋的都城,這座城市到底有多麼繁華,看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就能略知一二。畫卷上描繪的還不是東京汴梁的全景,僅僅是一條主要大街的風情。看了這卷畫作,很多人都會特別渴望了解宋代都市的繁華,進而了解宋代人的都市生活。其實,有一卷著作叫《東京夢華錄》就記載了北宋的都市生活。
  • 古時的東京汴梁在今天中國的哪個省,具體在哪個城市?
    古時的東京汴梁是指北宋的都城汴梁城,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汴梁城自內而外由宮城、內城、外城三重城相套。最內的宮城也就是皇城,南北長900米,東西寬720米,周長6裡半。第三道城即外城也稱為國城、新城、羅城,《東京夢華錄》載稱外城方圓40裡。外城有馬面,每百步設一馬面戰棚。東京城內有四大河流流入城區,分別是蔡河、汴河、金水河和五丈河,河上遍布橋梁,架在這些河道上的橋梁即有32座。各地客商通過水運紛聚京城,「舟楫相繼,商賈畢至,都下利之」,「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焉」。
  • 北宋東京錯譯成Tokyo的背後 揭秘鮮為人知的北宋四京
    來源:微信公共號「灰灰說史」作者:惠夏輝12月12日,微博熱搜有一條#開封路牌把北宋東京譯成Tokyo#。Tokyo是日本首都東京的專用英語,絕對不能用在北宋東京"身上",此東京非彼東京。既然有東,自然還會有西、有南、有北,這樣東西南北就齊活了。
  • 「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北宋時期的都城開封,到底有多繁華?
    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的繁華與落寞1.古城開封的歷史演變與都城史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驛兵變」篡奪後周政權,開創了國祚長達167年的北宋王朝。至此東京開封府被確立為北宋都城,直到公元1127年北宋覆亡。
  • 北宋東京一日遊攻略
    北宋定都東京也就是在現在的開封,作為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市食物主要靠從其它地方轉運,也有全國各地的人在這裡討生活,所以在這裡幾乎可以看到宋朝所有地方的小吃,可以說人人都是吃貨,如果不是那你得本性一定還沒有暴露出來,宋朝時就已經有多達三十多種烹飪方法,炸、餾、炒、爆、燉、煮、蜜、凍想咋吃就咋吃
  • 一千年前,世界第一超級大都市在哪裡?一道菜說出真相
    按照傳統的分類,中國有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不過,除了八大菜系之外,我們還可以細分,那麼就得到潮州菜,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菜系。其中,豫菜就是開封菜,他的發源地就是開封,開封菜有著獨特的東京汴梁的古韻風味,皇族的氣息十足,吃開封菜,仿佛回到了1000年前。
  • 北宋都城東京是內陸城市,市民為啥特能吃魚?跟遼國有關係
    一、東京城及周邊水資源豐富北宋的都城東京(今開封)航運發達,是全國水路交通的一個中心樞紐。一幅《清明上河圖》,將汴河的繁忙景象定格成了永恆。東京城內貫有金水河、五丈河、汴河和蔡河(即惠民河),河流給東京城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除了河流,東京城內外的湖泊也給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
  • 中國有北京、南京,那西京和東京在哪?作為華夏子孫都要了解
    而我國自古地大物博,漫長歷史中出現四個方向的「京」並不奇怪,東京、西京、南京、北京一應俱全,不過,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只有北京和南京了。那西京和東京在哪呢?作為華夏子孫,這些基礎的地理歷史還是要了解的!
  • 《東京夢華錄》作者「孟元老」的謎團
    《東京夢華錄》是一本敘述北宋都城汴梁地理、風情,追敘東京往昔繁華的著名著作。清朝同治年間,在北宋東京故城亦即清開封城中,有一位名叫常茂徠的老儒,「喜收拾鄉邦文獻而不甚讀書」(鄧之誠語)。在讀家鄉《東京夢華錄》這部著作時,因為「孟元老」這個人在史籍中找不到記載而大感困惑。他於是想到宋史中有「孟揆」這個人,於是就指定這個人是《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孟元老」。常茂徠的理由是孟揆在宋徽宗時,督造過艮嶽的工程。
  • 《水滸傳》裡的州府貪官,哪一個不能直通東京汴梁?
    一個人稱殷直閣的小混混,聽說柴進的叔叔柴皇城家宅後有一個花園涼亭,蓋造得好,就帶了二三十人,跑來大耍威風,要強佔柴家的宅院。柴皇城上前理論,反遭一頓胖揍,從此慪氣臥床,一病不起。 柴進忍氣吞聲安葬了叔叔,不料那殷直閣再次打上門來,立逼柴家騰房走人。柴進報出身份,自稱「龍子龍孫」,還祭出「丹書鐵券」自保,結果殷直閣一點也不買帳:「這廝正是胡說!
  • 北宋為何在金國攻擊兩年後就迅速滅亡?你看看徽欽二帝有多弱智
    結果宋軍大敗,金軍卻輕易攻取了遼國首都並藉此發現了北宋的虛弱無能,產生侵宋之心。從公元1125年到1127年兩次揮師南下,不過兩年多時間就滅掉了北宋,是為「靖康之恥」。北宋自與遼訂立《檀淵之盟》後歷經150多年修養生息,為何軍力如此不堪?都城東京汴梁(現為開封)城牆高大堅固,為何輕易就被攻陷,是人禍還是天意?
  • 水滸中,南京、西京、北京與東京是什麼關係?它們都在何處?
    看過《水滸傳》的讀者都清楚,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北宋徽宗年間,當時北宋的首都是東京汴梁,又稱開封府、汴州。但是,《水滸傳》的字裡行間,同時還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除了東京汴梁之外,北宋另外還有三座首都。這三座首都都在哪裡?
  • 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北宋餐飲業究竟有多發達?
    一、汴梁餐飲業的繁盛餐飲業的興盛,已成為城市繁榮的象徵。那麼北宋的餐飲業究竟有多繁盛呢?說到這個,當然要看首善之區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當時京都汴梁周圍達五十裡,人口有百萬之眾,有四條水路和若干陸路相通,是交通樞紐之所在,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 八朝古都開封行,領略北宋的繁華與魅力
    旅行的意義不僅在於我去過,而且還讓我感到更加激動,震驚,感動……願今生的故事與你有染……開封曾經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歷史。北宋開封的榮耀。當時,世界上沒有第二座城市可與之相伴,記憶。領略開封的北宋都城1、清明上河園清明上河園是以宋代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以北宋都邑汴梁的市政生活和古代娛樂為題材的古董文化主題公園。花園分為:迎賓廣場、北園、南原等三部分,是再現繁華的汴京城的活的清明上河圖。
  • 在開封的路牌上,北宋東京城被譯作Tokyo……
    路牌中譯英千奇百怪的錯誤大家已經見識了不少可是,下面這個錯誤還是讓「見多識廣」的網友們驚呆了北宋的「東京」被翻譯成了Tokyo這事兒,發生在河南開封對!就是當年的東京汴梁錯的還不止這一處!魏國的國都『大梁』竟然譯成Girder(Girder:橋梁或建築物的大梁,桁架)離譜得讓人大跌眼鏡!
  • 北宋四大將門之恥,他平西夏滅明教,搶功夜襲金營,兵敗奔逃千裡
    北宋曹家、高家、折家、種家、姚家、楊家,雖是累代將門,也難免出現貪生怕死之徒。聲名顯赫姚家將 北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農曆九月 西夏國主李元昊主動出擊,在定川寨之戰,殲滅宋軍九千多人,有一位名為姚寶的軍官,也死於此役。按照當時宋廷的規矩,他兒子姚兕以父軍功,蔭補右班殿直(宋徽宗時代改稱保義郎,武職五十二階中,序列第五十)。
  • 裝神弄鬼:北宋亡國的引信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農曆11月,金兵第二次攻打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圍得水洩不通,日夜攻打。宋欽宗一籌莫展,焦慮不安。這時候,樞密院(職能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的一個官員孫傅聽說東京城內有個大師,名叫郭京,此人精通道教法術,於是保舉了他。
  • 北宋遷都計劃為什麼沒有實施?明永樂遷都卻能實施呢?
    北宋建立以後,趙匡胤想要把都城從汴梁遷往洛陽;結果招致朝廷大臣的一片反對,該遷都計劃最終泡湯了。而明朝初期,經過「靖難之役」而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決定把大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結果是朝廷重臣們都紛紛支持,最後遷都成功,北京成為明朝的都城。兩者目的相同,為何結果卻不同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宋太祖趙匡胤遷都的原因是:1.明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 一品巖山 東京夢華
    他就是北宋翰林畫師、御前承應——王逵。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京都開封城破,欽、徽二宗降金,時年28歲的王逵隨一眾臣子精英被押入金,然而對故土的眷戀無時無刻不在叩擊著他的心房,東京汴梁往昔的繁華成了他心頭永久的痛。68歲的時候,老畫師鬚髮已白,用盡最後的筆力,在幽僻的巖山寺內畫下了記憶中故國的舊時光.....
  • 北宋的繁華從街市開始,宋人一天的生活都有什麼
    在北宋東京汴梁的東南角,有一片繁華世界。和餐飲業不同,這裡是另一種繁華。初走進這條街,看到的是一家寵物店,這家店有些特別,專門賣鷹。把這樣強悍的鳥類當寵物,宋人的審美夠特別。除了鷹店,剩下的都是珠寶店、布店、香料店和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