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路夢瑤圖/主辦方提供
9月27日,在廣州文藝市民空間直播的「大師下午茶」又迎來一位大師——廣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在主題為「一針一眼構新彩,一絲一線傳新意」的直播中,從事廣繡藝術設計工作已有50餘年的陳少芳分享了自己與廣繡密不可分的人生經歷,與觀眾共同探討廣繡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問題。她說:「生活予我美的感受,我要將它留存到廣繡當中。」
廣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
行業遭重創也要堅持廣繡技藝
1962年,陳少芳於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來到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擔任廣繡設計工作。然而,研習、創作廣繡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起初,陳少芳畫出來的設計圖中多帶有「畫的語言」,廣繡師傅難以將其轉化為實際的刺繡手法。
在經歷了長期的學習和磨合後,她意識到想要做好廣繡,首先必須了解它的語言,即先熟悉廣繡的針法技藝、刺繡過程和色彩關係,才能更好地實現傳統廣繡與現代元素的融合。
隨後她設計出了《紡織姑娘》這一作品。這份作品首次將國畫工筆與廣繡技藝完美融合,成功做到「畫+繡」的統一,是她創作生涯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作品。
陳少芳的作品:人物繡像《黛安娜》
任職於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期間,陳少芳便指出廣繡存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題材太過陳舊,不能迎合當下社會的審美。但時值上世紀60年代末,民間工藝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刺繡廠相繼轉產、停產,刺繡行業遭到重創,創作人員也無暇顧及融合、創新等工作,廣繡的創作一度陷入低迷期。「作為設計人員,我要將廣繡這門藝術堅持下去。」陳少芳回憶道:「廣繡自身獨特的藝術內涵與研究價值,不應該就這樣被埋沒在歷史中。」
花10年設計原創長卷作品《嶺南錦繡》
在廣繡處於「人亡藝絕」的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政府「全面復工復產」的號召,陳少芳毅然決定籌建廣繡藝術研究所,力求搶救、保護、創新、發展廣繡技藝。
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陳少芳全情投入廣繡事業,在吸取傳統廣繡優秀技藝的基礎上,為廣繡加入了眾多現代繪畫藝術元素,形成了現代廣繡藝術的新風格和自成一格的刺繡演繹方法。
陳少芳的作品:《雞冠花》
改革開放後,陳少芳萌生出一種想法,試圖將廣繡技藝通過「理論」和「實物」兩種途徑保存下來,以防廣繡技藝再次走入絕境。從理論上,陳少芳想要通過文字將各種廣繡技藝記錄在冊,編撰成書供後人學習、閱讀。
在實物上,陳少芳日思夜想,前後花費了十年時間設計了原創長卷作品《嶺南錦繡》,該作品長13.8米,高1.2米,被譽為「廣繡劃時代的世紀之作」。
作品中巧妙地融匯了中西繪畫的藝術表現手法,併集中了幾乎所有廣繡的針法與技法,為研究廣繡技藝留存下一件示範性作品。
提出新技法大大開拓廣繡用色的天地
隨著研究深入,陳少芳還發現,廣繡作品中缺乏對現代人物的研究。於是她再次挑起大任,投身到對現代人物繡的研究中去。她發現,廣繡的顏色其實並不豐富。為完善人物像的色彩關係,更好地繡出人物神態,陳少芳銳意創新,提出廣繡色彩表現的新技法「絲線色彩構成法」。
這一技法將國畫工筆勾線與油畫明暖交界等技法互相融合,使絲線的色彩不受固有絲絨色的限制,大大開拓了廣繡用色的新天地。
陳少芳的作品:《嶺南錦繡》局部圖
「作為設計者,我們要把做設計的思考放到日常生活中去,要時刻都把廣繡放在心裡。」五十多年來,陳少芳帶著這樣的決心不斷努力著。談及對廣繡的未來發展,陳少芳希望,廣繡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作為嶺南地區的特色藝術形式,廣繡應該被發掘的不僅是它的商業價值,還有它飽經歷史打磨的文化價值」。
她說,通過讓大眾了解廣繡文化和廣繡作品,激發更多有想法有創意的年輕人加入到這一行業當中,廣繡作品才能夠常變常新,與時俱進。(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紹傑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何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