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五寶」非遺傳承人齊聚沙面,這樣的廣繡作品你見過嗎?

2020-12-12 騰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通訊員 劉雲 陳施敏

圖/通訊員 陳志強 劉源

月色浸染,微波蕩漾,鵝潭江畔,情意綿綿。9月25日晚,荔智匯·中秋茶話會在廣州荔灣區沙面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50多位嘉賓在月下品新茶敘友情,共商荔灣區人才發展之路。

荔智匯•中秋茶話會現場

以茶會友:荔灣高層次文化人才相聚

簫音嫋嫋,意趣橫生。當晚的茶話會有幸邀請到了「西關五寶」(三雕一彩一繡: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繡)的非遺傳承人來到現場。

弘揚先進文化,深入挖掘荔灣區深厚的文化遺產是荔灣的重要動力來源。以荔灣區永慶坊旅遊文化景區為原點已經形成了永慶坊三雕一彩一繡展廳、李小龍祖居、詠春茶室、粵劇藝術博物館、廣州非遺街區大師工作室等景點。

茶話會現場,文藝演出典雅精彩

國家級非遺項目廣繡市級傳承人王新元分享了他發揚廣繡文化的心得。「傳承是基礎,創新才能發展。」作為創新型廣繡非遺傳承人,王新元一直都在從事推廣傳播廣繡技藝的公益活動,通過將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讓更多人了解廣繡、欣賞廣繡。

王新元的廣繡作品

現場王新元展示了自己作品的照片,仿若油畫的繡品讓眾人嘖嘖稱奇,從事刺繡工作25年的王新元,其廣繡技藝特點為:以當代審美創新針法、針法細膩藝術感強、善於多種題材創作、作品顏色過渡自然豐富。為了有效提高非遺項目的生命活力,王新元結合現代潮流推出一系列非遺文創產品,包括廣繡檯燈、首飾、手錶、香囊、包包、耳環、絲巾、胸針、筆袋等。

王新元的廣繡作品

關於如何藉助科技手段推動荔灣區實現老區新活力的問題,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周建平表示,當下應積極推動現代技術(如5G信息服務)和廣繡等非遺傳項目的有機結合,豐富非遺文化產品的創作形式和傳播模式,藉助技術的力量快速加大和加深非遺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文化助力,多元手段推動荔灣老區新活力

月在杯中,以茶會友,高層次文化人才的吸納是充分發揮嶺南文化優勢的發展機遇。荔灣區將以嶺南文化創新發展中心為目標,各項舉措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什麼是人才?在廣東畫院院長林藍看來,人才不是天上的一朵雲,也不是地上的一顆石頭,而是一棵長在大地上的樹,需要好的土壤、陽光、雨露,「廣州的文化之根可以說就在荔灣,這裡的文化氛圍,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平臺。」

林藍出生於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蘇氏家族,一家三代出了8位女畫家,「如果當時搬到我家附近的不是廣州美術學院,而是郵電學院,那我們現在可能都在賣郵票。」林藍以此強調氛圍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周建平會長與著名雕塑家韋振中、廣東畫院院長林藍、畫家蘇家芬、蘇小華、韋潞合影

「我是2001年2月到廣州,6月份荔灣區相關部門了解我的情況後,就給我安排在沙面,在這裡我一住就是近十年。」來自河南的自由藝術家黨禺稱,荔灣區特別重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廣東的文化氛圍非常好,來到這裡以後,北方的粗礪豪放的東西跟南方靈俏的氣息融合以後才形成我現在的藝術風格。」

「荔灣區是中華文化、嶺南文化沉澱積聚之地。」廣東省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曹小約表示,新形勢、新時期下,荔灣全面發展面臨著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荔灣政府如此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和頂層智慧的吸納,定會推動加快以荔灣為核心的嶺南文化核心區建設。

本次智匯荔灣才聚鵝潭茶話會是由荔灣區高層次人才聯誼會和廣東省文化學會共同舉辦,荔灣區文化館、荔仕豐產業運營、廣州當代教育研究院協辦。(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松子

審籤 | 呂航

實習生 | 王嶽

相關焦點

  • 一針一線 一繡一情 廣府非遺列車即將駛入南粵廣繡的奇幻世界
    大洋網訊 4月5日,廣州日報大洋網非遺列車將繼續前行。本次非遺列車將走進梁秀玲刺繡藝術館,領略南粵廣繡的非凡魅力,並與廣繡非遺傳承人梁秀玲面對面,穿針引線上繡架,跟廣繡傳承人學習針尖上的藝術。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
  • 10.27廣府非遺專列:跟廣繡大師穿針引線,把針線活兒做成針尖上的藝術
    廣府課堂:廣繡10月27日,讓我們走進梁秀玲刺繡藝術館,領略南粵廣繡的非凡魅力,並與廣繡非遺傳承人梁秀玲面對面,穿針引線上繡架,跟廣繡傳承人學習針尖上的藝術。廣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十大傑出乞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廣繡家族第五代傳承人、「南粵廣繡」和「梁秀玲廣繡」品牌創始人。
  • 她創作出「廣繡劃時代的世紀之作」:廣繡傳承人陳少芳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路夢瑤圖/主辦方提供 9月27日,在廣州文藝市民空間直播的「大師下午茶」又迎來一位大師——廣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
  • 大師下午茶丨廣繡傳承人陳少芳:要將美的感受留存到廣繡當中
    隨後她設計出《紡織姑娘》這一作品。這份作品首次將國畫工筆與廣繡技藝完美融合,成功做到「畫+繡」的統一,是她創作生涯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作品。但時值上世紀60年代末,民間工藝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刺繡廠相繼轉產、停產,刺繡行業遭到重創,創作人員也無暇顧及融合、創新等工作,廣繡的創作一度陷入低迷期。「作為設計人員,我要將廣繡這門藝術堅持下去。」陳少芳回憶道:「廣繡自身獨特的藝術內涵與研究價值,不應該就這樣被埋沒在歷史中。」
  • 廣繡傳承人陳少芳做直播分享
    9月27日,「大師下午茶」在廣州文藝市民空間進行直播,廣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做客直播間,展開了主題為「一針一眼構新彩,一絲一線傳新意」的分享,在直播中,她不僅分享了自己與廣繡密不可分的人生經歷,還與觀眾共同探討了廣繡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問題。
  • 秘傳300年的廣州「西關正骨」,手法精奇有良效!
    西關,是以前廣州最繁華的地方。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年幫派火拼,武師爭鬥時有發生,因此大量骨傷科名家聚集於西關,行醫謀生。據廣東省省級非遺「西關正骨」代表性傳承人孫振全介紹,這些武術名家和武師,因為他們也有祖傳的跌打技藝,所以慢慢地形成了一種文化,就是醫館、武館同時存在。
  • 廣式非遺如何喚起新活力?
    據統計,非遺街區平日日均客流達5000人次,周末則超過萬人。除了醒獅,廣彩、廣繡、琺瑯、骨雕等傳承人也在這裡開設了大師工作室。在過去,大部分傳承人工作室分散在城市角落,面積和規模都很有限;而景區、商場、機場鋪租人工貴,非遺傳承人承擔不起。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2020閩臺匠人大會近日在福州舉行,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  跨海拜師,一脈同心
  • 廣州「西關華佗」祖傳6代秘方!專治跌打損傷、腰酸背痛!
    有一位名家在此地聲名顯赫,是當時西關正骨的翹楚,他就是懸壺濟世七十年的正骨「聖手」何竹林。據廣東省省級非遺「西關正骨」代表性傳承人李主江介紹,到了1955年,在西關註冊的中醫生大概有300多人,佔了全廣州市中醫的80%。所以俗稱西關有「三寶」:粵劇、茶樓、鐵打佬。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廣州塔0元看非遺展,你值得擁有
    廣州塔0元看非遺展,你值得擁有 2020-11-12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場交流會,手把手教你怎麼把非遺送進校園
    根據最近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全市「非遺進校園」遍及11區,至少有500餘所學校長期開展非遺活動,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技校、特殊教育學校、高等院校等多個層次,至少開設86000課時;全市共有130餘名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參與了「非遺進校園」實踐,佔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總數的2/3;共有51項市級以上代表性項目進入校園,佔項目總數的將近一半。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工匠精神】佛山順德曾氏姐妹花:廣繡大師的匠心傳承
    60年來,出自她們之手的廣繡精品無數,其中還有繡品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性收藏。&nbsp&nbsp&nbsp&nbsp她們就是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繡的代表性傳承人曾劍琴和曾劍侖,來自順德的一對姐妹花。如今,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她們,仍一心撲在廣繡事業上,把自己廣繡精品刺繡技藝毫無保留地推廣傳承,成為廣繡精品繡的忠實守護者。
  • 「記錄我們的新時代」百件非遺新作出爐
    什麼樣的作品才能代表非遺在新時代的活力?怎樣的呈現形式才能讓非遺更好地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記錄我們的新時代」在12月31日正式公布了100件入選作品,大師雲集,佳作頻出,令人期待。本次宣傳展示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非遺傳承人化身「塔可青年」 抗疫故事傳遞城市正能量
    在不同尋常的戰疫2020年,分享和品味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了一件更為奢侈而美妙的事,人們對於中華傳統之美的追求已經不復存在了嗎?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南京黃金樓肯德基「雲錦非遺文化」主題餐廳為市民和網友帶來了一些特別的答案。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