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通訊員 劉雲 陳施敏
圖/通訊員 陳志強 劉源
月色浸染,微波蕩漾,鵝潭江畔,情意綿綿。9月25日晚,荔智匯·中秋茶話會在廣州荔灣區沙面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50多位嘉賓在月下品新茶敘友情,共商荔灣區人才發展之路。
荔智匯•中秋茶話會現場
以茶會友:荔灣高層次文化人才相聚
簫音嫋嫋,意趣橫生。當晚的茶話會有幸邀請到了「西關五寶」(三雕一彩一繡: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繡)的非遺傳承人來到現場。
弘揚先進文化,深入挖掘荔灣區深厚的文化遺產是荔灣的重要動力來源。以荔灣區永慶坊旅遊文化景區為原點已經形成了永慶坊三雕一彩一繡展廳、李小龍祖居、詠春茶室、粵劇藝術博物館、廣州非遺街區大師工作室等景點。
茶話會現場,文藝演出典雅精彩
國家級非遺項目廣繡市級傳承人王新元分享了他發揚廣繡文化的心得。「傳承是基礎,創新才能發展。」作為創新型廣繡非遺傳承人,王新元一直都在從事推廣傳播廣繡技藝的公益活動,通過將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讓更多人了解廣繡、欣賞廣繡。
王新元的廣繡作品
現場王新元展示了自己作品的照片,仿若油畫的繡品讓眾人嘖嘖稱奇,從事刺繡工作25年的王新元,其廣繡技藝特點為:以當代審美創新針法、針法細膩藝術感強、善於多種題材創作、作品顏色過渡自然豐富。為了有效提高非遺項目的生命活力,王新元結合現代潮流推出一系列非遺文創產品,包括廣繡檯燈、首飾、手錶、香囊、包包、耳環、絲巾、胸針、筆袋等。
王新元的廣繡作品
關於如何藉助科技手段推動荔灣區實現老區新活力的問題,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周建平表示,當下應積極推動現代技術(如5G信息服務)和廣繡等非遺傳項目的有機結合,豐富非遺文化產品的創作形式和傳播模式,藉助技術的力量快速加大和加深非遺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文化助力,多元手段推動荔灣老區新活力
月在杯中,以茶會友,高層次文化人才的吸納是充分發揮嶺南文化優勢的發展機遇。荔灣區將以嶺南文化創新發展中心為目標,各項舉措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什麼是人才?在廣東畫院院長林藍看來,人才不是天上的一朵雲,也不是地上的一顆石頭,而是一棵長在大地上的樹,需要好的土壤、陽光、雨露,「廣州的文化之根可以說就在荔灣,這裡的文化氛圍,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平臺。」
林藍出生於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蘇氏家族,一家三代出了8位女畫家,「如果當時搬到我家附近的不是廣州美術學院,而是郵電學院,那我們現在可能都在賣郵票。」林藍以此強調氛圍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周建平會長與著名雕塑家韋振中、廣東畫院院長林藍、畫家蘇家芬、蘇小華、韋潞合影
「我是2001年2月到廣州,6月份荔灣區相關部門了解我的情況後,就給我安排在沙面,在這裡我一住就是近十年。」來自河南的自由藝術家黨禺稱,荔灣區特別重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廣東的文化氛圍非常好,來到這裡以後,北方的粗礪豪放的東西跟南方靈俏的氣息融合以後才形成我現在的藝術風格。」
「荔灣區是中華文化、嶺南文化沉澱積聚之地。」廣東省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曹小約表示,新形勢、新時期下,荔灣全面發展面臨著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荔灣政府如此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和頂層智慧的吸納,定會推動加快以荔灣為核心的嶺南文化核心區建設。
本次智匯荔灣才聚鵝潭茶話會是由荔灣區高層次人才聯誼會和廣東省文化學會共同舉辦,荔灣區文化館、荔仕豐產業運營、廣州當代教育研究院協辦。(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松子
審籤 | 呂航
實習生 | 王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