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唐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可稱先進,甚至一度博得「大唐盛世」的美稱。然而自玄宗統治後期開始,「冠帶蠻夷,車書萬裡」的大唐便一去不復返了。朋黨之爭、宦官當政不斷上演,藩鎮割據、將反兵變的狀況也如泥石流般傾瀉而來。惋惜與痛心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問一句:大唐這是怎麼了?
其實,唐朝社會的畫風突轉也自有其道理。自漢朝董仲舒創立新儒學以來,綱常倫理、忠孝法則已頗有市場,而到了發達繁榮的唐朝,若說突然出現大規模的軍紀敗壞,這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向來,安史之亂被看作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今天我想要從另一個稍微冷門的叛亂——涇原兵變展開分析唐朝的轉變。涇原兵變不僅改變了唐朝的政治局面,甚至對之後的宋朝都產生了影響。然而,僅因待遇不好、軍費不足就叛亂,涇原兵變的原因果真如此簡單嗎?一場涇原兵變,究竟對唐德宗造成了多大的打擊,以至於改變了整個唐朝朝廷的心態?這一切之間,都有著不得不說的聯繫!
一、從北庭軍到涇原兵
一場安史之亂,不僅破壞了唐朝皇帝對節度使的信任,更使穩固已久的西北邊防受到了重創。然而,自家事還沒安頓好,763年吐蕃又趁機作亂,僅用兩周便攻下了唐都。迫於臉面更迫於自身安全,唐朝不得不對西北邊防做出改變。
先說在此之前唐朝對西北地區的控制,主要還是依靠玄宗時的「十節度經略」體系。從下圖十節度使的地區分布就能看出,唐朝朝廷把一半的重心都放在了西北地區,顯然他們對西北問題還是很重視的。
但安史之亂打破了這一格局,唐朝把河西和隴右給搞丟了,還一再受到吐蕃的威脅。這使唐朝在此重新建立了六個京西北藩鎮,即靈鹽、寧、鳳翔、涇原、坊、振武六個藩鎮。說是新建,兵也基本都是原來的兵。涇原軍,也就是今天的主角,算是一支新組建的隊伍。名字雖新實質卻不新,它實則是在之前安西北庭兵的基礎上建立的。不過安西北庭軍整體人數比較少,這也就意味著,新組建的涇原兵其實人員比較雜。
「泛州最鄰戎虞,乃謂瑤移鎮經州,兼權知鳳翔院右節度副使、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如故……在泛州令寬而肅,人皆樂為之用。」
擔任第一個涇原兵首領的節度使馬璘,同時也一直兼有四鎮北庭節度使的身份。
這裡就有兩點關鍵了。第一,從涇原兵的組成來看,我們基本就能明白它的作用。涇原兵是從原來的安西北庭軍,特別是平叛安史之亂的軍隊裡選出來的。而唐朝廷設置涇原兵的任務,也是為了維護西北地區統治的穩定。那麼從這一點來說,唐朝廷和涇原兵的共同利益和目的應該是一致,而不是彼此衝突的。就算是為了西北的安穩,一般情況下即使唐朝廷和涇原兵的意願稍有衝突,也應該儘量順著他們來。畢竟這就相當於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安撫不好員工,老闆也必然會吃虧。
第二,就是涇原兵的實力問題。河朔三鎮是唐朝的精銳部隊,這基本是共識。不過,大家對安西北庭軍,也就是涇原兵前身的實力,看法卻不太一樣。就算看在北庭軍孤軍守西域四十年的份上,我們說它的戰鬥力也不差。但再怎麼說,安西北庭軍也論不上一支頂尖的部隊。
為什麼要著重說這兩點呢?因為這兩個客觀條件,和涇原兵變的表面原因看起來非常違和。涇原兵變的原因,應該並不只是唐德宗摳門、然後將士不滿就發起了叛亂。這看似說的通,但卻既不符合兩者互利共生的實質關係,也不太符合涇原兵的實力。那涇原兵變到底因何而起呢?其實,這與唐朝朝廷和西北邊鎮之間早已根深蒂固的矛盾脫不開干係。細究,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對於和西北重鎮互利共贏這個問題,德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二、一環又一環,涇原兵變發生之謎
涇原兵變的起因很有意思,就像一個「套中套」。表面上看是這個了,再分析還有別的。感覺這樣很有邏輯了,再看看涇原兵的反應又恍悟不是這麼回事。今天,我們就從得到普遍認同的原因說起,看看這群「善於偽裝目的」的涇原兵,到底為何要譁變。
涇原兵變是由唐德宗削藩引起的,這的確是事實。不過並不是德宗惹直接怒了涇原兵,然後他們就叛亂了這麼簡單,畢竟叛亂是要冒著殺頭的風險的。事實上,削藩之事應該算間接對涇原兵造成了影響,從而引發了這場譁變。
先來說說原州事件,這其實頂多算個前奏,談不上是涇原兵變發生的原因。唐德宗李适上位後,急於改變代宗時期面對藩鎮問題軟弱無能的狀況,堅決要狠命打擊勢力龐大的藩鎮。總體來說,從德宗的所言所行中,我們都能看出這是一位有野心也有行動的皇帝。說一不二,態度那是相當強硬,一定得論出個高下才行。甚至很多時候,這些性格讓他急於求成、顯得冒冒失失,但這也足以說明此人相當自信。基本就是他認定的做法,很少會改變。
當時德宗任命楊炎為宰相,來協助他削藩。楊炎也是一個務實的人,在財政改革方面做的不錯,可惜在軍務方面的處理就有些不妥了。為了加強西北地區的邊防,他提議把已經落入吐蕃手中的原州奪回來,以此來牽制吐蕃。原州城,也就是今天的寧夏固原,有著重要的軍事地位。
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原州基本是唐和吐蕃的軍事緩衝地帶,唐朝想重建的想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也僅限於此,當時的原州開發程度很低,雖然有點軍事地位,但吐蕃都廢棄不要了,也就可知當地基本是一片荒涼。派涇原兵去,節度使帶頭表示不去,為什麼呢?因為沒人想去那麼荒涼的地兒呀!但段秀實卻藉口說:「現在正是農忙不易動武,而且打仗不是長久之計。」
「凡安邊卻敵之長策,宜緩以計圖之,無宜草草興功也。又春事方作,請待農隙而緝其事。」
德宗不僅不妥協,還罷免了段秀實,換了雷厲風行的李懷光。據說因為李懷光太殘暴,導致涇原兵劉文喜帶頭反對,然後發生了兵變。德宗對此毫不留情,直接使用暴力手段了結了劉文喜的性命。事實上劉文喜並未掀起多大的風浪,而朝廷僅換下李懷光後涇原兵就暫時安定了。所以,涇原兵變並不是因為朝廷觸犯了其利益那麼簡單。
原州的事沒成,反而出了什麼問題?這簡直是一個信號彈,直接暴露了德宗急切削藩的想法。他的堅決、強硬,這些藩鎮也都看在眼裡。一方面,他們感到憤恨,這就無形中使朝廷和藩鎮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他們也感到恐懼,畢竟德宗下了狠心。因此,這些藩鎮的想法也是越來越相通的:相互結盟以抗朝廷。
公元780年,朝廷對河朔蕃鎮大舉出兵。為了對抗朝廷,先是河朔三鎮強強聯手,後來連襄陽也加入了聯盟,這就形成了四鎮共同對抗唐廷的局面。沒等唐朝廷軍滅掉襄陽的反叛勢力,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叛亂了,代替襄陽梁崇義再次與河朔三鎮聯手,簡直是一場「黑吃黑」之戰。然而李希烈比梁崇義猛多了,這下唐朝朝廷有了一個難打的勁敵,只得搬出涇原兵來救場。
涇原兵本是被派去救場的,然而還沒到目的地,就直接在途徑唐都長安時叛亂了。他們是受了什麼刺激,冒著風險要選擇叛亂呢?我們看看唐朝朝廷當時的現實情況就能明白。
三、一場趁火打劫的賭注性譁變
涇原兵變的實質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三點。首先,當時唐朝軍費不足將士不滿,這的確是事實。又是鎮壓兵變又是抵抗吐蕃,唐朝實在被戰爭拖入了泥沼。即使德宗想盡辦法搜刮財富,國庫虧空軍費不足的局面仍然沒有太大改善。據史料記載:
「京兆尹王犒師,惟糖食菜喚。」
京城長官生活如此,一般的士兵什麼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不得不說,勞累的涇原兵一定也對此心有不滿,但這還不至於讓他們譁變。
其次,再強調一下涇原兵的組成。他們的前身是經常鬧事的安西北庭軍,此外還夾雜著其他士兵。不過那種兵變已經被默認為家常便飯,基本也都是小打小鬧。再說涇原兵的將領,其實也是善於煽風點火、心懷鬼胎的好手。據記載,涇原兵變之時,首領姚令言是這麼做的:
「令言抱馬鬣突入亂兵,呼曰:「諸君失計!東徵立功,何患不富責,乃為族滅之計乎!」軍士不聽,以兵擁令言而西。」
從中看不出他有多少真心勸阻兵變的意思,反倒是一股強烈的趙匡胤畫風:你們別這樣啊,我真的不想當皇帝!
最重要的還是,當時有成熟的譁變時機,成熟到涇原兵不譁變都對不起自己的野心。河朔藩鎮在北,淮西藩鎮在南,唐朝相當於是兩邊作戰。軍隊都去南北戰場作戰了,中央卻沒了兵。涇原兵又被調來了長安,此時不叛,更待何時!
長期忍受壓迫、連軍費都不能保證的委屈,經常鬧事的士兵、善於煽風點火的將領,加上沒有軍隊保護的空洞中央,簡直能組成一套兵變的完美公式。因此,在沒有太多準備的情況下,涇原兵變就這樣發生並輕而易舉的成功了。雖然它對此後的唐朝造成了重大影響,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場因心有怨恨而蓄謀已久的兵變,純粹是一場頭腦一熱想要解氣的趁火打劫。
另外提一句,難道唐德宗就沒想過涇原兵會叛亂這個問題麼?其實也不會,只是他還是受性格影響太自信了:涇原兵此前的不安分從未成功,涇原兵們自己也清楚實力如何。何況,劉文喜叛亂的結果涇原兵們都看到了,眼下又是在長安,他們絕不敢這麼做。然而只能說,一切都是他美好的想像,他忘了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叛亂是軍隊鎮壓的,不是他自己鎮壓的。沒了軍隊的中央,只能是個紙老虎。
四、德宗之傷與承唐啟宋的政治轉變
事實上,唐朝後期的兵變很多,譁變幾乎成為常態。之所以把涇原兵變當成重點來分析,主要是因為它的意義重大——簡而言之,不僅重創了德宗,直接對其行事風格產生了轉變。並推動了唐朝制度的變革,甚至影響了宋代的制度。
涇原兵變成功,德宗本人也不得不逃離都城前往奉天避難。從他此後截然不同的風格來看,他本人因這場譁變受挫不小。首先,他的猜忌之心進一步加重。涇原兵變之時,德宗曾試圖讓白志貞帶神策軍前來救駕,誰知卻始終未果。
「及涇師犯闕,詔白志貞以神策軍拒賊,無人至者,上無以禦寇,乃圖出幸。」
神策軍本是支地方部隊,後來變成了直屬中央的禁軍。誰知朝廷自己的部隊,竟也這般不可靠,連保衛皇帝都沒人。因此,德宗對軍隊將領們更加不信任,以至發展到重新讓宦官領兵的地步。話說回來,白志貞組織不起人來也並不是的錯,這是根植在唐朝制度裡的問題。自唐玄宗以後逐漸流行起來的募兵制,使白志貞招的這些人很多都是零戰鬥力的流民。無組織無紀律的散兵流勇,在軍費不足的情況下更是發揮不了作用。
同時,德宗對藩鎮的態度從強硬轉為了妥協。對河朔藩鎮,他停止了狠命打擊,反而主動放低姿態自責,下罪己詔,表示不計前嫌,希望河朔藩鎮以和平的方式歸順唐朝。當然,其削藩政策也不了了之。
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涇原兵變直接改變了唐朝未來的走向。削藩不成,反而使中央的威嚴一落千丈。皇帝妥協,就意味著唐朝中央對割據一方的藩鎮示弱。本來,河朔藩鎮就已經擁兵自重。一場涇原兵變,更是讓他們稱王稱霸的姿態愈加明顯。藩鎮坐大的局面,在此已是完全定型、難以改變了。削藩已是痴心妄想,正所謂大唐不亡於外而亡於內!
總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涇原兵變的產生屬於一種偶然,這更像一場目的不明確的趁火打劫。但其成功卻是一種必然,朝廷的兵力空虛為其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涇原兵變是一道分水嶺,不僅改變了唐德宗,也改變整個唐朝的政治,改變了大唐的走向。風風火火打壓藩鎮、一心想改變大唐的唐德宗,因涇原兵變遭受重創,其削藩的雄心壯志也隨之破滅。而此後中央對待藩鎮林立的局面,政策也大都趨向了緩和。一場突如其來的涇源兵變,給唐朝帶來的卻是一場政治斷崖,不僅傷了雷厲風行的唐德宗,也傷了整個大唐王朝的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