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政治的斷崖——一場涇原兵變,傷了唐德宗,更傷了大唐的元氣

2020-12-15 文史星官

導讀: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唐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可稱先進,甚至一度博得「大唐盛世」的美稱。然而自玄宗統治後期開始,「冠帶蠻夷,車書萬裡」的大唐便一去不復返了。朋黨之爭、宦官當政不斷上演,藩鎮割據、將反兵變的狀況也如泥石流般傾瀉而來。惋惜與痛心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問一句:大唐這是怎麼了?

涇源兵變

其實,唐朝社會的畫風突轉也自有其道理。自漢朝董仲舒創立新儒學以來,綱常倫理、忠孝法則已頗有市場,而到了發達繁榮的唐朝,若說突然出現大規模的軍紀敗壞,這實在有些說不過去。向來,安史之亂被看作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今天我想要從另一個稍微冷門的叛亂——涇原兵變展開分析唐朝的轉變。涇原兵變不僅改變了唐朝的政治局面,甚至對之後的宋朝都產生了影響。然而,僅因待遇不好、軍費不足就叛亂,涇原兵變的原因果真如此簡單嗎?一場涇原兵變,究竟對唐德宗造成了多大的打擊,以至於改變了整個唐朝朝廷的心態?這一切之間,都有著不得不說的聯繫!

一、從北庭軍到涇原兵

一場安史之亂,不僅破壞了唐朝皇帝對節度使的信任,更使穩固已久的西北邊防受到了重創。然而,自家事還沒安頓好,763年吐蕃又趁機作亂,僅用兩周便攻下了唐都。迫於臉面更迫於自身安全,唐朝不得不對西北邊防做出改變。

先說在此之前唐朝對西北地區的控制,主要還是依靠玄宗時的「十節度經略」體系。從下圖十節度使的地區分布就能看出,唐朝朝廷把一半的重心都放在了西北地區,顯然他們對西北問題還是很重視的。

唐代十節度使

但安史之亂打破了這一格局,唐朝把河西和隴右給搞丟了,還一再受到吐蕃的威脅。這使唐朝在此重新建立了六個京西北藩鎮,即靈鹽、寧、鳳翔、涇原、坊、振武六個藩鎮。說是新建,兵也基本都是原來的兵。涇原軍,也就是今天的主角,算是一支新組建的隊伍。名字雖新實質卻不新,它實則是在之前安西北庭兵的基礎上建立的。不過安西北庭軍整體人數比較少,這也就意味著,新組建的涇原兵其實人員比較雜。

「泛州最鄰戎虞,乃謂瑤移鎮經州,兼權知鳳翔院右節度副使、涇原節度、涇州刺史,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如故……在泛州令寬而肅,人皆樂為之用。」

擔任第一個涇原兵首領的節度使馬璘,同時也一直兼有四鎮北庭節度使的身份。

這裡就有兩點關鍵了。第一,從涇原兵的組成來看,我們基本就能明白它的作用。涇原兵是從原來的安西北庭軍,特別是平叛安史之亂的軍隊裡選出來的。而唐朝廷設置涇原兵的任務,也是為了維護西北地區統治的穩定。那麼從這一點來說,唐朝廷和涇原兵的共同利益和目的應該是一致,而不是彼此衝突的。就算是為了西北的安穩,一般情況下即使唐朝廷和涇原兵的意願稍有衝突,也應該儘量順著他們來。畢竟這就相當於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安撫不好員工,老闆也必然會吃虧。

影視劇中的唐德宗

第二,就是涇原兵的實力問題。河朔三鎮是唐朝的精銳部隊,這基本是共識。不過,大家對安西北庭軍,也就是涇原兵前身的實力,看法卻不太一樣。就算看在北庭軍孤軍守西域四十年的份上,我們說它的戰鬥力也不差。但再怎麼說,安西北庭軍也論不上一支頂尖的部隊。

安西都護府

為什麼要著重說這兩點呢?因為這兩個客觀條件,和涇原兵變的表面原因看起來非常違和。涇原兵變的原因,應該並不只是唐德宗摳門、然後將士不滿就發起了叛亂。這看似說的通,但卻既不符合兩者互利共生的實質關係,也不太符合涇原兵的實力。那涇原兵變到底因何而起呢?其實,這與唐朝朝廷和西北邊鎮之間早已根深蒂固的矛盾脫不開干係。細究,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對於和西北重鎮互利共贏這個問題,德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二、一環又一環,涇原兵變發生之謎

涇原兵變的起因很有意思,就像一個「套中套」。表面上看是這個了,再分析還有別的。感覺這樣很有邏輯了,再看看涇原兵的反應又恍悟不是這麼回事。今天,我們就從得到普遍認同的原因說起,看看這群「善於偽裝目的」的涇原兵,到底為何要譁變。

涇原兵變是由唐德宗削藩引起的,這的確是事實。不過並不是德宗惹直接怒了涇原兵,然後他們就叛亂了這麼簡單,畢竟叛亂是要冒著殺頭的風險的。事實上,削藩之事應該算間接對涇原兵造成了影響,從而引發了這場譁變。

先來說說原州事件,這其實頂多算個前奏,談不上是涇原兵變發生的原因。唐德宗李适上位後,急於改變代宗時期面對藩鎮問題軟弱無能的狀況,堅決要狠命打擊勢力龐大的藩鎮。總體來說,從德宗的所言所行中,我們都能看出這是一位有野心也有行動的皇帝。說一不二,態度那是相當強硬,一定得論出個高下才行。甚至很多時候,這些性格讓他急於求成、顯得冒冒失失,但這也足以說明此人相當自信。基本就是他認定的做法,很少會改變。

當時德宗任命楊炎為宰相,來協助他削藩。楊炎也是一個務實的人,在財政改革方面做的不錯,可惜在軍務方面的處理就有些不妥了。為了加強西北地區的邊防,他提議把已經落入吐蕃手中的原州奪回來,以此來牽制吐蕃。原州城,也就是今天的寧夏固原,有著重要的軍事地位。

唐朝涇源地理位置

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原州基本是唐和吐蕃的軍事緩衝地帶,唐朝想重建的想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也僅限於此,當時的原州開發程度很低,雖然有點軍事地位,但吐蕃都廢棄不要了,也就可知當地基本是一片荒涼。派涇原兵去,節度使帶頭表示不去,為什麼呢?因為沒人想去那麼荒涼的地兒呀!但段秀實卻藉口說:「現在正是農忙不易動武,而且打仗不是長久之計。」

「凡安邊卻敵之長策,宜緩以計圖之,無宜草草興功也。又春事方作,請待農隙而緝其事。」

德宗不僅不妥協,還罷免了段秀實,換了雷厲風行的李懷光。據說因為李懷光太殘暴,導致涇原兵劉文喜帶頭反對,然後發生了兵變。德宗對此毫不留情,直接使用暴力手段了結了劉文喜的性命。事實上劉文喜並未掀起多大的風浪,而朝廷僅換下李懷光後涇原兵就暫時安定了。所以,涇原兵變並不是因為朝廷觸犯了其利益那麼簡單。

原州的事沒成,反而出了什麼問題?這簡直是一個信號彈,直接暴露了德宗急切削藩的想法。他的堅決、強硬,這些藩鎮也都看在眼裡。一方面,他們感到憤恨,這就無形中使朝廷和藩鎮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他們也感到恐懼,畢竟德宗下了狠心。因此,這些藩鎮的想法也是越來越相通的:相互結盟以抗朝廷。

河朔三鎮:我們在一起

公元780年,朝廷對河朔蕃鎮大舉出兵。為了對抗朝廷,先是河朔三鎮強強聯手,後來連襄陽也加入了聯盟,這就形成了四鎮共同對抗唐廷的局面。沒等唐朝廷軍滅掉襄陽的反叛勢力,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叛亂了,代替襄陽梁崇義再次與河朔三鎮聯手,簡直是一場「黑吃黑」之戰。然而李希烈比梁崇義猛多了,這下唐朝朝廷有了一個難打的勁敵,只得搬出涇原兵來救場。

淮西節度使轄區

涇原兵本是被派去救場的,然而還沒到目的地,就直接在途徑唐都長安時叛亂了。他們是受了什麼刺激,冒著風險要選擇叛亂呢?我們看看唐朝朝廷當時的現實情況就能明白。

三、一場趁火打劫的賭注性譁變

涇原兵變的實質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三點。首先,當時唐朝軍費不足將士不滿,這的確是事實。又是鎮壓兵變又是抵抗吐蕃,唐朝實在被戰爭拖入了泥沼。即使德宗想盡辦法搜刮財富,國庫虧空軍費不足的局面仍然沒有太大改善。據史料記載:

「京兆尹王犒師,惟糖食菜喚。」

京城長官生活如此,一般的士兵什麼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不得不說,勞累的涇原兵一定也對此心有不滿,但這還不至於讓他們譁變。

其次,再強調一下涇原兵的組成。他們的前身是經常鬧事的安西北庭軍,此外還夾雜著其他士兵。不過那種兵變已經被默認為家常便飯,基本也都是小打小鬧。再說涇原兵的將領,其實也是善於煽風點火、心懷鬼胎的好手。據記載,涇原兵變之時,首領姚令言是這麼做的:

「令言抱馬鬣突入亂兵,呼曰:「諸君失計!東徵立功,何患不富責,乃為族滅之計乎!」軍士不聽,以兵擁令言而西。」

從中看不出他有多少真心勸阻兵變的意思,反倒是一股強烈的趙匡胤畫風:你們別這樣啊,我真的不想當皇帝!

趙匡胤:這可使不得啊!

最重要的還是,當時有成熟的譁變時機,成熟到涇原兵不譁變都對不起自己的野心。河朔藩鎮在北,淮西藩鎮在南,唐朝相當於是兩邊作戰。軍隊都去南北戰場作戰了,中央卻沒了兵。涇原兵又被調來了長安,此時不叛,更待何時!

長期忍受壓迫、連軍費都不能保證的委屈,經常鬧事的士兵、善於煽風點火的將領,加上沒有軍隊保護的空洞中央,簡直能組成一套兵變的完美公式。因此,在沒有太多準備的情況下,涇原兵變就這樣發生並輕而易舉的成功了。雖然它對此後的唐朝造成了重大影響,但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場因心有怨恨而蓄謀已久的兵變,純粹是一場頭腦一熱想要解氣的趁火打劫。

被「遺忘的」都城長安

另外提一句,難道唐德宗就沒想過涇原兵會叛亂這個問題麼?其實也不會,只是他還是受性格影響太自信了:涇原兵此前的不安分從未成功,涇原兵們自己也清楚實力如何。何況,劉文喜叛亂的結果涇原兵們都看到了,眼下又是在長安,他們絕不敢這麼做。然而只能說,一切都是他美好的想像,他忘了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叛亂是軍隊鎮壓的,不是他自己鎮壓的。沒了軍隊的中央,只能是個紙老虎。

四、德宗之傷與承唐啟宋的政治轉變

事實上,唐朝後期的兵變很多,譁變幾乎成為常態。之所以把涇原兵變當成重點來分析,主要是因為它的意義重大——簡而言之,不僅重創了德宗,直接對其行事風格產生了轉變。並推動了唐朝制度的變革,甚至影響了宋代的制度。

唐朝兵變概況

涇原兵變成功,德宗本人也不得不逃離都城前往奉天避難。從他此後截然不同的風格來看,他本人因這場譁變受挫不小。首先,他的猜忌之心進一步加重。涇原兵變之時,德宗曾試圖讓白志貞帶神策軍前來救駕,誰知卻始終未果。

「及涇師犯闕,詔白志貞以神策軍拒賊,無人至者,上無以禦寇,乃圖出幸。」

神策軍本是支地方部隊,後來變成了直屬中央的禁軍。誰知朝廷自己的部隊,竟也這般不可靠,連保衛皇帝都沒人。因此,德宗對軍隊將領們更加不信任,以至發展到重新讓宦官領兵的地步。話說回來,白志貞組織不起人來也並不是的錯,這是根植在唐朝制度裡的問題。自唐玄宗以後逐漸流行起來的募兵制,使白志貞招的這些人很多都是零戰鬥力的流民。無組織無紀律的散兵流勇,在軍費不足的情況下更是發揮不了作用。

同時,德宗對藩鎮的態度從強硬轉為了妥協。對河朔藩鎮,他停止了狠命打擊,反而主動放低姿態自責,下罪己詔,表示不計前嫌,希望河朔藩鎮以和平的方式歸順唐朝。當然,其削藩政策也不了了之。

唐朝蕃鎮形式

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涇原兵變直接改變了唐朝未來的走向。削藩不成,反而使中央的威嚴一落千丈。皇帝妥協,就意味著唐朝中央對割據一方的藩鎮示弱。本來,河朔藩鎮就已經擁兵自重。一場涇原兵變,更是讓他們稱王稱霸的姿態愈加明顯。藩鎮坐大的局面,在此已是完全定型、難以改變了。削藩已是痴心妄想,正所謂大唐不亡於外而亡於內!

總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涇原兵變的產生屬於一種偶然,這更像一場目的不明確的趁火打劫。但其成功卻是一種必然,朝廷的兵力空虛為其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涇原兵變是一道分水嶺,不僅改變了唐德宗,也改變整個唐朝的政治,改變了大唐的走向。風風火火打壓藩鎮、一心想改變大唐的唐德宗,因涇原兵變遭受重創,其削藩的雄心壯志也隨之破滅。而此後中央對待藩鎮林立的局面,政策也大都趨向了緩和。一場突如其來的涇源兵變,給唐朝帶來的卻是一場政治斷崖,不僅傷了雷厲風行的唐德宗,也傷了整個大唐王朝的元氣!

相關焦點

  • 唐德宗時「涇原兵變」和「奉天之難」發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五、「涇原兵變」和「奉天之難」唐德宗不得不擴大用兵範圍,四處徵集軍隊對李希烈進行平叛,可是李希烈軍隊非常能打,反而將淮西副招討使哥舒曜圍困在河南襄城。唐德宗急忙命令精銳的涇原軍支援襄城。涇原軍是涇州和原州(今寧夏和甘肅)的軍隊,前往河南就必須路過關中。
  • 唐朝歷史上的貪財皇帝「唐德宗」:請把朕埋在錢眼裡,要錢不要命
    簡單介紹一下唐德宗李适,生於公元742年,是唐玄宗的曾孫,也經歷了那場改變大唐王朝命運的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公元763年),也許是少時顛沛流離的經歷影響了他,在繼位之初,他也希望可以成為一個明君,改變大唐王朝的頹勢,不可否認他在繼位初也確實有過一番作為(比如打壓宦官勢力等),但是他也有一個極為明顯的毛病:貪財。
  • 朱泚,一位精緻利己主義者,受兩代帝王恩寵卻險些成為大唐掘墓人
    而唐朝藩鎮問題的嚴峻,在安史之亂後,唐德宗時期達到了一個高潮,本來是唐德宗想要解決河北三鎮問題,但沒想到直接導致了河北和中原之地的混戰,對唐德宗打擊最大的就是涇原兵變了,唐德宗倉皇逃離長安,差點走上唐玄宗的老路。
  • 曾經讓唐德宗頭疼的涇原鎮 劉昌臨危受命後 又是如何鎮守十五年的
    作為一個西北邊境藩鎮,涇原節度使在設置以後看來並不安定,這與當時唐朝的邊境局勢以及國內藩鎮割據不無關係。尤其是在意圖削藩的唐德宗時期,國內藩鎮動亂再起,先是東邊的四鎮之亂發難,再有淮西李希烈叛亂,讓忙於平叛的唐德宗是焦頭爛額。但屋漏偏逢連陰雨,本來領命前去平叛的涇原鎮兵馬將了唐德宗一軍,行軍途中爆發了涇原之變。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引發了奉天之難,嚇得唐德宗棄都而逃。
  • 唐朝有一宰相,家徒四壁,皇帝到他家拜訪:你還是多貪汙一些吧!
    但歷史上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堅守住了道德底線,贏得了後世的愛戴,比如說著名的包拯包青天,他就是清廉公正的代表,還有這位大唐第一清官,窮的連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 和尚、尼姑、市民與禁衛軍聯合造反,唐朝皇帝唐德宗能否倖免?
    那麼,這個計劃究竟能否實現,唐德宗君臣又是否遭遇不測了呢?真相大白唐德宗無疑是幸運的。十月六日,負責叛亂計劃關鍵環節的魏修和李傪便秘密入宮,向唐德宗舉報了這一陰謀。唐德宗震驚之下,連忙派心腹宦官王希遷等人抓捕反賊,一場變亂就此消弭於無形。經過審訊,唐德宗才了解到這夥亡命徒的底細。
  • 何家村遺寶:大唐第一金碗鴛鴦蓮瓣紋金碗
    原標題:鴛鴦蓮瓣紋金碗:誰能載酒開金盞?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鴛鴦蓮瓣紋金碗,被譽為「大唐第一金碗」。這對璀璨奪目的金碗,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卷,中西方文化技藝的交流融合躍然其上。今天,就讓我們透過鴛鴦蓮瓣紋金碗 , 去感受盛世大唐的傳奇。
  • 唐朝最「鐵血」部隊:孤守邊疆42年,城破之日士兵皆已白髮蒼蒼
    ▲大唐安西都護府地圖 02 吐蕃相繼攻陷河西之後,開始不斷向大唐朝廷發動政治攻勢,要求與大唐重新劃分邊界,試圖不戰而取安西都護府。
  • 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
    到了怛邏斯之戰前的唐玄宗時期,大唐帝國達到鼎盛巔峰,成為西起鹹海、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東達朝鮮半島的大帝國。  儘管在怛邏斯之戰中敗北,但大唐的元氣並未受損。  西域:最後的大唐孤軍  但一場來自大唐帝國的內亂,卻將改寫此後西域和中亞地區的歷史。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為平定叛亂,僅鎮守西域南境的安西都護府,就有15000精兵被抽調返回內地鎮壓叛亂;鎮守天山以北的西域北境的北庭都護府,以及鎮守隴右、河西走廊地區的大唐精兵,也紛紛被抽調返回內地平叛。
  • 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做了什麼,才讓唐朝走下坡
    唐統一後,大唐周圍的小國都紛紛向大唐表示友好,向大唐王朝進貢,周圍小國也紛紛派出一些使者入唐學習先進的知識文化,可見大唐當時國力之強盛,那又是為何讓剛剛經歷被後人評價為「開元盛世」時期的大唐,在短短二幾十年時間,讓一個強盛了幾代人的大唐王朝倒下,再也站不起來?
  • 唐朝是個開放的朝代,有許多的外國人在中國當官,你知道有哪幾個
    因"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長留大唐。 後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任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阿倍仲麻呂在唐五十四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厚遇,官至客卿,榮達公爵。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傷元氣容易那又如何補元氣呢
    大家知道容易傷元氣,如何補元氣呢?朋友們經常聽說:受傷了或生小孩都大傷元氣,但是怎麼補元氣呢?今天和朋友們分析一下,不花錢補元氣。功效:補元氣,強身健體,遠離疾病侵襲。
  • 詩鬼李賀:用132字寫活「升級版呂布」,用120字寫死「黑暗大唐」
    李賀身歷德宗、穆宗、憲宗三朝,當時唐朝國勢已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初平,地方藩鎮雄州踞地、內廷宦官專擅弄權,更有異族吐蕃、回鶻及南詔交相侵擾,憂患連年,朝綱動蕩。李賀有許多諷喻時弊、揭露民隱的作品,正是因為他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除了後世史家大書特書的,中晚唐各位帝王將相們的彪炳功績外,下面三個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卻也是大唐「命硬」的重要原因,甚至比起流光溢彩的「唐朝英雄」們來,這幾個因素,更有著超越歷史的思考意義。因素一、通海夷道一場安史之亂,唐朝遭受的一大重創,就是被「斷血」。作為絲綢之路主幹道的河西走廊與安西要地,幾乎全落入了趁火打劫的吐蕃之手。
  • 古代中日爆發過兩次大戰,第一次日本安分900年,第二次元氣大傷
    第一次大概在唐朝初年,唐高宗李治建唐後,秉承了隋朝的遺志,想要平定東北部的高句麗部族。雖然每次出兵都獲得了勝利,但仍無法徹底統一歸化高句麗。反倒使得高句麗和附近的百濟和靺鞨結成了同盟,3個部族結成同盟後,對當地的唐朝藩屬國新羅發起了瘋狂報復。
  • 大唐兵變馬嵬驛
    兵變!準確地說,這是一場禁軍的譁變!距今1200多年前的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農曆),午後,「刀槍劍戟嚴相逼」下的楊玉環梨花帶雨,千般無奈萬般愁怨地走向驛外佛堂。此驛名為馬嵬驛,此地名為馬嵬坡,史稱此變為「馬嵬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