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的今天,手塚治虫的功勞有多大?-虎嗅網

2020-12-08 虎嗅APP


不僅可以像超人一樣舉著拳頭御空飛行,還擁有七種超能力,比如眼睛能當探照燈,甚至還能流出眼淚......


1980年版《鐵臂阿童木》海報


文字一出,不假思索,阿童木那深入人心的形象立刻浮現在腦海中。


1980年《鐵臂阿童木》作為首部引進國內的日本動畫,很快紅遍大江南北,引發了日本動漫開始風靡中國的巨大浪潮。它所講述的具有堅強機器內核的少年對抗邪惡機器人,保護人類的故事伴隨無數觀眾度過了童年與少年時光。


此外,作品所展現的人形機器人元素,也給後來《機動戰士高達》《機器貓》那些同類型動漫提供了靈感,關於「機器人人性」的主題探討,也早於很多人工智慧題材科幻片。


這部劃時代動畫的背後人物,便是被稱之為日本漫畫之父的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漫畫人物


儘管60歲便辭世,可手冢依舊完成了好幾個人一生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一共繪製了600部漫畫,篇幅長達創記錄的15萬頁之多,從輕鬆娛樂的兒童讀物到適合所有年齡階層的敘事故事類型應有盡有。不僅高產,而且優質,享譽海內外。


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日本有手塚治虫,才有日本漫畫的今天。


這句話並不誇張:


日本首部TV動畫《鐵臂阿童木》,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畫《緞帶騎士》,發明「動態漫畫」、用漫畫重構名著,將「間離效果」應用於漫畫......


時至今日,手塚治虫的創新理念與矚目成就,一直推動著日本動畫業與漫畫業的蓬勃發展。這兩種藝術形式如今的龐大規模與多姿多彩,正是建立在手塚治虫的推波助瀾之上的。


探究這位大師如何走入漫畫行業,以及他所引領的日本漫畫變革,正是鵬鵬今天想要分享給大家的。


走上漫畫家之路


我們看手塚治虫的漫畫,總是能折服於他那力透紙背的畫工、連續生動的情節、以及鞭辟入裡的內涵,而這一切首先就離不開家庭環境的薰陶以及自小的興趣培養。


手塚治虫工作照


手冢生在一個非常自由和現代的家庭,父親在成家之前一位資深漫畫迷,手冢出生後,就常給手冢買各類日本以及國外漫畫,讓他總能陶醉其中。手冢的母親也會讀漫畫給小手冢聽,一直持續到他可以看懂漫畫,可以畫漫畫以後。母親還時常帶手冢去當地只有女性成員的戲劇團,順理成章的培養了手冢後來從事業餘戲劇創造的樂趣。


老手冢還是一名電影愛好者,一家人一邊頻繁出入電影院,一邊在家裡一遍又一遍觀摩老手冢自己製作的8釐米影片,還有迪士尼動畫、卓別林的喜劇片、英國恐怖片等等。


漫畫與戲劇總是讓手冢充滿激情,而電影又促成了手冢卓越的敘事能力。


戰前,手冢受到了良好的氛圍薰陶,但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更先進的歐美電影作品。戰爭期間,美國與歐美那些侵略主義的影片在日本遭到禁止,手冢更無從機會。


即便如此,手冢在將夢想擱置一邊的同時,還不忘練習繪畫,並私自畫下了3000頁之多。在一部自傳式的漫畫中,他刻畫過這樣的場景:一位17歲的少年興奮地喊道「我沒死」「我還活著」「我要畫漫畫!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止我了。」可想而知,手冢對漫畫的熱愛程度。


到了戰後,手冢的願望實現了,日本眾多的電影製片廠重振旗鼓,越來越來的國外影片湧入日本。


在前電視時代,看電影雖然是一種廉價的娛樂方式,但不妨礙它成了一種全民時尚。於是,在手冢還是一名醫學院學生時,終於在看到一部還未上映的美國影片之後,他發出了「為什麼美國與日本電影差距如此之大?我要怎樣做,才能創作出天馬行空的故事?讓人哭、讓人笑.......」的驚呼。


正是這種想像馳騁激活了手冢改變日本連環漫畫的基因,但光有夢想,會講一個故事還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做到有深度,讓作品有生命感,就逃不開手冢親歷戰亂時代的影響了。


手冢曾親眼目睹了日本戰爭機器的宣傳以及二戰的死亡與毀滅。並在十幾歲時就經歷了大阪遭受空襲後的可怕餘波。在《我的漫畫人生》一書中,他曾坦言這段遭遇使他很難忘記,這也是我們在手冢作品中看到和平與珍視生命的理念的原因。


除了沸騰的激情,還有著堅定的信念,驅使著手冢成為偉大的漫畫家,他認定動漫與漫畫必將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並為此付出足夠的努力。


他帶領漫畫經歷多種流派,題材亦是多種多樣,更重要的是,他的漫畫主題深刻而有哲思,身份、認知、生存與死亡,都是他極力想表達的,這些縈繞人類數百年的困擾,在他的故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發明「動態漫畫」的第一人


在手塚治虫眾多的創新理念中,「動態漫畫」技術的發明,可以說在日本是前無古人的。


在手冢之前,日本漫畫家的繪畫手法基本是,畫出完整人物,並把人物放在完整的視覺距離上,就好像在用一臺靜態攝像機在給他們拍電影,呆板,缺乏生靈活現的感覺。


受西方文化影響深刻的手冢,決定變革這一形式,他想要注入漫畫的,正是好萊塢的動態與情感。


首次呈現動態漫畫效果的《新寶島》


在作品《新寶島》中,手冢首次嘗試了動態漫畫效果,他不斷切換一格畫到另一格畫的視角,模仿攝像機的移動,讓畫面產生持續的動感,以此推動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的發展。有時候鏡頭放大,人物幾乎要跳出畫面,有時候鏡頭拉遠,形成非常震撼的全景效果。


運動效果線、速度畸變、狀聲字與汗珠粒粒——漫畫象徵符號中應有盡有的元素都被用來強化讀者的感受。手冢甚至把寬大的、電影屏幕式的圖框在頁面堆疊成垂直的欄目,使連環漫畫看上去像是一段電影膠捲。


最終,他創造了平面漫畫與動態元素相結合的全新漫畫形式,並使之逐漸成為漫畫的基本表現技法。


如果要給這種技法一個定義,那便是漫畫中的人物或事物可以做出簡單的動作,如向前走路、電梯門拉開,讓鏡頭產生推拉搖移,甚至是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亦或是加入旁白、對話和背景音樂等輔助效果。毋庸置疑,這些效果大大的加強了故事的表現力與渲染力。


可以說,沒有「動態漫畫」技術的出現,漫畫電影版的質感就無從談起,我們要想看到富堅義博、井上雄彥等大師那些讓人如痴如幻的漫畫效果,也要晚上不少年了。


告誡人們不要過度沉溺虛構


在手塚治虫眾多的代表作中,有一部漫畫取得的成績並不算鶴立雞群,但它的批判價值卻是獨樹一幟的。這便是手冢在1949年完成的《大都會》。


很難想像,之前並未看過弗裡茨·朗導演的黑白影片《大都會》的手冢,僅僅憑藉標題與電影海報就激發出靈感,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獨特的重寫版本。


《大都會》海報


在手冢的重寫版《大都會》中,虛構了一個人與機器人共存的社會,因為機器人導致人類失業,從而受到歧視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在強烈諷刺極端社會工業心態的同時,通過人性與機器的矛盾,展現了人性的美麗光輝。


這樣現在看來不算新鮮的題材,再考慮其所誕生的年代,手冢對科技過度發展後的前瞻性分析絕對是讓人稱服的。


在2001上映的電影版《阿童木》中,電影還將大都會設置成了一座依靠科技浮在空中的伊甸園,與之相對的是遭受汙染的地面世界。兩個世界的對比,最終必然會切換到關於拯救與如何拯救的話題探討上。


我們總會看到,在對經典進行重寫的過程中,手冢如同科幻作家一般通過未來對現實問題進行痛斥,從而對現在的人類進行預警。在《罪與罰》《浮士德》等經典作品的再創造中就可以看到更多他對這類嚴肅、悲觀主題的刻畫。


值得一提的是,手冢為了不讓讀者過分地沉溺於他的作品,他還會在他創造的可愛的風格漫畫中,有意識地穿插一些笑話、調侃,甚至他自己也會站出來與讀者對話。


手冢這樣做既避免了過於沉重的漫畫帶給讀者的衝擊,同時告訴大家無論故事多麼讓人沉醉,但它終究是虛構的。


這種手法類似於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同是來自戰敗國的布萊希特也用類似的手法告訴大家,不要過度的沉迷於故事中,重要的是做到自我思考。


因為手冢的原因,這種間離效果出現在了大量漫畫家的創作中,成為日本漫畫獨特的風格。


正是基於「讓觀眾對所描繪的事件,有一個分析和批判該事件的立場」,間離效果充分調動了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自然而然地開始冷靜、理性的思考,從而達到徹底破壞舞臺上的生活幻覺的目的,突出戲劇的假定性。


給人以一定教育意義,又不讓人過度沉溺其中,毋庸置疑手冢又讓漫畫上了一個新高度。


做自己筆下人物的導演


我們時常在迪士尼動畫中看到這種效果,可愛的米老鼠總是穿梭到世界各地,身兼各種職業、身份去冒險。


如果一個角色的演繹風格與人物性格已經為觀眾所熟知,我們又何須將每個故事都從來開始呢?


《海底超特急》中另類性格的阿童木


手冢完美吸收了起源於美國漫畫的這種理念,並將它推動到極致。可以這麼說,手冢將自己看做自己漫畫作品的一個導演。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公共場合,他總是戴著他那頂法式風格,顯示導演身份的貝雷帽。在他的動漫作品中,他操縱著一個「明星制」,他從他的紙上演員儲存庫中選擇合適的「紙上演員」,就好像他們正扮演的角色一樣。


這樣做的結果是,手冢將讀者與人物做到了一種特殊連接,讀者也樂於看見自己喜歡的人物時而回歸初始,時而又「性格大變」。


正是讀者對這些人物足夠熟悉,手冢可以重新設計這些人物的性格、著裝、處事風格,巨大反差化的「出演」,更加受到讀者的喜愛。


除此之外,手冢還會對他的人物做訪談,做手帳,仿佛這些他筆下的人物真的如真實的演員一般。


或許從一開始手冢就是將漫畫這件事當成電影來看待的。


集動畫與漫畫大師稱號於一身


因為對電影的著迷,手冢不滿足於漫畫人物僅僅停留於紙上與想像中,他還極力想拍攝屬於自己的動畫作品。


手冢坦言,如果漫畫是他的新娘,那麼動畫就是他的情人。


傾其所有之下,1961年,手冢成立了自己的動畫公司:蟲製作公司,而這第一部作品也是備受歡迎的《阿童木》,他將這部漫畫製作成TV動畫,並在1963年元旦首播,而彩色版的《森林大帝》在1965年首播。後者還曾和《白獅辛巴》一起被賣到國外。


手塚治虫最出色的長篇動漫之一《海底超特急》


手冢動畫作品在日本國內以及國際的大獲成功,建立了漫畫與動畫的共生關係,並使得它們成為各種行業中的中堅力量。


儘管收穫了數不勝數的讚賞與嘉獎,但非商業的製作帶來的收益卻是入不敷出,手冢的製作公司多次瀕臨倒閉,但他從不氣餒,他重新在動畫業崛起。


在製作動畫這件吃力卻令人愉快的事情上,手冢總共製作了17部動畫,包括第一部成人動畫《一千零一夜》,還有預算極高的《火之鳥2772》。可惜的是手冢因為胃癌過早離世,我們再也無法得見《火之鳥》的最終結局。


對很多人來說,成為漫畫大師已經足夠令人仰慕,唯有手冢集漫畫與動畫大師與一身,這種成就,絕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


後記:


2019年,時隔30年,手冢連載於1967年,並於1969年完成的漫畫《多羅羅》二次被改編成動畫問世。


《多羅羅》劇照


作品講述了一個被父親獻祭於惡魔的少年,被奪取了全身48個器官後,努力擊殺妖怪找回軀體的故事。並著重刻畫了少年如何在寂寥與社會殘酷之中,還能找回自我的主題。最終豆瓣8.6分的成績,B站獨播的火爆,再次印證了好的作品,是經得起歲月的洗禮,即便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後,依舊具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這就是手冢作品一貫的魅力所在,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為兩個特點。


其一是有故事可講。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個故事,像一棵樹,需要有強壯的根,支撐其發展,如果根基薄弱,那麼再繁華的細節也支撐不了故事的發展。」


其二,故事的中心必須引發思考。諸如他總喜歡質疑人類的愚蠢,經歷過日本充滿仇恨的日本軍國主義時代,手冢寄望通過漫畫這種媒介,可以警示人們偏見與不珍惜的後果,提醒人們無限制發展科技的危險。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偉大的故事主題下,以及創新理念的推動下,手冢證明了漫畫是一種國際語言,它不僅可以跨越種族與國籍,它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而手冢的作品就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漫畫猶如空氣。」手冢的夢想成功照進了現實。


相關焦點

  • 日本漫畫的今天,手塚治虫的功勞有多大?
    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日本有手塚治虫,才有日本漫畫的今天。這句話並不誇張:日本首部TV動畫《鐵臂阿童木》,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畫《緞帶騎士》,發明「動態漫畫」、用漫畫重構名著,首次將「間離效果」應用於漫畫......
  • 日本漫畫的今天,手塚治虫的功勞有多大?
    這部劃時代動畫的背後人物,便是被稱之為日本漫畫之父的手塚治虫。手塚治虫漫畫人物儘管60歲便辭世,可手冢依舊完成了好幾個人一生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一共繪製了600部漫畫,篇幅長達創記錄的15萬頁之多,類型從輕鬆娛樂的兒童讀物到適合所有年齡階層的敘事故事類型應有盡有。不僅高產,而且優質,享譽海內外。
  • 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1926年11月3日出生於大阪豐中市兵庫縣寶冢的手冢,因為特別喜歡畫蟲子,將本名手冢治改成了手塚治虫。小學三年級,手塚治虫以《在演猿飛佐助的電影院裡》的漫畫,一鳴驚人,在畫展上被授予一等獎。在他上中學的時候,日本正發動侵華戰爭。
  • 漫畫之神——日本卡通漫畫大師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192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豐能郡豐中町。他的本名叫手冢治,1939年,他在自原來名字的後面加了一個「蟲」字,自此改名手家治蟲。少年時代的一手冢一個愛好收集昆蟲標本和漫畫的孩子。成年後的他曾以醫學博士的學歷開始了第一個職業——醫生。
  • 手塚治虫為什麼被稱為日本的漫畫巨匠?
    可以說,日本漫畫與手塚治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近熱播的動畫《多羅羅》改編自1967年的手塚治虫同名漫畫《多羅羅》,荒木飛呂彥曾經在漫畫中模仿《多羅羅》的情節向手冢致敬,浦澤直樹的漫畫《冥王PLUTO》是對《鐵臂阿童木》一個篇章的改編,現代日本漫畫屆的助手制度更是手塚治虫制定的。為什麼手塚治虫受到幾乎所有日本漫畫家的尊敬?手塚治虫又到底為什麼在作品中極力反對戰爭呢?
  • 在漫畫王國日本,手塚治虫憑什麼被封為漫畫之神?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日本漫畫界最重要的一個極其人物,手塚治虫。此前的日本漫畫要麼是諷刺性的社會漫畫,要麼就是畫面割裂的四格漫畫或連環畫,而在《新寶島》的創作中,手塚治虫將電影鏡頭效果和電影繪圖技術用在漫畫創作中,將漫畫畫面以連續性分鏡進行連結,這種手法至今依然是日本漫畫創作的構建創作標準。其次,手塚治虫還通過自己的作品改變了大眾對漫畫的認知。在那個年代,日本還不是一個人人都讀漫畫的時代,甚至對漫畫還有很多偏見。
  • 手塚治虫_手塚治虫新聞_3DM新聞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復活!東芝公布最新AI技術還原大師新作漫畫 手塚治虫是人才輩出的日本漫畫界公認的No.1漫畫之神,雖然如今已經去世多年,不過其漫畫作品依然在流傳,而東芝Memory近日公布了最新AI技術《TEZUKA2020》,將真正模擬還原大師畫風,打造「新作漫畫」!
  • 日本漫畫之父 現代動畫開創者 手塚治虫
    11歲時,手冢治因為閱讀了平山修次郎的《原色千種昆蟲圖譜》,於是他迷上昆蟲採集,並有了手塚治虫的筆名。12歲,他進入了主要是培養後方勤務人員的陸軍中野學校,並將這段經歷畫成了漫畫。15歲時,手塚治虫觀看了《鐵扇公主》,在"萬氏兄弟"一期中有介紹過這部動畫,萬氏兄弟的作品對手塚治虫也是影響不小。1945年,17歲的手塚治虫進入大阪大學附屬醫學專科部開始學醫,更是獲得了醫學博士的學位,之後棄醫從畫很是有魄力。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30個關鍵詞(下篇)
    導語手塚治虫似乎永遠不知疲倦,他生前幾乎每周都會有漫畫新作和讀者見面。他磅礴的漫畫作品中,哪一部是評價最高的?他和中國動畫界又有什麼故事?為什麼我們能看到孫悟空和阿童木握手的漫畫?他有哪些未完成的作品?這裡我們一一來解答。關鍵詞16:《火之鳥》《火之鳥》是手塚治虫漫畫作品中的明珠,一個輝煌的頂點。
  • 手塚治虫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復活!東芝公布最新AI技術還原大師新作漫畫 手塚治虫是人才輩出的日本漫畫界公認的No.1漫畫之神,雖然如今已經去世多年,不過其漫畫作品依然在流傳,而東芝Memory近日公布了最新AI技術《TEZUKA2020》,將真正模擬還原大師畫風,打造「新作漫畫」!
  • 被稱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的漫畫生涯!
    他曾經多次向年輕的漫畫家建議:「不要只盯著漫畫看,要想畫出優秀的作品,必須開闊眼界,廣泛閱讀、觀影、看戲、聽音樂,認真體會、豐富閱歷,擁抱更大的世界」。這是手塚治虫的肺腑之言,更是他漫畫人生的真實寫照。他的漫畫從來都不是憑空誕生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手塚治虫巔峰之作背後的故事。
  • 手塚治虫漫畫獎公布提名作品,《鬼滅之刃》勝算有多大?
    日本有著各種的漫畫大獎,有官方舉辦的,也有動漫愛好者自發形成的,相對來說,日本動漫愛好者更為熟悉的有「這本漫畫真厲害!」大獎,以及拾部君接下來來說的這個重磅獎項——手塚治虫文化獎。手塚治虫文化獎,顧名思義,這個獎項設立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紀念日本漫畫大神手塚治虫的,然後,這個在1997年由朝日新聞社設立的日本漫畫大獎,還以比較嚴格的標準力求推動漫畫產業的發展。
  • 他一手奠定了日本漫畫如今的地位——「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1989年,手塚治虫與世長辭,《朝日新聞》刊登了這樣一篇輓詞:「日本有手塚治虫,而其他國家卻沒有。如果沒有手塚治虫博士,很難想像戰後日本漫畫能夠風行。」正是他一手奠定了日本漫畫如今的地位。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手塚治虫改變了日本漫畫,他用拍電影的方式來進行漫畫創作,使靜態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你說讀者能不喜歡嗎。
  • ...漫畫|東京|日本共同社|怪醫黑傑克|手塚治虫|日本|手冢真|paidon
    據日本共同社26日報導,本周三,據某項目贊助商介紹,模仿《鐵臂阿童木》漫畫作者手塚治虫的藝術風格、由人工智慧繪製並設計的新漫畫將於本周出版。據該項目的啟動者、內存晶片製造商Kioxia Holdings Corp.介紹,這款名為《Paidon》的漫畫將於本周四在漫畫周刊《Morning》上發行,它是由AI創作的,AI分析了手塚治虫的65部作品,包括《火之鳥》和《怪醫黑傑克》等經典作品。報導指出,通過對手塚治虫作品的分析,AI生成了人物設計和基本的故事線,然後由專業的創作者加入服裝、對話等元素來完成作品。
  • 日本動漫家手塚治虫顛覆觀念:漫畫無處不在
    手塚治虫讓漫畫「發聲」  那時的日本,新舊觀念和體制互相衝擊,集市上開始流行一種畫滿了故事的小人書,就是一格一格的圖加上文字。1947年,一個叫手塚治虫的青年在畫法上把小人書進行了改造,他使用了變焦、廣角、俯視等電影手法,這麼一來,卡通人物就不再是一個呆板的姿勢,變得生動起來。例如,把「啪」「咚」這樣的象聲詞「畫」進畫裡。
  • 日本漫畫驅逐運動中的手塚治虫
    當時年僅二十八歲, 卻已經以 "鐵臂阿童木" , "森林大帝"等作品站上日本漫畫界頂點的手塚治虫, 對於驅逐運動越來越極端的做法心中十分憤慨。 「這簡直就是把無辜的女性抓來, 按上魔女的帽子, 然後處以火刑的中古時代獵女巫運動! 將看不順眼的書拿來燒掉, 這跟希特勒的行為有什麼兩樣!
  • 今天手塚治虫90歲了,他憑什麼被稱為漫畫之神?就憑這700部漫畫
    今天是「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90歲誕辰。你不一定了解這位對日本動漫產業有著開天闢地影響的漫畫家、編劇、導演、製片人,但你一定看過他的作品,比如《鐵臂阿童木》《怪醫黑傑克》《火之鳥》《森林大帝》《悲傷的貝拉多娜》等等共計700部漫畫。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30個關鍵詞(上篇)
    手塚治虫的人生有太多故事可說,我們從30個關鍵詞來回顧這位漫畫大師的人生。關鍵詞01:蟲手塚治虫1928年生於日本大阪,他本名手冢治,姓手冢、名治。手塚治虫上中學之後,瘋狂迷戀上了研究昆蟲,他不僅僅把昆蟲製作成標本,還親手繪製了各種昆蟲的圖畫,天才就是非同凡響,用畫筆繪製的昆蟲都好似照片一般細緻,記者採訪他看到這些圖片,仍然要問確認這是畫出來。
  • 日本漫畫界的祖師「手塚治虫」,他的成就可不只限於創造了阿童木
    今天小編就來講一講阿童木的歷史,看看這個日本最早的機器人。漫畫家手塚治虫手塚治虫本來的名字就叫「手冢治」,因為特別喜歡獨角仙一類的昆蟲,所以在名字後面加上了一個「蟲」,並當作自己的筆名來使用。不清楚他的可能沒有感覺,但清楚他的必定知道,他在日本甚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影響力當然是指漫畫界了。除了創作《鐵臂阿童木》外,他的作品可以用高產來形容。
  • 日本漫畫界的祖師「手塚治虫」,他的成就可不只限於創造了阿童木
    今天小編就來講一講阿童木的歷史,看看這個日本最早的機器人。 漫畫家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本來的名字就叫「手冢治」,因為特別喜歡獨角仙一類的昆蟲,所以在名字後面加上了一個「蟲」,並當做自己的筆名來使用。手塚治虫的作品有很多,而且還不限於一個種類,兒童漫畫、少女漫畫、少年漫畫都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