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哥特風,首要提起的就是哥特風格建築,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法國的巴黎聖母院,這座在人類歷史上閃爍著耀眼光芒的宏偉建築。現今的哥特風就是一種獨特的、高聳的、帶有神秘氣息的藝術風格。它廣泛運用於建築、繪畫、音樂、服裝等領域,受到很多當代人的喜愛。
但追溯哥特風格的起源,一開始的哥特風並非是一種單純的藝術風格。而是夾雜了歷史的恩怨在其中,因此早期的「哥特風」其實是帶有負面含義的。
此後「哥特風」又被冠以不同的內涵,賦予宗教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時代的需求在變化,哥特風格慢慢演變成一種單獨的藝術風格。現在回望以前的「哥特風」作品,幾乎件件都是具有高價值的藝術精品,「哥特風」也與當代的創意相互融合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哥特風」源起
其實「哥特」一詞最開始指的是哥特人,也就是西歐日耳曼部族。這個部族也被稱為蠻族,所以代表他們的風格也被稱為是「哥特」,也就是野蠻的意思,其實是含有負面貶義的意味。至於為何如此,則與一段歷史恩怨相關。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日耳曼人的一支即哥特族人瓦解了羅馬帝國,一代帝國的輝煌就這樣被摧毀,所以義大利人對此始終心存芥蒂,所以便將這段時期的藝術風格稱為「哥特」。
在15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為了振興了古羅馬文化,但又要與哥特人這段時期有所區分,所以哥特就這樣成了一種藝術風格。
「哥特復興」
而後哥特風格慢慢傳至各地,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17世紀開始,英國的天主教逐漸被新教代替。教會自然少不了教堂,而為了鞏固新教的地位,所以在教堂的建築風格上便刻意與天主教的建築風格進行區分。18世紀中葉,哥特風格的建築成了新教的宗教建築樣式,用來代表新教的精神。所以「哥特復興」便逐漸成為一種風潮。
除了代表宗教精神,哥特風格在政治上也有所發展。18世紀,在英國大部分地區,哥特被賦予代表君主立憲的含義,所以哥特風格也受到推崇,逐漸取代了希臘風格。而後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建築藝術以及材料等都受到工業化的影響,哥特風格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但固定特點也被保留下來,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所以「哥特復興」後來也被稱為「新哥特建築樣式」。
從多個領域看哥特風格
哥特風格中最顯著的成就就是哥特建築,常被運用於教堂或者城堡建築樣式中。因為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具有崇高的地位,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所以教皇所待的地方就是威嚴的象徵,自然對於教堂的建築就尤為重視。
11世紀,哥特建築風格在法國起源,代表就是宗教建築巴黎聖母院。它的風格是高聳尖銳,筆直地向上,表現出一種神秘崇高之感。因為此時的基督教認為存在天國,上帝就住在天國裡。所以越接近天國的地方越能夠接近上帝,就可以獲得上帝的祝福。所以教堂的塔尖越高就越能觸碰到天國,因此哥特建築風格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高聳的塔尖。
而越高就容易不穩定,所以為了支撐這樣的建築,就出現了飛扶牆,也就是利用外力的支撐,使得教堂能有一個著力點。除此之外教堂內部也是裝飾華美,最為知名的就是彩色玻璃花窗,繪有《聖經》故事等。所以哥德式建築不僅外觀看上去華美威嚴,內部的裝飾也是十分精緻。同時採用骨架券,使拱頂更高,光線也更加充足,也逐漸在歐洲建築中奠定位置,影響歐洲的建築式樣。在宗教因素的影響之下,哥德式風格也隨之發展。時代的淘洗之下,一些負面色彩已經褪去,只留下它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價值在閃耀著光芒。
除了應用於建築中,哥特風格還運用到西方的通俗文學之中,以黑夜、古堡等為特色,描述的都是黑暗悽冷的環境。18世紀末,哥特風格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小說題材。在這類題材中最經典的形象就是吸血鬼,《奧特朗圖堡》被認為是哥特風格的文學作品的開端。尤其是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哥特風格的作品備受歡迎。因為這種風格並不是從正面去描述,直接輸出觀點。而是通過描繪社會以及人性的背面,以此來激發人們反思。
這種作品不是一味說教,而是催人反思,所以很多作家也對這樣的作品風格情有獨鍾,也開始投入其創作中,也因此留下了不少經典的哥特作品,這些作品蘊含的藝術價值也逐漸被挖掘出來,使得哥特風格從陰暗的環境中走出來,形成一種獨特的作品風格。
當然音樂領域也少不了哥特風格。哥特風格的音樂在早期的時候、往往是指帶有厭世以及憂鬱曲調的音樂。它突破傳統,講究變化與不和諧的獨特,往往表達的是人的悲傷、空虛以及壓抑。這種怪誕的表現方式其實關注人性,將人人常常避諱的暗面用新的方式進行宣洩,是對心靈的探求。
運用到字體上的哥特風格其實和建築也是相似的,最突出的就是瘦削。字體一般都是細長的、黑白分明但又華麗,通常出現在英文、俄文等拉丁文體系當中。
除了典型的哥特建築之外,另一典型就是哥特風格的服裝。這種服裝依然是保留哥特風格細長瘦削的特點。蒼白的膚色搭配深色的服裝顏色,高聳的冠帽以及尖頭的鞋子,這些都是常見的哥特風格的服裝元素。同時還會配以十字架等宗教飾物。
同樣還有受哥特音樂和哥特文學影響很深的哥特風格電影,在色彩、光影以及道具的使用上都展示著一種不同尋常的且有創新意義以及具有內涵的深層次的表達。它起源於1921年,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開創了它的輝煌時期,一如《剪刀手愛德華》以及《教父》這樣的代表等等都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都是裡程碑式的傑作,並且對此後電影以及文學等的發展提供了借鑑的典範。其實這背後就是哥特風格的影響,也就是哥特風格藝術價值的新的表達。
總的來說,哥特藝術講究的是一種具有誇張、奇特、輕盈和複雜等特點的風格藝術。在時代發展中關於「野蠻」的含義已經慢慢被剔除,摘去了有色眼鏡,看到的就是其獨特的價值。這些價值也被藝術家們用於新的表達,從建築到服裝甚至再到現今的哥德式作品,都能從中領悟到哥特風格的獨特魅力。而建築以及電影等都是承載一種風格或思想的物質表現,或許從表面上看,哥特分僅僅是一種風格。但是放到時代的背景之下,我們現今再回過頭去看這些作品,一座建築或者一本小說,其實往往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歷史浪潮中的蛻變
從最開始的指代族群,逐步衍生成帶有蔑視意味的藝術風格,此後又被借用到政治和宗教中,成為象徵工具。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哥特風格就開始逐漸發生變化,審美標準也逐漸在圍繞著這些因素進行貼合。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哥特風格裡的政治、宗教等因素已經漸漸被模糊化了,哥特風格成為一種真正的藝術風格站在了時代的臺面之上。
哥特風格的作品其實是頗具藝術價值的。當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建築,哥德式建築是歐洲建築其中的典型也是代表作之一,也對後世的藝術表現產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哥特風格給人的第一影響就是黑暗壓抑,但其實哥特風格蘊含著很多獨有的表達需要去挖掘,它的的視角其實十分廣闊的。因為哥特風格的作品之中往往從暗面來反映這個世界,從人的內心深處去窺探人的靈魂,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角度。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撕開它的黑色表面去探尋其深層次的內涵。
現今的哥特風格也越來越受現代人的喜愛,尤其是年輕人。因為哥特風格的獨特性符合現代人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哥特風格也不再摻雜其多餘的成分,它已經完全洗淨了負面的含義,而是成為一種積極的風格代表。在時代的浪潮之中,哥特風格並沒有因此而消逝,反而褪去了它所帶有的負面色彩,重新成為人們正視的有價值的藝術風格。哥特風格作為一種具有高價值的藝術風格影響著現代設計創意,並且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現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哥特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