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的恐慌正在全球蔓延,同步帶動的還有各種假新聞,包括可以治病偏方的假新聞,還有種種關於疫情的傳聞。這些現象暴露的是現代人的焦慮以及缺乏安全感。

瘟疫威脅考驗信仰
英國廣播公司BBC有一則特別的新聞,最近再度廣傳。那是在十七世紀黑死病再度流行期間,英國發生的感人歷史。位在曼徹斯特東南方的小村落亞姆村(Eyam),為了防止疫情往北邊蔓延,於是在牧師威廉·蒙佩森(William Mompesson)的領導下,決定自我隔離,包括沒有染病跡象的人都不踏出村子一步,最後344個村民中死亡267個。那個墓園直到今日,依然安詳躺臥原地見證歷史。對基督徒來說,死亡的威脅確實在考驗信仰。約翰·衛斯理在一艘遭遇暴風的船上,目睹一群基督徒唱詩,面對暴風毫無懼色。這個經驗使他重新思考自己的信仰,後來帶來英國的屬靈復興。聖經很清楚的把刀劍(戰爭)、饑荒(糧食危機)與瘟疫(傳染病)列為末日的殺手,並且表明將這些事預先告訴我們,是為了讓我們「不害怕」。基督徒雖然不能免於害怕,卻有聖經的原則引導我們面對害怕。首先便是劃出害怕的底線——死就死吧!這是皇后以斯帖的名言。

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重症監護室醫護人員在工作間隙為自己鼓勁打氣
散播平安而非恐懼
耶穌也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強調這一點不是鼓吹讀者成為敢死隊,而是只有想通了這一點,我們才有辦法冷靜面對各種突發狀況,並且分辨消息真假。雅各書更告訴我們:「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原來生命氣息都是主所賜,我們能平安度日都是神的恩典。我們對疫情需要高度戒備,但目前至少還不用擔心死亡威脅,所以教會決定暫停聚會,信徒只要全力配合,並減少在公共場所的出入,不需要隨著恐慌起舞。如果有人決定儘量不出門減少感染機率,也無需被視為一種膽小,因為每個人面對不確定狀況都會有自己的方式,我們要學會彼此尊重。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絕對不會是世上最後一個傳染病,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與這種情況相處。包括要不要出門上班上課,所有的決定都必須在民眾「不恐慌」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評估。一旦有恐慌情緒,接下來就會發生對立與混亂,那種肅殺氛圍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可怕。別忘了,我們搶購過的不只是口罩,還有各種生活用品。網絡的快速傳遞是一把兩刃劍,所有的信息不論真假,都會瞬間擴散,就像這次疫情散播的不只是病毒還有恐懼。雖然不出門,感染病毒的機率就很低;但若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感染「恐懼」的機率還是很高。
為世人在危機中學功課禱告

基督徒一見面就說「平安」,這兩個字原來不會出現在太平盛世,而是出現在一團混亂中。當年門徒擔心被追捕、身陷緊閉房屋中,耶穌出現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願你們平安」。這種平安不是精神上的鴉片麻藥,而是神在掌權的實質宣告。門徒領受了這個平安之後,就把平安的福音帶給全世界,直到今日。所以,基督徒理當積極理性面對一切的突發狀況。我們當然不能粉飾太平,淡化危機,但也不用散播恐懼,惶惶終日,更要避免落入仇恨與許多負面的情緒中。讓我們一起為武漢百姓禱告,為疫情前線最辛苦焦慮的醫護人員禱告,為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因應決策禱告;也為自己與家人平安禱告,為所有的人在這個危機中都學到功課禱告。平安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非常珍貴的。聖經說,魔鬼像吼叫的獅子,遍地尋找「可吞吃」的人。意思就是「危機永遠都在,但我們不要成為被危機打倒的人」。在患難中彼此相愛,是亙古不變的原則。
願大家平安!(轉自全球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