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甘露
1938年10月30日晚上8點,美國格羅弗斯米爾鎮的一位76歲的老頭威廉,正坐在家裡睡眼惺忪地聽著廣播。突然,一則「突發新聞」驚呆了他——「天上一道綠光飛來,巨大的石頭砸向農田。圓盤式腦袋的不明生物閃著銀光噴火,農田瞬間變成了火海。」嚇壞了的威廉從柜子裡拿出了獵槍,走向了穀場。
這個夜晚,美國有175萬人奪門而逃,有開車的、坐火車的、還有嘗試翻越國境的……
這是廣播劇《世界大戰》製造的恐慌,在美國廣播史上臭名昭著。最終,因為引起公憤,哥倫比亞公司被迫關閉了廣播站,燒毀了《世界大戰》廣播劇臺本。
70多年過去,類似這樣的荒誕劇再也沒有上演,如今的觀眾早就被各種視覺、音效滋養得百毒不侵,不論是3D、4D還是120幀的沉浸式電影,他們都分得清現實和娛樂的界限。
鬧劇雖然沒有上演,但《流感》《血疫》這樣的影視劇,通過 「妖魔化」病毒和瘟疫的誕生和傳播,依然在製造著心理恐慌。
《雙螺旋 》:
唱響病毒陰謀論
2014年,一部號稱「史上最強科幻片」的美劇,披著生化的外衣而來。《雙螺旋》剛剛上映時,在IMBD(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評分很高,博得驚人的口碑。在今天看來,這部美劇其實很老套:位於北極的某生物研究基地爆發神秘病毒,三人感染、兩人死亡。為了防止其他一百多名各國科學家遇險,美國疾病防疫控制中心在軍方的要求下,派出幾名疾控精英飛往北極調查。調查發現,神秘病毒是某商業組織研發的「產品」。
雙螺旋海報
《雙螺旋》這部美劇在給觀眾普及CDC、P4實驗室等病毒方面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唱響了病毒「陰謀論」——實力雄厚的財團為了賺更多的錢或者秘密服務於政府,研發高致命病毒作為武器,或者作為賺錢工具。這樣的「套路」迎合了不少觀眾的口味,也回答了科學家都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病毒從哪兒而來。
此後,包括《鐵線蟲入侵》等韓國電影都順延這樣的編劇思路,「妖魔化」了病毒的來源,簡單地解釋其為利益驅動下的產品,而人們成了犧牲者。這種電影編劇想像出來的「陰謀論」,從誕生之初就受到觀眾、網友追捧,但很少有電影會詳細解讀病毒複雜而嚴謹的追溯源頭、查找「0號病人」的艱辛、分離毒株的一次次科學試驗。
其實,對於一次病毒疫情的起源,從古至今,人們都愛用 「陰謀論」加以解釋。1347年,黑死病橫掃歐洲,後人(包括不少歷史學家)都喜歡春秋一筆——是進攻歐洲的韃靼人將因鼠疫而死的屍體扔進了歐洲的城市。那第一個患上鼠疫的韃靼人又是誰?其實沒有人可以回答。
雙螺旋劇照
多年以後,不少人依然相信,美洲大陸爆發的天花,是因為西班牙船長皮薩羅將一塊天花病人用過的毛毯子,獻給了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隨後,100多名西班牙人在天花、霍亂等瘟疫的助力下,消滅了美洲大陸95%的土著人口。
如今,在類似影視劇的演繹和渲染下,「陰謀論」成為了神秘病毒「最合理的解釋」。其實,這些樣的「大開腦洞」,其實不過是科學不發達年代的歷史學家的猜想,也是現代影視劇編劇騙取流量和關注而玩弄的老梗。
《血疫》:
誇張的偽紀錄片
一張實木餐桌上鋪著高雅的餐布,透明水晶杯盛了半杯威士忌,餐盤裡一道考究的水果前菜。然而詭異的是,沒有一個用餐的人,只有一隻黑烏鴉……這是美國HBO電視網2019年的高分美劇《血疫》的開篇場景。這部美劇在播出之初評分不算很高,但在過去的這個春節,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它紅了一把。
血疫海報
《血疫》以雙線敘事的方式講述伊波拉病毒疫情的爆發:一條線是講老一代科學家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過程,另一條線講1989年美國華盛頓郊區發現本土第一例伊波拉病毒。這部美劇比《雙螺旋》少了許多邏輯漏洞,編劇還借鑑《血疫:伊波拉的故事》這本非虛構小說,營造了一種「偽紀錄片」的氛圍——沒有誇張的故事情節,沒有驚悚的瘟疫描述,力求平鋪直敘地講故事。不過,總體平穩的背後其實誇大了病情——開頭那段馬爾堡病人發病的特寫讓人不寒而慄。此外,整個劇情中,研究者在P4實驗室中的小心翼翼,包括滅殺病毒猴子的如臨大敵,暗示著病毒的極度可怕。
的確,伊波拉病毒被譽為「生命擦黑板」,也是上世紀發現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但《血疫》劇情中宣揚的「伊波拉病毒會在空氣中人傳人」,其實至今沒有科學證明。
血疫劇照
事實上,雖然伊波拉病毒有高致命性、高擴散性,是困擾西非地區的嚴重瘟疫,但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2014年不斷升級的伊波拉疫苗,在當年6月已經進入臨床試驗。2015年的《柳葉刀》報告顯示,經過12期人體測試顯示,這一疫苗100%有效。
2018年春天,伊波拉病毒又一次在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時,該國同意使用該疫苗。在宣布疫情爆發8天後,剛果民主共和國開始接種疫苗,超過26萬人接種了疫苗。2019年11月11日,該疫苗獲得了歐盟委員會的批准,這是疫苗首次獲得監管機構的許可。12月21日,FDA在美國批准了該疫苗。
這意味著,「生命擦黑板」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人類再一次把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的。
《王國》:
讓「喪屍文化」流行
除了誇大瘟疫、病毒的危害,影視作品裡也會經常描述病毒變異,比如遊戲改編的經典IP電影《生化危機》,掀起末日電影熱的《我是傳奇》《末日病毒》和《末日孤艦》,還有2019年韓美合拍的電視劇《王國》。它們都是將病毒感染人的結果「妖魔化」,還用上了一個表達載體——感染類喪屍。
王國劇照
將病毒的「人傳人」演繹成喪屍和人之間的撕咬行為,這是喪屍類電影無腦爽的嗨點。當然,打怪升級、一路逃殺等暴力血腥的打鬥戲份,也是喪屍文化越來越火的原因。
翻開歐美影視單,幾乎每年不乏各種題材的喪屍影視劇。1968年,黑白恐怖片《活死人之夜》掀起了「喪屍文化」的序幕,而2019年火了一把的《王國》將這一「文化」又一次宣揚到了頂點。這一類型片的邏輯極其簡單——零號病人被神秘病毒傳染,然後感染給其他人,整個城市蔓延在「喪屍」的恐慌之中。
王國劇照
2016年韓國古裝影片《釜山行》大熱,讓韓國成為亞洲喪屍類影片的受眾國,也就成為了「喪屍文化」的輸出國。
人類對瘟疫的態度總是從無知走向恐慌。病毒、疫情給城市帶來的次生災害最明顯的就是恐慌,囤積居奇,搶購水、油糧和藥品。而影視劇情節對於病毒和疫情的渲染,讓觀眾分不清其真正的危害。即便對病毒和疫情有了科學認知,但受影視劇潛移默化的影響,恐慌還是會無形中蔓延。居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說,群體性的情緒最容易傳染,而群體性的行為也是缺乏理性的。當喪屍文化帶來的影響和現實的疫情有了重疊或映射,那麼人們就會自動地「腦補」電影情節和畫面,恐怖就會喪屍般洶湧撲來,給處於疫情中的人類帶來更大的負作用。
啟示:
最好的藥是理性認知
2003年非典疫情、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時隔17年的兩次傳染病都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不論是2003年哄搶板藍根、陳醋,還是2020年哄搶雙黃連、口罩消毒液,這背後多少都反映一種恐慌和不理性。不少網友將疫情和電影相聯繫,《傳染病》《血疫》《黑死病》和《生化危機》等影視片名也成為了網絡熱詞。可以說,這些瘟疫影視劇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部分人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沉浸在自我驚嚇的恐慌中。
事實上,我們在重大疫情之後,更需要如何預防傳染疾病,如何認知病毒的文化作品,用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還原病毒產生的根源、傳播途徑、危害和控制,讓更多的觀眾在娛樂之餘也懂得流行病的基本原理。讓大家不至於在疫情來到時放棄理性,而是以更科學、客觀的態度面對未知的病毒疫情,也讓更多的謠言和恐慌止於理性。
參考資料:
1、《中外廣播電視史(第三版)》郭鎮之 復旦大學出版社
2、《烏合之眾》【法】居斯塔夫·勒龐 浙江文藝出版社
3、《The Hot Zone》HBO
4、《血疫:伊波拉的故事》【美】理察普雷斯頓上海譯文出版社
5、《Helix》Tall Ship Productions
6、《 Kingdom》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