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說:人類是充滿欲望並受欲望驅使的動物。
在這個欲望繁雜的世界中,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欲望,有些欲望一旦滿足後就會消失,新的欲望隨之產生。然而,有些欲望卻讓我們只能暫時滿足,並因此而欲罷不能,無法自拔,這就是「癮」了。
「癮」是一種依賴,它無處不在,防不勝防。能讓人上癮的事物數不勝數,其中又分為「癮品」和「毒品」。
癮品有等級劃分,下限是鹽,繼而是糖、茶、咖啡等,癮品的上限是香菸和酒。超過癮品的上限就是毒品了,如古柯鹼、海洛因等。
「癮」還具有兩個層面,分別是「生理依賴」和「心理依賴」。
當癮君子一旦長時間得不到毒品時,生理上就會出現各種反應,這就是生理依賴的表現;又如網癮者、賭癮者一旦戒網時,精神上會產生失落、抑鬱、焦躁等不良情緒,這就是心理依賴的表現。
注意:癮君子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依賴。
今天,我們著重聊一聊「菸癮」,因為菸癮也屬於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成癮。
菸草中的尼古丁是成癮的罪魁禍首,它的藥理學及行為學過程與海洛因和古柯鹼類似。
每個菸民剛學習吸菸時都會感到痛苦,這是因為生理上還未對尼古丁形成依賴,所以身體會本能的抗拒這種有毒致癮物質。當長期堅持攝入尼古丁後,人體就會逐漸適應尼古丁並形成依賴,一旦長時間不吸菸且尼古丁被自然代謝後,身體就會出現一些不適感,需要攝入尼古丁後,才能緩解這種不適。
這就是生理上對菸草上癮的原理了,也是為什麼吸菸者在戒菸後會出現頭暈、胸悶等戒斷症狀的原因。
好消息是,只消3個禮拜不攝入尼古丁,生理依賴就會消失,人體就能夠重新適應無菸環境。
那麼心理依賴是怎麼形成的呢?
心理依賴由各種錯誤的認知組成。
認知有淺有深,淺到認為吸菸很酷、有個性、成熟這種表層認知,深到認為吸菸能夠緩解壓力、緩解無聊、獲得快感等這些深層認知。
1、吸菸很酷這些表層認知來自於影視劇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如看見父母吸菸,就會覺得吸菸是成熟的表現;如看到影視偶像吸菸,就會認為吸菸是酷、有個性的表現。日積月累的耳濡目染就會使我們對吸菸產生錯誤的認知,從而產生吸菸的欲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青少年學習吸菸的根本原因。
2、當染上菸癮後,我們總是會碰到長時間無法吸菸的場景,如乘高鐵、飛機等。而菸癮長時間得不到滿足就會觸發較嚴重的不適感,如壓力、焦慮、緊張、抑鬱等。這時候來一支煙,不適感就會因此消失,從而產生「吸菸能夠緩解壓力、獲得快感」等謬誤認知。而這些場景的次數越多,這些認知也就更深根蒂固。
這些錯誤的認知會使菸民形成心理依賴,並使戒菸成為一種「犧牲好處」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菸民在戒菸後心理上會出現「想吸菸」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依賴的存在周期非常長,因為即使戒菸,內心也無法抹除「吸菸有各種好處」的認知。
要想真正的戒菸成功並不再復吸,必須清晰的認識到「吸菸並無任何好處」,將深根蒂固的認知徹底扭轉過來。
而一切的戒菸前提是,你必須接受自己染上了菸癮,掉進了「癮」的陷阱中了!
注意:菸草和毒品的原理都是緩解痛苦,而不是製造快樂,所謂的快樂都是謬誤認知造成的,是虛假的錯覺。所以,千萬不要染上菸癮和毒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