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大師黑澤明把色彩光影用到了極致,也把人性講透了

2020-12-24 鍋哥的吃瓜時間

上世紀70年代,如日中天的黑澤明意外地陷入了創作和人生的雙重低谷期,過於意識流的《電車狂》遭遇票房慘敗,好萊塢拋來橄欖枝的大片《虎!虎!虎!》因為理念不合,拍了20多天就被劇組開除,帶有政治色彩的蘇日兩國合拍片《德爾蘇烏扎拉》獲得了奧斯卡外語片獎,但是創作上的諸多約束和票房失利,黑澤明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經濟拮据、創作受挫、家族抑鬱症史讓崩潰的黑澤明向自己身體劃了20多刀,渾身是血地躺在自家浴缸裡,所幸被及時搶救。

兩個大牌粉絲的到來改變了黑澤明的困境,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喬治.盧卡斯訪日期間得知偶像籌拍新片遇到了資金困難,兩人說服了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向東寶株式會社投資,由他們做新片的監製,就這樣,歷時5年、耗資25億日元的《影武者》在1980年問世。

《影武者》一掃黑澤明10年頹勢,一舉拿下了當年日本十大賣座電影的第一位,獲得了第33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電影延續了黑澤明在彩色片拍攝的個性化探索,以絢爛而富有想像力的色彩光影運用、簡約的敘事風格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在影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01

電影製作的時代更迭。60年代末,黑澤明結束自己的黑白電影時代,開始了拍攝彩色片,但起步並不順利,先是與御用演員三船敏郎決裂,後來又和合作了三十年的老東家東寶電影公司徹底鬧翻。為了《電車狂》的拍攝他抵押了自己家的房子,連續兩部彩色電影票房的失利讓他幾乎傾家蕩產。而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電視業異軍突起,人們的主要娛樂方式已經由電影轉為電視,曾出品過自己代表作《羅生門》的大映公司倒閉,電影業在時代巨輪下風雨飄搖。日本電影路在何方?該迎合觀眾的注重娛樂性還是堅守藝術底線?黑澤明當時心裡十分痛苦。

和武田信玄一樣堅持「不動如山」的理念,還是求新求變,是黑澤明面臨的創作困境。因此,全片中瀰漫的懷舊氣息,如同冷兵器時代走向落幕,黑澤明也對自我的「落伍」而感到憂傷,這也是個人境遇和電影製作的一種心理投射。

火槍戰勝騎兵,不可阻擋的歷史更迭。電影的主線故事講述了,日本戰國時代諸侯武田信玄遭狙擊重傷不治,家臣遵其「三年秘不發喪」的遺命,以一位和其長相酷似的盜賊為影武者,以震懾部隊和敵人。三年後,武田信玄之子武田勝賴掌握大權,影武者暴露身份被趕出家門。武田勝賴想借戰功樹立自己的威信,發動長篠之戰舉兵進攻德川織田聯軍,「風、林、火」軍悉數殆盡,武田家滅亡。長篠之戰既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歷史走向,也在日本戰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典型的火槍戰勝騎兵的戰役。黑澤明對武田信玄的死和長篠之戰進行了多處改編,與真實的歷史記錄有不小偏差,但絲毫沒有影響電影壯闊歷史感的體現,而且增添了悲壯、宿命的氛圍,使電影的情感表達更富張力。

時代精神的更迭——武士精神的落幕。黑澤明出生於武士家庭,他的很多作品對武士精神有種特殊情懷。他對於武士精神中的忠義思想、舊有的武士榮譽感有著深刻的認知,不管是前期的《七武士》、《用心棒》、《蜘蛛巢城》,還是後期的《影武者》、《亂》,整個導演生涯都展現出了對武士精神中人道精神的推崇,然而以火槍為代表的熱兵器逐漸取代了冷兵器,預示著武士階層的沒落。而隨後江戶幕府的到來,則讓武士階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武士精神和那個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

02

影武者,即替身。日本戰國有諸多影武者的傳說,但是真正的歷史記載不多,最出名的算是德川家康的兩位影武者:山崗道阿彌和服部半藏。電影虛構了一個真實身份為盜賊的影武者,並把故事主體放在戰爭「失敗者」武田信玄家族上,而不是擊敗他們的織田信長和最後「得天下」的德川家康,這其中蘊含著黑澤明對電影主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可以說,電影的主角不是影武者、不是武田信玄,而是一種精神信仰。

影武者身份的轉變,也是一個自我認知蛻變的過程。在電影中,影武者在一系列的變化和鬥爭過程中逐漸接受了自己是武田信玄的這一人格,同時掩蓋了原本的人格,在這一變化中推動著劇情向前發展。在耐人尋味的電影第一個鏡頭中,「三個」武田信玄同時出現在鏡頭中,只有真正的武田信玄有影子。面對武田信玄的責罵,影武者大笑著說出了「竊鉤者誅,竊國者候」的道理,這時候的影武者貪婪膽小,對成為別人的影子是相當牴觸的。電影安排信玄遇刺、一個絢爛而有多重象徵意義的夢、落馬被趕出武田家,來層層鋪墊影武者自我認知蛻變的過程,從還保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到自我意識的完全喪失,揭示意識形態對人的影響和同化,使個體的人喪失了自我意識。直到影片結尾影武者完全繼承了信玄的精神和理念,追隨信玄葬身河中,則完全是殉道者的形象。

遺憾的是,影子終究只是影子,在依附的主體坍塌之後,再怎麼努力一切終究只是幻象。

亂世中失敗者的輓歌。貫穿全片的「風林火山」的用兵之道,來自《孫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這套武田信玄的戰術精髓是家族的信仰和諸侯懼怕的真正原因,真實的歷史中,上杉謙信在信玄死後13天就知道了真實情況,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也很快得知死訊,因此真正的關鍵並不在於影武者,在於德川和織田對武田家族實力的敬畏和恐懼,更重要的是戰國時代各方對自身利益的權衡結果,武田家的覆滅是偶然事件引發的歷史必然。

黑澤明跳出了對個體和一個家族的生存與毀滅的簡單討論,上升到精神信仰層面,真正要討論的是一個國家甚至一段歷史的生存與毀滅。一方面,他對一代雄主武田信玄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報以深切同情,人在歷史車輪下渺小如螻蟻,在大環境造成的悲劇面前,個體的力量微不足道。另外一個層面,黑澤明反思了武士道「精神」,它可以使個人成為這種精神的狂熱崇拜者,給個人和國家帶來榮譽的同時,也帶來了毀滅的災難。

《影武者》可以看作是70歲的黑澤明夾雜著對自身經歷、剛經過多次戰爭洗禮的國家和歷史的複雜反思情緒,寫給失敗者的一首輓歌。

03

分析《影武者》永遠無法繞開電影中的視聽語言,這部影片的色彩、攝影、場面調度、音畫配合都運用到了極致,深刻影響了後來的電影。

極富想像力的色彩、光影運用。畫家出身的黑澤明,在《影武者》對色彩的運用堪稱極致,比如對於「風林火山」四支軍隊的顏色,黑澤明將高飽和度、鮮明的顏色用在士兵的旗幟和盔甲上,而士兵的服飾多是黑、灰等暗色,使畫面中色彩衝突不至於過於激烈。相比之下,張藝謀在《長城》裡對幾支部隊的色彩運用得太滿,眼花繚亂、喧賓奪主,從反面佐證了黑澤明的高明之處。

武田信玄部隊撤離野田城長達一分多鐘的長鏡頭已經成為影史經典,夕陽下,逆光鏡頭中長長的行軍隊伍,昏黃的色彩基調和近景中不斷前進的士兵,無不展現了導演對光影和色彩的極致把控。而影武者「惡夢」的營造,黑澤明延續了他在《電車狂》裡意識流畫面的探索,紅黃綠多種顏色交織的雲彩、被冰山覆蓋的大地,第三層是和雲彩色調對應的山脈,這個絢爛和魔幻的夢對觀眾產生了極大的視覺衝擊,完成了影片對環境的營造、意境的強化,同時也表現出影武者激烈的內心衝突,恐懼、慌亂和對自我認知的顛倒。

節奏感十足的音畫配合。影片開場不久,一位斥候跑入畫面,隨著音樂的響起,鏡頭跟著斥候在軍隊中不斷運動,而斥候所到之處,插著各色旗幟倒在地上休息的士兵、武器、馬匹都隨著鏡頭呈現出來,隨著音樂節奏和鏡頭切換越來越快,緊張感和壓迫感越來越強,直到最後斥候到達信玄和將領們前跪下的瞬間,音樂戛然而止。這段鏡頭無論是場面的調度還是剪輯、配樂都接近完美,這個一鏡到底並非單純炫技,而是帶有完整的敘事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觀眾了解事件信息。

富有餘味的鏡頭語言。在重頭戲長篠之戰中,武田家的精銳部隊「赤備」騎兵衝鋒時,並沒有像傳統戰爭片一樣讓部隊對著鏡頭齊頭衝鋒,而是從側面拍攝騎兵衝鋒,由遠及近先後掠過鏡頭前,只用300匹馬就呈現出仿佛千軍萬馬掠過眼前、令人震撼的衝鋒場面。而雙方交戰的場景,黑澤明故意略去觀眾想看到的,只展現了射擊場面和一陣陣槍響,隨後切換到武田家將帥陣營驚恐、失望的表情,在最後才呈現戰場上屍橫遍野、旗幟折損、戰馬哀鳴的悲慘畫面,影武者提起長槍衝向敵軍成為最讓人動容的鏡頭。

在電影的最後,那面曾經「不動如山」的風火林山旗幟,隨影武者一起沉入了水底,宣告了一種理念的落幕、一個時代的結束、一種精神的終結。

04

1980年5月23日的坎城電影節頒獎禮上,當評委會主席卡克.達吉拉斯將金棕櫚獎授予黑澤明時,這位見慣大風大浪的70歲老人竟然眼含淚光,在這個年齡從逆境中走出來再次回到藝術巔峰,世間沒幾人能做到。

黑澤明為《影武者》創作了二百頁的圖畫分鏡頭劇本,並把其中十多副送給了兩位「貴人」科波拉和盧卡斯,這些價值連城的作品見證了一位大師對電影藝術的艱辛努力和執著。

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的殘影倒了下去,但「日本的黑澤明」就此變成了「世界的黑澤明」。

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解析大師黑澤明電影中隱藏的秘密!
    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日本最好的導演、世界級大師,主要依靠的作品有:40歲時的《羅生門》,44歲的《七武士》,47歲的《蜘蛛巢城》,70歲的《影舞者》,75歲的《亂》和80歲的《夢》。其中,《影舞者》和《亂》讓黑澤明從天才升級到了偉大,他的鏡頭,他的敘事,他的內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 《蜘蛛巢城》:黑澤明演繹莎翁經典,人性探討與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還有點俗套的感覺,但是在黑澤明的演繹下,簡單的劇情卻直擊人心底,感受被渴望蠶食人性的可怕。黑澤明的電影常常蘊含人性、武士道精神的批判,《亂》、《七武士》、《用心棒》、《椿三十郎》均是如此。
  • 從《影子武士》中,看見黑澤明的攝影功力,被電影耽誤的攝影大師
    光影結構與色彩空間黑澤明之所以被定義為大師,很大程度上是他堅實的視覺基礎和畫面效果的打造能力,電影或者說攝影的好壞基礎在於視覺,電影更加複雜,還有思想,故事,音樂等等諸多方面,黑澤明的繪畫基礎在於在電影攝影的畫面中,經常能夠看到驚人的奔放的色彩和設計感的畫面。
  • 《蜘蛛巢城》,黑澤明的莎士比亞式復仇戲劇,人性慾望的告白書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始終沉迷於武士階層的研究,在藝術創作時對莎翁的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麥克白》受到欲望蠱惑殺害賢君主、暗害忠良的故事與日本內戰時期有諸多相似之處。1957年,黑澤明將其改編成了《蜘蛛巢城》,將風格化的無韻語言、能樂的表演方式、幽閉的宮殿承包和人心的欲望、人性的薄涼融為一體,試圖完成對大師精神的致敬和傳承。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這是一部在日本電影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影片全面展現了黑澤明對人性複雜的深度挖掘、對攝影藝術和光影呈現的掌控,對斯皮爾...1952年,黑澤明與志村喬和千秋實合作《生之欲》,影片探討黑澤明自幼年起便開始思索的死亡問題(黑澤明四年級時最喜歡的姐姐去世、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後來哥哥丙午的自殺更讓他對死亡有了獨特的認識),影片獲得當年日本每日電影最佳影片獎、電影旬報年度最佳影片獎、柏林影展特別獎等獎項。
  • (影史)黑澤明和《羅生門》70年前背後的故事
    電影《羅生門》1950年上映上映至今已整整70年是電影大師黑澤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影片於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今天我們不聊電影,聊聊那段70年前的故事在奈良森林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芥川的《竹林中》描寫的是人心奇怪曲折與複雜的陰影,它用鋒利的解剖刀剖開人性最深奧隱秘的部分,並把它公之於眾。
  • 黑澤明忌辰 大師最經典的十部電影
    1990年,在第6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黑澤明獲得終身成就獎。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澤明在東京逝世,享年88歲。黑澤明電影的精神氣質對整個世界影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他作品中對人性的審視,對時代的刻畫,使得黑澤明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一顆恆星。
  • 張藝謀終究不是黑澤明,40年前的這部電影還是無法被超越
    我想,黑澤明導演對於這種認識是極其深刻的,所以,他才會在自己的電影裡,不止一次地展示著對於傳統武士精神的熱忱,裡面藏著失望和希望。如果說,《七武士》是早年巔峰時期的黑澤明對武士無畏無私精神的讚賞肯定,那麼,《影子武士》則是晚年黑澤明對武士精神終究落寞的無限哀嘆。
  • 黑澤明《夢》美學極致的慢速度飛片,二十年前就預言了核爆(下)
    一個男人在一片死寂中行走,世界沒有了色彩、生氣,有的只是滿眼廢墟,一副末世的景象。男人走了很久之後,終於在迷霧中看到一個人影,男人靠近他,他卻跑開了。那人開口問男人是不是人類,然後他抱著頭一副很痛苦的樣子。男人走近一看,只見這人頭頂長著犄角,原來是一個食人魔,食人魔說自己從前也是人類。
  • 黑澤明大師遺作,華誼兄弟出品,2020最想看的電影-《黑色假面》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來自於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遺作,成為了黑澤明老師後期暗黑型作品群像之一。黑澤明老師,是一位被眾多名導奉為偶像的導演,是別名「黑澤天皇」的神級大師,更是日本電影及編劇行業國寶級的存在。除了他自身的光輝偉岸,他對其他許多人的作品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倫勃朗作品:這個比梵谷更狂熱的自拍大師,把光影用到了極致
    善用光線、主次分明 倫勃朗非常善於在畫面中使用光線,他繼承並發展了卡拉瓦喬式的明暗對比,將戲劇性的強烈對比發揮到了極致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讓文學大師傾慕的電影大師
    文學報明天(3月23日)是享譽世界的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誕辰110周年。黑澤明的「粉絲」裡還有憑藉《教父》系列名垂影史的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他曾說:「如果能和一位大師一起拍電影,我寧願當一個助理,這位大師就是黑澤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陷入人生低谷的黑澤明想要拍攝電影《影子武士》,卻沒有投資人願意與他合作,當時已經如日中天的科波拉和盧卡斯出面找到了資金,並擔任出品人,最終這部史詩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摘取金棕櫚大獎,成為電影史上一段佳話。
  • 黑澤明:以電影之名砥礪而行的世界級藝術家
    這是晚年的黑澤明寫在自傳《蛤蟆的油》當中,回首往事時的自喻,他就像在鏡前的蛤蟆,發現自己從前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而這油,卻能治癒傷口。《蛤蟆的油》這是電影大師黑澤明自謙的說法,這個憑藉了《羅生門》,《七武士》把日本電影推向世界的大師,曾一度被外媒諭為電影屆的"莎士比亞"。
  • 70年前,日本魯迅和黑澤明的合作,拍出了人性本惡的電影
    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很短,卻見識了世間人性的險惡與混亂。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都以揭露人性為主,《羅生門》是這樣,《筱竹叢中》也是這樣。1950年,亞洲電影大師黑澤明與芥川龍之介合作的電影《羅生門》,以《羅生門》為背景,以《筱竹叢中》為故事架構,描繪出了一副人性是非善惡的百態圖。他們共同向世人發出了一聲吶喊:「從來如此,便對嗎?」《羅生門》的故事是這樣的。
  • 你們崇拜大導演,大導演都崇拜黑澤明
    縱觀國師的電影作品,無論是畫面色彩還是調度語言,或多或少都有些黑澤明的影子。例如備受爭議的《英雄》,不僅敘事結構借鑑了黑澤明的《羅生門》,在服裝設計這塊還專門請到了黑澤明的御用服裝設計和田惠美。努力的影子假如黑澤明的生命在1971年終結了,那就只是一個「天才」走向消亡的悲劇故事。但大師註定是大師,自殺的黑澤明被救回,他重獲了第二次生命。像是彈簧壓到最低點的用力反彈,黑澤明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 大導演黑澤明自傳《蛤蟆的油》,走進大師內心世界
    不敢說很懂電影,自然也不敢說很懂大導演,尤其是黑澤明這種大師級導演。《蛤蟆的油》,是他的自傳,沒讀這本書前,會被書名吸引,蛤蟆... ...的... ...油?SO,黑澤明在晚年回首往事時,自嘲自己就是站在鏡前的蛤蟆,發現自己從前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對我來說,最禮貌的態度是面對大師的這個說法,不能質疑大師說的是不是實話,但我敢肯定,這絕不是謙虛。
  • 世界名導|黑澤明——21刀背後的向死而生!
    世界名導系列亞洲篇最後一期,我想聊一聊「大師中的大師」,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說到黑澤明我想很多影迷都或多或少的聽過他的傳奇,而其中最為中國觀眾熟悉的莫過於「國師」張藝謀深受他電影的影響,從《大紅燈籠高高掛》到《長城》再到《影》處處都有他的影子。看過陸川導演的處女作《尋槍》嗎?也是受到《野良犬》的啟發,開始的一段「找搶」之旅。
  • 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在極致的光影裡追逐流逝的記憶
    1878年,莫奈描繪了法國世界博覽會的情景,這幅畫構圖十分大膽,交叉點幾乎到了畫幅的最後,兩旁的彩旗色彩鮮明,光影運用十分出色,搖旗吶喊的氣勢仿佛要衝破畫布一般。印象派的情緒感染力十分動人。這幅畫作是妻子去世時莫奈所作,霧氣開始消散,白雪開始化水。
  • 黑澤明是導演中的梵谷嗎?他的手稿可以當壁紙了
    《夢》是黑澤明對人生中夢的勾畫,全片包括太陽雨、桃園、隧道、災難中的富士山、水車村等八個場景,這些夢貫穿了人類生活的所有主題,戰爭與和平、社會與人生等等主題。在不同的夢境裡有著不同的場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類所面對的所有主題都依次呈現。
  •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23年後,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選取芥川龍之介的兩部知名短篇小說《竹林中》與《羅生門》,進行雜糅改編,以小說《羅生門》中的場地與故事背景,講述了《竹林中》的一樁撲朔迷離的殺人案件,構建自己享譽世界的電影《羅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