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巢城》:黑澤明演繹莎翁經典,人性探討與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2020-12-15 奈奈姐姐

與原著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相比,電影《蜘蛛巢城》知道的人相對要少一點。這部拍攝於1956年,上映於1957年1月15日,由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 、山田五十鈴主演的日本古裝劇情片改編自《麥克白》,把西方中世紀歐洲故事嫁接於日本戰國時代,把莎翁筆下的西方世界與日本的東方文化完美融合。

雖然《蜘蛛巢城》是一部改編電影,但卻有著不一樣的時代背景、民俗文化,更有黑澤明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英國影評人羅吉·曼威爾評價其為「該片是一次變形,是對《麥克白》的主題的一次提煉,而不是一次改編。它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嘗試,是一部真正的影片創作家的作品。」所以無論看沒看過《麥克白》,都值得再次看一下《蜘蛛巢城》,欣賞黑澤明獨一無二的拍攝技巧及不一樣的思想提煉。

《蜘蛛巢城》主線劇情以評判人類無止境的權利追求為基調,講述了一個得到城主賞識的武士鷲津無意中獲得女巫的預言,從此走向了弒君、殺友,最終眾叛親離的故事。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還有點俗套的感覺,但是在黑澤明的演繹下,簡單的劇情卻直擊人心底,感受被渴望蠶食人性的可怕。

黑澤明的電影常常蘊含人性、武士道精神的批判,《亂》、《七武士》、《用心棒》、《椿三十郎》均是如此。本文將從鷲津因權利而迷失自我;女巫、淺茅象徵意義解析;人性武士道精神的批判日本「能樂」文化與電影完美結合的體現個部分來賞析這部電影。

01 從弒君到屠友全家,鷲津在追求權利的深淵不斷下墜,貫穿了全劇的主線

三船敏郎作為黑澤明「御用」武士,在《蜘蛛巢城》中,他完美演繹了鷲津的轉變,在他身上體現了屈服於內心對權利追求的悲劇。整部電影除了主角的思想轉變,在環境、氛圍的渲染上都讓人沉浸在一種悲涼的感覺之中,如同掉入深淵時的感覺,以此來烘託電影的主線精神。

1、鷲津的轉變源於內心對權利的渴求

鷲津作為一名大將在打贏勝仗後滿心喜悅回城期待即將到來的嘉獎,卻因在打勝戰返回的路上,迷失在森林中,偶遇女巫,被告知其會當上城主,而好友的兒子也會當上城主。虛幻的預言卻勾起了他心底最深處的對權利的渴求,尤其在他獲得的嘉獎與女巫的預言相一致,更是讓他對當上城主的權利追求登上了頂峰,在妻子的推波助瀾下最終走向了弒君奪權之路。

成功獲得城主之位之後,更加相信了女巫的預言,無子嗣的他本還有一絲善念,想把好友的兒子過繼到名下,之後傳位於他,也符合女巫的預言,卻因為妻子突然懷孕,人性的自私再次展露無疑。不但終止了過繼還派人屠殺好友全家,以絕後患。

鷲津開始是個英勇奮戰的大將,確實想著忠君愛城,報效城主,卻因為女巫的預言,開始將其帶上了追求權力之路。與其說是女巫的預言在起作用,但不如說鷲津內心深處早因勝利暗含了不甘屈於人下的心理。

女巫的預言可以將之當為笑話,一笑而過,也可以認真,即成為鷲津有時候人生不同的結局就在於一瞬之間的選擇,這也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而鷲津明顯就沒能經受住這種考驗,他的悲劇從他選擇相信女巫開始就早已註定。

2、細節的營造是鷲津內心世界的映射

黑澤明除了用電影主線情節的發展來展現人性屈從於無盡追求權利的深淵,也在細節環境營造上與鷲津的轉變與結局絲絲相扣。

鷲津騎馬回城,與好友一起迷失在森林裡。錯綜複雜的森林路線、人與馬在樹林中來回奔跑、濃烈地讓人分不清方向的迷霧,這些都暗示了鷲津將在追求過程中迷失自我。

電影開頭、遇見女巫、電影結尾都吟唱了暗喻權權欲對人性的吞噬的歌謠:「就如慘烈的戰場,不論古今,都永不變改。」「人間多醜惡,既託生於世,賤如螻蟻,尚且偷生。何必自尋煩惱,多愚蠢。人生若花,來去匆匆。終須也要化作腐肉骷髏......」「看那充滿慾念的野心的遺址,遊魂野鬼」可謂是開篇點題,首中尾相響應,緊扣主題,音樂也充滿了悲哀的感覺,充滿了對人性迷失的悲嘆感。

當鷲津與好友與女巫相遇的時候,女巫身邊一堆堆白骨,也象徵了屈從對權利的追求只能走向滅亡。

電影可謂每個細節都有著黑澤明精心的設計,無時無刻都在警惕著世人,被權利、金錢追求吞噬的人類是多麼的可悲,印證了莎士比亞悲劇的主基調。

02 女巫與妻子是鷲津轉變的關鍵所在,有著脫離角色本身的象徵意義

1、女巫:引導鷲津追逐權利的具像代表

女巫可謂是全電影畫龍點晴的關鍵所在,正是因為她的出現才導致鷲津的轉變,她更像一個引導人走向追逐權利深淵的惡魔。她預言鷲津這次勝利能當上北館鎮守,果然預言成真,給了一顆「權利之糖」,讓鷲津嘗到甜頭,就像追逐更多的權利。

至於這個女巫是否真實存在,又或只是鷲津的幻想,為自己爭奪權利所捏造出來的藉口,這就由觀眾自行判斷。

對於鷲津來說,成也女巫,敗也女巫。在被圍困的時候,他說出了女巫的預言,他會當上城主,除非森林會移動他才會失敗,森林不可能移動,所以他也不可能敗,鼓舞了士。然而當對手手持樹枝隱蔽前行,遠遠看上去就像移動的森林,他的手下看到這一幕,想起女巫的預言,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不戰而敗,甚至用箭射殺了鷲津來保全自己。

2、妻子淺茅:潛伏在鷲津身邊引導犯錯的惡魔「僕人」

作為鷲津的妻子,她本身早已深陷在追逐權利的深淵無法自拔,但緣於現實的阻礙,無法獲得內心想要的一切。在聽到鷲津說的女巫預言之後,她開始不斷慫恿、誘惑鷲津弒君、殺友爭奪權勢之路,從而滿足她自己內心的渴望。

如果說一開始鷲津還有一點人性所在,不願背叛城主,傷害好友,那么女巫、妻子淺茅才是他轉變的關鍵,甚至殺城主的時候都是淺茅給他遞的武器,幫他善後,助他在追逐權利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滅亡。

同時淺茅還具有人性特點,並且完全的「惡魔」,所以在劇的最後,孩子胎死腹中,刺激了她的神經,感覺這一切就像報應,所以她瘋了,不停用水清洗著自己的手,覺得怎麼也洗不乾淨,上面沾滿了鮮血和濃濃的血腥味,雖然黑澤明在這塊沒有過多著墨,但卻用穿插講敘的形式讓觀眾看到,貪慾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貪婪」都會付出代價,甚至引發觀眾聯想,胎死腹中是否也是一種報應。

無論是女巫還是淺茅,在劇裡都被黑澤明賦予了獨特的的代表意義,不斷引導鷲津走向追逐權利的深淵,並且最終走向滅亡。電影的最後其實並沒有表明到底誰坐上了城主,黑澤明給了一個開放性結局,所以女巫預言鷲津好友兒子當上城主是否正確,也由觀眾自行推斷,「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不同的人眼中對此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引發不一樣的人生思索。

03 人性與武士道精神的批判及「能樂」文化的融入,為影片注入民族文化

黑澤明的電影都不會把精彩停留在表面的運鏡、構圖或者劇情,而是融入很多批判思想,並且宣揚了日本的民族文化。

1、電影對人性與武士道精神的批判

電影中對人性的批判是主線,其實細數歷史長河,無論是麥克白還是鷲津,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權利、金錢一直是人類永恆的「追求」所在,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莎士比亞的偉大,四大悲劇的出名,其實根本原因在於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無比細緻,直達人心的刻畫,引起共鳴。

而黑澤明則把這種刻畫搬到銀幕之上,讓大家從文字領悟到的哲思,用人物、畫面更加直觀,震撼地表現了出來。讓大家看到無論是在歐洲還是日本,人性的黑暗與劣根性是千古不變,可以說只要有人類就會一直延續下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避免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畢竟無底線追逐權利背後就是毀滅,這也是《蜘蛛巢城》的意義所在。

另一方面,在日本,武士象徵著忠誠、盡責、 信義、尚武、名譽等等一切優良的品質,然而鷲津作為一名武士,卻做出了背叛城主、朋友的行為,完全與之武士身份背道而馳。而像鷲津這樣上位的武士可能還有很多,這樣的城主值得大家追隨與尊敬?可以說是對日本上層階級武士道精神的諷刺,而相對於像《椿三十郎》、《用心棒》裡兩位三十郎作為浪人,卻懂得為平民百姓伸張正義,反抗壓迫,形成了鮮明對比。

澤明的電影如果連成一個系列來看,總能從中領悟到不同電影之間的聯繫,和黑澤明一直對於虛偽武士道精神的批判,與及對底層人民給予的同情與鼓勵。

2、 「能樂」文化的融入,是黑澤明對日本傳統民俗的繼承與發揚

《蜘蛛巢城》除了劇情與人性的批判、剖析,它裡面融合日本傳統「能樂」文化也是電影中非常大的亮點所在。

所謂能樂(日語:能楽;日語假名:のうがく),在日語裡意為「有情節的藝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傳統藝術形式之一。能樂包括「能」與「狂言」兩項,能樂是擁有被稱作「謠曲」的文學劇本的演劇,它已經成為了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這類劇主要以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為腳本,在表演形式上輔以面具、服裝、道具和舞蹈組成。

在能劇裡演員表演時一定要戴上面具,面具是能劇演員聖物一般的存在,別人是不能隨便觀看的。演員演出結束後也會把面具小心翼翼珍藏在木盒之中,要表演時,也會對拿出來的面具說一聲「我要演你了」以示尊敬,一旦戴上面具,演員就會全身心去飾演這一角色,是能劇靈魂所在。在《蜘蛛巢城》裡,鷲津的妻子淺茅臉上厚厚的妝容就等同於能劇裡的面具,代表了充滿貪慾的人。而淺茅在劇中並沒有太多的面部表情表現,一直是僵硬的與鷲津表達內心情感的豐富表情相比,更像一個面具,這也與能劇的要求緊緊相扣。

鷲津在淺茅的慫恿下殺城主的那一幕戲,可謂是劇中的經典場景,更是把能劇元素展現到了極致。全過程沒有一句臺詞,鷲津和淺茅單獨在一個牆壁都是血跡的「不可開啟房間」裡,全部靠演員的面部、肢體語言配合上太鼓的配樂,進行了緊張的氣氛渲染。淺茅小心翼翼的碎步,每一步都像是計算好的,再搭配上背景鼓點,似乎也映射了淺茅與鷲津兩人心中的劇烈跳動的心。

淺茅就是能劇的集中體現,慘白的臉、寬大的衣服、碎步、面無表情地說著暗殺的計劃,鷲津殺了城主後,她冷靜的布置現場、洗手都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田五十鈴的出色演技也把淺茅的內心及能劇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

3、極致的細節追求,造就黑澤明成為一代電影大師

黑澤明同時又是一個追求細節的導演,電影背後的細節更凸顯了一個專業導演的素質所在。

本來蜘蛛巢城是設定在富士山腳下,但黑澤明覺得不理想,將之移到了山腰,為此還動用了當時駐紮在富士山腳上某國一個營的兵力幫助運輸電影道具到半山腳。電影一些場景是在攝影棚中完成,為了讓攝影棚裡的場景與富士山半腰外景相匹配,黑澤明還從富士山運來了相同的土壤,做到了電影場影前後、內外一致,在細節上高度統一。最後鷲津被部下萬箭射殺的場景,為了真實,黑澤明還請來了專業弓箭手,射的是真的弓箭,為了保證主演三船敏郎的安全,專門設計了行動路線,以免誤傷。

可以說這些細節造就了黑澤明一代電影大師的地位,也通過《蜘蛛巢城》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歐洲莎士比亞文學大家和東方著名導演思想上的碰撞,才能呈現現這樣一部電影精品。

總結:

《蜘蛛巢城》是一部東西方藝術結合的經典之作,在翁對人性的刻畫主題得已完美展現下,黑澤明融入了日本的藝術元素,用自己獨特的拍攝、光影運用技巧,把人性的劣根性充斥在影片的每一分時間裡,讓人看完折服其對於細節、光影、故事內涵的把控,更引起自我反思,人性的惡帶來的只有毀滅。

相關焦點

  • 《蜘蛛巢城》,黑澤明的莎士比亞式復仇戲劇,人性慾望的告白書
    西方媒體將《蜘蛛巢城》稱為「最準確、最優秀體現莎翁原著精神的影片「,史匹柏導演更讚譽黑澤明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由此可知,《蜘蛛巢城》不僅在於情節的忠實還原,更在於對人性慾望和品質道德的高度濃縮,本文並不想從改編情節談起,而更想聊聊黑澤明對於莎翁原著時代精神的傳承以及影片中最震撼人心,深入骨髓的人性特點,藉此啟發觀眾對本片更為深入的思考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這是一部在日本電影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影片全面展現了黑澤明對人性複雜的深度挖掘、對攝影藝術和光影呈現的掌控,對斯皮爾...1952年,黑澤明與志村喬和千秋實合作《生之欲》,影片探討黑澤明自幼年起便開始思索的死亡問題(黑澤明四年級時最喜歡的姐姐去世、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後來哥哥丙午的自殺更讓他對死亡有了獨特的認識),影片獲得當年日本每日電影最佳影片獎、電影旬報年度最佳影片獎、柏林影展特別獎等獎項。
  • 莎翁戲劇上熒幕,你看過幾部?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頌多年的愛情經典大作,現由導演巴茲魯曼以新世代的角度,重新演繹這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悲劇,令人印象深刻。而今年正值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以往我們更多是在劇場裡欣賞莎翁的著作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細數電影熒幕上經典莎翁戲劇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 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今天夜讀,隨著野上照代的回憶,進入黑澤明《羅生門》《蜘蛛巢城》等改編文學名作電影的拍攝現場。黑澤明是一位極為喜愛改編文學的導演,這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以及莎士比亞《麥克白》,而很少人知道,他還改編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可惜電影母盤佚失,成為電影史一大遺憾。
  • 解析大師黑澤明電影中隱藏的秘密!
    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日本最好的導演、世界級大師,主要依靠的作品有:40歲時的《羅生門》,44歲的《七武士》,47歲的《蜘蛛巢城》,70歲的《影舞者》,75歲的《亂》和80歲的《夢》。其中,《影舞者》和《亂》讓黑澤明從天才升級到了偉大,他的鏡頭,他的敘事,他的內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 黑澤明忌辰 大師最經典的十部電影
    1990年,在第6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黑澤明獲得終身成就獎。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澤明在東京逝世,享年88歲。黑澤明電影的精神氣質對整個世界影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他作品中對人性的審視,對時代的刻畫,使得黑澤明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一顆恆星。
  • 黑澤明電影《亂》:權力遊戲背後的因果輪迴
    亞洲電影人中最具輝煌成就和影響力者應首推日本黑澤明導演,他執導的《七武士》、《羅生門》、《影舞者》、《蜘蛛巢城》、《亂》等電影譽滿國際,將日本戰國時期的群像狀態帶給了世界,將東方文化推向了國際。他用自己卓越的電影才華,將許多經典故事搬上了銀幕,獲得了極大成就,被譽為「電影教皇」,曾有許多西方大導演也不遠千裡來拜訪求教,其中包括《教父》的導演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人。今天,就單獨對黑澤明導演的戰國史詩大片《亂》的呈現手法和主題進行簡單探討。
  • 「為了自己有個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紀念黑澤明
    像《生之欲》《活人的記錄》那樣孤獨地尋找人生的意義,是很悽慘的,而完全拒絕「學習」,任由欲望發展,就會上演《蜘蛛巢城》的悲劇,當《亂》中長者(秀虎)不智時,更陷入無從拯救的境地。可以說,黑澤明是把那些具有明顯社會意圖的電影拍成了人性本身的戲劇。
  • 他寫《羅生門》成就黑澤明,日本影史最偉大編劇生前有個天堂之約
    橋本忍是日本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編劇之一,與日本多位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導演合作,其中與黑澤明導演合作了8 部電影——《羅生門》《七武士》《生之欲》《蜘蛛巢城》《戰國英豪》等,僅用四年時間就靠登上了劇作家的頂點。
  • 黑澤明生平簡介
    黑澤明 (資料圖)黑澤明(Akria Kurosawa)出生於東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親黑澤勇,母親黑澤縞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初中畢業後,黑澤明熱衷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突然自殺的影響,1934年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東寶電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之後又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裡的德國人》,《寂靜》和《雪》。
  • 今年黑澤明誕辰110周年,為何此前張藝謀不敢上前和他打招呼?
    黑澤明今年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被稱為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在世界各地,他的影迷和擁躉無數。尤其是弗朗西斯·科波拉、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等好萊塢導演,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是對黑澤明推崇備至。
  • 日本史上最偉大的編劇逝世,與黑澤明合作過《羅生門》《七武士》
    橋本忍堪稱日本史上最偉大的編劇,也是黑澤明的金牌搭檔,他生前有很多聞名於世的作品,包括大家熟悉的《羅生門》《七武士》《切腹》《大菩薩嶺》等等,其成就早已寫入電影史。橋本忍與黑澤明橋本忍於191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神崎郡鶴居村。早年師從導演兼編劇伊丹萬作,後被黑澤明賞識,參與編劇《羅生門》從而出道。
  • 《經典詠流傳》譚維維鄭棋元致敬東西方文學巨匠
    上周六晚,《經典詠流傳》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譚維維與鄭棋元強強聯合共唱《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讓東西方兩位文學巨匠隔空對話,網友直呼:「這首歌簡直是『神仙』配置!」鬱可唯柔情演繹《一江水》,喚醒人們心中的盎然春意;許淵衝老先生英譯的古詩《題西林壁》被劉憲華唱響,讓人感受到先賢的智慧與哲思。譚維維鄭棋元致敬東西方文學巨匠 震撼演繹獲贊「神仙配置」「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譚維維與鄭棋元用一首《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向東西方兩位文學巨匠致敬。
  • 40年前,大師黑澤明把色彩光影用到了極致,也把人性講透了
    黑澤明當時心裡十分痛苦。和武田信玄一樣堅持「不動如山」的理念,還是求新求變,是黑澤明面臨的創作困境。因此,全片中瀰漫的懷舊氣息,如同冷兵器時代走向落幕,黑澤明也對自我的「落伍」而感到憂傷,這也是個人境遇和電影製作的一種心理投射。火槍戰勝騎兵,不可阻擋的歷史更迭。
  • 10部經典日本劍戟片:體驗霓虹國的江湖
    特別對於喜愛日本文化的群體,或許對劍戟片情有獨鍾。本期,通心粉電影推薦10部不同時期的經典日本劍戟片,請大家鑑賞。美國經典西部片《豪勇七蛟龍》即翻拍此片。用心棒 (1961)導演: 黑澤明編劇: 黑澤明 / 菊島隆三主演: 三船敏郎 / 仲代達矢 / 司葉子 / 山田五十鈴類型: 劇情 / 動作 / 驚悚黑澤明經典劍戟片,三船敏郎飾演外表邋遢的浪人三十郎
  • 從《大魚海棠》到《尋夢環遊記》的死亡之旅,解讀東西方文化差異
    ,在第四部分,我會結合影片主題和自己的思考談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之處及造成兩種文化差異的原因,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洪流中展現出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兩部影片都以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作為故事素材,將各自的特色文化元素都融合在故事裡,設置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向觀眾展現東西方民族文化的魅力,引發觀眾對民俗文化的情感共鳴。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羅生門》小說版
    本期給大家分享的經典電影叫《羅生門》,挖掘人性醜惡的巔峰之作 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標誌著日本的電影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一年後我第一次看到了黑澤明的電影,是《羅生門》,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幾年後,在坎城,我坐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親眼目睹了黑澤明接受終身成就獎,他受到了東西方人民的熱愛和崇敬。我從未和他相遇,儘管曾經有過一次機會。有一次,我去東京辦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議我去見見黑澤明。我不敢去。無論如何,他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大師。在電影的王國裡,我那時不過是個小人物。
  • 黑澤明:以電影之名砥礪而行的世界級藝術家
    黑澤明在日本,日本學者更多的喜歡是將他的作品橫向比較,探討他和其他電影家的藝術風格有何不同,例如《什麼是電影:黑澤明與宮崎駿》,又或者是研究其在世界上的影響,例如《日美歐比較電影史而在西方,更多的側重於對日本異域文化的探討,例如《黑澤:電影研究與日本文化探討》。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黑澤明文化與武士道信條
    甚至連《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這部經典西部片,也與黑澤明的《用心棒》緊密相連,以至於影片導演塞爾喬·萊翁(Sergio Leone)最後甚至與《用心棒》的製作公司東寶株式會社就版權問題打起了官司。喬治·盧卡斯在籌備《星球大戰》時,也曾參考過黑澤明的電影《戰國英豪》,並表示將會協助他製作魔幻超現實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