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南極人」:賣品牌不該只等於賣吊牌

2020-12-19 中國法院網
 

  「我媽買了個燒水壺,看了一下還是南極人牌的,南極人怎麼什麼玩意兒都出啊?」近日,有消費者在微博上發了這麼一條吐槽,引來不少人的圍觀。大家發現,「南極人」這個品牌,早已跳出內衣的「舒適圈」:上網搜索「南極人」,會發現除了內衣,食品、男裝、女裝、家紡、居家日用品等也有。以至於有網友調侃:只要商家肯付授權費,萬物皆可「南極人」。

  據「南極人」官網顯示,2008年,「南極人」開啟品牌授權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南極人不生產商品,只是吊牌的搬運工。

  客觀地說,服裝廠轉型走品牌授權的輕資產模式,無可厚非,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不少企業在做。但是,品牌授權絕不等於賣吊牌,如果背後的品控跟不上,就無異於是自砸招牌。這也是媒體追問南極人的「這種玩法能挺多久」的原因所在。

  而從市場反饋看,南極人的品控,早就亮起了紅燈。如據報導,在過去幾年中,南極人十數次登上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從蠶絲被、內衣、棉服、童裝、衝鋒衣到電推剪、捲髮器、按摩棒,其均有產品上質檢黑榜。其中,有5次是原國家質檢總局、現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進行的國檢。很顯然,一方面是輕率地「一手交錢一手授權」,另一方面是授權產品屢屢登上質檢黑榜,這樣一種不良循環,若不被遏制,最後必然連累「南極人」這個品牌的市場聲譽,從而在根本上傷害品牌授權模式的根基。

  不可否認,目前南極人的品牌變現效益確實不錯。年報顯示,2019年南極人的營業收入構成中, 31.76%為品牌綜合服務業務,金額約為12.4億元;1.68%為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金額約0.65億元。品牌授權相關營收合計約為13億元,因而被業內稱為「賣吊牌比賣內衣更賺錢」。

  但是問題也在這裡,任何企業都容易產生路徑依賴。這種賣吊牌模式帶來的「快錢」效應有多強,它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傷害可能就有多大。品牌從來就不是虛無的概念,任何成功的品牌,其背後都有著實體經濟、產品、技術、質量、標準等要素的長期穩定支撐。

  理想狀態下的品牌授權,絕不只是向其他產品賣吊牌和商標這麼簡單,而是包括一整套的品牌理念和質量體系的輸出。但逐步告別生產、銷售一線,「南極人」對於授權產品的品控能力到底有多強,甚至說有沒有品控,的確讓人生疑。要知道,它所授權的產品,已遠超過去自己的主業範疇,且公司合作供應商總數超千家。這種跨界範圍和規模的快速擴充,本身就是對品控能力的巨大考驗。

  品牌變現屬於「法無禁止即自由」,但是消費者和市場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至少通過媒體的報導,可以確信的是,市場上的「南極人」產品與過去消費者心目中所期待的「南極人」品牌、品質,可能是兩回事。這是消費者在作出消費選擇時,需要有的常識判斷。而在賣吊牌行為愈來愈普遍的今天,「只看品牌」的消費風險也越來越高,消費者有必要剔除對品牌的盲目信任。

  就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來看,只賣吊牌而忽視品控的授權模式也不值得提倡。正如有網友留言所講的,為什麼我們很難有「百年老店」?在品牌形成後,急於變現,或者不能恰當平衡好商業變現與品牌維護的關係,或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老牌國產品牌,如今居然只有吊牌是「真」的?萬物皆可「南極人」
    提起國內知名保暖服裝品牌,很多中國消費者會想到南極人、恆源祥、三槍、鄂爾多斯等品牌。這些品牌背後的企業也是行業的代表。尤其是十多年前,南極人曾經是中國大陸最熱銷內衣品牌,也是行業的領軍人物。然而,到目前為止,越來越多的人對南極人的品牌管理提出了質疑。上個月,《人民日報》轉載了中國新聞網發布的《萬物皆可「南極人?
  • 「賣吊牌」年掙13億 南極人「神話」危險?
    來源:無冕財經作者:胡慧茵「萬物皆可『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屢遭網友調侃,但南極人創出了一門一本萬利的生意。但賣吊牌也給南極人帶來「後遺症」,不僅多次被質監部門點名、登上產品不合格黑名單,還屢遭消費者投訴。南極人的業績繁榮,還能持續多久?「南極人」品牌價值下滑?
  • 拉夏貝爾:改名字賣吊牌 「中國版ZARA」要做下一個南極人?
    來源:中新經緯原標題:改名字賣吊牌 「中國版ZARA」要做下一個南極人?據了解,除拉夏貝爾之外,以「品牌授權+經營服務」為運營模式的知名品牌包括南極人、恆源祥等。業內分析稱,在超高毛利率背後,品牌授權還存在產品質量難以把控、品牌聲譽易受損的風險。「賣吊牌」的生意真的好做嗎?
  • 繼南極人後,這一品牌「轉行」賣吊牌,以後買衣服也要小心了
    而在我們購買其他產品的時候,若是也有這般感受,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可能就是所購買的產品不再是之前的工廠製作的,而是換其他工廠製作,或者是「轉行」賣吊牌了。其實,在服裝行業中,從原先自己製作生產衣服,到後來的售賣吊牌行為已經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就好比我國最早的內衣企業品牌——南極人。
  • 以後買衣服也要小心了,繼南極人後,又一品牌「轉行」賣吊牌
    同樣如果換做是購買的商品,如果有同樣的感受,大部分原因都是產品並非原來的工廠製作,而是由於開始賣吊牌,直接換了其他工廠製作了。像這樣關閉自己原廠,開始售賣吊牌的行為,其實在服裝行業裡面已經不是什麼少見的事情了。比如南極人,曾經是中國最早的內衣企業品牌,在1997年就成立起來,如今在國內市場擁有了不少粉絲,品牌的影響力也是深入人心。
  • 萬物皆可「南極人」?交錢拿授權這種玩法能挺多久
    沒有南極人賣不出去的吊牌「我媽買了個燒水壺,看了一下還是南極人牌的,南極人怎麼什麼玩意兒都出啊?」近日,有消費者在微博上發了這麼一條吐槽,引來不少人的圍觀。簡單來說就是,南極人不生產商品,只是吊牌的搬運工。2008年這一年,南極人砍掉了生產和銷售這兩個重資產環節,賣掉經營十多年的所有工廠,只保留「南極人」這個品牌,並推出了南極人共同體(NGTT)商業模式。從前那個「南極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加強版「南極電商」。
  • 不生產、只掛牌,「南極人」們割了自己品牌價值的「韭菜」
    實際上近5年內,除了南極人,南極電商旗下的卡帝樂鱷魚、精典泰迪等品牌均有質檢不合格記錄。近年來,隨著南極電商品牌授權業務的發展,一些打著「南極人」招牌的各類產品招搖過市。從內衣、蠶絲被、童裝、衝鋒衣,到電推剪、捲髮器、按摩棒、兒童車等,只要商家肯付授權費,「萬物皆可南極人」。
  • 又一品牌轉行「賣吊牌」,「國潮」卻逆風而上
    「賣吊牌」的南極人人人都聽說過的「南極人」品牌,以高品質、高性價比的保暖內衣溫暖了數百萬冬季消費者,並迅速席捲全國市場。但近年來,關於南極品牌的負面宣傳越來越多。由於這種「賣吊牌」的商業模式,南極人在業內的聲譽急劇下降。
  • 又一品牌轉行「賣吊牌」,換個「馬甲」別被騙了
    當一件商品貼上品牌吊牌時,或許會更好售賣。以拼多多上的一些三件套為例,標有南極人字樣的商品,銷量都不低。但是可惜的是,現在的南極人已經不生產商品了,「變身」成為所謂了賣吊牌的商家。只有你購買他的吊牌,就可以在自己的產品上印上「南極人」的字眼。恐怕現在還有很多人蒙在鼓裡,自己購買的南極人不過是徒有虛名的吊牌罷了。
  • 又一品牌轉行「賣吊牌」,換個「馬甲」別被騙,以後買衣服要小心
    當某一產品被貼上了「品牌」的吊牌時,往往會更受受眾喜愛,比如有的電商平臺上很多床上用品會有「南極人」的字樣,價格相對便宜,而銷量大都也不錯。不過,而今南極人早已不再生產產品,而是「轉行」為「賣吊牌」,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商家買了它的吊牌,便能夠將「南極人」的字眼印在它的商品上,現在想必還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購買到的「南極人」只不過是「虛有其表」吧?除此之外,在資本市場上,也有南極人「賣吊牌」的生意,南極電商在股市中,品牌授權的業務領域也已經愈來愈大,而由此獲得的收入更是屢創新高。
  • 那些年爸媽愛穿的保暖內衣,如今還賣得動嗎?
    01萬物皆可南極人,貼牌大戶恆源祥打開淘寶,只要是搜「保暖內衣」,你應該能看到滿屏的南極人——儘管來自不一樣的註冊商戶,但他們的的確確賣的都是「南極人」。相比賣保暖內衣,賣授權的確是一門暴利且不費力的好生意。以南極電商發布的2019年年度財務報告來看,其2019全年公司營業總收入為39.07億元,同比增長16.52%。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06億元,同比增長36.06%。在營業收入中,僅品牌授權相關營收,也就是賣吊牌的收入就有13億元。
  • 它靠奇葩模式成為「國貨之光」,靠賣吊牌年賺40億
    在目前品牌主導的商業模式中,品牌意味著商品定位、商業模式、消費群體和利潤回報。舉個簡單的例子,同一雙耐克品牌的鞋子可能賣幾千元,而國產李寧品牌的鞋子可能只賣幾百元。良好的品牌效應可以帶動更大的商機。隨著消費的升級,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品牌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 「吊牌狂魔」靠掛牌年賺13億,那麼買吊牌的紡織人賺到錢了嗎?
    不生產商品,只做吊牌的搬運工 提及南極人,80後們大都印象頗深。南極人創立於1997年,以「更薄、更暖、更舒適」為噱頭,從保暖內衣市場出道。隨後幾年,它憑藉葛優的廣告詞「南極人,不怕冷」火遍全國,靠在各大衛視砸下巨額廣告而家喻戶曉,與恆源祥、北極絨、俞兆林並稱國民四大保暖內衣品牌。
  • 重返線下 南極人「重生」
    授權亂象南極電商品牌價值滑坡並非偶然,隨處可見的「南極人」品牌也被詬病已久。此前還曾有公開報導稱,南極電商出售吊牌,只要給錢就可以授權,並且還附送廣告位和活動報名。事實上,南極電商的品牌授權由來已久。公開資料顯示,南極電商也就是當時的南極人成立於1997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內衣企業之一。一開始,南極人擁有自己的工廠和渠道,自產自銷。
  • 南極人做對的題,行業照抄就能及格?
    一、南極人的吊牌生意是門好生意南極人的吊牌生意是一門極好的生意。南極人做保暖內衣起家,看著是一個很小眾的賽道,一點都不時尚,還有著那麼一點老派的味道。但2019年其年報發出後,震驚業內。什麼叫做「悶聲發大財」?南極人就是,靠著賣吊牌,它一年賺了13個億。
  • 此前幾天,一個山寨橫行的時尚品牌logo,賣了137億
    一是華為把榮耀賣了,據說交易價格為400億美元,約為2625億人民幣;二是百度花費36億美元收購了直播平臺YY。 對於前者,早前已有小道消息,只是坐實了而已;後者就有點突發了,好像大家都沒想到YY會賣了自己。 科技圈的事兒風風火火,而在此前幾天,時尚圈也發生了一件收購大事,有一家時尚品牌,也換主人了!
  • 10元一大把的南極人襪子背後,隱藏著幾百億的財富之路
    而南極電商的原身正是創辦20多年的保暖內衣品牌南極人。不過,此南極人非彼南極人。如今你買到的10塊錢一大把的南極人襪子皆為「假貨」,「正品」南極人已停產十多年。停產十多年,南極人是黃了嗎?不,南極人正在躺著賺錢。原來,全面停產後,南極人做起了品牌授權的買賣,也就是賣商標——給別人的商品貼上自家的商標,甚至還做起了電商服務。
  • 靠貼商標一年淨賺9個億,多少人被這個品牌「騙過」?
    去年《南方周末》曾報導過南極電商,這個公司已經不生產任何商品,只出售吊牌,只要你給錢就可以授權給你,並且還給你附送廣告位和活動報名,如果遇到調查,他們會給你提供證明規避處罰。換句話說,你買的南極人內衣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產品生產銷售啥的他一概不管。
  • 股價連跌4天、市值蒸發86億 「吊牌大王」南極電商發生了什麼
    賣吊牌一年掙12億元南極電商的股價下跌,其實早有預兆。南極電商的前身,其實是家喻戶曉的保暖內衣品牌「南極人」,南極人成立於1998年,靠著保暖內衣做到全國第一。據新京報報導,2008年,產能過剩明顯的南極人提出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關閉了自營工廠,砍掉了所有的生產線和銷售端,只保留「南極人」這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