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太極博弈原理之易學入門指迷
易經演化時間
關於易經的演化時間,學界上是有很多爭議的地方,但大多無從稽考,故存而不論,經對比後,筆者總結了較為主流的說法。
相傳,在上古時期(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黃河流域附近,出現了一匹龍馬,其身上背負著「河圖」,伏羲研究之後,創造出先天八卦,後世又稱之為伏羲八卦,但是當時是只有圖案而沒有文字的。
而其後,在大禹治水之時,位於現今的河南省洛陽西洛河中浮出了一隻神龜,其背負著「洛書」,大禹一看,並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
在商周時代,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期間,有所感悟,創立了後天八卦,後世稱之為文王八卦,周文王又將八卦重疊,衍出六十四卦,並為六十四卦寫了卦辭。後來周文王的兒子周公,
為每個卦的六個爻分別寫出了爻辭。至此,原本只有圖案的八卦就有了文字的記載,看的人容易明白,易經的文化得以傳播開來,此時期起了重要的作用,故《易經》亦稱為《周易》。
春秋末期,孔子在晚年喜歡上易經,根據自己對易經的理解,寫了十篇研究易經的文章,稱後世稱之為為《易傳》或《十翼》,「翼」有附翼、輔佐之義。
易經的內容結構
因此,易經的內容結構如下圖:
而易傳十翼的內容共7種10篇,它們分別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以圖概況即是:
自宋代程頤開始,後人將彖、象、文言直接附於各卦各爻之後,將繫辭、說卦、雜卦、序卦,附於易經之後,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是將經文和十翼融合在一起的。
我們在市面上買到的易經除去現代人的翻譯解釋外,基本結構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