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演化時間與內容結構

2020-12-17 文化智慧分享摘錄

——節選自太極博弈原理之易學入門指迷

易經演化時間

關於易經的演化時間,學界上是有很多爭議的地方,但大多無從稽考,故存而不論,經對比後,筆者總結了較為主流的說法。

相傳,在上古時期(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黃河流域附近,出現了一匹龍馬,其身上背負著「河圖」,伏羲研究之後,創造出先天八卦,後世又稱之為伏羲八卦,但是當時是只有圖案而沒有文字的。

而其後,在大禹治水之時,位於現今的河南省洛陽西洛河中浮出了一隻神龜,其背負著「洛書」,大禹一看,並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

在商周時代,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期間,有所感悟,創立了後天八卦,後世稱之為文王八卦,周文王又將八卦重疊,衍出六十四卦,並為六十四卦寫了卦辭。後來周文王的兒子周公,

為每個卦的六個爻分別寫出了爻辭。至此,原本只有圖案的八卦就有了文字的記載,看的人容易明白,易經的文化得以傳播開來,此時期起了重要的作用,故《易經》亦稱為《周易》。

春秋末期,孔子在晚年喜歡上易經,根據自己對易經的理解,寫了十篇研究易經的文章,稱後世稱之為為《易傳》或《十翼》,「翼」有附翼、輔佐之義。

易經的內容結構

因此,易經的內容結構如下圖:

而易傳十翼的內容共7種10篇,它們分別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以圖概況即是:

自宋代程頤開始,後人將彖、象、文言直接附於各卦各爻之後,將繫辭、說卦、雜卦、序卦,附於易經之後,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是將經文和十翼融合在一起的。

我們在市面上買到的易經除去現代人的翻譯解釋外,基本結構如下圖:

相關焦點

  • 易經空間結構與時間組合形成的預測體系分析
    易經預測體系是由空間(64卦)、能量(64卦)、時間(60甲子)組合形成的推演萬物從產生到消亡的一個循環過程。在學習易經時,有很多疑問:易經空間結構是如何體現的?易經如何代表能量體系?六十甲子立體模型是什麼樣的?帶著這些問題來思考、學習易經,也許會有所感悟。
  • 二、《易經》的主要內容
    很多人好奇《易經》裡面到底寫了什麼內容?其實《易經》裡面內容很簡單,一共就是64種卦象和註解。除了《易經》以外,其它五經都被孔子刪減或修改過。對於《易經》孔子不但沒有刪減修改,當孔子讀完《易經》後肅然起敬,挖掘到《易經》除了有佔卜的用途外,裡面的卦辭包含了人生豐富的哲學,並感嘆:自己五十歲能把《易經》讀懂也算沒有遺憾了,讀完《易經》認為自己此生也不會犯大過了。於是給它添加了《十翼》即十個翅膀,孔子是希望能把《易經》裡面的人生哲學發揚光大。
  • FSCE |基於概率密度演化理論的工程可靠性分析:從工程結構到生命線...
  • 易經中的太極是什麼?
    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包括了至大至小的空間極限、至久至近的時間極限和至虛至實、至有至無的物質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比如我們可以將宇宙大爆炸起點的那個奇異點視作宇宙的太極點,這個太極點之後的爆炸和膨脹造就了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宇宙;我們也可以將太陽系誕生的那個時空點定義為太陽系的太極點,從而有了太陽系的誕生和整個星系及星系內不同生命形式的演化。
  • 大腦複雜性的演化:一個空間、時間和熵的故事
    近來我們展示了演化是熵值演變的過程:結構的建立(即生命的產生)促進了熵增。在這裡,我們提出,演化的關鍵躍遷點與生命對於時間及空間的操縱相關,經由複雜的多維度狀態空間(multi-dimensional state space),生命打開了促進熵增的新通路。大腦的演化促成了時間和空間在大腦中的表徵,而這種表徵又進一步加速了熵增的過程。
  • 易經是中華古典智慧的結晶,在今天的社會價值是什麼?
    易經是中國傳統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瑰寶,其內容包羅萬象,涵蓋方方面面。幾千年來,許多人都用易經做預測佔卜,被稱為玄學。近代科學昌明,人們對易經產生懷疑也就不足為奇了。但至今,易經預測仍然在世俗生活中算是常見,因為,人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靈,感性與理性交織,為了安慰我們的心靈,單靠某一種工具是不夠的。具體來說,在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易經究竟有什麼作用呢?第一,關於易經的預測功能。當你對易經的原理與精髓有所了解,那你對易經的預測價值將會有新的感悟。
  • 易經中最重要的數字關係,邵子神數起數秘訣
    學習《易經》就一直伴隨著數字,數字與易經密不要分。易經中64卦方圓圖與二建制數完美一致,用二建制數構建出的數字世界,讓我們在虛擬的世界裡看到了無窮無盡的變化,看到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易經與數字老子的《道德經》中描述著宇宙的演化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數字最重的理論描述。
  • 易經告訴你:一個人想發達,並不只是靠勤勞,建議你讀讀這3句話
    一個人的經歷,無論是好運還是厄運,看起來都是很突然的,實際上,在看不見的規律層面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演化過程。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一個人走了千裡之遠,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做任何事情,就像蓋房子一樣,如果你急於求成,地基會不結實,房子的結構也會沒有那麼穩定,以後就有崩塌的風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應該怕吃苦,而應該多做、多積累。在做事的開始階段,要警惕傲慢和魯莽,集中精力學習,做好計劃,打好基礎。只有紮實的基本功才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其實有六部《易經》
    之後,中國人類在社會不斷融合中一路創新,在不同歷史時期,針對不同社會條件先後形成的爻位關係編入了六部《易經》在歷史長河中成就了一條唯物的「易經」之道簡稱易道,支撐了中國文明的演化。漢代《周禮·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 易經提醒:男人可以大器晚成,但靠的不是人脈,建議讀讀這4句話
    有的人年輕有為,幾年的時間就平步青雲,而有的人可能要經歷幾十年,這期間很多人都會選擇半途而廢。其實,男人不一定非要年輕有為,大器晚成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們奮鬥的過程中,很多人最看重的就是人脈。但其實對於這件事,我們的老祖宗們就總結過很多的智慧。例如在《易經》裡,有四個句子,如果你在路上掙扎,我建議你讀一讀。
  • 易經適合什麼人學?這3種人最適合學習易經,看看你在其中嗎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好運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就有貴人的幫助。當然也有一些人沒有那麼大的事業心,通過學習易經想達到清靜無為的狀態,不被世俗名利所困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讀易經,也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對易經長篇累牘,讓初學者一頭霧水。事實上,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學習易經。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我們絕對可以這樣說,自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並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另外一本書,能夠比《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大,《易經》對中國文化的作用,絕對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各類注釋《易經》的書籍,自秦漢至清末,就不少於幾百種,可見《易經》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
  • 《易經》被質疑了三千多年,為何如今卻被證實是超科學?
    可能一提起《易經》大家就會想起《周易》,有些朋友還會認為《易經》和《周易》其實就是一本書,但實際上這兩個其實並不是同一本書,《周易》的出現時間大概是公元前1046年左右,傳言是由周公旦所做,它主要講的是458個卦像,雖然在書當中確實也有著卦象之說,但是它的卦象只有64個,而且還夾雜著很多
  • 《易經》預測被納入正統學術界,二進位與64位基因組合一脈相承?
    孔子之後寫了幾十篇有關《易經》的著作(簡稱"十翼"),極大地發展和豐富了《易經》的內容,最後使《易經》成為諸子百家之首,《易經》文化影響了中華文明幾千年。日本著名的中日文化學者吉野博子在研究了《日本紀事》等古代史料後提出,日本最早的政治和社會文化是以《易經》哲學為基礎的。
  • 宸玄古易劉宇宸:《易經》是高度統一的宏觀科學
    很多人都覺得易經就是算命的,或者說是迷信,那麼劉宇宸老師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下《易經》有科學根據嗎?形式上類同於化學反應方程式及物理學中,重量,浮力,時間、速度等的計算公式。④方位空間易經特別注重方位;如:東西南北中(東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當然還有東南西北,東北西南,的方位結構。⑤數學概念阿拉伯數字1為陽,2為陰;1為奇數,2為偶數;陽為正數,陰為負數;1~9都屬自然數;古人便有九耀星訣。
  • 《易經》提醒:宇宙有一種神秘力量,每個人都有,可以趨利避害
    博士作為學術的先行者,教育界會讓他們將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間花在封建迷信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只能證明,《易經》其實是上古時代人民對於萬事萬物的一種科學解讀。而這種宇宙中最微小的結構組合在一起,則是構成了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所以,一切由強核力構造而成的物質形態,其實都要被歸結於「夸克偶素譜系」,這種組合的存在意味著,倘若我們通過對《易經》的深入解讀之後,或許有憑此預知萬象的可能性。
  • 《易經》中的「易」是什麼意思?和時間有什麼關係?
    人們在對時問的探討上,有兩個基本的觀點,一種認為時間的變化是一種幻覺,一種認為生活就是一個持續生成的過程。但是對於《易經》而言,時間是生活的時間,它並不將其作為外在存在而加以思考。它將宇宙世界理解為一個隨著天地萬物的變化不斷流變,不斷循環的一個過程,周而復始,亙古常新,日新盛德,生生謂易。
  • 無字天書和有字天書——從《易經》說到《易傳》
    我們現在所說的《周易》其實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易經》,一部分是《易傳》。這兩部分合在一起統稱為《周易》。從時間上看,《易經》恐怕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了。 從內容上看,這本書的直接目的顯然是用於佔卜。而《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和發揮。《易傳》共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今天我們讀《易經》,主要是藉助《易傳》來讀的。因為《易經》的成書時間比較古老,根本不容易讀懂。不僅今天的我們讀不懂,就是古人也讀不懂。所以,只能藉助《易傳》。
  • 易經為什麼不能夜裡讀!一個是夜讀易經鬼神驚!另外兩個原因呢?
    這意思就是,《易經》應該是出將入相的必修課程,可見在其心目之中,易經有多麼的重要。孔子也喜歡讀易經,有個成語叫做「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讀易經讀到痴迷,將書簡上的牛皮繩子都讀斷了好多根,孔子對於易經的總體評價只有四個字,叫「潔淨精微」。讀《易經》是有一些講究的,並不似其他書籍,想何時讀都可以。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易經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易經》依舊備受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文化的神經。不過,幾千年來,對於《易經》是迷信產物的質疑聲也從未中斷,因為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易經》是神的東西,妖魔鬼怪都懼怕他,在床頭放上一本《易經》,妖魔鬼怪就不敢接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