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列車上水作業。 李福多 攝
中新網哈爾濱12月15日電 題:極寒中奔跑只為讓列車「喝飽」山泉水
李福多 中新網記者 史軼夫
「吳哥,外面都冒白煙呢,得老冷了!」「聽天氣預報今天是零下41攝氏度,咱溝兒裡的極寒天兒來嘍,一會兒咱倆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吧,把開水灌進大水壺裡,這麼冷的天兒,水管子肯定凍了,開水少用不了。」15日4時20分,伊圖裡河站客運車間上水員吳立平和王文武邊聊天邊穿戴好防寒工作服,雙手伸進在暖氣上烤得熱乎乎的手套裡,吳立平笑跟呵呵地老夥計說,還是這熱乎勁舒服啊!隨後兩人拎著水井鑰匙、鐵釺子和兩大壺開水走進極寒夜幕下的站場……
為列車上水作業。 李福多 攝
伊圖裡河站是牙林線上唯一一個旅客列車補水車站,途經的列車都要在這裡休息夠、喝飽水,才能繼續駛進大山深處的莫爾道嘎、滿歸、加格達奇等地,往返大山與城市間的旅客,在列車上就能品味到富含礦物質、味道甘甜的伊圖裡河山泉水。夜色中,吳立平來到一號水井旁,用鑰匙打開水閥後沒有水流出來,他知道這是夜間氣溫過低、水管中殘留的水凍結成冰坨了,借著站場的燈光他拎起開水壺,慢慢地順著水管澆灌,隨著開水越來越順暢地流進水管,吳立平放下水壺,再次打開水井閥門,一股水流痛快淋漓地衝出水管,他趕緊關閉水閥,低下身子再次盤起水管排水,然後快步走向2號水井,重複試驗水管動作,遠處,王文武也在試驗著其他幾個水井,為列車上水做好充足準備工作。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室外工作了半個小時,兩人的帽子、脖套已掛上一層厚厚的冰霜,眼睫毛上更是被呼出的哈氣凍成了霜花,熱乎乎的手套也變得冰涼,即使再忙活身上的熱量也在一點點流失。
5時05分,4167次旅客列車披雪掛霜駛進伊圖裡河車站,停穩後等候在一旁的吳立平和王文武趕緊給列車上水。吳立平拉著20多公斤重的管子小心而又快速地行走,為他所負責的車廂上水。插水管、開水井閥、返回觀察、關水井閥、撥水管、盤水管排水,再奔向下一節車廂,股道間被雪花覆蓋,還有剛剛灑出來的水瞬間結成的冰,走起來有些滑,吳立平沒有耽誤步伐,快步疾走來到第二節車廂,重複著上水的動作,遇到有的車廂注水管凍冰,他的趁手工具—鐵釺子就派上用場了,將鐵釺子插入注水管用力疏通,將冰塊擊碎後再進行上水作業。近零下三十攝氏度的氣溫下,吳立平走得急、幹得快,水管濺出的水將防寒服和棉鞋上結上了一層薄冰,走動間唰唰作響,鐵製的水管頂部穿過厚厚的手套有著刺骨的寒意,他顧不得拍拍手,只有在將水管插入列車注水口時,才會使勁地拍拍手套上的冰,跺跺有點凍麻的腳……
為列車上水作業。 李福多 攝
風卷著雪打在吳立平和王文武身上,兩個人絲毫沒有放慢動作,快疾有序地為列車上水。十分鐘後,4167次列車喝飽水,又勁頭十足地駛向大山深處,鳴笛響起的那一刻,吳立平和王文武筆直地站立在列車背面,目送列車緩緩駛離。
來不及回休息室暖和一下,兩個人趕緊拍掉棉襖、褲子、手套上凍的簿冰,又開始檢查各個水井的水管狀態,確保水管不結冰、出水順暢,5時52分,7030次旅客列車上水作業完畢後駛離伊圖裡河站,已經在嚴寒中連續工作近兩個小時的吳立平真切地感受著寒冷、疲憊,尤其是彎腰盤水管、半蹲為列車上水時,膝關節都在嘎吱作響,覺得骨頭都凍得硬梆梆的。他說,「零下四十多度在外面幹活真不容易,但是只要一想到旅客在車上能喝到咱這大山裡的甘甜山泉水,這些苦和累都不算啥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