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司馬懿活得最久,熬死了諸多強者比如諸葛亮,曹魏三代君主(曹操、曹丕和曹叡)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以七十二的高齡掌控了曹魏的朝政大權。
曹操在世時,發現司馬懿鷹視狼顧,有不甘久居人下之心,就像當初寄人籬下的英雄劉備一般,那麼曹操為何不將他除掉呢?
諸多三國的文學作品描述當中,說曹操不僅自己堤防著司馬懿,更是告誡繼承人曹丕要防著司馬懿,不要他掌握大權,既要用,更要防,事實真是這樣嗎?
司馬懿只是個小人物,曹操根本不會防著他
按我的理解,其實曹操根本沒有把司馬懿放在眼裡,根本不會去防著這樣一個小弟似的人物。
抱著求才若渴之心,司馬懿家族是河內郡的望族,司馬懿有才學,進入曹操的視野,曹操是抱著人才唯己所用的心態徵召他,司馬懿得以進入仕途。
在司馬懿進入仕途後,所從事的工作都是一些文學教授這類的事情,這可以從司馬懿的官職來看。
文學掾,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官職曹操一直沒有把司馬懿放在關鍵性的崗位上,直到曹丕稱帝後,司馬懿憑藉才能嶄露頭角,成為魏國的重臣。
曹操不缺謀士,荀彧、荀攸、郭嘉之後,還有劉曄、崔琰等人,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並未進入曹操的核心高層和管理層,試問曹操會防著這樣一個毫無根基和建樹的小人物嗎?
曹操徵討漢中張魯時,司馬懿建議趁機攻打蜀地,曹操並未採納,說白了就是司馬懿的分量不足。
曹操沒必要防著司馬懿,還有必要除掉他嗎?
《晉書》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晉書·宣帝本紀》
《晉書》的可信度存疑,曹操是個殺伐果斷的人,如果司馬懿的威脅真有那麼大,依著曹操的習性,恐怕早就殺了司馬懿,看看邊讓、孔融、荀彧、崔琰等人的下場可想而知。司馬懿第一次稱病拒絕曹操的徵召時,曹操沒啥意見,第二次徵召的時候是強制性的,司馬懿不出仕就只有死路一條。
結合司馬懿低調隱忍的性格,曹操或許動過殺機,但最終沒下去手。那麼司馬懿是如何化險為夷的呢?
1.及時表態站隊贏得曹操的好感。司馬懿是名門大族出身,本來是瞧不起閹宦之後的曹操,但看見曹操的事業如日中天,選擇了投靠曹操為曹操效命,尤其是在曹操稱魏王的時候,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忌,司馬懿在此關鍵問題上可能早就表示支持曹操,逐漸贏得曹操的好感並逐漸受到重用。
2.在支持曹操稱王后又一次成功站隊。在世子之爭中,司馬懿選擇了人氣不高的曹丕,史書記載司馬懿與曹丕的關係親密,曹丕時常維護他,最後曹丕在世子之爭勝出,司馬懿攻不可沒。
3.司馬懿低調隱忍的性格,工作上勤勉盡責,不犯錯,又對曹家效忠,這樣的人曹老闆又怎會隨意亂殺呢!精湛的演技隱藏了所有,瞞過了曹家人。
總結:早年的司馬懿遠遠沒有成長到讓曹操忌憚和提防,曹操也不會去除掉一個毫無威脅對自己忠心的世家子弟,至於後期野心膨脹大權獨攬的司馬懿父子取代曹魏則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