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頭頂這片浩瀚星空的好奇與渴望。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以「天問」命名,正寓意著探求宇宙科學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火星,這個荒涼、空寂、礫石遍布、黃沙漫天的紅色神秘星球,是地球的近鄰,與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大約為5500萬公裡。自古以來我們對這顆紅色的星球便充滿了遐想,從西方的「戰神瑪爾斯」到東方「熒惑」,從兒時熟悉的「火星叔叔馬丁」到近年熱映的《火星救援》,無不反映了我們對這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近鄰星球極大的興趣。
在探月工程日趨完善後,中國航天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開始向更深遠的外太空進發,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令無數人魂牽夢繞的火星。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也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進入實施階段,開啟了飛向火星的旅程!
關於火星有哪些已知和未知?火星探測工程的任務和計劃是什麼?媒體應該怎麼做好天問一號任務的科學內容傳播?為更好地探索這些問題,中國科普研究所聯合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聯合舉辦「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之「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邀請行業頂級專家、權威媒體和文創精英,共同打造火星探測的科學盛宴。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採用專家講座+線上工作營的創新形式,聯結科學家、大眾媒體和文創機構,疊加媒體機構的內容策劃能力和文創機構的創意創造能力,分設多個線上工作小組,通過選題創意、交流討論、協作互動等環節,共同創作出專業、準確、形式多樣的科學傳播內容。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加本次科學傳播工作營!
主辦單位:中國科普研究所
協辦單位: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
專家講座時間:2020年8月2日 13:30-17:00
特邀講座專家:
龐之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神舟傳媒公司首席科學傳播顧問,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衛星應用產業協會首席專家,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專家團隊組成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知識就是力量、太空探索、中國國家天文和科普創作雜誌編委,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重大航天活動直播。
劉茜,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科普影片編導和科普作家。編導、著述、譯介多種科普影片和圖書,作品曾獲科技部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中國科普作協優秀科普作品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等榮譽。
鄧帆,博士,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任副總設計師,從事高速飛行器及遠程點對點運輸系統總體設計工作,參與多發返回式商業空天飛行器的設計及發射任務。曾任職於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某總體所,先後獲火箭院技術改進獎14項,授權國防及發明專利1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