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營活動直播

2020-12-16 中國科學技術館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頭頂這片浩瀚星空的好奇與渴望。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以「天問」命名,正寓意著探求宇宙科學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火星,這個荒涼、空寂、礫石遍布、黃沙漫天的紅色神秘星球,是地球的近鄰,與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大約為5500萬公裡。自古以來我們對這顆紅色的星球便充滿了遐想,從西方的「戰神瑪爾斯」到東方「熒惑」,從兒時熟悉的「火星叔叔馬丁」到近年熱映的《火星救援》,無不反映了我們對這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近鄰星球極大的興趣。

 

在探月工程日趨完善後,中國航天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開始向更深遠的外太空進發,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令無數人魂牽夢繞的火星。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也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進入實施階段,開啟了飛向火星的旅程!

 

關於火星有哪些已知和未知?火星探測工程的任務和計劃是什麼?媒體應該怎麼做好天問一號任務的科學內容傳播?為更好地探索這些問題,中國科普研究所聯合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聯合舉辦「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之「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邀請行業頂級專家、權威媒體和文創精英,共同打造火星探測的科學盛宴。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採用專家講座+線上工作營的創新形式,聯結科學家、大眾媒體和文創機構,疊加媒體機構的內容策劃能力和文創機構的創意創造能力,分設多個線上工作小組,通過選題創意、交流討論、協作互動等環節,共同創作出專業、準確、形式多樣的科學傳播內容。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加本次科學傳播工作營!

 

主辦單位:中國科普研究所

 

協辦單位: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

 

專家講座時間:2020年8月2日 13:30-17:00

 

特邀講座專家:

 

龐之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神舟傳媒公司首席科學傳播顧問,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衛星應用產業協會首席專家,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專家團隊組成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知識就是力量、太空探索、中國國家天文和科普創作雜誌編委,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重大航天活動直播。

 

劉茜,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科普影片編導和科普作家。編導、著述、譯介多種科普影片和圖書,作品曾獲科技部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中國科普作協優秀科普作品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等榮譽。

 

鄧帆,博士,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任副總設計師,從事高速飛行器及遠程點對點運輸系統總體設計工作,參與多發返回式商業空天飛行器的設計及發射任務。曾任職於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某總體所,先後獲火箭院技術改進獎14項,授權國防及發明專利11項。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營活動直播
    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以「天問」命名,正寓意著探求宇宙科學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火星,這個荒涼、空寂、礫石遍布、黃沙漫天的紅色神秘星球,是地球的近鄰,與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大約為5500萬公裡。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天問一號」命名有何寓意?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為什麼取名「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何時實施?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名稱源於屈原長詩   寓意探求徵途漫漫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葛小春介紹,「天問」的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等你來命名!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搭載著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奔向火星,拉開了向更遙遠深空探測的序幕。 2016年1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經國家批准正式立項,到2020年7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此項科研壯舉僅僅用了短短4年多時間!
  • 「天問一號」將正式踏上奔赴火星軌道的徵途
    ▲從這裡走向星辰大海·遠望號船隊:萬裏海天 追星攬箭 ●「天問一號」將脫離地球軌道 據央視新聞報導,目前,「天問一號」已成功完成兩次軌道修正。
  • 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 德媒披露了解哪些重要信息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按計劃即將發射,德國媒體7月5日刊文解析,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背後一些重要信息你了解多少?命名由來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目標是環繞並探測火星。「天問一號」這個名稱因何而來?何時發射?在哪裡發射?德國之聲7月5日指出,中國2020年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鋼哥的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今年7月23日,中國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漫漫長路,它將經歷4億公裡的旅途,去探究那顆紅色星球的秘密。中國的「天問一號」究竟有何神奇之處,探尋火星的道路有多艱難?
  •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英國《自然》雜誌評論說,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天問一號」任務將是首個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這三個目標的火星探測任務。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行星地質學家雷蒙德·阿維森說,火星很大,地質歷史也很複雜,「天問一號」收集的數據將使研究人員了解現有探測器未曾涵蓋的位置。
  • 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和其他國家相比,有哪些亮點?
    據媒體報導,我國計劃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此次發射我國的野心很大,想要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以及巡視,在國際上還沒有先例。而這三個目標的難度之高,也超過了任何以往的火星探測器發射。
  • ...星光|水冰|火箭_軍事武器|天問一號|火星|長徵五號遙四|地球|...
    要飛七個月才能到達,超過5000萬公裡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第一步新秀·「天問一號」△「天問一號」長這樣為什麼取名叫「天問」?
  • 「天問一號」蓄勢待發,四問火星探測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至25日在南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此次任務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中國無畏挑戰的「天問一號」火星任務,這裡有你所知道的一切
    我們雖知天問一號的發射地點,但其發射過程的具體細節仍為眾人留下懸念。中國日報表示,飛船已被運往發射臺以待發射。 已在7月23日中午成功發射升空,已經得到證實。在中國國家航天局的英文網站上並沒有與天問一號火星任務相關的跟進報導。對此,中國國家航天局並沒有針對輿論馬上給出相關的回應。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首次軌道修正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首次軌道修正 央視網消息:昨天(2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
  • 「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7個月長途跋涉奔向火星
    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在科學研究成果方面,國際上通過不同探測形式與任務,在火星軌道運動規律與參數、火星大氣、火星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探索和成就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樹立了前進的方向,也向我們探索火星提出了挑戰。回望我國火星探測的歷史,其實早在「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後,業內專家即開始謀劃我國深空探測後續發展。
  • 天問一號探測器就要抵達火星了,只剩最後的一億公裡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自從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升空以來,中國人就將目光正式投向了類地行星--火星!據觀察者網消息稱,截止2020年11月17日凌晨,我國首次探測火星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了116天,飛行裡程超過了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目前探測器姿態平穩,能源平衡,部分系統完成了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還完成了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圖源:新華視點)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天問一號火星車配置:六輪獨立驅動 太陽翼呈蝶翼形
    鄧孝慈 攝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車配置公開:六輪獨立驅動 太陽翼呈蝴蝶翼形  中新網福州9月18日電 (郭超凱)在18日召開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對外公布了天問一號火星車的更多配置細節:火星車質量約240公斤,為6輪獨立驅動,攜帶6臺載荷,其太陽翼呈蝴蝶翼形
  • 中國長徵五號火箭進入發射臺,「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準備發射升空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天問一號將於七月底或八月初發射。運載中國天問一號火星任務的中國長徵五號火箭於2020年7月17日進入發射臺。據新華社報導,長徵五號火箭已經進行了幾次試驗性發射,但天問一號的發射升空標誌著火箭的操作性的首次亮相。火箭預計將天問一號送入地球-火星轉移軌道,這也是長徵五號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天問一號是雄心勃勃的,計劃一次性在任務中完成繞軌飛行,著陸和探測,並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獲取科學探測數據。
  • 「火星叔叔」講火星科普活動舉辦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通過網絡直播,分享了題為《從熒惑到天問:人類的火星夢想與徵途》的科普報告。武漢市江漢區中小學、社區居民、青少年參加活動。  關於火星,你想知道什麼?鄭永春以孩子們對火星的疑問為開篇,引起了聽眾們的興趣。在我國古代,火星被稱為熒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