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2020-12-14 中國日報網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一、科普解疑釋惑,揭秘中國開啟火星探測的意義和價值。

重大科技項目舉世矚目,那麼在第一時間哪家媒體能夠搶佔輿論制高點將擁有充分的話語權,極大提升輿論引導力、公信力、影響力。紀錄頻道之所以能在第一時間播出十集紀錄片《Hi,火星》,是因為「未雨綢繆」。早在「天問一號」升空前40多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就派出攝製組奔赴文昌航天發射場追蹤拍攝。《Hi,火星》講述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闡釋了中國開啟火星探測的意義和價值,在第一時間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熱切關注。

《天問》是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長詩,他執著追求宇宙真理,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發問。「遂古之初,何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際,安放安屬?」「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用「天問一號」命名,就體現了中國航天人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永無止境。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個。兩者幾乎都形成於約45億年前,組成結構也大致相同,有核、幔、殼。火星與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一個火星日大約是24小時39分鐘,而且它和地球一樣,也有四季更迭。此外,火星的表面溫度大約在零下133攝氏度到零上27攝氏度之間,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多種地形。在太陽系類地行星中,這一點與地球最為接近。證據表明,火星上曾經存在過水。探測火星可以獲得豐富的第一手科學數據,對研究太陽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動講述航天人攻克科技難關的故事,弘揚鍥而不捨、勇於突破的航天精神。

優秀的紀實作品往往通過影像關注人物的命運,關注人物的情感,傳遞內在的訴求,與觀眾共通共鳴,進而達到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終極作用。該片通過對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探測器系統主任設計師趙宇、探測器系統環繞器分系統副總指揮褚英志、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張玉花、探測器系統火星車分系統總設計師賈陽等人的深入採訪,通過一線科研人員的動情講述,讓航天人的故事深入人心。這些科研人員鍥而不捨、勇於突破,再次書寫航天精神。

此次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天問一號」的全部載荷總重量約5噸,地火之間距離遙遠,僅通訊就有23分鐘的延時,在人類歷史上,火星探測的失敗率高達50%,是風險最高的航天任務之一。

節目除了拍攝科研人員的工作狀態,還前往生活區拍攝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了他們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對事業的熱愛。既直擊重大事件發生的現場,又深入到研究人員的心靈與生活,這部短紀錄片是一次對人類勇氣與探索精神的致敬。它以「航天精神」為內核,與當下現實形成觀照和呼應,釋放出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

三、表達創新,以倒計時的剪輯手法,讓節目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內涵與質感。

《Hi,火星》科學短紀錄片共分10集,每集5分鐘。它呼應太空發射主題,通過倒計時的剪輯手法製造懸念,呈現出對重要事件重大節點的紀錄美學觀照。

如倒計時28天,前往火星的窗口期26個月才有一次,一旦錯過,就要等到2022年;倒計時21天,為了應對火星危機四伏的陌生環境,設計師改進了火星車的構造,這個像「藍色蝴蝶」的探測車將以爬蟲爬行的姿勢行走;倒計時18天,負責本次火星探測地面應用系統的國家天文臺團隊,正在努力攻關,力保及時收到來自遙遠行星的信號;倒計時15天,文昌航天發射場內面臨著一場「考試」,約5噸重的載荷正式轉運到發射塔架上,跟火箭合體;倒計時6天,火箭各項檢測達標,可以進行最後的發射準備了;倒計時3天,發射前的最後一次檢查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發射當天,「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並轉入地火軌道,就此踏上了漫漫「奔火」路……

短紀錄片可以快速反應,而創新的表達方式,如倒計時剪輯,則帶來了紀錄片創作美學的突破。此外,該片構圖工整,畫面飽滿,製作精良。科普動畫演示形象逼真、清晰度高。《Hi,火星》代表了當代電視製作的前沿水平。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Hi,火星》這部短紀錄片將讓觀眾深入立體地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深切感受中國航天人的砥礪奮進與家國情懷。

該片還從航天科學、構造地質學、生命科學、天文學等多個維度展示科學知識,提升觀眾的科學素養,其內容既有權威性,又不失趣味性和話題感,帶來新奇的觀看體驗,成為科普短片精品力作,鼓舞士氣提振信心,匯聚億萬幹部群眾砥礪前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營活動直播
    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以「天問」命名,正寓意著探求宇宙科學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火星,這個荒涼、空寂、礫石遍布、黃沙漫天的紅色神秘星球,是地球的近鄰,與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大約為5500萬公裡。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進入倒計時!
    千百年後,在2020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2000多年前,當古人仰望星空,那片靜謐又神秘的藍就已勾起了對太空的好奇心,屈原曾這樣撰詩「問天」。漫漫歷史長河,人們在仰望與埋首中,積累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
  • 直播預告|「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營活動直播
    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以「天問」命名,正寓意著探求宇宙科學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火星,這個荒涼、空寂、礫石遍布、黃沙漫天的紅色神秘星球,是地球的近鄰,與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大約為5500萬公裡。
  •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這引起海外科學界及媒體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大焦點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務計劃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專家約翰·洛格斯登說,中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包含環繞、著陸和巡視等部分,是「首探火星能夠做的最具雄心的事情」。如果「天問一號」按計劃抵達火星,將把中國太空探索事業向前推進一大步。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片單|你好,火星!
    2020年的夏天是人類火星探測的重要窗口期。7月20日,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美國則計劃下周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火星探測器毅力號。火星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世界各國前赴後繼地實施探測任務?
  • 「天問一號」在火星90天,電從哪兒來,夠用嗎?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13時25分,探測器被成功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 德媒披露了解哪些重要信息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按計劃即將發射,德國媒體7月5日刊文解析,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背後一些重要信息你了解多少?命名由來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目標是環繞並探測火星。「天問一號」這個名稱因何而來?何時發射?在哪裡發射?德國之聲7月5日指出,中國2020年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中國太空探索一大步:「天問一號」,目標火星
    北京時間 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中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踏上前往火星的徵程。
  • 網友熱議「天問一號」「奔火」: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而在國內各大視頻平臺和網絡客戶端,不論是在央視新聞推送的發射視頻下面,還是CCTV-9紀錄頻道推送的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下面,網友們都寫下了激動的留言。感慨中國航天成就 網友「激動到變形」「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最終目的地,是地球在太陽系中的「近鄰」——最近距離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4億公裡的火星。幾乎是在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時候,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就開始了它的旅程。
  • 「天問一號」蓄勢待發,四問火星探測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至25日在南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此次任務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從地球奔向火星:「天問一號」為什麼要進行中途修正?
    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記者胡喆)8月2日一早,「天問一號」傳來最新消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研人員的攜手努力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實施了地火轉移軌道首次中途修正。  為什麼要進行中途修正?
  • 鋼哥的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今年7月23日,中國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漫漫長路,它將經歷4億公裡的旅途,去探究那顆紅色星球的秘密。中國的「天問一號」究竟有何神奇之處,探尋火星的道路有多艱難?
  • 「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7個月長途跋涉奔向火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 中國無畏挑戰的「天問一號」火星任務,這裡有你所知道的一切
    每周的最新科學動態將會從遙遠的實驗室來到你的收件箱,你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令你嘆為觀止的數不勝數的新鮮科學事件。負責為天文在線報導中國太空計劃的記者安德魯·瓊斯表示:"進行這項重大任務的數月時間裡,廣播媒體幾乎沒有任何有關此次任務的新聞報導,這著實令人沮喪不已。在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成功之前, 我們未獲取到任何相關資訊。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等你來命名!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搭載著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奔向火星,拉開了向更遙遠深空探測的序幕。 美國《科學》雜誌近期發表文章指出,火星登陸是太空探索中最具挑戰性的壯舉之一,此前從未有國家在首次探索火星任務中就做到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連勝」。
  • 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科普來了
    據人民日報,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 「天問一號」命名有何寓意?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為什麼取名「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何時實施?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專家表示,「天問」出自《楚辭》,作品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進行想像與發問,從宇宙之本源,到陰陽之俱化;從天地之構造,到星辰之往亙。以「天問」作為工程名稱,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易於廣大群眾接受,便於記憶和傳播,也彰顯了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決心和毅力,引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理想情懷。
  • 中國長徵五號火箭進入發射臺,「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準備發射升空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天問一號將於七月底或八月初發射。運載中國天問一號火星任務的中國長徵五號火箭於2020年7月17日進入發射臺。據新華社報導,長徵五號火箭已經進行了幾次試驗性發射,但天問一號的發射升空標誌著火箭的操作性的首次亮相。火箭預計將天問一號送入地球-火星轉移軌道,這也是長徵五號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天問一號是雄心勃勃的,計劃一次性在任務中完成繞軌飛行,著陸和探測,並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獲取科學探測數據。
  • 天問一號探測器即將到達火星,目的是什麼,為啥叫天問
    在2000多年前,不懂得科學的古人就已經對宇宙產生了思考,道家將日月分為陰陽兩極,生生不息的哲學宇宙論更是影響了我們數千年。也正是因為受到了比較濃厚的古文化氛圍影響,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了,從上個世紀到如今,我國在探索宇宙的時候,經常會取一些特殊的名字,比如嫦娥號、天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