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14:44 |溫嶺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江瀟揚
「感覺自己也是一個新疆人了。」二次援疆已經結束半年多,但新河小學教師林小鷗總會回想起那個曾經奮鬥過的地方,回想那兒的孩子,懷念他們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和聽不大明白的維吾爾語……自東海之濱赴萬裡之遙的西陲阿克蘇,初始在庫車教學點,後至阿克蘇教育學院,4年的援疆工作經歷在他的生命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援疆,也是保家護國
林小鷗今年37歲,先後在新河鎮塘岙裡小學、長嶼小學、新河小學任教。自加入教師隊伍13年來,他一直站在教學一線。
2011年,看到教育局發起援疆計劃,林小鷗義無反顧地報了名。「每個男人心裡都有一個軍人的夢想,那會覺得援疆也是保家護國的一種方式。」於是,林小鷗乘風萬裡,從水秀江南來到了戈壁西陲。
提及新疆,多數人腦海中呈現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對於援疆教師來說,乾燥、沙塵暴、落後的教學條件、語言不通的對話、無盡的思念,才是他們真正要面臨的難題。
剛到新疆的時候,由於異常乾燥的空氣和不間斷的浮塵天氣,讓林小鷗的身體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症狀:流鼻血,嘴唇、皮膚乾裂,牙齦上火……不過,他很快適應了惡劣的氣候環境,克服了思鄉的惆悵,迅速地進入雙語培訓教師這一新角色。
明知要過「苦日子」,但林小鷗還是堅持支教,2018年,他又參加了首批國家萬名教師援藏援疆計劃。
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不斷向前
教學中,林小鷗敢於啃「硬骨頭」,善於因材施教。在他的桌上,有一本本厚厚的學員手冊。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他總會擠出時間和學員談心談天,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興趣愛好,用心記錄每名學員的點滴細節,做到對每名學員的情況瞭然於胸。他還積極參與探討教材運用,參加課程教研活動,參與課題研討,主動請教當地教師,一遍遍地摸索、嘗試,終於探索出了一種適合現階段學員學習的教法——「優生幫帶、趣學漢語、活學活用」,做到因材施教。「作為老師,我們的職責就是讓每一個孩子不斷向前。」
林小鷗的認真負責贏得了學生的喜歡。來自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中心小學的買爾哈巴對老師讚賞有加:「林老師很負責,對我們很關心,他的教學方法輕鬆有效,對我們來說也很受用。」
心中藏愛,搭建助學橋梁
林小鷗還是一名愛管「閒事」的熱心人。他經常說,「援疆支教的日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在這有限的日子裡多做點有意義的事。」自援疆起,他從沒停止向需要幫助的民族學生伸出援手。
2011年12月,他得知溫州大學拜城實驗高中一位品學兼優的維族學生家庭困難,第一時間聯繫上對方的學校。在初步了解到孩子的情況後,林小鷗一次次冒著嚴寒、頂著風沙,騎車、步行去和校方、孩子進行交流,並與其結成幫扶對子。
林小鷗堅持把「愛心幫扶」當作一份沉甸甸的責任。2012年9月,他聯繫新河小學愛心基金會,推動學校每學期幫扶支助兵團第一師五團中學20位品學兼優、家境一般的學生。2013年4月,他促成城東小學、長嶼小學分別與第一師四中、第一師五團中學結為幫扶結對兄弟學校,促進了兩地教育交流。同時,他還主動牽線,組織發動更多的有志之士參與支教助教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59972028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