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濮陽市選派的11名教師踏上了西行的徵程,開啟了現代版的「西行漫記」,他們跨越了2000餘公裡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
哈密市位於新疆東部,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之稱。經過14天的隔離期後,援疆教師們在總領隊朱金留的帶領下在哈密市第十一中學「上崗」了。哈密市第十一中學是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有58個包括小學班和初中班在內的教學班,學生都是維吾爾族人,80%以上的老師也是少數民族。朱金留加強了援疆團隊建設,建章立制,增強了凝聚力和紀律性。要求援疆團隊成員講政治、講團結、講奉獻,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朱金留的妻子路貴民送別丈夫遠赴哈密
吾心安處即是吾鄉
從中原到塞北,乾燥的氣候和兩個多小時的時差讓初到哈密的老師們有些不適應,但是想到援疆的初心,看到淳樸、可愛的維吾爾族孩子,他們很快調整並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時差。
新疆、河南兩地使用的教材不同,無形中增加了教學難度,老師們克服困難,適應當地教材的同時注重加入濮陽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學校的孩子們基本上來自周邊的維吾爾族村子,家庭教育相對滯後,普通話基礎薄弱,老師們便降低授課難度,調整課堂節奏,爭取讓每個孩子都能聽清楚老師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當地有課前三分鐘特色教育的傳統,老師們利用課前三分鐘講解有關疫情防控小知識,教孩子們做好自我保護。
因為疫情防控,今年暑假,援疆教師團隊不能離開哈密。堅強後盾,家人助力,平時,朱金留通過微信視頻向自己父母雙親報平安,父母身體不好,老母親電話中每次都要囑咐他在外要把飯吃好,注意身體。每次他都告訴母親自己挺好的,儘管他在兩個月內瘦了10多斤。王明玲是援疆教師團隊的一員,她把正上幼兒園的孩子交由家人照顧,義無反顧來到了天山腳下……
變教育「輸血」為教育「造血」
「響應黨中央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朱金留是河南省教育教學名師、濮陽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來自於濮陽市實驗中學,有著20餘年的豐富教學經驗,來到哈密後,他被任命為哈密市第十一中學副校長。「把最好的育人狀態留在哈密十一中的講臺,把最好的教研精神傳遞給當地老師。」朱金留表示。此行,他們代表濮陽、代表河南,必須完成任務。
援疆教師們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把濮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貫穿到課堂中,努力使孩子們跟上節奏,共同進步;針對教學、課堂上出現的難點問題,他們「傾囊相授」,把自己好的教法、育人方法與當地老師們分享;他們和當地老師一起研課、磨課,指導老師上公開課;朱金留組織援疆教師和當地教師進行援疆專項課題研究、組織進行「師徒結對青藍」工程活動、,為當地教師舉辦專題講座,組織進行課堂教學大賽、教案展評、教學日記彙編等活動,培養當地教師隊伍中的骨幹力量,變「輸血」為「造血」,積極開展「傳、幫、帶」工作……濮陽援疆教師團隊為當地教師走專業化成長道路搭建了成長平臺。
天山腳下,赤子之心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是國家戰略,必須長期堅持。「援疆是榮譽,也是責任。」朱金留說。
朱金留作為領隊,本沒有教學任務,但是他主動擔任了九年級一班的英語老師,幾個月下來,這個班的平均成績由原來的年級第五名提高到第二名。6月20日,孩子們畢業前夕,給他寫了感謝信。「親愛的老師:在人生旅途中,您為我們點燃了希望之光,您所做的一切潤澤了我們的心靈,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對於您的教誨,我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這是朱金留援疆近3個月來最為開心的一天。
「朱校長帶領的團隊,在哈密市第十一中學條件是最艱苦的,但是評價是最高的。」哈密市教育局副局長孫浩稱讚道。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塞北大漠,天山腳下,援疆之行在他們人生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以赤子之心詮釋了民族大愛。關於未來,援疆團隊的老師們紛紛表示,在新的教育天地裡,不忘初心和使命,為民族教育事業盡綿薄之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河南援疆教師的精神面貌,樹立濮陽援疆教師形象,書寫最美的濮哈教育。
來自濮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