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們常常會疑惑,孩子幼小的心靈怎麼會滋生出恐懼。前兩天,一位寶媽就求助道,自己的女兒今年6歲了,平時活潑開朗,就是害怕小動物。其他孩子看到小貓、小狗,會情不自禁的撫摸它們、抱抱它們。可是她女兒看到小動物,直接就往後躲,眼神充滿了恐懼。
為了幫助女兒克服恐懼,寶爸寶媽想了不少辦法。如經常帶她去動物園,可女兒一到動物園馬上進入戒備狀態,渾身緊張、鬧著想回家。嘗試讓她和小動物合影,孩子立馬躲在我們背後,怎麼哄都不出來。
有一天,幼兒園老師帶了一隻小白兔到教室,讓孩子們觀察。女兒卻躲在角落裡不敢看,老師為了鍛鍊孩子,把小白兔拎到女兒面前,女兒直接被嚇暈了。
對於孩子的恐懼,父母往往不以為然,把它歸咎於孩子還小,等孩子大一些自然能克服。有的父母,甚至覺得孩子恐懼的樣子太萌新,一邊拍照一邊哈哈大笑。等到孩子被恐懼折磨的死去活來,危及正常生活時,父母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原來,孩子的恐懼不容小覷。法國的莫洛亞曾說道,恐怖的痛苦格外強烈,且亦更其無聊。
孩子常常對客觀存在的某些危險或潛在危險,表現出一時性的恐懼反應,如驚叫、哭喊、迴避、心跳加速、面色蒼白、渾身戰慄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成人的恐怖症根源可以追溯到幼年時期的恐怖經歷。所以,了解嬰幼兒恐懼的發展階段、成因以及應對方法,有助於嬰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利於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徵。
嬰幼兒恐懼的發展階段
隨著孩子大腦的發育和認知經驗逐漸豐富,嬰幼兒的恐懼出現了分化,發展出更高級的恐懼形態。
1.本能的恐懼
這是嬰兒一出生就有的恐懼,由於剛出生的嬰兒視力並不發達,只能夠看清附近20-25cm的東西。而新生兒具備一定的聽覺能力,有些能夠根據左右的聲源,做出轉頭面向聲源的動作。另外,新生兒膚覺比較敏銳,輕輕撓他的手心、腳心,嬰兒手腳會蜷縮起來。新生兒皮膚也能夠感覺到外界冷熱的變化,進而做出不同的反應。
所以,最初的恐懼並不是視覺恐懼,而是由聽覺、膚覺、前庭覺等刺激帶來的恐懼。
2.與知覺和經驗相聯繫的恐懼
4個月左右的嬰兒,開始出現了與知覺密切相關的恐懼。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曾在1961年開展過,一項研究嬰兒深度知覺的經典實驗——視覺懸崖實驗。
這兩個人先是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圖案,然後營造出視覺懸崖的效果,並鋪上玻璃板。實驗過程是把6個月左右的嬰兒放在玻璃板上,讓媽媽在另一端呼喊嬰兒,沒有懸崖錯覺的一側,嬰兒很快聽從媽媽的召喚,來到媽媽身邊。有懸崖效果的一側,無論媽媽如何呼喊,嬰兒也不願意爬過去。這說明,孩子的視覺恐懼逐步發展起來。
3.怕生
怕生是指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恐懼反應。5個月左右的嬰兒,需要時刻待在媽媽身邊。媽媽離開他的視線範圍,對他而言,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8個月左右的嬰兒,則害怕獨自待在陌生環境,或是單獨與陌生人相處。
4.預測性恐懼
隨著想像力的發展,2歲左右的幼兒開始害怕童話裡的妖怪、巫婆等,因為他們經常傷害善良的人們,幼兒害怕他們跑出來傷害自己。3歲左右的幼兒則開始怕黑,晚上不敢關燈,因為妖怪等可能隱藏在黑夜裡。幼兒也害怕空抽屜、大柜子等,擔心妖怪等會從裡面鑽出來。
嬰幼兒恐懼產生的原因
恐懼大多不是直接紮根於嬰幼兒心中,主要與這3方面因素有關。
1.先天性因素
嬰兒出於生存的本能,會對某些事物和場景產生恐懼感,並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給下一代。比如下落恐懼,嬰兒下墜可能傷及四肢、軀幹,甚至異常脆弱的大腦。所以,5個月以下的嬰兒,會因為夢到下落而突然驚醒。
不過,因為先天性因素造成的恐懼極少。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研究表明,兒童先天的恐懼對象只有大聲和懸空,其他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
2.生理和心理因素
孩子的生理特點、心理缺陷等,也使孩子容易形成恐懼心理,造成孩子的挫折感、焦慮感,產生逃避、退縮行為。
生理因素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由於活動範圍不一致、認知能力不相同,故擁有不同的恐懼對象。比如,1歲孩子害怕上廁所,2歲孩子恐懼妖魔鬼怪等。這類恐懼一般是一種短暫現象,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消退。但是,有些孩子的恐懼卻揮之不去,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
孩子出現睡眠不足、發燒、呼吸不暢等情況,身體不舒適,對肢體缺乏控制感,也容易產生恐懼。
心理因素
如果媽媽對1歲半-2歲的孩子較冷漠,平時很少陪伴孩子,與孩子缺乏肢體接觸,對孩子冷言冷語等。孩子會因此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變得容易哭鬧,入睡困難,睡覺不踏實等。白天,孩子離不開媽媽,只要媽媽離開一會兒,他就會大哭不已。母親的冷漠、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是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重要原因。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孩子不小心做了錯事,就非打即罵。還有些父母在外面受了氣,回到家就把孩子當成出氣筒,貶低甚至羞辱孩子。這會使孩子神經緊張、甚至神經衰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
3.社會因素
1950年,有人提出了「恐怖症習得論」,認為恐怖症是通過經典的條件作用學習而得來的,恐懼行為是巴浦洛夫式的條件反射。60年代以後,一系列的實驗表明,恐懼可以由觀察學習形成。孩子的習得性恐懼可以分為3種。
第一種:條件反射式恐懼,當某種刺激物與不愉快的感受建立條件反射式聯繫,孩子就會從心底恐懼這種刺激物。如小孩子洗澡時不小心嗆著了,就會把洗澡和嗆著聯繫起來,一洗澡就會想起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從而非常抗拒大人為他洗澡了。
第二種:泛化式恐懼,孩子對某種東西產生恐懼之後,恐懼對象逐漸擴大為同類事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一種典型的恐懼泛化,一個人因為被蛇咬過,比較害怕蛇,後來逐漸發展到恐懼類似蛇的繩子。
第三種:模仿式恐懼,孩子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如果父母過度恐懼某種事物,孩子就會在父母的影響下沿襲對其的恐懼。如母親害怕蟑螂、老鼠,一遇到它們就尖叫、後退等,孩子看到母親種種行為,就會認為蟑螂、老鼠是可怕的生物,從而無法抑制對它們的恐懼感。
緩解孩子恐懼心理的4種方法
有些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恐懼,要麼帶著孩子遠離恐懼對象,要麼由母親對孩子進行過度的安撫,這些行為,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父母可以針對孩子恐懼心理的成因,採取針對性的措施,讓孩子不再為恐懼困擾。
1.積極拓展孩子的知識
古希臘的普魯塔克在《卡伊烏斯·馬瑞烏斯》一書中提到:
陌生的事物常常顯得最可怕,儘管實際上它們並不如此。我們更好地認識它們,即使是真正可怕的事物,也降低了它可怕的程度。
如果孩子的恐懼是因為認知能力不足,如害怕妖魔鬼怪等,父母完全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相關知識,讓孩子知道人死後形神俱滅,世界上本沒有妖魔鬼怪等,統統是人類的想像。
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檢查一下他的房間。讓孩子親自觀察一下床底、抽屜裡面、柜子內部等,是否有妖魔鬼怪等,讓孩子放下心中的恐懼。
2.父母要善於表達愛
對於生性敏感、情感不穩定、安全感不足的孩子,父母平時可以多抱抱、多親親。心理研究表明,通過詞語表達出來的情感只有7%,50%以上的情感是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出來的,剩餘30-40%的情感是通過說話的語調、聲調和強弱的變化表達出來的。身體語言能夠讓孩子更有效的感知到父母的愛意,也能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有效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
一些父母愛得比較深沉,很難向孩子述說自己的愛意。他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如在《囧媽》裡面,伊萬媽媽的愛就是不斷向伊萬投食。可惜,伊萬沒有讀出媽媽的愛,只覺得不勝其擾。對於嬰幼兒來說,父母不把愛意說出來,孩子很可能覺得父母沒有想像中那麼愛自己,從而心生恐懼,唯恐父母遺棄自己。
3.正視孩子的恐懼心理
有些父母故意無視孩子的恐懼心理,認為這樣孩子會逐漸克服恐懼。還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恐懼心理加以嘲諷,取笑孩子是膽小鬼。其實,這會導致孩子的恐懼心理不能外漏,只能逐漸積累,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擊垮孩子內在的心理防線。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恐懼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自己小時候也怕黑、怕蜘蛛,但是,長大後慢慢就不害怕了。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恐懼說出來,一方面可以適當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具體場景,告訴孩子該如何應對。
4.父母要樹立好榜樣
對於模仿式恐懼,父母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軟弱、恐懼和怯懦等,要向孩子展示自己積極、勇敢戰勝恐懼的一面。法國的波韋爾斯曾說,治療恐懼的唯一良方——勇氣。孩子觀察到父母面對恐懼的行為,通過模仿習得,也會擁有克服恐懼的勇氣。
當然,如果孩子的某種恐懼持續6個月以上,仍然沒有消退。父母需要帶孩子就醫,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