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看到小動物就往後躲,父母緩解孩子恐懼心理,只需4種方法

2020-12-22 娜媽育兒經

為人父母,我們常常會疑惑,孩子幼小的心靈怎麼會滋生出恐懼。前兩天,一位寶媽就求助道,自己的女兒今年6歲了,平時活潑開朗,就是害怕小動物。其他孩子看到小貓、小狗,會情不自禁的撫摸它們、抱抱它們。可是她女兒看到小動物,直接就往後躲,眼神充滿了恐懼。

為了幫助女兒克服恐懼,寶爸寶媽想了不少辦法。如經常帶她去動物園,可女兒一到動物園馬上進入戒備狀態,渾身緊張、鬧著想回家。嘗試讓她和小動物合影,孩子立馬躲在我們背後,怎麼哄都不出來。

有一天,幼兒園老師帶了一隻小白兔到教室,讓孩子們觀察。女兒卻躲在角落裡不敢看,老師為了鍛鍊孩子,把小白兔拎到女兒面前,女兒直接被嚇暈了。

對於孩子的恐懼,父母往往不以為然,把它歸咎於孩子還小,等孩子大一些自然能克服。有的父母,甚至覺得孩子恐懼的樣子太萌新,一邊拍照一邊哈哈大笑。等到孩子被恐懼折磨的死去活來,危及正常生活時,父母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原來,孩子的恐懼不容小覷。法國的莫洛亞曾說道,恐怖的痛苦格外強烈,且亦更其無聊。

孩子常常對客觀存在的某些危險或潛在危險,表現出一時性的恐懼反應,如驚叫、哭喊、迴避、心跳加速、面色蒼白、渾身戰慄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成人的恐怖症根源可以追溯到幼年時期的恐怖經歷。所以,了解嬰幼兒恐懼的發展階段、成因以及應對方法,有助於嬰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利於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徵。

嬰幼兒恐懼的發展階段

隨著孩子大腦的發育和認知經驗逐漸豐富,嬰幼兒的恐懼出現了分化,發展出更高級的恐懼形態。

1.本能的恐懼

這是嬰兒一出生就有的恐懼,由於剛出生的嬰兒視力並不發達,只能夠看清附近20-25cm的東西。而新生兒具備一定的聽覺能力,有些能夠根據左右的聲源,做出轉頭面向聲源的動作。另外,新生兒膚覺比較敏銳,輕輕撓他的手心、腳心,嬰兒手腳會蜷縮起來。新生兒皮膚也能夠感覺到外界冷熱的變化,進而做出不同的反應。

所以,最初的恐懼並不是視覺恐懼,而是由聽覺、膚覺、前庭覺等刺激帶來的恐懼。

2.與知覺和經驗相聯繫的恐懼

4個月左右的嬰兒,開始出現了與知覺密切相關的恐懼。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曾在1961年開展過,一項研究嬰兒深度知覺的經典實驗——視覺懸崖實驗。

這兩個人先是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圖案,然後營造出視覺懸崖的效果,並鋪上玻璃板。實驗過程是把6個月左右的嬰兒放在玻璃板上,讓媽媽在另一端呼喊嬰兒,沒有懸崖錯覺的一側,嬰兒很快聽從媽媽的召喚,來到媽媽身邊。有懸崖效果的一側,無論媽媽如何呼喊,嬰兒也不願意爬過去。這說明,孩子的視覺恐懼逐步發展起來。

3.怕生

怕生是指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恐懼反應。5個月左右的嬰兒,需要時刻待在媽媽身邊。媽媽離開他的視線範圍,對他而言,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8個月左右的嬰兒,則害怕獨自待在陌生環境,或是單獨與陌生人相處。

4.預測性恐懼

隨著想像力的發展,2歲左右的幼兒開始害怕童話裡的妖怪、巫婆等,因為他們經常傷害善良的人們,幼兒害怕他們跑出來傷害自己。3歲左右的幼兒則開始怕黑,晚上不敢關燈,因為妖怪等可能隱藏在黑夜裡。幼兒也害怕空抽屜、大柜子等,擔心妖怪等會從裡面鑽出來。

嬰幼兒恐懼產生的原因

恐懼大多不是直接紮根於嬰幼兒心中,主要與這3方面因素有關。

1.先天性因素

嬰兒出於生存的本能,會對某些事物和場景產生恐懼感,並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給下一代。比如下落恐懼,嬰兒下墜可能傷及四肢、軀幹,甚至異常脆弱的大腦。所以,5個月以下的嬰兒,會因為夢到下落而突然驚醒。

不過,因為先天性因素造成的恐懼極少。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研究表明,兒童先天的恐懼對象只有大聲和懸空,其他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

2.生理和心理因素

孩子的生理特點、心理缺陷等,也使孩子容易形成恐懼心理,造成孩子的挫折感、焦慮感,產生逃避、退縮行為。

生理因素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由於活動範圍不一致、認知能力不相同,故擁有不同的恐懼對象。比如,1歲孩子害怕上廁所,2歲孩子恐懼妖魔鬼怪等。這類恐懼一般是一種短暫現象,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消退。但是,有些孩子的恐懼卻揮之不去,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

孩子出現睡眠不足、發燒、呼吸不暢等情況,身體不舒適,對肢體缺乏控制感,也容易產生恐懼。

心理因素

如果媽媽對1歲半-2歲的孩子較冷漠,平時很少陪伴孩子,與孩子缺乏肢體接觸,對孩子冷言冷語等。孩子會因此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變得容易哭鬧,入睡困難,睡覺不踏實等。白天,孩子離不開媽媽,只要媽媽離開一會兒,他就會大哭不已。母親的冷漠、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是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重要原因。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孩子不小心做了錯事,就非打即罵。還有些父母在外面受了氣,回到家就把孩子當成出氣筒,貶低甚至羞辱孩子。這會使孩子神經緊張、甚至神經衰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

3.社會因素

1950年,有人提出了「恐怖症習得論」,認為恐怖症是通過經典的條件作用學習而得來的,恐懼行為是巴浦洛夫式的條件反射。60年代以後,一系列的實驗表明,恐懼可以由觀察學習形成。孩子的習得性恐懼可以分為3種。

第一種:條件反射式恐懼,當某種刺激物與不愉快的感受建立條件反射式聯繫,孩子就會從心底恐懼這種刺激物。如小孩子洗澡時不小心嗆著了,就會把洗澡和嗆著聯繫起來,一洗澡就會想起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從而非常抗拒大人為他洗澡了。

第二種:泛化式恐懼,孩子對某種東西產生恐懼之後,恐懼對象逐漸擴大為同類事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一種典型的恐懼泛化,一個人因為被蛇咬過,比較害怕蛇,後來逐漸發展到恐懼類似蛇的繩子。

第三種:模仿式恐懼,孩子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如果父母過度恐懼某種事物,孩子就會在父母的影響下沿襲對其的恐懼。如母親害怕蟑螂、老鼠,一遇到它們就尖叫、後退等,孩子看到母親種種行為,就會認為蟑螂、老鼠是可怕的生物,從而無法抑制對它們的恐懼感。

緩解孩子恐懼心理的4種方法

有些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恐懼,要麼帶著孩子遠離恐懼對象,要麼由母親對孩子進行過度的安撫,這些行為,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父母可以針對孩子恐懼心理的成因,採取針對性的措施,讓孩子不再為恐懼困擾。

1.積極拓展孩子的知識

古希臘的普魯塔克在《卡伊烏斯·馬瑞烏斯》一書中提到:

陌生的事物常常顯得最可怕,儘管實際上它們並不如此。我們更好地認識它們,即使是真正可怕的事物,也降低了它可怕的程度。

如果孩子的恐懼是因為認知能力不足,如害怕妖魔鬼怪等,父母完全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相關知識,讓孩子知道人死後形神俱滅,世界上本沒有妖魔鬼怪等,統統是人類的想像。

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檢查一下他的房間。讓孩子親自觀察一下床底、抽屜裡面、柜子內部等,是否有妖魔鬼怪等,讓孩子放下心中的恐懼。

2.父母要善於表達愛

對於生性敏感、情感不穩定、安全感不足的孩子,父母平時可以多抱抱、多親親。心理研究表明,通過詞語表達出來的情感只有7%,50%以上的情感是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出來的,剩餘30-40%的情感是通過說話的語調、聲調和強弱的變化表達出來的。身體語言能夠讓孩子更有效的感知到父母的愛意,也能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有效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

一些父母愛得比較深沉,很難向孩子述說自己的愛意。他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如在《囧媽》裡面,伊萬媽媽的愛就是不斷向伊萬投食。可惜,伊萬沒有讀出媽媽的愛,只覺得不勝其擾。對於嬰幼兒來說,父母不把愛意說出來,孩子很可能覺得父母沒有想像中那麼愛自己,從而心生恐懼,唯恐父母遺棄自己。

3.正視孩子的恐懼心理

有些父母故意無視孩子的恐懼心理,認為這樣孩子會逐漸克服恐懼。還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恐懼心理加以嘲諷,取笑孩子是膽小鬼。其實,這會導致孩子的恐懼心理不能外漏,只能逐漸積累,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擊垮孩子內在的心理防線。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恐懼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自己小時候也怕黑、怕蜘蛛,但是,長大後慢慢就不害怕了。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恐懼說出來,一方面可以適當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具體場景,告訴孩子該如何應對。

4.父母要樹立好榜樣

對於模仿式恐懼,父母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軟弱、恐懼和怯懦等,要向孩子展示自己積極、勇敢戰勝恐懼的一面。法國的波韋爾斯曾說,治療恐懼的唯一良方——勇氣。孩子觀察到父母面對恐懼的行為,通過模仿習得,也會擁有克服恐懼的勇氣。

當然,如果孩子的某種恐懼持續6個月以上,仍然沒有消退。父母需要帶孩子就醫,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

相關焦點

  • 寶寶特別害怕小動物,父母應循序漸進引導,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心理
    孩子特別害怕小動物?父母這樣循序漸進引導,即可幫助消除恐懼心理!趁著最近天氣比較好,張叢和老公帶著兒子叮叮到動物園,希望能夠讓孩子多認識一些小動物,增長他的見識。其實,叮叮這種情況也很普遍,有些孩子平時很勇敢,但是看到小貓小狗就會非常恐懼,完全不敢靠近。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改善呢?
  • 父母一吵架,孩子就變得「懂事」?懂事背後是恐懼心理的表現
    1,恐懼糾結一旦父母發生爭吵,孩子的內心是糾結與恐懼的,糾結的是兩個人都是他愛的,不知道該幫誰,恐懼的是感覺父母這個樣子好嚇人,要知道人在生氣時表情是憤怒的,爭吵時的表情更是「不可言語」,與往常那個慈愛的面容完全不一樣,孩子看後會有點懼怕。
  • 認識孩子情緒的發展,幫助孩子克服兒童期常見的恐懼
    他們甚至能使用有效方式來緩解他人的消極情緒,如給人一個擁抱。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幼兒期認同孩子的情緒反應,經常和他們一起討論各種情緒,那麼他們以後判斷別人情緒的能力更強。那些會解釋自己感受,並且在與兩歲半孩子意見不同時能協商的父母,其孩子在3歲時候能更好的理解別人的情緒,並使用相似策略來解決分歧。
  •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多半是「陌生人焦慮症」,掌握4招輕鬆化解
    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雯雯是一位寶媽,她有一個4歲的兒子,但是兒子平常很怕見到生人,當孩子見到鄰居和同事時,他就會躲在雯雯身後不說話,也害怕和其他孩子交談和玩耍。
  • 高情商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根據6歲前心理特徵父母必做幾點準備
    有同理心的孩子,對情感的感知很機敏,理解力強,能夠迅速找到心理切入點,容易與對方共情,即使遇到負面情緒,也能夠用豁達的心態去應對,可以自我排解。這樣的孩子通常不用父母操心,很多事情遇到困難,他們都可以控制情緒,換位思考,通過內心感觸、傾聽,用最理智的方法解決。
  • 下雨天打雷閃電孩子嚇到哭鬧,父母科學引導幫孩子克服心理恐懼
    1)孩子年紀小,閱歷淺,總會害怕一些自己未知的事情。並且孩子對未知事物,總是充滿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總能跟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相結合,通常情況下就是這樣自己嚇自己。2)有些孩子害怕雷雨閃電,可能是因為父母或家人傳遞了一些不安信息,比如,打雷閃電時,父母也表現出緊張和害怕,渲染了緊張氣氛,孩子當然也會跟著害怕。
  • 孩子的恐懼心理,不懂真相的爸媽常踩坑,娃越發害怕
    父親用這樣的方式,不僅保護了女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還讓女兒掌握了克服恐懼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採用了不當的方式幫助孩子去克服困難,加深了孩子害怕的心理。以下幾種做法寶爸寶媽們一定不要去用!①父母的恐嚇中國傳統的虎爸虎媽,認為棍棒下出孝子。當孩子出現恐懼的表現的時候,這類父母為了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就會採用恐嚇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陰影,加重恐懼的情緒。
  • 公交車上5歲女童舉動惹怒網友,心理專家:熊孩子才是受害者
    事情發生在一輛公交車上,一位5歲的小女孩跟媽媽上車後,手裡握著一個毛茸茸的小東西,仔細一看才發現是只小倉鼠,只見女孩拿著倉鼠不斷在手裡把玩著,不是把它倒吊著,就是反覆揉捏它,小倉鼠不停地掙扎,可怎麼也逃不出女孩的手掌心。
  • 4歲女孩放學後無人接,老師無奈打開孩子書包,看到紙條眼眶泛紅
    父母吵架,以至於離婚,最受傷的往往是無辜的孩子!在父母的一次次爭吵中,多數孩子會變得缺乏安全感,時刻擔心自己會被父母拋棄。久而久之,將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的發展。畢竟「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醫院兒科病室變「卡通屋」,護士長:緩解孩子恐懼心理
    醫院兒科病室變「卡通屋」,護士長:緩解孩子恐懼心理
  • 小女孩為了40塊錢被性侵!為什麼孩子總把父母當成最恐懼的人?
    在抖音上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被冤枉偷了同學的手錶,被要求賠40塊錢。她不敢告訴父母這件事,在家裡的樓下遲遲不敢上去。一位鄰居老大爺對她說,你來我家吧,我給你40塊錢。她跟著老大爺走進家門,接著就是萬丈深淵。
  • 5-6歲間孩子的心理成長特點科普
    5-6歲間兒童的心理成長特點語言5歲的孩子一般有令人愉悅的性格,他喜歡說正面的話,比如「行啊」、「好嘞」、「很好」、「多好啊」、「太棒了」。智力孩子可能會覺得孩子5歲時的視力比5歲半時好,因為5歲半時會把數學和字母看反,因為他們在左右混淆與辨識之中掙扎。溫馨提示:不要讓5歲半的孩子學著認字和寫字。
  • 「娃娃夜裡發怪聲」,8歲女孩拒絕任何毛絨玩具,原因是心理缺失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對娃娃產生恐懼就更常見了。8歲女孩拒絕毛絨玩具,只因小時候的「那個Ta」有寶媽講述了自己的苦惱,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自己睡了,雖說也哭鬧過一陣子,但是寶媽覺得儘早分房睡很重要,便硬著心腸給女兒一個娃娃,美其名曰讓娃娃陪女兒睡。
  • 7歲女孩偷拿玩具親媽報警,網友熱議:報警恐嚇孩子對還是不對?
    小女孩才7歲,當媽媽報警的時候,孩子該有多麼恐懼和絕望呀,最愛的媽媽不但不保護自己,還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和眾人一起攻擊自己。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期盼社會對自己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為了所謂的教育,媽媽甚至不顧孩子的天性,把小事化大,意圖用警察恐嚇孩子。
  • 孩子受委屈總哭怎麼辦?父母學會3招,巧妙改善孩子「蛋殼心理」
    跟當幼兒園老師的朋友甜甜聊天,說起幼兒園孩子,她說:「班上有一個4歲左右的小女孩,人挺乖巧,就是經不住說。比如她搶了小朋友玩具,告訴她不要搶玩具,要分享玩耍,她就會覺得受了委屈,就會哭。」我反問她:「那她的爸媽對這件事怎麼看呢?」
  • 孩子的恐懼由何而來?約翰華生的殘忍實驗,印證了「條件反射」
    「文/糯豆包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炸彈一響,我們就笑」,今年2月,這位年僅4歲的敘利亞小女孩牽動世界人民的心,連年炮火不斷的敘利亞,父親穆罕默德為了不讓女兒恐懼爆炸聲,與女兒約定「爆炸響起誰先大笑誰就贏」。
  • 孩子有「幼兒園恐懼症」?家長學會這3招,輕鬆緩解孩子哭鬧
    國內有研究發現,患兒中女孩比男孩略多見,男女比為3:4。患有「幼兒園恐懼症」的幼兒臨近開學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經常說夢話、做噩夢、食欲不振、煩躁不安、乏力多汗、免疫力下降等。有的反應比較強烈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的第一周裡還會出現感冒、腹瀉等病理性症狀。這些症狀說明孩子患上了「幼兒園恐懼症」。
  • 2歲孩子出現「小黑牙」,和糖果沒有關係,是父母的壞習慣所導致
    看到一些網友的留言,他們和我也有一樣的苦惱。有的2歲半,牙齒黑了兩顆。有的1歲八個月,兩顆門牙齲齒很嚴重。有的1歲半,牙根都發黑。國家衛生組織第4次口腔健康調查顯示:我國5歲以下出現齲齒的孩子有70.9%。孩子齲齒率出現增加的趨勢,不能再用過去的經驗套在現在的孩子身上。
  • 孩子害怕時,家長別只會說「別怕」,巧用3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比如他們在上廁所的時候會擔心馬桶裡突然有蟲子爬出來;睡覺的時候可能會有怪物找上門;上幼兒園的時候,擔心父母會就此拋下自己等。孩子這些恐懼的範圍或許很多大人都難以想像,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的內心不僅非常的敏感,而且想像力也異常的豐富,所以在生活中一些看起來非常普通的現象,也會成為激發孩子恐懼心理的源頭。
  • 4歲女孩被父母遺忘幼兒園3天,老師打開女孩書包後竟看紅了眼睛、淚...
    文 | 熊貓啃書國慶期間看到了一個新聞:10歲男孩被父母遺忘在高速服務區,男孩淡定等待父母,並且對警察叔叔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沒想到現在居然還有這麼馬虎的家長!10歲的兒子丟了都沒有發現!不過前段時間,還有的家長,直接把孩子遺忘在幼兒園3天都沒有來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