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生物材料先驅,被認為是20世紀首屈一指的生物醫學工程師,MIT化學工程榮譽教授Edward W.Merrill,於家中在子孫環繞下平靜去世,享年96歲。Merrill也許對於跟多人來說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學術後代都是當今生物材料領域的泰鬥,比如:Allan Hoffman, Nicholas A. Peppas,Robert Langer,David Mooney……
「無論是職業上還是個人生活上,Merrill都在他所接觸到的每個人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不僅僅因為他的研究貢獻幫助改善了數千人的生活,更在於他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塑造新一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師。」 David H. Koch(1962)工程學教授,麻省理工化學工程系主任Paula Hammond說道,「作為學生和合作教師,我感觸頗深,他為我們所有人提高了門檻。」
Merrill於1923年8月31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新貝德福德,在牙買加平原和西羅克斯伯裡長大。在1941年進入哈佛學院學習古典文學之前,他就讀於羅克斯伯裡拉丁學校。1944年,他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後,繼續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Herman p. Meissner教授。Merrill在1947年獲得了他的科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science, ScD),主要從事聚合物粘附方面的創新理論和實驗研究。畢業後,他受僱於Dewey and Almy公司(後來成為了W.R.Grace公司的一部分),並在1950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化學工程助理教授。Merrill在1973年當選為carbon P.Dubbs化學工程傑出教授,一直擔任到1998年;在1952到1958年間,Merrill是哈佛大學的化學客座講師;1960到1972年間,在波士頓的Peter Bent Brigham醫院擔任顧問;1969到1972年間,兼任波士頓兒童醫院顧問;1969年到1985年間擔任波士頓Beth Israel醫院顧問;在1984到1998年間,他還擔任哈佛大學衛生服務部生物化學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和顧問。
學術貢獻與成就
01
開發GDM [Gilinson-Dauwalter-Merrill] 粘度計:Merrill是生物材料領域的創始人,在他66年的職業生涯中,他開創了生物工程的眾多領域。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他是血液流變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他研究了血細胞比容、不同血漿蛋白和白細胞對血液粘度和流動行為的影響,並在現實的體外條件下開發了適合血液流變學研究的實驗工具(包括專利GDM [Gilinson-Dauwalter-Merrill] 粘度計)。
02
首個人工腎指導方案: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Merrill與Clark Colton教授(PhD, 1969)、Robert A. Britton (ScD, 1967)教授率先開發了人工腎,並分析了其運輸特性,對血液透析膜進行了優化。在人造腎臟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導致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定首個人工腎指導方針的制定。
03
肝素功能化生物醫學表面: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他開創了在停滯和流動條件下蛋白質/聚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領域,並在作為生物材料的水凝膠和用於抗血栓形成材料的聚合物表面離子或共價肝素化技術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04
率先將PEG,PEO作為生物相容性材料,導致了後來爆發式的增長:Merrill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Saltzman在1979年發表了《Polyethylene oxide as a biomaterial》這篇開創性論文,提出聚氧化乙烯(PEO)是一種高度生物相容的材料,並對其結構和血液反應進行了重要研究。Merrill關於PEO作為非血栓形成生物材料的想法導致PEG和PEO作為醫院修飾材料產生爆發式增長。
05
發明矽基隱形眼鏡:1973年,Merrill發明了矽酮隱形眼鏡,成為了成為現代隱形眼鏡的透氧技術的基礎。
06
輻照交聯聚乙烯用於人工關節,行業價值40億美元:Merrill和William H. Harris在20世紀90年代對高交聯聚乙烯的研究導致了新的輻射交聯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的誕生。這種材料可用於人工關節,如膝關節和髖關節的置換。
07
氣溶膠治療先天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嬰兒:Merrill在氣溶膠工程的生物醫學應用領域的貢獻也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使用dipalmitoyl-lecithin氣溶膠治療患有先天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嬰兒。此外,他還對減阻現象做出了重大且持續的貢獻。
Merrill發明了40多項美國專利和大約230項國際專利。「Merrill教授可能是20世紀最棒的生物醫學工程師」Merrill教授的學生,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Cockrell家族董事會主席教授Nicholas Peppas(ScD, 1974)說,「他不僅建立了領域的基礎,還提出了開創性的發明,包括血流流變儀,抗血栓生物材料,先進的隱形眼鏡,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治療和最成功的連接替換材料。同時,他還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家和導師,指導和建議了成百上千來自不同背景和國籍的生物醫學方向的學生。」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Merrill親自指導了57名博士、62名碩士學生和12名博士後。其中大約35人成為了學術機構的工程、科學或醫學教授。大約20人成為了企業家,在化學、生物醫學或製藥行業擔任執行長或其他領導人。Merrill和他以前的8名學生或同事一同被列入2008年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的「現代100名傑出化學工程師(100 Eminent Chemical Engineers of the Modern Era)」名單。
他的學術後代中有55位院士(不完全統計):
28人是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院士:Allan Hoffman, Nicholas A. Peppas, David A. Tirrell, Robert Langer, Tony Mikos, Elazer Edelman, David Edwards, Cato Laurencin, Linda Griffith, Yosi Kost, Howard Rosen, Gordana Vunjak-Novakovic, Kristi Anseth, Richard Korsmeyer, David Mooney, Kam W. Leong, Buddy Ratner, Peter Farrell, Howard Bernstein,John Klier, Samir Mitragotri……
19人是美國國家醫學院(NAM)院士:Nicholas A. Peppas, David A. Tirrell, Robert Langer, Elazer Edelman, Cato Laurencin, Tony Mikos, Kristi Anseth, Marsha Moses,David Mooney, Gordana Vunjak-Novakovic, Mark Saltzman, Elliot Chaikof, Mike Sefton……
3人是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院士:Robert Langer, David A. Tirrell, Kristi Anseth
以及5位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 (AAAS) 院士
(根據MIT官網信息,名單來源維基百科)。
他的學生和其他人在他開創性的研究理念基礎上創立了許多美國和國際公司。
作為一名優秀的老師,Ed Merrill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聚合物、生物材料、傳輸現象和醫學科學等課程。他於196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開設了名為「醫學和生物學中的化學工程」的課程,這是美國第一個這樣的課程。Ed Merrill是一位關心問題的教育家和導師,他受到了實驗室裡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的歡迎。Merrill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分子中心的Paul Rempp博士有著密切的聯繫,並在1991年和他一起寫了一本關於聚合物的有影響力的書,《聚合物合成》(Polymer Synthesis)。在1990年至1996年期間,他還是波士頓-斯特拉斯堡姊妹城市協會的副主席和波士頓-坎布裡奇法語聯盟的主任。從1988年到1998年,他還擔任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版畫、素描和攝影部的管理員顧問。
2010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院舉辦了一個研討會,慶祝Merrill教授60年職業生涯中取得的諸多成就。Merrill是美國4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和美國國家發明家學會(NAI)的成員)。他在2000年獲得了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AIChE)的創始人獎,2003年獲得了美國生物材料學會(Society for Biomaterials,SFB)的創始人獎,2010年獲得了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的Pierre Galletti獎。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還授予他1982年Alpha Chi Sigma獎和1993年Charles M. A. Stine獎。1990年,美國生物材料學會授予他Clemson獎。在2008年的百年慶典上,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認可他為「現代100名傑出化學工程師」之一。
如今,斯人長逝,其豐碩成果卻造福著我們無數人,願其科學精神,永遠鼓舞無數科研人砥礪前行。
全文連結:
https://news.mit.edu/2020/edward-merrill-professor-emeritus-chemical-engineering-dies-0918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