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中的大師,培養了數十位院士,緬懷生物材料科學家、生物工程學...

2020-11-23 騰訊網

2020年8月6日,生物材料先驅,被認為是20世紀首屈一指的生物醫學工程師,MIT化學工程榮譽教授Edward W.Merrill,於家中在子孫環繞下平靜去世,享年96歲。Merrill也許對於跟多人來說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學術後代都是當今生物材料領域的泰鬥,比如:Allan Hoffman, Nicholas A. Peppas,Robert Langer,David Mooney……

「無論是職業上還是個人生活上,Merrill都在他所接觸到的每個人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不僅僅因為他的研究貢獻幫助改善了數千人的生活,更在於他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塑造新一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師。」 David H. Koch(1962)工程學教授,麻省理工化學工程系主任Paula Hammond說道,「作為學生和合作教師,我感觸頗深,他為我們所有人提高了門檻。」

Merrill於1923年8月31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新貝德福德,在牙買加平原和西羅克斯伯裡長大。在1941年進入哈佛學院學習古典文學之前,他就讀於羅克斯伯裡拉丁學校。1944年,他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後,繼續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Herman p. Meissner教授。Merrill在1947年獲得了他的科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science, ScD),主要從事聚合物粘附方面的創新理論和實驗研究。畢業後,他受僱於Dewey and Almy公司(後來成為了W.R.Grace公司的一部分),並在1950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化學工程助理教授。Merrill在1973年當選為carbon P.Dubbs化學工程傑出教授,一直擔任到1998年;在1952到1958年間,Merrill是哈佛大學的化學客座講師;1960到1972年間,在波士頓的Peter Bent Brigham醫院擔任顧問;1969到1972年間,兼任波士頓兒童醫院顧問;1969年到1985年間擔任波士頓Beth Israel醫院顧問;在1984到1998年間,他還擔任哈佛大學衛生服務部生物化學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和顧問。

學術貢獻與成就

01

開發GDM [Gilinson-Dauwalter-Merrill] 粘度計:Merrill是生物材料領域的創始人,在他66年的職業生涯中,他開創了生物工程的眾多領域。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他是血液流變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他研究了血細胞比容、不同血漿蛋白和白細胞對血液粘度和流動行為的影響,並在現實的體外條件下開發了適合血液流變學研究的實驗工具(包括專利GDM [Gilinson-Dauwalter-Merrill] 粘度計)。

02

首個人工腎指導方案: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Merrill與Clark Colton教授(PhD, 1969)、Robert A. Britton (ScD, 1967)教授率先開發了人工腎,並分析了其運輸特性,對血液透析膜進行了優化。在人造腎臟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導致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定首個人工腎指導方針的制定。

03

肝素功能化生物醫學表面: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他開創了在停滯和流動條件下蛋白質/聚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領域,並在作為生物材料的水凝膠和用於抗血栓形成材料的聚合物表面離子或共價肝素化技術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04

率先將PEG,PEO作為生物相容性材料,導致了後來爆發式的增長:Merrill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Saltzman在1979年發表了《Polyethylene oxide as a biomaterial》這篇開創性論文,提出聚氧化乙烯(PEO)是一種高度生物相容的材料,並對其結構和血液反應進行了重要研究。Merrill關於PEO作為非血栓形成生物材料的想法導致PEG和PEO作為醫院修飾材料產生爆發式增長。

05

發明矽基隱形眼鏡:1973年,Merrill發明了矽酮隱形眼鏡,成為了成為現代隱形眼鏡的透氧技術的基礎。

06

輻照交聯聚乙烯用於人工關節,行業價值40億美元:Merrill和William H. Harris在20世紀90年代對高交聯聚乙烯的研究導致了新的輻射交聯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的誕生。這種材料可用於人工關節,如膝關節和髖關節的置換。

07

氣溶膠治療先天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嬰兒:Merrill在氣溶膠工程的生物醫學應用領域的貢獻也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使用dipalmitoyl-lecithin氣溶膠治療患有先天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嬰兒。此外,他還對減阻現象做出了重大且持續的貢獻。

Merrill發明了40多項美國專利和大約230項國際專利。「Merrill教授可能是20世紀最棒的生物醫學工程師」Merrill教授的學生,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Cockrell家族董事會主席教授Nicholas Peppas(ScD, 1974)說,「他不僅建立了領域的基礎,還提出了開創性的發明,包括血流流變儀,抗血栓生物材料,先進的隱形眼鏡,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治療和最成功的連接替換材料。同時,他還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家和導師,指導和建議了成百上千來自不同背景和國籍的生物醫學方向的學生。」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Merrill親自指導了57名博士、62名碩士學生和12名博士後。其中大約35人成為了學術機構的工程、科學或醫學教授。大約20人成為了企業家,在化學、生物醫學或製藥行業擔任執行長或其他領導人。Merrill和他以前的8名學生或同事一同被列入2008年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的「現代100名傑出化學工程師(100 Eminent Chemical Engineers of the Modern Era)」名單。

他的學術後代中有55位院士(不完全統計):

28人是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院士:Allan Hoffman, Nicholas A. Peppas, David A. Tirrell, Robert Langer, Tony Mikos, Elazer Edelman, David Edwards, Cato Laurencin, Linda Griffith, Yosi Kost, Howard Rosen, Gordana Vunjak-Novakovic, Kristi Anseth, Richard Korsmeyer, David Mooney, Kam W. Leong, Buddy Ratner, Peter Farrell, Howard Bernstein,John Klier, Samir Mitragotri……

19人是美國國家醫學院(NAM)院士:Nicholas A. Peppas, David A. Tirrell, Robert Langer, Elazer Edelman, Cato Laurencin, Tony Mikos, Kristi Anseth, Marsha Moses,David Mooney, Gordana Vunjak-Novakovic, Mark Saltzman, Elliot Chaikof, Mike Sefton……

3人是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院士:Robert Langer, David A. Tirrell, Kristi Anseth

以及5位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 (AAAS) 院士

(根據MIT官網信息,名單來源維基百科)。

他的學生和其他人在他開創性的研究理念基礎上創立了許多美國和國際公司。

作為一名優秀的老師,Ed Merrill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聚合物、生物材料、傳輸現象和醫學科學等課程。他於196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開設了名為「醫學和生物學中的化學工程」的課程,這是美國第一個這樣的課程。Ed Merrill是一位關心問題的教育家和導師,他受到了實驗室裡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的歡迎。Merrill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分子中心的Paul Rempp博士有著密切的聯繫,並在1991年和他一起寫了一本關於聚合物的有影響力的書,《聚合物合成》(Polymer Synthesis)。在1990年至1996年期間,他還是波士頓-斯特拉斯堡姊妹城市協會的副主席和波士頓-坎布裡奇法語聯盟的主任。從1988年到1998年,他還擔任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版畫、素描和攝影部的管理員顧問。

2010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院舉辦了一個研討會,慶祝Merrill教授60年職業生涯中取得的諸多成就。Merrill是美國4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和美國國家發明家學會(NAI)的成員)。他在2000年獲得了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AIChE)的創始人獎,2003年獲得了美國生物材料學會(Society for Biomaterials,SFB)的創始人獎,2010年獲得了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的Pierre Galletti獎。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還授予他1982年Alpha Chi Sigma獎和1993年Charles M. A. Stine獎。1990年,美國生物材料學會授予他Clemson獎。在2008年的百年慶典上,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認可他為「現代100名傑出化學工程師」之一。

如今,斯人長逝,其豐碩成果卻造福著我們無數人,願其科學精神,永遠鼓舞無數科研人砥礪前行。

全文連結:

https://news.mit.edu/2020/edward-merrill-professor-emeritus-chemical-engineering-dies-0918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此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共有17人當選本屆Fellow。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匯聚了全球生物材料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不僅為從事生物材料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共同探討前沿研究的機會和互動交流的平臺,而且對促進全球生物材料科學與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該會議始於1980年,每四年舉行一次,被稱為生物材料界的「奧運會」。
  • Walker Smith教授做客「院·望」系列講座 講述《21世紀的生物海洋...
    海洋學院黨總支書記李巍、副院長田冰雪、學生工作負責人許豔、生物海洋方向老師朱珠、本科生教務王益佳,以及數十名師生參加講座。Smith首先以生動幽默的方式向大家簡單介紹了浮遊植物,隨後在講座中介紹了過去50年中生物海洋學領域發生的技術變革,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我們對生物海洋學調查過程的理解,包括利用衛星收集全局和大空間尺度的信息、痕量金屬清潔採樣、冰芯分析、ARGO浮標、自主航行器、連續採樣器、分子生物學分析方法、拖曳航行器和數值模型等。
  • 大連理工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具有綠色、環境友好和可再生等特點,能夠有效緩解化石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等問題。儘管如此,設計及合成能夠滿足其高性能化和功能化要求的生物基單體仍然是一大挑戰,是推廣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應用範圍並提升其對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競爭優勢的關鍵問題。
  • 季維智院士: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年,EmTech China 2020 繼續以技術與商業的結合為主線,數十位世界頂級科學家、海內外院士、商業領袖、科創精英將蒞臨現場,探討新興科技發展現狀及其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此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 家聰明公司」 2020 年榜單也在現場重磅發布。
  • 院士徐洵: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徐 洵 是她 利用DNA重組技術 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
  • 【中國科學報】同濟大學舉辦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百年誕辰活動
    11月21日,同濟大學舉辦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百年誕辰活動,深切緬懷他為我國中醫學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和高尚的醫德風範,以激勵後學更好地繼承並發揚他豐富而深刻的學術思想,為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文明實踐 | 緬懷大師創作精神,莊稼陶藝作品展開展
    12月15日下午,為緬懷莊稼大師的創作精神,陶冶藝術情操,培養藝術欣賞,市文化文藝服務志願服務隊在市博物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組織開展了《莊稼陶藝作品展》文明實踐活動。
  • 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到來!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1965 年,中國科學家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 —— 結晶牛胰島素,標誌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徵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後,基因測序技術、DNA 重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 「讀基因」、「編基因」 和 「寫基因」 的夢想。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
  • 7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
  • 福建物構所洪茂椿院士團隊: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
    稀土無機納米發光材料作為新一代發光納米生物醫學探針,因其發光性能優異、化學性質穩定以及自發螢光幹擾小等優點已經在各種危重疾病如腫瘤的精準診斷和治療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已報導的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都可生物降解,很容易在生物體內聚集,無法以代謝的方式排出體外,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臨床應用和成果轉化。
  • 相約深圳|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到來!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1965 年,中國科學家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 —— 結晶牛胰島素,標誌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徵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後,基因測序技術、DNA 重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 「讀基因」、「編基因」 和 「寫基因」 的夢想。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
  • 大師一百——生物大師:高中常見易錯考點40個,覆蓋超全面!
    今天大師給大家帶來的是高中生物常見、常考的100個易錯考點,總結的很全面哦!1.組成活細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C元素?請問這句話對嗎?組成活細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組成細胞乾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質量比)最多的才是C元素。
  • 科學亞洲生物醫藥先進技術高峰論壇正式開幕
    劉印春在致辭中指出,通過全球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近三十年的努力,生物醫藥科技取得了重大進展,生物醫藥先進技術已成為多學科研究的焦點。北京創新資源豐富,科技和人才優勢突出,生物醫藥也是北京大力發展和推進的重要科學研究方向。目前,作為北京市重點發展的兩大產業之一,生物醫藥已成為產業鏈條最完善、技術平臺最齊全、發展態勢最穩定的產業。
  • 合成生物學頂級會議「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召開 行業龍頭凱賽...
    作為我國合成生物領域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會議,本屆大會吸引了數十位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商業領袖及投資機構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長張先恩、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 George Church、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 Jay Keasling等眾多大咖雲集,共同探討合成生物學發展現狀及其將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 物理大師記事,興趣與熱情下,15歲女蟬聯科學家
    10月29日第二節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與上海開幕,這一次世紀的碰撞匯集了全球65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圖靈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全球頂尖的科學獎項得主,此外還有全球其他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科學共同參與,涵蓋了化學、物理、醫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等科學領域、可以說具有極高的全球影響力。而談方琳就是參加這一論壇的「00後科學」之一。
  • 兩岸四地雲端匯智 聚焦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發展
    11月13日至16日,以「生物材料讓生命更長久」為主題的「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青年科學家學術會議」在東華大學舉辦。會議由東華大學與中國生物材料學會聯合主辦,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臺灣陽明大學和新疆大學合作承辦,中國技術科技協會、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並由《中國企業報》中企視訊作為媒體支持,全程直播大會精彩內容。
  •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今天啟動!記者發現,「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啟動,線上、線下竟然來了20多位院士。張人禾在致辭中表示,復旦大學一直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加強基礎研究以及交叉合作是學校創建「雙一流」高校的立校之本和根本任務,學校將從資金投入、硬體建設、體制機制、人才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的建設。
  • 生物植入物的2D/3D/4D增材製造材料,Engineering綜述
    AM是一種面向材料的製造技術,因為材料固化機制,列印結構精度,後處理過程和功能應用均是基於列印材料的。但是,用於製造生物植入物的三維(3D)可列印材料仍然非常有限。在這項工作中,對用於生物植入物的2D/3D AM材料進行了調研。此外,在呂堅教授課題組先前開發的4D列印陶瓷前驅體及陶瓷材料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軟硬集成4D增材製造概念,並對其在人體系統中複雜而動態的生物結構上的潛在應用做了展望。
  • 阿爾伯塔曾宏波院士《材料化學》似生物組織可自我保護柔性水凝膠
    最近,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Ravin Narain和曾宏波院士報告了一種由兩種生物相容性聚合物構成的柔性水凝膠,可以巧妙地採用生物應變強化或自我修復策略來響應機械變形來維持結構完整性和功能性。水凝膠在應變時可以可逆地反覆硬化至其原始模量的八倍,而不會出現機械滯後現象。
  • 【上海教育新聞網】大醫精誠 同濟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百年誕辰
    11月21日,同濟大學舉辦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百年誕辰活動,深切緬懷他為我國中醫學事業作出的貢獻和高尚的醫德風範,並激勵後學更好地繼承並發揚他的學術思想,為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顏德馨是顏氏內科第二代傳人,也是首屆國醫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