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千與千尋》 發現這是最好的女孩成長史

2021-02-13 VOGUE

距離第一次千與千尋上映,已經過去了18年。

宮崎駿曾在訪談中提到,這部電影,最早是打算為十歲左右的小女孩拍的。時隔十八年,當年看過這部電影的小女孩,也早已變成獨當一面的女人。

而如今回過頭,再來看這部電影,許多人可能才忽然發現其中的深意。

阿德勒曾在《自卑與超越》中談到過,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包含了三個重要的命題,而其中,走向獨立、與他人聯結、找尋自我,是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三個階段。

這讓我們聯想到,女孩們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真正獨立、成熟、充滿魅力的女人呢?

這部電影,其實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女孩的獨立都是從離開父母開始的。

《千與千尋》一開篇,誤入魔法世界的千尋父母,就因為錯吃了魔法世界的食物,變成了豬。失去了依賴的千尋,只能「被迫」踏上獨自成長的路途。

習慣了依賴別人,一開始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女孩們的反應往往是茫然的。

這個時候,白龍及時出現,將千尋從茫然中拉回現實。

他認真地告訴千尋:想要在這個世界中生存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工作。如果他們拒絕你,你就去求他們。有時候湯婆婆會引誘你,讓你只想回家,你要記得,千萬要堅持下去,告訴她,再辛苦,你也想要工作,不然就會被她變成動物。

這其實是現實世界的隱喻,宮崎駿想要借白龍之口,告訴孩子們:想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就是經濟獨立;而經濟獨立,則需要放下懦弱,鼓起勇氣,去求得一份工作;而有時候,懶惰會把你拉回原點,但務必記得堅持下去,否則就會墮落回社會的邊緣。

接著,白龍繼續給千尋指路:順著階梯下去,尋找鍋爐爺爺。

千尋下階梯。階梯看起來其實是結實穩固的,也並沒有多麼陡峭,她卻縮在最邊緣,慢慢地往下試探。

就像剛開始獨立的女孩們一樣。因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就下意識地放大困難,認為自己可能不行。

然後呢,戰戰兢兢的千尋忽然腳一滑,唰地一下就走完了「漫長而險峻的階梯之旅」。

你可以把這個場景看成是每個女孩人生中的第一個跟頭。它讓女孩們明白,原來很多困難其實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嚴重,甚至不值得一提。

波伏娃就曾在《第二性》中談到,最能打敗女孩的,並不是其他,而是女孩們認為自己先天不行的自我羞辱。

德國設計師瑪麗安·布蘭德在自傳中寫道:「一開始,他們都不願意接受我,因為在金屬系裡是從來沒有女性的。為了表示厭惡之情,他們把所有沉悶累人的活都交給了我。我忍氣吞聲不知敲打了多少個半圓形的銀器。」

於是後來,她成為了包浩斯時代最重要的工業設計師之一。

千尋又何嘗不是呢。影片裡,白龍從頭到尾也只是指了一條路而已,而真正去推開一扇扇門,開口去請求工作機會的——只有千尋自己。

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並明白困難並非不可戰勝,從這一刻,女孩們真正開始獨立。

除了獨立,宮崎駿筆下的女主角們還都有一個特點:善良。這種善良,使得他們能夠竭盡全力地去幫助身邊的所有人。

千尋便是如此。因為工作認真,千尋獲得了河神的感謝禮物,一枚寶貴藥丸。她一開始是想著把藥丸分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幫助他們變回人類。

但這份珍貴的藥丸,最後卻分給了白龍和無臉男。

用阿德勒的話來說,千尋是一個「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身上的人,因為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身上,而不是只想著自己,這樣的人總是更容易與其他人產生深刻的聯結,收穫很多人的喜愛和尊敬。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寫到:「這些聯結讓一個人的生命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機遇,他的『活著』,因此成為一個『創造』的過程。」

因為要幫助別人,女孩們把其他人的事情變成了自己的事情,才總是一次次陷入「麻煩」。

而不斷在麻煩中成長,碰撞,一方面自己被磨鍊的更加富有力量,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其他人的善良之心,反過來又總是得到其他人的幫助,也就是所謂的「幸運」。

Selena Gomez不幸患紅斑狼瘡,而與她相交十年的好友Francia Raisa,在她情況最危急的時候主動為她捐助了一顆自己的腎臟——這條新聞在2017年曾轟炸社交媒體。毋庸置疑,在Francia心中,Selena絕對是值得她為之付出的好朋友,而Selena也因為這份友誼,獲得了無比寶貴的生命力。

這些與朋友們的深刻聯結,從來都是女孩成長路上「力量」和「幸運」的最好來源。

要做到獨立或者聯結,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最難的還是「找尋自我」。這也是《千與千尋》這部電影的主題。

白龍反覆提到「名字很重要」,「只要不忘記自己的名字,湯婆婆就無法真正控制你。」「你叫千尋,不要忘記了。」

在魔法世界的小千,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擁有了戰勝困難的獨立能力,擁有了朋友的喜歡和尊敬,甚至擁有了白龍的真心之後,完全可以忘記原來的自己,舒適地生存下去。

但她沒有。她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為了找回父母,離開魔法世界,回到自己原本的軌跡上去。

宮崎駿先生的隱喻也是如此。湯婆婆的魔法,其實依賴的正是人性中的那點舒適和貪婪。走著走著,很多人停下來了,覺得「這樣也挺好的。」或者,「就這樣吧。」

這種想法當然無可厚非,畢竟人生從來就沒有那麼簡單。但一直一直秉持初心,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才會無論任何時候,回望過去,都不會感到遺憾或者失望。

好萊塢電影《小男孩》,其實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裡面有一段對「信念」的巧妙比喻:信念,像一種魔法,你的確無法真的能把一個東西隔空移到另外一處,但如果你一直相信,一直相信,並且願意為你的相信不斷地去努力,那麼總會有人幫你把這個東西移動到其他的地方去。

信念,是無論如何都不會令自己迷失的最好武器。

複雜的成人世界裡,很多人難免一時半會忘記了自己是誰。人都帶著惰性,以致於都喜歡停滯不動,所以,他們也容易跟著欲望往前走。

就像在油屋中迷失自我的無臉男一樣,宮崎駿把他的貪婪刻畫在他膨脹的肚子、巨大的嘴巴和虛偽的面具上,令它看起來無比醜陋。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這樣一個受到欲望驅使的無臉男。

宮崎駿用整部《千與千尋》,告訴那些還未長大的小女孩,只要不忘記自己是誰,就總會有回去的路。

成長的路遙遠又艱難,第一步是徹底脫離父母的依賴,變得獨立;

第二步是幫助別人,也被別人幫助,變得強大而幸運;

第三步則是一個需要耗費一生去回答的命題:我們總會迷失自己,但我們最終能否找尋到自我,終其一生都需要努力去保存住那份寶貴的信念。

與之前尋找鍋爐爺爺,千尋第一次下階梯的鏡頭相對比,成長以後的她,在拯救白龍的路途中,有一道更加艱險的飛簷。

她深吸一口氣,把褲腳挽起,帶子束在肩膀上,唰地一下往前衝了過去。

宮崎駿筆下的千尋,不美貌,也不聰明。但經過這麼一段路程,她變得勇敢、善良而堅定。

宮崎駿說:「我相信,千尋長大以後,一定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女人。」

這其實就是少女最好的歷程了。

歷程的最後,相信我們也可以一邊哭,一邊大口地吃飯糰;

我們可以一邊暗自害怕,一邊又鼓起勇氣成為朋友最強大的助攻。

我們就是如此地慢慢成長,但最終,我們都會變得越來越迷人。

輯:Christopher

撰稿:雍璐嘉


近期精彩內容不要錯過哦

中性風的時代 我還可以喜歡粉色嗎?

衣櫃裡永遠都缺一條闊腿褲

瘦得像鬼?真不如胖得像「沙漏」


相關焦點

  • 《千與千尋》18年後上映:成長的故事,看這一部就夠了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了解,《千與千尋》講述了一個成人世界中並不算完美的「動漫」,貪婪,欲望,痴念裹挾其中,有非常濃重的諷刺意味。同時,這也是一個少女在面對人的天性之惡,獨立成長,尋找自我的故事。18年過去,曾經的懵懂少女成長為一個大人;18年之後,《千與千尋》歸來,你又走過了多遠呢?在《千與千尋》中,宮崎駿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神秘的小鎮。這個小鎮有著中世紀的風格,那正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鎮上沒有人,只有黃昏時分頹敗的街景。
  • 《千與千尋》:這趟電車沒有回程,這條路不能回頭
    《千與千尋》也會在午後尋一處寧靜,平躺著望向湛藍的天空,看白雲隨風飄蕩自在瀟灑。這場冒險最好可以穿越異世,讓我見識世間不存在的鬼神;最好讓我成為主角,遇到善良的人,與之相伴,共同對抗邪惡勢力;最好……能夠擁有完美的結局,皆大歡喜。後來我發現,這場冒險的名字叫做——成長。很遺憾,我還是沒能長成想要的樣子。
  • 《千與千尋》,一部18年後才明白的成長童話!
    就拿現在上映的《千與千尋》來說,不同的階段看這部電影,也是有不一樣的體會。小時候我們迷上這部影片,大多是因為影片中它童話般的場景和刺激的冒險經歷,長大後再看這部影片,會發現,故事依舊是那個童話故事,可是每一個人物,乃至每一個簡單的情節,都蘊含了作者滿滿的深意,與現實生活總有那麼一瞬間會不謀而合。
  • 長大後再看《千與千尋》 有人流淚,有人感受到愛
    電影《千與千尋》海報  這裡有一條規定:「凡是沒有工作的人,就會被湯婆婆變成動物」,只有勞動才能獲得存在的價值。  有網友評論說,小時候看湯屋是一個奇幻世界,工作以後卻發現很多真實的影子。  錢婆婆也告訴千尋,「雖然我想幫你,但是以我的身份做不到,這是我們這兒的規矩,不管是你父母還是男朋友的事,都要靠你自己」。  2.名字  千尋的原型,是宮崎駿認識的一個小女孩,宮崎駿曾說,他是刻意將千尋塑造成一個平凡的人物,要讓每個10歲的女孩看到自己。
  • 《千與千尋》再上映:18年後才發現,這是一部成年人的電影
    桌子的生活觀】微信號:zzdshg小時候看《千與千尋》,以為就是一個小女孩跟隨父母來到鄉下,誤入了一個怪物的世界,然後小女孩在這個世界冒險,最後帶領自己父母逃離的童話故事。18年後這部電影再一次搬上了大銀幕,昨天剛上映,可是長大之後我們再去看《千與千尋》卻有了不同的領悟。其實,《千與千尋》就是一部成人世界的電影。
  • 《千與千尋》:從奇妙怪誕的冒險之旅,看人生成長的歷程
    《螢火蟲之墓》、《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都是延續在這兩個主題風格下的動畫電影。在宮崎駿執導製作的所有動畫電影中,《千與千尋》這部動畫電影絕對是最特別的存在。《千與千尋》講述的是少女千尋意外來到神靈異世界後發生的種種故事。
  • 終於能在電影院看《千與千尋》了!
    「值得所有等待」的《千與千尋》終於在電影院上映了!當初定檔消息一出,就毫無懸念地再次把#千與千尋定檔#的話題頂上了熱搜。網友們瞬間炸了,「終於等到了!」的確,作為經典中的經典,《千與千尋》真的是有生之年系列,試問誰不是看到官宣定檔一個激動哭出來呢如今再到電影院裡觀看,依舊感慨萬千。
  • 看了18年,才發現「千與千尋」在罵日本
    《千與千尋》內地公映,首日就以5500萬票房C位出道,第二日輕鬆破億。這個成績有多棒?18年年底《龍貓》在內地公映,4日才破億,最終票房1.7億。同樣是宮崎駿的代表作品,《千與千尋》的戰鬥力堪稱王者。票房方面,它是影史最強。
  • 再看《千與千尋》,變得不是電影,而是你
    前不久,電影《千與千尋》公映,這是該電影上映以來首次公映,時隔十八年時間,雖然很多朋友通過各種渠道已經看過這部電影,但上映之後,這部電影的票房依舊十分可觀,上映一周票房達到2.8億,對於一部在十八年前就已經上映的電影來說,成績很好了。
  • 你看懂了《千與千尋》嗎?成長的路上別丟了自己
    還看過很多這樣的評論:每當工作遇到不順和壓力時,就會把這部電影重新看一遍。之前看,會覺得這就是一個普通小女孩去異世界救爸媽。而現在會發現,這是第一部教我們成人世界並不美的動漫。等到工作了再次看《千與千尋》,卻不禁為片中人的遭遇感慨唏噓。
  • 只有大朋友才懂的《千與千尋》重新上映了,你會去看嗎?
    2019年掀起了一股懷舊風,《龍貓》在影院重新上映,《千與千尋》也緊跟其後。宮崎駿大師的經典動畫真的太多,但《千與千尋》絕對是經典之中的最佳影片。《千與千尋》透過煤煤球隱晦地描述了普通人的一生,但整部電影的核心圍繞的是「成長」及成長必經的痛,主要有兩條成長線,一條是主角千尋的成長
  • 光怪陸離的經典動漫《千與千尋》
    看千與千尋是我媽,我妹妹和我一起看的,想說我們幾個人的年齡跨度是30多,我當時就只是覺得很奇怪,我妹妹才幾歲喜歡看動畫片正常,但是我從沒有見過我媽看動畫片,意外的是我們看的過程中異常和諧,當時的我不知道是為什麼。多年之後我回憶童年又再一次看,我發現了曾經沒有過的共鳴與情感。
  • 《千與千尋》:只有真的放手,才能學會獨立和成長
    《千與千尋》全名叫《千與千尋的神隱》,看似是兩個人的標題,其實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兒的故事。不過要是對比千尋前後的表現,確實可以說是判若兩人。從最初的畏畏縮縮、不懂禮貌、膽小怕事,到後來的成熟鎮定、勇敢堅強,你很難想像這才是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女孩。千尋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有趣的冒險故事,更是一個少女的成長之路。
  • 《千與千尋》:只有真的放手,才能學會獨立和成長
    序:宮崎駿的巔峰之作如果說哪部作品是宮崎駿老爺子最得意的作品,相信許多人都會投票這部《千與千尋》。而在世界動畫電影的各大排行榜上,與《瓦力/機器人總動員》長期一較高低的,也正是這部《千與千尋》。《千與千尋》全名叫《千與千尋的神隱》,看似是兩個人的標題,其實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兒的故事。不過要是對比千尋前後的表現,確實可以說是判若兩人。從最初的畏畏縮縮、不懂禮貌、膽小怕事,到後來的成熟鎮定、勇敢堅強,你很難想像這才是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女孩。千尋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有趣的冒險故事,更是一個少女的成長之路。
  • 《千與千尋》上映,觀眾一等就是18年,孩子看笑了大人卻哭了
    日前,官方發布一組解讀圖,以「長大才看懂《千與千尋》」為主題,表達出觀眾童年初看與長大後再看影片截然不同的感想。網友表示:一定要去大銀幕看!長大後再看感慨萬千。據悉,本次引進內地,也或將成為影片最後一次大規模上映。八次熱搜兩項紀錄 最高評分動畫《千與千尋》作為同獲奧斯卡和金熊獎的動畫佳作,影片時隔十八年引進,贏得了多方觀眾的支持與喜愛。
  • 再看《千與千尋》:只有經歷這三種分離,我們才能更好的成長
    大師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講述的是少女千尋的冒險之旅,也是她分離過往,不斷成長的旅途。01 與父母的分離,是獨立的開始獨立生命體的存在,是從母體的分離開始;獨立精神體的誕生,是與父母的分離開始。假如給千尋時間,先了解會有分離,再適應分離的過程,最後真正的分離,她是不是就不會這麼恐慌了?是不是分離會順暢很多?是不是獨立起來更堅定呢?遺憾的是現實世界沒有「假如」,《千與千尋》的世界也沒有「假如」,分離註定要經歷痛苦,因為分離永遠都是準備不完的,而且痛苦是化作獨立的養料。
  • 《千與千尋》上映 孩子看笑了大人卻哭了
    宮崎駿「傾盡全力」之作《千與千尋》今日正式上映。夏天和千尋一起到來 「最美」夏日盡享趣味近日,由插畫師「焦響樂_」繪製的一組夏日主題海報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其創作契機一是影片上映日恰逢夏至,二是因為宮崎駿的夏天是觀眾最難忘的意象。
  •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一個10歲的小女孩千尋, 隨著父母來到了神秘的世界之後,原本膽小、軟弱、任性、嬌氣的小女孩沒有了父母的庇護變成了「千」迅速成長為堅忍不拔、為自己信念絕不放棄的女孩形象。影片中眾多失去名字的精靈中, 只有千尋是主動放棄名字,想要在湯婆婆主宰的世界裡生存下去,找回被變成豬的父母。
  • 《千與千尋》:長大後,與童話再相逢
    少女的成長《千與千尋》是關於「成長」的故事,跟隨著千尋這個普通的鄰家女孩,每個人都可以回望自己來時的路。在日本,1987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被稱為「寬鬆世代」,寬鬆的教育模式之下考試不再排名,這代人因此失去了老一代的拼搏精神。
  • 《千與千尋》:觸動靈魂的永遠是成長路上那一抹與眾不同的色彩
    」這是一種感傷的回答,也是一種機敏的回答,這也是世界各地的動漫迷們證明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動畫電影的部分原因。《千與千尋》雖然從上映至今接近20年,但它仍然因其精神、現實、幻想和人性的融合而難以被競爭對手所超越。宮崎駿是大師,是以上所說所有領域的大師,《千與千尋》是他一生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