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克裡昂:美帝國是21世紀的病夫

2020-12-15 觀察者網

【文/ 大衛·克裡昂】

圖為網站截圖

在他經典的《基地》系列小說中,艾薩克·阿西莫夫設想了一個銀河帝國,它由川陀的城市世界統治,幾千年來一直保持著和平與繁榮,但卻在衰落的邊緣搖搖欲墜。唯一能看清這一點的人是心理歷史學家哈裡·塞爾登,他從數學上斷定,帝國的核心條件是不可持續的,並且將在幾個世紀內崩潰。

當川陀「越來越成為帝國的行政中心,它就成了一個更大的獎賞,」當一個學徒聽取了塞爾登的計算後,他說道,「隨著皇位繼承越來越不確定,各大家族之間的紛爭愈演愈烈,社會責任感也隨之消失。」

阿西莫夫在1951年說出了這些話,當時正值美國全球權力的巔峰時期。但這些話也可以描述2019年的華盛頓——一個帝國的首都,而精英們將其變成了一個獎賞,與阿西莫夫未來的帝國一樣,也與過去其他帝國所做的一樣。

一個腐朽的統治階級如何成為國家安全風險,並成為美國帝國的生存威脅的?答案就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式社會契約的弱點在通脹、能源危機和災難性的越南戰爭中被暴露了出來。

作為回應,美國的政治精英們接受了私有化、放鬆管制、對富人的大規模減稅、工業崗位外包和經濟金融化。自那以後,不平等驟增,美國大部分地區都經歷了持續的衰落,但包括華盛頓在內的少數幾個大城市由於金融、科技和媒體壟斷企業及其遊說者的集中而變得超級富有、難以高攀。如今,許多美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對他們在世界上的地位意味著什麼。

有兩種傳統的方式來理解美國的全球角色。根據其中一種理論,冷戰時期的兩極世界已經讓位於美國成為無可爭議霸權的單極世界。一些觀察家認為這是件好事,並支持美國帝國,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壞事,並試圖反抗美帝國,但雙方都同意,美帝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決定性特徵。

第二種理論只在程度上與第一種理論有所不同,它主張後冷戰的世界是多極的,美國是明顯的主導力量,但也有許多潛在的競爭對手,其中包括可能在未來會超過美國的中國。

但如果這兩種理論都不正確呢?人們幾近一致地認為美國是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國際行為體,但這種認識是有缺陷且需要修正的。與其說美國是一個施展其意志的大國,不如說是一個開放的全球腐敗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外部勢力可以購買影響力、塑造政治結果,並為了自己的競爭議程而結成派系相互爭鬥。

這是一個熟悉的歷史故事。儘管《基地》是從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直接獲得的靈感,但歷史上充滿了看似強大的帝國被弱小、分裂的精英統治和被外部勢力瓜分的例子。

波蘭-立陶宛聯邦是一個龐大的貴族共和國,14世紀至18世紀之間以某種形式統治著東歐。它的鄰國發現他們可以賄賂其參議員,使所有政治決策癱瘓,從而將其從地圖上抹去。19世紀中葉的奧斯曼帝國有「歐洲病夫」的壞名聲,當時,西歐列強蠶食其領土並鼓勵反對奧斯曼的獨立運動。在同一時期,清朝統治下的中國被迫向歐洲殖民帝國割讓了許多領土租界,而這些帝國又會在一個世紀內瓦解。

將2019年的美國比作過去腐朽衰敗的帝國強國似乎有些荒謬。但考慮一下現在的資本狀況。幾乎所有人至少私下都承認,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無法履行最基本的職責,是全球的笑柄。

外國政府通過川普的國際酒店和度假村網絡公開收購他的政府,包括直接位於白宮和美國國會大廈之間的酒店和度假村,2016年大選後一個月,一名沙特資助的遊說者在那裡租了500間房間。他的政黨仍然控制著參議院,並越來越主導著司法機構,因此沒有興趣讓他為這一切負責。當然還有俄羅斯幹涉2016年大選的小問題;正如從特別顧問羅伯特·穆勒的報告中知道的有限信息所證實的那樣,川普和共和黨至少是外國勢力影響選舉結果的努力的被動的、自願的受益者。

但川普只是一個現象,他是最囂張和誇張的例子,證明了過去一代裡外界資金在華盛頓的影響力如何成為慣常。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其他海灣國家對智庫和媒體機構產生廣泛影響,到幾乎整個美國政府在美以公共事務委員會面前卑躬屈膝,再到中國與商會及一些最強大的美國公司負責人之間建立了緊密關係,以及外國資金通過中國最大和最富裕城市的房地產行業流入——美國政府正在被出售

可以肯定的是,不僅、甚至也不主要是外國資金在統治華盛頓。總體而言,強大的企業利益幾乎完全排擠了資本的民主責任,包括金融、保險、能源和科技等美國主要行業。那麼,還有什麼稱得上是以美國為基礎的行業嗎?大多數大公司都是跨國公司,總部設在世界各大城市,高管們的巨額財富意味著他們與國際同行在社會上的共同點比他們與大多數美國人的共同點都多。

華盛頓徹底放鬆對競選資金的管制,隨後將腐敗合法化,其規模之大在其他發達國家是聞所未聞的,這導致了在首都,外國和國內金錢利益之間的區別越來越難以分辨。換言之,美國政府的存在不是為了通過其外交或國內政策為美國人的利益服務,而是為了使全球化寡頭政治的利益永久化。

所有這些都有一個明顯的反駁:美國在國防上的開支仍然超過了其後七個國家的總和,而且它仍然在運作著一個由數百個軍事基地組成的網絡,分布在地球上將近一半的國家。沒有其他國家能在軍事實力方面與美國相提並論。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富有,或是鑄造全球儲備貨幣,擁有如此強大的軟實力。

與此同時,從上到下地完全關注美國帝國會混淆因果關係。例如,思考一下2013年推翻了埃及後阿拉伯之春選舉產生的領導人穆罕默德·穆爾西的一次政變。在前白宮顧問本•羅茲的回憶錄中,他並沒有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政府形容為這場政變的驅動力,而是將其視為沙特和阿聯盟友的無情壓力的被動接受者,沙特和阿聯盟友在與埃及軍方密謀的同時對美國大使發動了一場信息戰。

羅茲寫道,他在郵件中收到了一張私人照片,把美國大使描繪成穆斯林兄弟會的幫兇,這張照片來自無處不在、奪人眼球、人脈廣泛的阿聯駐華盛頓大使尤瑟夫·奧塔伊巴。雖然羅茲和歐巴馬也面臨來自華盛頓建制派內部的壓力,但他們發現他們的中東議程一再被外國盟友操縱——這些政府同樣也為美國從敘利亞到葉門的軍事行動進行遊說,但收效不一。美國的力量,無論多麼強大,如果是為了出價最高者的目的而使用的,那就毫無意義。

那麼,如果美帝國正在分崩離析,該怎麼辦?最好如此,很多人會說。美國的霸權主義是一場災難,戰爭和剝削在全球蔓延,氣候環境被破壞直至無法挽回。這是真的:正如阿西莫夫所觀察到的,帝國傾向於衰落,因為它們過度擴張自己,揮霍了精英,並為自己的滅亡創造了先決條件。但我們所看到的,既不是為了投資國內緊急需求,而進行的一場經過深思熟慮、負責任的帝國的撤退,也不是世界上不幸的人對帝國的反抗。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個冗長的、頹廢的崩潰,任何羅馬或君士坦丁堡的學生都能辨認出。美國是21世紀的病夫,任何一個目睹過美國總統在一群困惑的、憐憫的世界領導人的集會中蹣跚而行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相關焦點

  • 從歐洲霸主到「歐洲病夫」,大英帝國連最後的「面子」也不要了?
    我第一次認識李小龍,是從他踢碎那塊寫著「東亞病夫」的牌匾開始的。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西方世界對於中國人深深的惡意和蔑視。當年的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為了把鴉片更順暢地賣給中國人,不惜發動鴉片戰爭,這才致使當時的中華大地鴉片泛濫,他們害了中國人之後,反過來又污衊我們是「東亞病夫」,用心何其狠毒。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可是到了19世紀,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國已經遠遠地落後於西方列強,一場鴉片戰爭就把中國打回了原形,從此積貧積弱的中國開始被人們稱為「東亞病夫」。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與此同時,西方還有一個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國家,和中國堪稱難兄難弟,那就是存在了600多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 從「東亞病夫」到「歐洲病夫」,短短百年,英國因何跌落神壇?
    我第一次認識李小龍,是從他踢碎那塊寫著「東亞病夫」的牌匾開始的。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西方世界對於中國人深深的惡意和蔑視。當年的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為了把鴉片更順暢地賣給中國人,不惜發動鴉片戰爭,這才致使當時的中華大地鴉片泛濫,他們害了中國人之後,反過來又污衊我們是「東亞病夫」,用心何其狠毒。
  • 《帝國》雜誌評選21世紀百大電影 兩部華語片上榜
    《帝國》雜誌評選21世紀百大電影   20世紀已經到了第20個年頭,近日,《帝國》雜誌評選
  • 「病夫」帽子物歸原主,高傲的英國被疫情打敗!自嘲「歐洲病夫」
    01英國媒體對自己真狠,連「歐洲病夫」都用上了!02自嘲是「歐洲病夫」,或許一點也不為過曾經的世界老大,淪落到如此境地,確實讓人難以相信,也感到十分可憐而可悲。所以,英國媒體自嘲是「歐洲病夫」,或許一點也不為過。03英國脫歐是對了還是錯了?
  • 該國被稱為「西亞病夫」,卻企圖瓜分中國,比清朝強在哪兒?
    由於清政府的懦弱無能,加上鴉片的毒害,近代中國人被西方人取了一個極具侮辱色彩的稱號——「東亞病夫」。幾乎在同一時期,有一個國家的國民被稱為「西亞病夫」。而且此國曾企圖瓜分中國,最後卻被中國聯合其他列強滅亡。
  • 鴉片曾讓中國人被嘲笑為東亞病夫,這是一段抬不起頭的過去
    然而在上兩個世紀的中國清代,卻曾刻下過一段,能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無法抬頭的過去,這是一段被英國人羞辱為「東亞病夫」的過去。此消彼長的東西方踏入19世紀,西方諸國列強在進行了近半世紀的工業革命後,歐美各國的綜合國力不斷上升,而其商品生產能力更是讓本土市場無法完全承載,此時他們為找到最適合的產品傾銷地及生存空間,而正在蠢蠢欲動。
  • 18世紀一場市民起義,使奧斯曼帝國錯失現代化良機,淪為西亞病夫
    1566年,奧斯曼一代明君蘇裡曼大帝去世,他留給後人的遺產是一個地跨三大洲的帝國、幾十個治下民族以及強悍的奧斯曼新軍。強大的國力使奧斯曼始終保持著全盛狀態。即使在蘇裡曼去世之後,奧斯曼仍然餘威未消,先後徵服賽普勒斯,突尼西亞、伊朗和克裡特。
  • 《帝國》雜誌評選21世紀100部最佳影片,兩部華語片入選
    知名《帝國》雜誌近日評選出「21世紀100部最佳影片」,是截止目前,針對的是21世紀已經過去的20年時間。湯姆·哈迪主演的《瘋狂的麥克斯4》登頂,緊隨其後的是《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月光男孩》《社交網絡》等影片,商業片和文藝片都兼顧了,符合《帝國》雜誌一貫的風格。
  • 西方為啥不稱日本是「病夫」?賠償儀式上,30名武士現場表演切腹
    這段歷史讓人看著揪心,然而有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幾乎整個東亞都處於歷史低谷期,為啥偏偏把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國稱為「東亞病夫」呢? 人們所說的「東亞」通常是指中國、日本、蒙古、朝鮮和韓國這5個國家,放在約一個世紀前那會兒還沒有韓國,剩下的四個國家裡,蒙古處於俄國的庇蔭下,基本上沒啥戲份。
  • 戰後之戰:"西亞病夫"殘軀裡,土耳其如何重生?
    索姆河陣地,每平方米落下三顆炮彈一、刀俎之下的西亞病夫在1918年的11月最糟心的並不是已經終結的俄羅斯帝國,也不是正在解體的奧匈帝國,而是岌岌可危的奧斯曼帝國,這個曾經威震歐亞的霸主在19世紀衰落到被人譏為歐洲病夫
  • 用21世紀的科技眼光,細品《黑客帝國》:沒有絕對的網絡安全
    電影《黑客帝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黑客題材電影,影片已上映三部(《黑客帝國》、《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21世紀了,如今回看這三部屹立於世紀之交的經典作品,幾乎成為人類科技發展的「預言之書」。
  • 俄土戰爭:三個世紀的不死不休和同歸於盡的超級帝國
    ▲通過地圖擬人化的俄土戰爭,整個歐洲都在沙俄鐵蹄下瑟瑟發抖再後來蒙古人式微,兩邊都翻身做主,奧斯曼迅速發展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超級帝國,沙俄的擴張則剛剛開始。到了十七世紀時他們的勢力範圍終於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接壤,一個孤獨求敗,一個朝氣蓬勃,相同的卻是擴張的野心,戰爭自是不可避免,只是誰都沒想到會延續三個世紀之久。▲土耳其輕騎兵衝擊波蘭重騎兵隊伍。
  • 世紀大對決世界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帝國大排名
    、孔雀王朝、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大秦帝國、大漢王朝、大隋王朝、大唐王朝、北宋王朝、蒙古帝國、大明王朝、大清王朝 封建帝國時代,十五大次世界級帝國: 安息帝國、貴霜帝國、薩珊王朝、笈多王朝、塞爾柱帝國、帖木兒帝國、薩菲王朝、拜佔庭帝國、查理曼帝國、晉朝、匈奴、突厥、遼國、
  • 《帝國》雜誌評選21世紀百佳電影 兩部華語片上榜
    《瘋狂的麥克斯4》登頂   近日,《帝國》雜誌評選「21世紀100部最佳影片」(21世紀前20年),排名有先後。華語片有兩部上榜,李安《臥虎藏龍》和王家衛《花樣年華》分別排名第90和91位:1。《星際穿越》21。《人類之子》22。《角鬥士》23。《上帝之城》24。《愛樂之城》25。《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26。
  • 世紀大對決5 前24-21世紀:阿卡德和蘇美爾先後崛起,古埃及中衰
    前24-21世紀,這幾個世紀是兩河流域文明古國誕生崛起的時代。公元前24、23兩個世紀,兩河流域阿卡德帝國崛起,這也是世界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帝國。公元前22、21兩個世紀,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崛起取代了阿卡德帝國建立了烏爾帝國。
  • 都21世紀了,英國人還想派軍艦巡航亞太,重新日不落帝國?
    在19世紀中期,也就是1840年,因為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進行一次銷煙運動,導致英國上議院以2票的差距通過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提案,這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開始。但是在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的摧殘之後,英國從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上掉落下來,英國海軍海軍世界第一的名號也被美國海軍所取代,曾經盛極一時的英國皇家海軍也在21世紀以後開始逐漸走向沒落。而在近日,據英國知名媒體報導稱,英國方面表示要在不久之後派遣軍艦和部分海軍部隊前往亞太地區進行巡航,其中就包括英國海軍才裝備不久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
  • 李小龍踢碎的「東亞病夫」招牌,小鮮肉們又撿回來,還鑲了金邊!
    現在的娛樂圈看上去烏煙瘴氣,很多男性演員或者偶像出道的時候都以柔性為美,一點沒有男性應該有的氣概,很多男生長得比女生還要漂亮,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形象。上世紀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導致鴉片開始在中國傳播,導致我國戰鬥力低下,受到外國人的侵略和侮辱也只能忍受下去,一度忍讓外國瓜分自己的土地,政府卻無能為力。
  • 18世紀開始的亞洲,大清帝國曾與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三分天下
    18世紀,是西元紀年,指的是公元1701年至公元1800年。這一世紀,是東方帝國們的最後餘暉,而西方則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從此對東方世界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 英國已成"歐洲病夫"?法德俄關緊國門,川普公開諷刺詹森_手機...
    英國《每日鏡報》發文諷刺稱,英國已經成了"歐洲病夫",不少美媒也調侃道,英國成了"國際棄民"。當然,更多的英媒還是將矛頭指向了法、德等盟友,即炮轟絲毫不關心英國。寒冬到來之際,多事之秋也正在加速到來,只能說,美英法德也好,俄羅斯印度也罷,2020誰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