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戰爭:三個世紀的不死不休和同歸於盡的超級帝國

2020-12-22 涼州七裡的歷史課堂

2015年11月24日,俄羅斯一架蘇-24戰機在土敘邊境被土耳其空軍擊落,令萬裡之遙的美國驚出一身冷汗:一旦俄土真的開戰,北約內部的「共同防衛」條款將自觸發,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將不可避免!好在一貫強勢的普京大帝選擇隱忍而埃爾加多又於次年6月主動道歉,這才令危機化解於無形。

但話說回來,這個世界上敢捋北極熊虎鬚之輩確實是少之又少,「國中土耳其」究竟是腦子抽風,還是天真到以為美國一定會兩肋插刀呢?

二者都不是,將俄羅斯拖入群毆並肢解掉才是土耳其人的夙願,兩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在歷史上從來都有道不完的恩怨,說不清的糾紛,以及打不完的仗。

▲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葉卡捷琳娜二世

今天的俄羅斯和土耳其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但過去還真的不好說,早在13世紀,莫斯科公國還只是羅斯十二諸侯中貌不起眼的一支,後來獲取了替金帳汗國徵稅的權利而逐漸做大,並以團結東正教國家試圖編織一個更大的帝國網,大約在同時被東方民族一路攆到小亞細亞的突厥一部建立了奧斯曼,後來成了伊爾汗國的小弟,總之都在給蒙古人打工。

▲通過地圖擬人化的俄土戰爭,整個歐洲都在沙俄鐵蹄下瑟瑟發抖

再後來蒙古人式微,兩邊都翻身做主,奧斯曼迅速發展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超級帝國,沙俄的擴張則剛剛開始。到了十七世紀時他們的勢力範圍終於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接壤,一個孤獨求敗,一個朝氣蓬勃,相同的卻是擴張的野心,戰爭自是不可避免,只是誰都沒想到會延續三個世紀之久。

▲土耳其輕騎兵衝擊波蘭重騎兵隊伍。

第一次衝突來自奧斯曼帝國的挑釁,1676年,他們帶著克裡木韃靼人及烏克蘭統領多羅申科進攻俄國,彼時俄羅斯剛剛吞併東烏克蘭,還處在消化不良階段。奧斯曼帝國起初大獲全勝,卻未能擴大戰果,俄烏聯軍於當年春渡過第聶伯河,並在8月2日攻克奇吉林並生擒了多羅申科。此後圍繞著奇吉林城和伊久姆鹿砦防線展開了多次攻防戰,打得難分難解,勞師遠徵的奧斯曼人不得不在1681年1月籤下《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承認了沙俄對東烏克蘭的佔領。

▲武器和規模逐漸升級

初露鋒芒的沙俄一戰逼平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其結果其實昭示雙方此消彼長的國運。後來打打停停持續了兩百多年,雖各有勝負,總的來說卻是奧斯曼帝國一退再退,沙俄在第六次戰爭(1787~1792)中獲取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第十次(1877-1878)更是直接兵臨伊斯坦堡城下。若不是第九次(1853-1856)戰爭中英法介入並消滅四十萬沙俄軍隊以及第十次鐵血宰相俾斯麥強行修改割地條款的話,奧斯曼帝國怕是撐後面的故事了。

▲俄羅斯心心念念的君士坦丁堡

總之,沙俄的連環腳將奧斯曼踢成了「西亞病夫」,這顯然是一串狗咬狗的戰爭,若是俄國敗了,這「歐洲病夫」的招牌也只好當仁不讓。同時俄羅斯自詡為東正教老大,而曾經的世界之都君士坦丁堡此時卻是木司令的老巢,一貫以「光復東羅馬帝國」為己任的沙俄自然不肯就此收手。

另一個很現實的考慮便是,當年限於科技條件,北極圈的港口都用處不大,遠東所獲則解不了近渴,黑海的碼頭雖然重要,但那只是一個大一點的鹹水內湖罷了,不要說勾連大洋,連去地中海都還要經過位於伊斯坦堡城下的土耳其海峽。

▲克裡米亞和土耳其海峽

從地圖上看,土耳其海峽是真正的咽喉要道,其對於沙俄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函谷關之於大秦帝國,或者馬六甲海峽於種花家。所謂「得隴望蜀」,沙俄自然希望將城池和海峽一併攥在手裡,他們在等待著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奧緊密抱團,英法不得不放下成見和宿怨選擇與沙俄聯手,這樣一來奧斯曼帝國的站隊就很尷尬了。

▲史上最強戰列艦阿爾庫金號,曾改變過歷史的走向

從內心而言,他們希望加入綜合實力明顯佔優的協約國,卻不想跟世仇沙俄成為戰友,等到後來好不容易想通了,卻驚訝地發現人家根本不搭理,英國人甚至毫不見外地徵用了土耳其人花舉國之力訂購的阿爾金號戰列艦。他們幾次出訪英法都得到一個答覆--你去問俄國人吧,幾次緣木求魚令土耳其人倍感憤怒,加之德國人及時拋過來的橄欖枝,他們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一方。

▲一戰時的凱末爾

其實土耳其早就沒得挑,後來解密的文件顯示早在雙方宣戰之前英美俄便籤好了對奧斯曼的瓜分協議,菜單上的名字哪會有什麼談判權呢?如此一來倒也好,俄土本就是世仇,索性各自站隊甩開袖子再大幹一場也算是「梭哈」了... ...於是一戰的局部又被稱為第十一次俄土戰爭。

誰都沒想到,這場曠世大戰竟然成了奧斯曼和沙俄兩大超級帝國的絕唱。沙俄雖實力佔優,卻沒料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奧斯曼人在亡國的威脅面前爆發了巨大的能量,加之主場作戰,雙方一時間難分勝負。而土耳其海峽一直被土耳其人牢牢掌控,自始至終也沒有讓任何物資通過海峽運抵沙俄,須知他們當年有四成的進出口都只有這一條通道。

▲加裡波利的海灘上留下了協約國四萬多具屍體和永恆的陰影

為了「解救盟友」,英法在1915年組織了遠徵軍試圖登陸土耳其本土,卻遭遇了頑強的抵抗,只好不了了之。隨後聳人聽聞的饑荒籠罩了沙俄,大家知道1917年10月17日也快到了,內憂外患的羅曼諾夫王朝選擇繼續軍事施壓並恫嚇土耳其,而非回軍平亂。

▲沙皇一家的悲慘結局大家可自行搜索

於是乎一聲炮響,擴張了數百年的沙俄帝國轟然倒地,新生的蘇俄宣布退出協約國,土耳其人戲劇性的「贏」下了第十一次俄土戰爭。而他們的興奮並未能維持多久,因為同盟國戰敗了,若非凱末爾橫空出世,今天的土耳其領土怕是還要縮水不少,海峽和君士坦丁堡也會被划走,蹦躂的資本都沒有。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 ...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劉慈欣

從1776年到1917年,沙俄與奧斯曼兩大超級帝國整整鏖戰了241年,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戰,而同歸於盡的結局似乎也冥冥中昭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真理,或許雙方都沒得選擇吧,幾個世紀前的世界如同暗黑森林,你不幹掉別人,別人就會收拾你。於今日我種花家而言,或許「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古訓更有現實意義,消停了幾十年的邊境,焉知不會有下一個跳梁者呢?

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協約國十四國聯合幹涉蘇維埃政權,幫助白軍,即將面臨瓜分的土耳其也派兵參與,一如他們在朝鮮主動加入「聯合國軍」。雖然只是以借海峽之利協助試圖協約國後勤運輸為主,其「鞭屍」的決心也可見一斑,只是蘇俄順利贏下了這場立國之戰,也就是最終回合的第十二次俄土戰爭。

相關焦點

  • 精講俄土戰爭(3):土耳其接連戰敗被迫議和,俄羅斯獲大片領土
    關於12次俄土戰爭的事情,我們已經說了兩期,這是第三期了。上次我們講了第四和第五次俄土戰爭,俄羅斯帝國取得了大勝,不僅獲得了黑海重要軍港,還讓克裡米亞汗國脫離了奧斯曼帝國,從此徹底扭轉了俄土對抗的形勢,變成了主動攻擊的一方。
  • 鏖戰200多年俄土戰爭,俄羅斯為什麼要搶黑海出海口?
    黑海出海口想在南部的黑海地區獲得溫暖港口,俄國就不可避免地要與當時地跨歐亞非三個大洲的世界帝國——奧斯曼帝國有一戰。俄國同奧斯曼帝國進行了三次俄土戰爭。但是由於此時俄國實力尚弱,加上在北方戰爭消耗太多,在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始終未能拿下黑海沿岸。
  • 東方問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對外擴張與俄土戰爭
    奧斯曼帝國是奧斯曼一世在13世紀建立起來的軍事封建帝國,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擴張,在16世紀前期蘇萊曼一世紀時帝國達到鼎盛,橫跨歐洲,亞洲,非洲三個大陸。 俄國發動俄土戰爭的原因,歐洲強國均衡 當時的國際形勢也十分適合俄國,也算成全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她剛剛登上皇位,國際形勢從來都沒有如此有利於沙皇俄國的對外擴張。
  • 為爭奪黑海出海口,俄土大戰十二次,歷時241年
    (1453年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旗)17-19世紀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裡米亞、黑海等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十次。此後一戰中土俄分別站在協約國和同盟國一邊繼續鏖戰為第十一次土俄戰爭。
  •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這一戰爭,從公元16世紀一直持續到公元18世紀,史稱波土戰爭。 兩國在兩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反覆爭奪,互有勝負,誰都沒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3、俄羅斯帝國從北方南下 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菲王朝的戰爭尚未結束,又開始了與俄羅斯帝國長達200多年的戰爭(17-19世紀),史稱俄土戰爭。
  • 炸死土耳其33名士兵只算「開胃小菜」,一文了解俄土歷史上的血戰
    ▲黑海地區的地圖同時,奧斯曼帝國也不是什麼善茬,它原本是一個起源於中亞的小部落,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已然成為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與沙俄一樣,它的絕大多數土地是侵略擴張所得。奧斯曼帝國一再支持阿斯特拉罕、克裡米亞韃靼人對抗沙俄,企圖把這些地方納為己有。
  • 俄土12次戰爭(5):兩大帝國迎來最後一戰,戰後紛紛走向滅亡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10次俄土戰爭,在這一系列戰爭中,俄羅斯(俄羅斯帝國)通過不懈努力,擊敗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獲得了大片疆土。經過這10次俄土戰爭,奧斯曼帝國已經意識到,他們完全不是俄羅斯帝國的對手了,想單打獨鬥戰勝俄羅斯帝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接下的俄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便將重心放在了協助盟友的事情上,讓盟友充當主力,對付俄羅斯帝國。
  • 折戟君士坦丁堡,俄羅斯帝國的黑海宿命
    1917年的冬夏之交,面對青年土耳其黨人統治下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似乎已經是勢在必得。一、「第三羅馬」的歷史與野心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的垂涎還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四個世紀之前。1469年,索菲亞·帕列奧羅格,這位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遠嫁莫斯科公國。這場政治婚姻為相對落後的俄羅斯帶來了更為文明的拜佔庭文化,並持續影響了俄國數個世紀。
  • 俄羅斯帝國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
    表面理由是俄土戰爭爆發,但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日後一封信解釋:"俄羅斯帝國自有國情",貴族豪門阻力重重,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治理俄羅斯帝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只能是專制君主制,舍此皆為下策",為此斷了念想,安安穩穩做個殺伐果斷的沙皇。
  • 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十二場戰爭,俄羅斯越戰越大
    在亞歐大陸上還有一對世仇,俄羅斯帝國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從17世紀-20世紀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兩個國家進行了12場血腥戰爭。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佔君士坦丁堡之後,土耳其人建立起了強大的帝國。  可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隨著17世紀俄羅斯沙皇國的崛起,沙皇俄國的領土擴張跟奧斯曼帝國迎面撞上。
  • 葉卡捷琳娜二世稱霸世界的計劃:妄圖建立擁有6個首都的帝國
    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1762年—1796年),是俄羅斯帝國的巔峰時期。她自詡為「開明專制」,實際上卻是陰謀狡詐。在她在位期間,俄羅斯帝國的國力已經覆蓋了整個歐洲,還影響了亞洲、非洲和美洲。她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呢?
  • 英俄兩強十九世紀角逐中亞「大棋局」的手法高下
    19世紀20年代初開始的希臘獨立運動,掀起了這場英俄大角逐的序幕。進入19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雖然早已衰朽不堪,但其擁有的屬地仍然橫跨歐亞非,按地域可分為北非部分、亞洲部分、歐洲部分三大塊,希臘即屬於土耳其的歐洲屬地。
  • 葉卡捷琳娜二世和她的克裡米亞神話
    文/柯姍油畫,1877-1878年俄土戰爭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時就締造了這樣一個帝國「神話」——擁有克裡米亞對於俄國來說是具有文明意義上的使命。這個神話持續兩百多年直至2014年3月19日普京宣布克裡米亞併入俄羅斯得到實現。
  • 烏克蘭和土耳其合作研發護衛艦,俄羅斯國防部發了一張圖
    烏克蘭和土耳其於12月15日籤署了一項涉及軍事武器技術轉讓以及護衛艦和無人機聯合生產的軍事協議,該協議被視為烏克蘭和土耳其軍事結盟的一個標誌,而俄羅斯則顯然是俄烏軍事合作的直接受害者,烏克蘭此舉在歐洲引發了一些爭議。
  • 西方藝術史:19世紀東歐諸國美術 保加利亞的油畫作品欣賞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9世紀東歐諸國美術 保加利亞的美術也是隨著民族的覺醒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開始繁榮起來的。
  • 公元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擋住了奧斯曼帝國稱霸地中海的步伐嗎?
    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環地中海的勢力一分為三,歐洲西部為天主教世紀,歐洲東部為東正教世界,而西亞和北非則是伊斯蘭世界。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滅千年拜佔庭,從此三分天下之局變成了天主教與伊斯蘭教兩強並立之勢。但奧斯曼帝國並未就此罷手,其向歐洲擴張的欲望從未止歇,它想要複製當年羅馬帝國的輝煌。
  • 古代能和中華帝國分庭抗爭的六大超級帝國,有一個曾打敗大唐帝國
    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帝國,延續兩千年的世界霸主,哪怕再混亂,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但是世界如此之大,在中華帝國之外的歐亞地區,也出現過數個能與中華帝國相媲美的超級帝國。TOP、6 奧斯曼帝國(1299年—1922年)奧斯曼帝國是為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奧斯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
  • 世紀大對決15 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顯赫一時,華夏戰國七雄大爭霸
    前4世紀的歐洲和中東大地是大國崛起交替的時代,世界上第一個稱霸歐亞非三大洲的波斯大帝國被另外一個崛起稱霸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所代替。本世紀,中東大地上的波斯帝國依舊處於衰弱之中,雖然波斯帝國曾利用古希臘各城邦互相混戰之際重新獲得了一些領土,但這依舊止不住波斯帝國最終走向衰亡的命運。同時,在古希臘地區,雅典和斯巴達互相爭霸之時,古希臘的第三大城邦底比斯趁機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