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問題一直是歐洲近代國際關係的研究重點。馬克思曾說,每當一場革命風暴平息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東方問題,東方問題並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東方,而是以歐洲為觀察點的東方,它的範圍包括東歐小亞細亞等地區。更確切的來說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之後的奧匈帝國境內。而對於沙俄的對外擴張,東方問題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奧斯曼帝國的政策上。
東方問題形成的原因
當時東方問題最突出的國際環境就是歐洲列強的興起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每一個歐洲強國都想要趁機瓜分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只要奧斯曼帝國國內政局發生任何動蕩或者問題,歐洲列強便會紛紛插手,從而形成地區的緊張局勢,這個邏輯即便是在奧斯曼帝國結束其統治以後也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才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崛起的年代裡,對於奧斯曼帝國怎麼辦?成為很多歐洲國家關注的重點,也是當時歐洲各國外交的主要議題之一。
奧斯曼帝國是奧斯曼一世在13世紀建立起來的軍事封建帝國,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擴張,在16世紀前期蘇萊曼一世紀時帝國達到鼎盛,橫跨歐洲,亞洲,非洲三個大陸。具體而言,歐洲的巴爾幹半島,黑海亞速海,包括克裡米亞,亞洲的小亞細亞,喬治亞,伊拉克,敘利亞,非洲的突尼西亞,埃及,黎波裡塔尼亞,都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之內,可謂盛極一時,但是蘇萊曼一世以後的統治者更多的沉溺於酒色之中,導致權旁落,最終國內貪腐盛行。
由於碩大的統治區域,其民族組成極為複雜,又有嚴重的宗教問題,這使得這個帝國的對外戰爭和對內戰爭都接連失利,造成國力削弱,而這時正是歐洲國家崛起的時間,以俄國為首的歐洲列強趁機大肆進攻奧斯曼帝國,想要瓜分這一帝國遺產,東方問題由此形成。
葉卡捷琳娜東方之路的緣由
沙皇俄國的崛起之路是彼得一世開啟的,他通過北方戰爭和對國內的政治經濟改革,使俄國不僅獲得了北方波羅地海的出海口和亞述海的統治,也使沙皇俄國的國力迅速增強,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但是彼得一世畢竟精力有限,他不得不把南下的重任留給他的後代,但是彼得一世之後的六位沙皇都因為宮廷鬥爭而無法在對外擴張,尤其是對奧斯曼帝國作戰並沒有什麼突出功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俄國都忙於內部事務,直到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國的對外擴張步伐才再一次成為國家發展的重心。
1762年,葉卡捷琳娜通過發動一場宮廷政變,在她的丈夫彼得三世死後不久登上了俄國沙皇的寶座,她決心繼承彼得大帝的遺志,完成向西兼併波蘭和向南奪得黑海海峽的大業,其中的插曲就是在葉卡捷琳娜繼位以後,俄國與普魯士,法國共同瓜分波蘭,但葉卡捷琳娜的重點並不在此,而是南方的世界強國奧斯曼帝國。
當時的沙皇俄國雖然有了兩個出海口,北方的波羅的海和南方的亞述海,但是對於這樣一個碩大的帝國而言,只有這兩個港口作為出海口,顯然不能滿足帝國野心。波羅地海雖然有出海口,但周圍強國林立,沙皇俄國無法在短期內取得主導地位,但是南方的這個出海口,最初的擴張並沒有結束,亞述海雖然在沙皇俄國的手中,但是與其相連的黑海以及地中海則還有很長一段路,等待俄國人去徵服。
南方的出海口有半年的時間,因為天氣原因無法通航,另半年雖然可以通行,但是英國人在這一地區的存在力量顯然比沙皇俄國更大,這令沙皇感到惱火。因此,她極力想做成一個計劃搶佔先機,開拓出一條俄國自己的通往地中海的海洋道路。
俄國在經過彼得大帝的一系列改革以後,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對外貿易增長迅速,尤其是俄國的農產品和自然資源,作為出口商品在歐洲大賣,為了進一步擴展市場,俄國也有動力需要南方廣大的水域和更寬闊的港口。黑海海峽易守難攻,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俄國如果佔有了它,那麼這一海洋戰略成功大半,如果俄國修建軍事港口,那麼黑海將成為俄國的內海,並且任何人都奪不走它。
如果再往前走一步,沙皇俄國佔領君士坦丁堡,那麼它統治和主導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地區的野心則更容易實現,到那個時候俄國的國力將會大幅增長,這也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在繼位之後一直夢寐以求的世界霸權,所以繼位以後就開始推行對巴爾幹地區的力量滲透,力圖在君士坦丁堡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叫沙皇格勒的城市,完對西歐的包抄,完成對歐亞大陸中樞的控制。
俄國發動俄土戰爭的原因,歐洲強國均衡
當時的國際形勢也十分適合俄國,也算成全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她剛剛登上皇位,國際形勢從來都沒有如此有利於沙皇俄國的對外擴張。在當時歐洲國家剛剛結束七年戰爭,交戰的歐洲國家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地利軍事力量都事務到削弱,暫時無力幹預黑海巴爾幹地區的事務,而且歐洲當時絕大多數國家的基本政策,尤其是對奧斯曼帝國的政策,也是採取限制的,這也有利於俄國侵佔奧斯曼帝國的黑海和巴爾幹等地。
當時的奧地利作為東歐強國與奧斯曼帝國爭奪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北部地區發生了多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或者軍事鬥爭的緩解。奧地利非常擔心,如果俄國南下黑海巴爾幹地區將威脅到自己未來的擴張,所以對俄國一直保持警惕,但是對於反對奧斯曼帝國的這一點,俄國和奧地利兩國卻經常相互利用,葉卡捷琳娜利用波蘭的領土和瓜分巴爾幹為誘餌,將奧地利籠絡成自己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工具,這也增加了雙方對奧斯曼帝國的反對力量,兩個新興的國家對於這個垂暮衰落的帝國,顯得志在必得。
當時的英國剛剛經歷七年戰爭,擊敗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它幾乎擁有世界上各個大陸的巨大殖民利益,最大的優勢就是確立了自己對印度的單獨控制,這確保了英國通往印度洋包括遠東地區的貿易航道的暢通,英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有很多人說英國對於世界霸權的佔有,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於印度的財富,並非沒有原因和事實支撐,但是英國即便擁有印度,也必須要控制從英國到印度的這一商路貿易通暢,所以英國也特別關心黑海海域的地區安全和穩定。
英國絕不允許任何一個大國,包括土耳其在該地稱王稱霸。俄國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英國的態度卻值得玩味,它對於沙皇俄國向黑海巴爾幹地區擴張和相應的行動採取了沉默的態度,在政治上,俄國將會成為一個均衡力量,用來抑制法國奧斯曼帝國的優勢。在經濟發展上,俄國和英國也都是傳統的貿易關係,這在國際關係史上也是事實,之後的拿破崙封鎖英國,英國和俄國也依然存在的雙邊貿易,這種長久以來結成的穩定聯繫,不應當被我們所忽視,所以當時英國和俄國的兩國外交還算友好。
而當時剛剛經歷戰敗的法國是唯一一個明確反對俄國南下政策的國家,在16世紀法國為了同神聖羅馬帝國作戰,就於奧斯曼帝國籤訂了一個同盟條約,當時奧斯曼帝國如日中天之際,在這個條約當中,奧斯曼帝國將貿易特權授予法國的商人,可以自由航行到帝國內部任何一個港口,只需要繳納5%的關稅,並且雙方合作愉快,後兩國多次籤訂一系列的貿易條約,保持著密切的經貿聯繫。
再對土耳其的出口貿易當中,法國一直佔據歐洲國家首位,為了維護自己的商業權利,法國決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在這裡地區彰顯自己的國家力量。因此,法國也必將援助奧斯曼帝國對抗沙俄,它的態度固然對俄國不利,但是七年戰爭法國戰敗,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因此,對俄國難以構成威脅。
在歐洲,當然還有另一個強大的國家那就是普魯士,但是普魯士與巴爾幹並不接壤,在當時也沒有直接利益。普魯士還感謝沙俄在七年戰爭中相應的援助,所以也樂於和俄國建立友好的關係,這也是葉卡捷琳娜二是認為自己很有可能完成瓜分波蘭和吞併土耳其的原因。當然,此時並不是說一點難度都沒有,但至少在歐洲俄國有英國普魯士這兩大強國的友好往來,而與其敵對的法國和奧地利都是敗軍之將,短期內很難恢復國力,此時不舉,等待何時?
葉卡捷琳娜二世並沒有選擇單獨吞併這兩個地區或者國家,而是善於利用歐洲各個國家的力量,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同普魯士在彼得堡籤訂八年同盟條約,規定雙方相互保障其歐洲領地的安全,如約國一方受到他國的軍事進攻,那麼另一方則提供至少一萬人的軍事援助,同時,條約還規定,當奧斯曼帝國進攻俄國和普魯士,一方因為戰場遙遠,可大致以每年提供40萬盧布的補助金。
而且雙方還對瑞典採取一致政策,包括在武力範圍內的一切手段,防止波蘭國家進行任何改革,這樣在波羅地海可以限制瑞典索要其曾經的利益,也可以在波蘭問題上謀得先機,這是俄國一次巨大的外交勝利,鞏固了俄國在波蘭的主導地位,俄國真正騰出手來面對南方衰弱的奧斯曼帝國。
東方戰爭——俄土戰爭的正式打響
在1768年俄國的軍隊在追捕波蘭愛國者的名義,越過了奧斯曼帝國境內,並且放火燒了巴爾塔城,這是一場刻意的挑釁,俄國只想挑動奧斯曼發起事端之後,土耳其確實像俄國提出嚴重抗議,俄國並未理睬而早已準備好一系列的軍事手段。奧斯曼帝國也在法國的支持下,向俄國宣戰,雙方戰爭爆發。當戰爭開始時,俄國對於土耳其的多瑙河,克裡米亞和高加索發起強大攻勢,戰爭毫無例外,俄國都取得了勝利,而且進展極為順利,這自然也引起了奧地利和普魯士的警覺。
雖然之前俄國比這兩個國家談的很好,但是涉及國家的被外擴張利益,這兩個國家並不能保證自己在這上不管,所以為了防止俄國侵犯自己的利益,普魯士與奧地利的兩國君主約瑟夫二世和腓特烈二世經歷兩次會晤,同時向葉卡捷琳娜二世提出要求,調解這場戰爭。遭到俄國拒絕,奧地利隨即與君士坦丁堡方面籤訂一系列的秘密條約,如果俄國繼續進攻,那麼奧地利將出兵援助奧斯曼帝國對俄國作戰。
而普魯士對奧地利和土耳其之間的談判也有所察覺,擔心戰爭爆發以後,自己與俄國的軍事條約將自己捲入這場戰爭,於是極力提倡瓜分波蘭計劃避免陷入孤立。同時,分散俄國的注意力,葉卡捷琳娜二世看出了這一點,但最終也接受了普魯士的建議,三個國家共同對波蘭進行了第一次瓜分,而奧地利在當時也對土耳其反悔並沒有給其任何援助。
這一次軍事進攻俄國雖然搶佔先機,並且在戰場上大獲全勝,但是由於歐洲國家的介入,選擇了暫時平息,再排除普魯士奧地利的幹擾以後,葉卡捷麗娜二世本想繼續乘勝追擊,但是1773年俄國國內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甚至威脅到了沙皇統治,於是葉卡捷琳娜二世不得不集中兵力鎮壓國內農民起義,只能暫時暫停南進政策,而土耳其帝國在戰場上並沒有討到任何便宜,也希望通過這一次機會結束這場戰爭,於是1774年在保加利亞境內,雙方籤訂條約,正式結束了俄土戰爭。
雙方約定承認克裡米亞等地獨立,亞述海等永遠處於俄國的管轄之下,黑海和海峽對俄國商船開放,奧斯曼帝國的貿易關稅領事裁判權等權益,使俄國與英國和法國擁有同樣特權,可以說這樣一個辱國的條約,滿足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暫時性擴張要求,而且在秘密條約的附件當中,奧斯曼帝國還要向葉卡捷麗娜二世支付戰爭賠款400萬盧布,這完全是俄國的巨大勝利,獲得了奮鬥半個世紀的南方出海口,奠定向巴爾幹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基礎,而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則更加衰弱,陷入自己的統治危機之中。
第二次俄土戰爭,歐洲國家集體捲入
但俄國的停戰只是暫時的,在國內問題結束以後,葉卡捷琳娜二世繼續向南擴張,同時為了防止奧地利壞事,女皇認為自己一定要掌控整個局面,於是一起拉上也想再去擴張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2世進行了一場商討,對土耳其的問題重新八年的同盟條約,與之前的條約十分類似,甚至連軍隊和補償金的人數總數都完全相同。
除此之外,葉卡捷琳娜還試圖改善與法國的關係,畢竟此時法國與英國之間的鬥爭遠未停止,而法國為了減輕自己的國際壓力,也同意與俄國改善關係,雙方相互享受最惠國待遇,相對方開放貿易港口,並且降低關稅。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俄國撕毀了之前與奧斯曼帝國的條約並再次出兵,與上一次相同俄國在多個戰場依然取得勝利,這引起英國的極大關切,當時的英國首相認為他應該改變之前與俄國的政策,畢竟奧斯曼帝國的瓦解將會損害英國在近東地區的利益,而此時的瑞典也希望奪回在北方戰爭中失去的土地,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向俄國宣戰。
而且英國還成功說服奧地利退出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再加上法國已經爆發大革命,奧地利國內也爆發了類似革命,國內問題也使奧地利焦頭爛額,歐洲的另一個新興大國普魯士在與英國和荷蘭結成同盟的同時,也要求奧地利趁機將波蘭的領土歸還,雖然部分引起兩國之間局勢緊張,但是經過英國的出面調節,普魯士選擇退步,而奧地利退出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
經歷一系列複雜的外交戰爭,俄國的同盟再一次瓦解,但此時英國國內出了亂子,英國國會的兩院分成了兩派,有一些人認為俄國的黑海擴張並不會損害英國的利益。還有一些人主要是工商業的代表,他們擔心英國和俄國對抗將損害他的利益,最終英國政府一系列的外交政策被否決,畢竟當時法國的大革命是歐洲國家的關注重點,這也給俄國提供了機會,但是這種機會俄國也並未能抓住,不為別的,正因為法國大革命和波蘭起義。在1992年,雙方籤署了雅西合約。
總結,戰爭的結束,與女皇的驕傲
承認之前籤訂的條約依然有效,表面上俄國管理的地區,正氏劃為俄國領土,俄國獲得了更多賠款,而瑞典在1788年向俄國宣傳以後,戰場並未佔佔便宜,當俄國與奧斯曼帝國戰爭結束以後,瑞典放棄的之前的索求,結束兩國戰爭。一系列的條約籤署以後,雖然距離沙皇俄國原先的擴張目標並沒有達成,但是俄國依然獲得了整個黑海北的領土,擴大南方出海口,保證了俄國黑海霸權的建立,為奪取巴爾幹的主導地位奠定堅實基礎。
事後葉卡捷琳娜二世十分得意的說自己是沙皇俄國最偉大的女王,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之下的俄國不僅擁有波羅的海沿岸的領土,還在這裡建立了新的都城,通過兩次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獲得對黑海的控制權,然後通過對波蘭的瓜分使自己的邊界擴張到歐洲大陸的中心,並將普魯士和奧地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這就使得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出口一句狂言,如果她能活上200歲,整個歐洲必將成為俄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