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給人歡樂,《小丑》讓人恐懼,失敗的教育源自失位的父母

2021-01-09 教育思享

當周圍充滿嘲笑與冷漠,當希望被一點點磨滅,你還能藏住心中的惡嗎?

2019年10月4日至6日,《小丑》開畫3天進帳9620萬美元,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刷新北美10月開畫紀錄 。海外73個市場開畫,上映首周席捲1.522億美元,刷新10月海外開畫紀錄 。《小丑》首周末全球票房總額已達2.484億美元,刷新全球10月開畫紀錄 ;截止到2019年11月15日,《小丑》正式成為了影史上第一部全球票房破10億美元的R級電影。首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便拿下最高獎項——金獅獎,華納出品的《小丑》可以說是將「漫改超英電影」這一類型帶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拋開DC漫畫的外衣,幾乎多數媒體都對這部電影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影片所傳達出的現實意義,讓它相比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電影有所不同,《綜藝》評價影片「呼應了如今這個被壓垮的夢想催生出仇恨的時代」。故事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

「小丑」給人歡樂,《小丑》讓人恐懼

小丑本來應該是為人們帶來歡笑的職業,正如傑昆·菲尼克斯所飾演的亞瑟·弗萊克那樣,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本來應該為人們帶去歡笑,可卻事與願違。為什麼生活中的「小丑」都是給人帶來歡笑,而搬到了熒幕上,「小丑」這個角色總是和黑暗和恐懼聯繫在一起?

其實小丑這個職業本身,就帶著神秘的悲情色彩,他以滑稽和消遣自己作為取悅觀眾的本錢,無論他本身的喜怒哀樂,但是小丑的妝容總是一副固化了的面容,在那固化的面具之下,總是會讓我們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想:他那副笑臉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或許正是這種固化帶來的不確定,才讓人們心中對之生出了恐懼,具化在影視作品之中。

《小丑》中的亞瑟·弗萊克本就患有精神上的疾病,可是他有夢想,希望成為一個喜劇演員,但這個夢想哪怕是他最深愛的母親也不認同,可他還是充滿著希望的,一個他很喜歡的脫口秀演員曾在一次表演中和他互動,並鼓勵了他,讓他繼續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然而家庭的拮据,工作的不順,同事的背叛,老闆的絕情,都一點一點地磨滅著他的希望。當他定時去看的心理疏導告訴他,因為資金短缺,這個公益事業即將結束,沒人會在意他這樣的人的時候,或許他的心中就已經絕望。最後,甚至就連曾經給予他鼓勵的偶像也無情地嘲諷他的表演的時候,他終於崩潰了。

地鐵中,亞瑟·弗萊克開槍射殺了三個欺負他的混蛋,那時候他心中的「小丑」就已經被釋放了出來。悲慘的遭遇、病態的內心,加上那詭異的微笑的面具(妝容),終於化身為讓人恐懼的小丑。而在他瘋狂的背後,更讓人害怕的是人心中的魔。

欺騙、逃避,錯位的家庭下滋生的「小丑」

在DC人物中,小丑沒有超能力,卻成為了蝙蝠俠最大的敵人,這完全憑藉著他那超高的犯罪智商和那讓人捉摸不透的心理。人們對未知的總是恐懼的,「小丑」代表的不單單是一個形象,而是整個「罪惡」的體系。可以說,小丑的出現是整個哥譚市的人造成的。而這一切的根源還在於他從小的經歷。

小丑那種在自己感覺緊張、難堪的時候,就無法控制自己笑聲的罕見病症就是因為小時候一次家暴中留下的病根。從小就一直被打卻不敢反抗,他的媽媽還叫他「快樂」;他的母親用逃避的方式安慰孩子,而不是用母親的本能保護孩子。小丑從小就一直生活在母親製造的陰影怪圈中,父母關愛的缺失,讓他的心靈變得敏感、脆弱、找不到歸宿,這是一個社會失敗者痛苦的根源。沒有所謂的家庭教育,沒有父母營造的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只有暴力、欺騙和逃避,壓抑到最後也終將爆發。

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教育引導是關鍵

都說「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在孩童時期,也難免一些負面的情緒的滋生:自私、怯懦、自卑等等,這些都是人心中藏著的「小丑」。不過,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學校和社會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有愛的氛圍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至關重要。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我第一名》,其中的主人公布萊德一開始和小丑遭遇類似,他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這種嚴重的痙攣疾病,導致他無法控制地扭動脖子和發出奇怪的聲音。而這種怪異的行為,更是讓他從小不被周圍的人理解,在學校裡老師經常批評他,同學們更是對他冷嘲熱諷。

然而布萊德是幸運的,初中時,一次全校大會上,校長巧妙地讓大家了解了布萊德的真實情況,並且也讓布萊德說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讓大家了解他並不是故意作怪,之後,他對自己就比較有信心了,最終實現了夢想,成為了一名教師。

其實,《小丑》這部電影,雖然點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但同時也告訴著我們,如果在任何一個階段,有人伸出援手幫助了亞瑟,都有可能阻止整出慘劇的發生。沒有人天生就想做「小丑」,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來自家庭,來自學校,來自於社會的引導。能力強者為善,則可造福一方,可若是能力強者為惡,那定是後患無窮。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更需要精神和文明的傳遞,需要愛的傳遞。這或許也是現代教育更加應該注重的吧。

相關焦點

  • 從心理學解析《小丑》:直面親子教育,避免孩子形成「小丑心理」
    前言根據美國一項統計,只有2%看過小丑的孩子在長大後會對小丑的恐懼出現減少的狀況。小丑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複雜的角色,同樣也是一個"危險"的角色。這些不公平的對待,和父母無關,但是同樣對孩子的小丑心理形成負有重大責任。外界的刺激,可能是孩子遭遇的外力挫折,或者是感情失敗等問題,它們的產生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和三觀大受打擊,從而產生更混亂的因子。
  • 《小丑回魂》——大多數恐懼的根源來源於家庭
    「歡迎來到金拱門飲料第二杯半價,要來一杯嗎」(並不)一個小丑慢慢出現,想要回小船嗎?喬治的胳膊被咬掉,他奮力的往前爬,大雨滂沱,沒人聽見他的呼救。一隻手把他拉進下水道……小丑源於內心的恐懼小丑作為孩子們內心恐懼的化身,出現在不同人的面前就具有了不同的具象形態。
  • 《小丑回魂》可怕的不是小丑,而是自己內心的恐懼
    一、恐怖來源於自己的內心小丑代表的「IT」究竟是什麼,在電影裡,並沒有講的太明白,從它跑出來嚇人的場景,每個人看到的恐怖的東西,並不相同,小丑可以幻化成人內心最恐懼的東西,不同的形式觸動著不同孩子的內心。比爾是因為弟弟的失蹤,所以比爾就會經常看到弟弟。
  • 恐怖小丑大揭秘:令人愉快又令人恐懼
    :「小丑很特別,因為它們令人愉快,但很多人發現他們同時也令人不安。」結果發現,小丑成為了最令人恐怖的行業。研究結論是,感到恐怖的情緒是一種演變的適應性情緒,是對於可能存在的威脅的反應。換句話說,正如史密斯在網站Aeon上寫得那樣:「如果我們不能確定他是不是一個令人害怕的人,那才叫可怕。」對小丑的恐懼這種固有的懼怕心理因為「殺人小丑」這個令許多人膽顫的人物迅速發展。
  • 「小丑回魂」當我們不再恐懼,Joker,is your turn!
    發現了小丑存在的秘密小丑通過幻化成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恐懼的模樣令他們感害怕,失去對現實的認知進而吃掉他們當然,最終,經過層層「鍛鍊」他們克服恐懼「戰勝了」小丑人物:小丑一個惡魔化的黑暗存在通過吃食小孩得以存活拋開所有的設定
  • 電影解析︱《小丑回魂》:真正的恐懼,源自於內心
    電影的背景是1988年美國一個虛構的小鎮上,小男孩的哥哥比爾無法從失去弟弟的傷痛裡走出來,而他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卻似乎很快擺脫了痛苦,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故事,就在這樣一個看似平靜的氛圍中拉開了帷幕。
  • 《小丑回魂2》27年後小丑再次作惡,小丑的身世謎團大揭秘
    其中就有連小羊肖恩都不敢殺的麥克,撞見了一個火燒門,門裡面還探出BBQ烤手,這是因為麥克小時候父母在火災中身亡。還有和學校傳出各種桃色緋聞的貝弗利,有著一個控制欲極強變態父親,帶著這樣的恐懼,貝弗利在廁所被突然冒出的一堆頭髮纏住,並經歷了一場高濃度番茄醬洗浴。
  • 《小丑回魂2》:恐懼和恐懼的本源哪個更可怕?
    2、小丑並非「鬼」,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很多人在看《小丑回魂》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誤區,其實片中的小丑並非鬼怪,在史蒂芬老師的原著當中,小丑的設定是一個史前生物,也是一個外星生物,在人類沒有誕生之時就已經降落在地球上了,甚至能讀人心。
  • 《歡樂喜劇人》白凱南小丑很驚豔?對不起,這是喜劇人不是悲劇人
    《歡樂喜劇人》第六季播出到現在,很多網友吐槽雖然還是郭德綱主持,但味道變了,哪裡變了呢?作品帶來的笑聲越來越小。但是到了最後他以小丑的形象亮相,對著觀眾模仿小金人鞠躬的時候,即便前面沒有包袱,沒有太多笑聲,很多人還是給他點了贊——他揭露了喜劇演員的艱難。在談論表演之前,我們要說白凱南為了這次PK,在內涵上確實用心了,可沒輪到點讚小丑的表演,那邊笑過傳媒就曝出白凱南抄襲張博洋在《脫口秀大會》上的段子,還曬出了視頻。
  • 恐怖狂潮,小丑歸來,《小丑回魂2》即將上映
    恐怖狂潮,小丑歸來,《小丑回魂2》即將上映導語:這裡的小丑不是在馬戲團表演雜耍,帶給遊客歡樂的小丑。也不是DC漫畫裡的超級反派Joker。它充滿了恐怖的氣息,它恐嚇、傷害兒童,它在三十年後再次歸來。早在1990年,《小丑回魂》在美國上映。
  • 小丑是用來逗人開心的,為什麼外國人那麼害怕小丑?
    我們最開始接觸到小丑這個詞語的時候,往往都和馬戲團,逗樂子有關係,小丑在我們的印像中都是一個營造一個歡樂有趣的氛圍的這樣一個角色,可是在外國人眼中,小丑已經不再是那個給人帶來輕鬆與歡樂的人物了,相反人人都開始畏懼,害怕小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小丑回魂》兩部曲成功的背後,是西方對「小丑」的天然恐懼
    它為觀眾和好萊塢的電影人再度展現出恐怖類型電影獨具特色的魅力氣息。小丑,從角色到演員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青少年所恐懼的眾多形象中,小丑常年高榜首。一成不變的誇張笑聲,詭異古怪的妝容,區別於平常人的特殊舉動都使得小丑這個本是為逗笑而產生的人物成為無數人的童年噩夢。雖然DC的小丑與《小丑驚魂》中的小丑並不是同一個角色,但是兩個人物發自內心的癲狂與邪惡卻同樣使得他們的扮演者深受困擾。
  • 電影《小丑》,悲傷地大笑,每個人都是小丑
    電影《小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丑」,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小丑》中,亞瑟的「病」只是一個載體,只是從一個「底層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的世態炎涼。敷衍了事的社區心理醫生,無視員工的老闆,撒謊的同事,欺負人的小流氓,也許,越在「底層」的人,越能感覺到社會的負面和黑暗。也越能體會「上層人」對「下一層」人的忽略和輕視。
  • 《小丑》:7個遭遇,讓他從「歡樂小丑」變成「殺人小丑」
    《小丑》裡的亞瑟只是一個喜劇演員,他只想給世人帶來歡樂,他用笑面對這個世界,但是世界卻不讓他笑。在開始,他有自己的職業,有自己的最親的人,有幫助自己治療疾病的社工,有自己的夢中情人,甚至還有自己的偶像,最主要的還有自己心中的夢想。
  • R級恐怖,恐懼升級,《小丑回魂2》真讓人上頭
    文丨 Cydeny,旅美影評人,逐影特約作者如果2017年的《小丑回魂》有著消費80年代懷舊情緒的嫌疑的話,那麼兩年後的《小丑回魂2》在這一基礎上的演變就更加的順理成章。與史蒂芬·金小說原著設定相差30年的時空平移,無非是為了讓重回德利鎮的成年人們,在心性上能夠更加貼近銀幕下的成年人們。
  • 恐怖小丑傳說
    馬克斯穿上了小丑的衣服,帶上了小丑的面具,走出了家門來到鎮上開始到處表演,他的演出很受鎮上小朋友的歡迎,他們都很喜歡馬克斯,馬克斯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歡樂,他從那些小朋友的笑聲中再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只可惜好景不長,大人們看著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圍著醜陋的馬克斯,讓他們感到有些反感,甚至還有人誣陷馬克斯對小朋友做出過猥瑣的行為,這更讓一些家長感到不滿和痛恨。
  • 《小丑回魂》:小丑以你的恐懼為食,那你還怕他嗎?
    《傑羅德遊戲》裡,那個小時候被父親性侵,從而內心埋下陰霾的女主,在《小丑回魂》裡,同樣有角色對照。史蒂芬金非常關注,在社會形態裡,弱勢的孩童成長,和心理問題。有影迷曾經評價說:史蒂芬金一定是本人,在小時候,遭遇過什麼重要的童年陰影事件,才能如此深刻的寫實這些心理。
  • 《小丑回魂》:個人觀後感
    看似怯懦失敗但是內心卻正義善良的主角團,同時還需要一個學校裡的風雲女生,不是學霸乖乖女,就是像《小丑還魂》裡那樣被謠言和校園暴力攻擊的美麗小姐姐。最終她必然和主角團走到一起,代表正義的孩子們必將一起戰勝內心的恐懼,打敗電影中的大壞蛋,同時還能收穫一份真摯的愛情或者友情。春節在老家無聊,趁著中午觥籌交錯已停歇,晚上胡吃海喝還未開始的間隙,看了一部盛名在外的恐怖片。
  • 《小丑回魂2》影評:再次經歷那些我們不願回想的恐懼!
    我認為都是《小丑回魂2》最引人入勝且最重要的看點。《小丑回魂2》清楚呈現出德利鎮與失敗者俱樂部在27年前和27年後的改變與不變,從《小丑回魂》到《小丑回魂2》,故事所探討的一直都是人們心中最不願面對的「恐懼」。
  • 《小丑》:小丑為什麼會成為小丑?
    by 帕斯捷爾納克《小丑》:小丑為什麼會成為小丑?小丑亞瑟初次登場,他有夢想,他要吃藥,他用手扯開自己的嘴巴,雖然猙獰的強顏歡笑,他有一個同樣精神狀態糟糕的母親要照料,他自己不自覺的癲笑不已……他只不過想假裝製造歡樂贏得別人的歡笑,失敗者一無是處,他距離小丑一步之遙。當然小丑原生家庭冷冰冰,毫無溫暖,缺少母愛,以及被虐待等等,會促成他的精神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