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炯個展「異次元考古」以「負空間」探索繪畫自內而外的觀看

2020-12-18 藝見ART

藝術家

artist

劉文炯

Liu wenjiong

70 後,生於河北,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

Born in Hebei Province, born in the 1970s, now works and lives in Beijing.

Doctor of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postdoctoral,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2020年9月26日,由高遠策劃的「異次元考古——劉文炯個展」在成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他近些年創作的《負空間——萬象》《負空間——潛規則》系列。劉文炯近年來的繪畫在極少主義的觀念邏輯下,在繪畫自身物性的基礎上,繼續探索了「空間」的永恆話題。但是他所呈現的空間,多是一種「負空間」,是繪畫耗儘自身表面承載力的空間,是繪畫內部的空間,是坍縮後的空間,是異質的空間。

▲負空間——陽光(01)52 x 42 x 9 cm 綜合材料 2020

本次展覽名為「異次元考古」,其中的「考古」可以說和藝術家劉文炯本身學習的專業密不可分,劉文炯研究生和博士生階段學習以純為主,但到了博士後階段,他的研究方向則是美術考古。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學習的經歷,從而激發了他從考古學的角度去思考繪畫,從而建構了一個自己的繪畫語法邏輯。

▲負空間——萬象(20)55 x 42 x 5 cm 綜合材料 2019

▲負空間——萬象(21)62 x 42 x 12 cm 綜合材料 2019

對於創作「異次元考古」作品的靈感來源,藝術家劉文炯說,這來源於2016年他到河北蔚縣區做考察。當時他在古玩店看到了一個猛獁象的齲齒化石,這個牙齒上有一部分像瓷器一樣通透,閃著晶瑩的光,另一部分就是骨質的,上面有一個齲齒的洞,於是他就把這個齲齒化石買下來,天天把玩,升至是吃飯睡覺都拿著。到後來,他就做了一個實驗,把裡面骨質的東西變成蠟燭了,外面的部分用丙烯顏料代替。

▲負空間——潛規則(03)81 x 100 x 8 cm 綜合材料 2017

在《負空間——潛規則》系列中,白色如奶油蛋糕的肌理上突兀得出現了幾塊亮色,像是蛋糕破碎後出現的幾塊內部的果醬;又宛如將月球表面的隕石坑標註上了鮮明的色彩。

▲負空間——萬象(23)45 x 35 x 6 cm綜合材料 2019

▲負空間——萬象(24)55 x 42 x 5 cm 綜合材料 2019

在《負空間——萬象》系列中,劉文炯在一層層的丙烯顏料下埋入蠟燭,在去除蠟燭後,留下一個個孔洞。將劉文炯的作品放在考古學的背景中,你就會發現,孔洞邊緣那一層一層如年輪一般的痕跡,就像考古地層一般。

▲負空間——萬象(32)36 x 26 x 10 cm 綜合材料 2019

▲負空間——萬象(34)35 x 25 x 5 cm 綜合材料 2019

正如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高遠所說:劉文炯的畫不僅僅需要觀看「表面」,更需穿透色層的孔洞去想像畫面的內部構造。他的繪畫通過反覆多次的時間積累,往往又呈現出一種奇特的有機形態,仿佛異次元空間中的生命體逐漸生長的過程:生長、分裂、移植,再繼續生長,分裂、移植……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再生。其繪畫中綜合材料的運用,也是一種不斷包裹、層積、破裂、再生的過程,仿佛從作繭自縛到破繭而出的過程。

▲負空間——萬象(35)33 x 21 x 5 cm綜合材料 2019

▲負空間——萬象(36)33 x 25 x 7 cm綜合材料 2019

繪畫可以向我們展現其斷層,繪畫也可以呈現時間的累積。我們觀看劉文炯的作品,也仿佛考查了數層累積的繪畫地層,跟隨視覺穿透孔洞逐層發掘到繪畫最深層的原始地貌。藝術家劉文炯亦擅長考古與歷史學,這種上有千古的追索加上突破次元的空間體驗,連同有機生長的邏輯,構成了一種自內而外的觀看,一種朝向物性的回歸,以及一種屬於繪畫的浪漫。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0月17日。

開幕式現場

▲策展人高遠(左)和藝術家(右)

相關焦點

  • 劉文炯從考古生長出的「異次元」繪畫
    這就是藝術家劉文炯談到的關於本次《異次元考古——劉文炯個展》中所有作品的靈感來源。 將劉文炯的作品放在考古學的背景中,你就會發現,孔洞邊緣那一層一層如年輪一般的痕跡,就像考古地層一般。正如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高遠所說:「繪畫可以向我們展現其斷層,繪畫也可以呈現時間的累積。我們觀看劉文炯的作品,也仿佛考查了數層累積的繪畫地層,跟隨著視覺穿透孔洞逐層發掘到繪畫最深的原始地貌。」
  • 香格納畫廊 | 朱加個展"近期的繪畫"
    藝術家朱加個展《近期的繪畫》於9月5日起正式對外開放。本次展覽中呈現了藝術家以「主觀現實」的態度,展現了一幅幅絢爛的生活場景,朋友們相聚在一起的野餐、派對、晚宴等社交情景。展覽 | 朱加:近期的繪畫展期:2020.09.05-2020.10.18展覽地點:香格納畫廊(上海市徐匯區西岸龍騰大道 2555 號 10號樓 )原標題:《香格納畫廊 | 朱加個展"近期的繪畫"》閱讀原文
  • 藝術家薛峰在滬舉辦首次個展,亮相申城
    藝術家薛峰於上海M50的賽森藝術空間舉辦個展。賽森藝術空間很榮幸地宣布薛峰在上海的首次個展《高山,平原,大海》,以一組大型繪畫裝置作品和十幅架上作品,呈現藝術家薛峰近期創作上的思考。自2008年在北京舉辦首次個展以來的十二年中,薛峰不僅在藝術語言上持續發掘、探索和嘗試各種表現形式, 同時也從未中斷過對於「風景」和政治、歷史、地理研究的拓深。
  • 杭添個展:觀看的方式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杭添個展——觀看的方式藝術家:杭添策展人:肖瑞昀藝術總監:滕青雲主辦: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這些不同維度的展現和觀看方式,是杭添基於攝影本體語言進行的討論。人們獲取一幅照片的內容和意義,往往將觀看主體和對象建立對應的關係,形成客觀認知或是情感投射。杭添則有意弱化主體和對象的關聯,並且在這兩者之間,嵌入觀看者的身體感知,以此連結整個觀看的過程。
  • 福建藝術家林林峰與傅志剛個展福州開展
    中新網福建新聞10月18日電 (葉秋雲)10月17日,藝術家林林峰《林林峰 正午的分界》與傅志剛個展《F星計劃:出廠精神設置|傅志剛個展》在福州威獅國際藝術中心正式開幕。遊客正在參觀《林林峰 正午的分界》展覽。
  • 香格納畫廊推出藝術家餘友涵在北京空間的第一次個展「循遊」
    2020年5月16日,香格納畫廊推出藝術家餘友涵在北京空間的第一次個展「循遊」。由於疫情的原因,此次展覽最先於3月份推出了「雲現場」。此次是展覽在線下的正式呈現。並內化成其抽象繪畫的主導核心。而畫風的轉變則與一次觀看吳大羽展覽的直接經歷有關。在經過四、五年的探索之後,餘友涵終於找到了其最早的抽象作品「圓」系列。這批作品首次於1985年的一次聯展中得到呈現。
  • MADSAKI的巴黎個展,重新詮釋法國古典繪畫
    日本藝術家 MADSAKI 不久前展開了首次在巴黎的個展《French Fries With Mayo》,重新詮釋了藝術史上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覽將在巴黎貝浩登畫廊展出至 10 月 22 日。Madsaki在個展中所呈現的wannabe系列作品,是對古代大師的諷刺描繪,用噴漆完成看似對藝術傑作粗製濫造的模仿,實際上他是試圖用幽默感治療內心的混亂。這既是對藝術文化進行了批判,也是一種尊重西方藝術中的「不朽」時刻的表達方式。Madsaki說:「Perrotin先生喜歡我的wannabe的作品,並建議我通過這個新系列重溫法國經典繪畫。
  • 日本藝術家岡本信治郎個展在東京畫廊+BTAP展出
    8月15日,日本藝術家岡本信治郎(Shinjiro Okamoto)個展在東京畫廊+BTAP展出。此次展覽展出岡本幸治郎從1954年以來的,在創作各個階段極具代表性的六件/組作品,其中包括曾在1964年獲」首屆長岡現代美術館獎展」大獎的「十個印第安人」系列作品、1966年首次在東京畫廊舉辦個展展出的「蟲世界」系列作品,以及1980年代反思戰爭創作的「櫻花」系列。這也是年初岡本信治郎去世之後,東京畫廊+BTAP對其藝術生涯的一次回望。
  • 初學繪畫的新手怎麼樣在繪畫中構圖
    ▲ 點擊紅色字:「藝學繪」關注我們,畫畫乾貨不錯過 在一副優秀的繪畫作品中,往往構圖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好的構圖能讓欣賞者看到作品有一種眼前一輛的感覺,因此,想要學習繪畫,就一定要掌握繪畫的構圖。
  • 圓明園考古發現皇家稻田遺址和「田字房」,遊客可近距離觀看考古全...
    由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澹泊寧靜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取意於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據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
  • 旅拍中的「負空間構圖」思維技巧
    負空間構圖的畫面內容不多,但並不意味著整體美感的缺失,或是信息量不足。事實上,負空間往往會讓主題更加鮮明,畫面更有意境,而且能引發觀看者的無限想像。本文以攝影師Jack實拍作品為例,介紹了這種旅拍構圖的思維技巧,供各位同學參考。
  • 用好負空間技巧,讓你拍攝作品充滿創意!
    什麼是負空間?除了拍攝的主題外,這就是一切:背景,對比細節,取景,前景和背景等等。它們應與畫面的中心一起在色彩,形狀和輪廓上構成和諧的畫面。 有一種特殊的拍攝技術-當對象只是一個較暗的區域並且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輪廓和形狀上時,使用負空間繪畫。了解如何放置模型,選擇角度的一側以及如何正確突出顯示工作場景非常重要。
  • 創造與魔法異次元漩渦怎麼獲得 異次元漩渦玩法分享
    創造與魔法異次元漩渦怎麼獲得 異次元漩渦玩法分享時間:2020-10-29 22: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創造與魔法異次元漩渦怎麼獲得 異次元漩渦玩法分享 創造與魔法異次元漩渦怎麼獲得?
  • 臺灣中友時尚藝廊「純在-林純如創作個展」登場
    華夏經緯網4月2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中友時尚藝廊即日起邀請─藝術家林純如舉辦「純在-林純如創作個展」畫展,帶來妙筆生輝的油畫及複合媒材創作,19日舉辦開幕茶會以及公益義賣,義賣金額將全數捐贈給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 湯國&金亞楠雙個展亮相華僑城盒子美術館
    本次展覽中的作品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湯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對傳統造紙術的研究與迷戀。1980年代,湯國去到安徽涇縣訪問高人,花了整整兩年學習古法造紙工藝。在古老的作坊裡嚴格遵循古法五十多道工序,不加任何化學輔料,自然備料、選料、蒸煮、晾曬、造紙。來源於皖南涇川地區特有的以青檀皮與沙田稻草加工的纖維材料——正是構成中國著名的「宣紙」所特有的原料。
  • 江上越個展在日本千葉市美術館舉辦
    日本三大報社之一 讀賣報社報導千葉市美術館江上越個展江上越個展開幕江上越在千葉市美術館的個展11月3日開幕。基於自身豐富的海外體驗重新思考人類交流的可能性,從語言學到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等各種學術領域辛勤探索,她通過語言的起源探討人的本性,反思語言導致的社會。她的每一個藝術「項目」,積累了大量的在地性現場調查和文獻資料,用更宏觀的角度,以交流的主題為主線,一個個不斷深入,在國際上得到高度的評價。
  • 義大利藝術家勒樂·費羅尼首次中國個展舉行
    7月11日,宏藝空間舉辦義大利藝術家勒樂·費羅尼的首次中國個展「時間迷宮」,展覽集中呈獻藝術家在2018-2020年創作的40餘件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圍繞著「時間」這個話題展開深入的討論
  • 蘇格蘭藝術家克里斯多福奧爾同名個展亮相HdM畫廊
    7月18日,蘇格蘭藝術家克里斯多福奧爾(Christopher Orr)同名個展在HdM畫廊拉開帷幕,藝術家數十件木板或者布面油畫作品在此亮相。在展覽中可以看到,雖然作品的尺幅否不大,但非常的耐看,奧爾迷戀於小尺幅的創作,認為尺度可以改變觀看的距離和方式,從而讓觀者面對作品時擁有一種觀賞珠寶般的珍視感。古老而怪異的情緒滲透在奧爾精湛的繪畫技巧中,讓浪漫的具象繪畫成為一面沉思的稜鏡,強烈的感染力讓觀者在現實與過往中產生時空的錯覺。
  • 現場|93歲卡茨個展上海開幕:極簡的畫作與書法性用筆
    澎湃新聞獲悉,展覽通過繪畫、雕塑和剪貼裝置作品在內的30餘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書籍文獻,展現了卡茨近60年的創作脈絡和其對具象繪畫藝術的探索。這也是疫情以來上海首次開幕的國外知名藝術家個展。在卡茨看來,人們看所有的事物都帶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他在視頻中回憶起在觀看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書畫展,「我們生活在大眾文化時代,在技法上,我的繪畫方式是『一起呵成』的,這和中國的書法很像,我喜歡中國的書法,悠閒、鬆弛,比日本書法更豐富。」
  • 藝術家張璇個展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隆重開幕
    青年藝術家張璇首次個人作品展於9月19日下午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張璇兩年內創作中遴選出的14件具有標誌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本次張璇帶來的14件作品通過夢境、孤獨等主題呈現出了今天的年輕藝術家對於當代都市生活的思考。本次展覽由策展人段少鋒擔任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