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artist
劉文炯
Liu wenjiong
70 後,生於河北,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
Born in Hebei Province, born in the 1970s, now works and lives in Beijing.
Doctor of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postdoctoral,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2020年9月26日,由高遠策劃的「異次元考古——劉文炯個展」在成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他近些年創作的《負空間——萬象》《負空間——潛規則》系列。劉文炯近年來的繪畫在極少主義的觀念邏輯下,在繪畫自身物性的基礎上,繼續探索了「空間」的永恆話題。但是他所呈現的空間,多是一種「負空間」,是繪畫耗儘自身表面承載力的空間,是繪畫內部的空間,是坍縮後的空間,是異質的空間。
▲負空間——陽光(01)52 x 42 x 9 cm 綜合材料 2020
本次展覽名為「異次元考古」,其中的「考古」可以說和藝術家劉文炯本身學習的專業密不可分,劉文炯研究生和博士生階段學習以純為主,但到了博士後階段,他的研究方向則是美術考古。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學習的經歷,從而激發了他從考古學的角度去思考繪畫,從而建構了一個自己的繪畫語法邏輯。
▲負空間——萬象(20)55 x 42 x 5 cm 綜合材料 2019
▲負空間——萬象(21)62 x 42 x 12 cm 綜合材料 2019
對於創作「異次元考古」作品的靈感來源,藝術家劉文炯說,這來源於2016年他到河北蔚縣區做考察。當時他在古玩店看到了一個猛獁象的齲齒化石,這個牙齒上有一部分像瓷器一樣通透,閃著晶瑩的光,另一部分就是骨質的,上面有一個齲齒的洞,於是他就把這個齲齒化石買下來,天天把玩,升至是吃飯睡覺都拿著。到後來,他就做了一個實驗,把裡面骨質的東西變成蠟燭了,外面的部分用丙烯顏料代替。
▲負空間——潛規則(03)81 x 100 x 8 cm 綜合材料 2017
在《負空間——潛規則》系列中,白色如奶油蛋糕的肌理上突兀得出現了幾塊亮色,像是蛋糕破碎後出現的幾塊內部的果醬;又宛如將月球表面的隕石坑標註上了鮮明的色彩。
▲負空間——萬象(23)45 x 35 x 6 cm綜合材料 2019
▲負空間——萬象(24)55 x 42 x 5 cm 綜合材料 2019
在《負空間——萬象》系列中,劉文炯在一層層的丙烯顏料下埋入蠟燭,在去除蠟燭後,留下一個個孔洞。將劉文炯的作品放在考古學的背景中,你就會發現,孔洞邊緣那一層一層如年輪一般的痕跡,就像考古地層一般。
▲負空間——萬象(32)36 x 26 x 10 cm 綜合材料 2019
▲負空間——萬象(34)35 x 25 x 5 cm 綜合材料 2019
正如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高遠所說:劉文炯的畫不僅僅需要觀看「表面」,更需穿透色層的孔洞去想像畫面的內部構造。他的繪畫通過反覆多次的時間積累,往往又呈現出一種奇特的有機形態,仿佛異次元空間中的生命體逐漸生長的過程:生長、分裂、移植,再繼續生長,分裂、移植……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再生。其繪畫中綜合材料的運用,也是一種不斷包裹、層積、破裂、再生的過程,仿佛從作繭自縛到破繭而出的過程。
▲負空間——萬象(35)33 x 21 x 5 cm綜合材料 2019
▲負空間——萬象(36)33 x 25 x 7 cm綜合材料 2019
繪畫可以向我們展現其斷層,繪畫也可以呈現時間的累積。我們觀看劉文炯的作品,也仿佛考查了數層累積的繪畫地層,跟隨視覺穿透孔洞逐層發掘到繪畫最深層的原始地貌。藝術家劉文炯亦擅長考古與歷史學,這種上有千古的追索加上突破次元的空間體驗,連同有機生長的邏輯,構成了一種自內而外的觀看,一種朝向物性的回歸,以及一種屬於繪畫的浪漫。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0月17日。
開幕式現場
▲策展人高遠(左)和藝術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