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軍迷認為,飛彈驅逐艦與巡洋艦是航母打擊群最強有力的防禦力量。美軍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和伯克級驅逐艦都能攜帶100餘枚標準系列防空飛彈,通常每艘航母都會搭配1艘提康德羅加級和2-3艘伯克級。按照這些艦艇上的飛彈垂直發射單元計算,最多能夠攜帶約400枚標準防空飛彈,但在美軍實際使用中,其中不少垂髮單元會被用於裝載巡航飛彈、反潛飛彈等非制空彈藥,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會裝滿防空飛彈。實際上,這些原本被認為用於防空反導的驅逐艦,實際多數情況下都在執行艦隊反潛/攻陸等作戰任務。
其實,航母的護航艦艇並非艦隊防空的主要輸出者,而應該算是戰鬥群的「眼睛」。宙斯盾系統最為出色的絕非飛彈攔截能力,而是其遠程預警能力。宙斯盾系統五大核心組成部分包括了SPY-1型相控陣雷達系統、MK-1指揮決策系統與其配套顯示系統、同時還擁有MK-1武器/戰備控制系統和AN/SRS-1測向系統。在作戰時,針對重型轟炸機等遠程反艦飛彈載機,SPY-1型相控陣雷達系統的探測距離已經超過400千米。這意味著,對手完全可以在轟-6K轟炸機投下反艦飛彈之前發現,並對其展開攔截。不過,受限於飛彈數量,距離過遠或威脅較低的目標基本會交給F/A-18戰鬥機來解決,標準系列飛彈只會被用來對付攔截難度高且對戰艦威脅更大的目標。
令人意外的一點是,航空母艦上搭載的艦載機才是航空母艦最為重要的防空兵力。在作戰時,航空母艦會遵循「1/3」原則,意味隨時保證三分之一的艦載機在空中執勤。一般來說,航母艦載機最遠會前出至航空母艦200公裡處,其裝備的AIM-120D中距空對空飛彈的射程也達到了120公裡左右,這意味著艦載機實際有效攔截距離約為320公裡,與護衛艦艇裝載的標準防空飛彈基本齊平。在數量方面,每架F/A-18戰鬥機都可以攜帶8枚AIM-120D,僅需要10架便擁有與阿利伯克型飛彈驅逐艦同等的防空彈藥數量。
為了保證飛行距離和殺傷效果,很多反艦飛彈的體型都較大,大部分時段的飛行速度也控制在1馬赫之內。AIM-120D飛彈擁有攔截3馬赫目標的能力,自然也能夠用於攔截高速飛行的反艦飛彈。同時,不少反艦飛彈在接近目標之前完全是直線飛行,根本不會改變軌道或者快速變軌機動。基本上,除俄羅斯現役最新型的「鋯石」高超音速反艦飛彈之外,絕大多數飛彈都在AIM-120D的攔截範圍內。這種情況下,AIM-120D的攔截能力其實不亞於標準型防空飛彈,在成本方面還有一定的優勢。
比起美軍現今裝備的F/A-18E/F戰鬥機,原先的F-14戰鬥機在攔截飛彈方面的能力自然是更加突出。作戰時,F-14戰鬥機能夠前出400公裡,再配合上美軍的AIM-54「不死鳥」空空飛彈,基本能夠將蘇聯的反艦轟炸機攔截在航空母艦500公裡之外。最近幾十年,由於美國海軍可以預見的空防壓力減小,美軍這才逐步換裝F/A-18與F-35兩款攔截能力較差的戰術飛機。目前來看,包括我國、俄羅斯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很難用常規反艦飛彈突破F/A-18戰鬥機組成的防空圈,只有在使用彈道飛彈、高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時候才會有較高几率打穿對手的防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