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最近電磁裝甲的概念又被炒起來了,我理解其原理就和我扔塊鐵砸高壓線的效果差不多,是這樣子嗎?電磁裝甲是如何從根源上實現防禦的,也是像反應裝甲一樣一塊一塊,還是只要有電就行?防禦高速動能彈的能量存儲介質,不比電磁裝甲省下的重量輕吧?
電磁裝甲有兩種,原理完全不一樣,必須分開說。
主動式電磁裝甲的原理與現在的攔截彈差不多,也是用雷達探測來襲炮彈,然後啟動安裝在車體周圍的裝甲板,用電磁力將其向固定方向發射出去,碰撞穿甲彈將其撞歪,從而降低毀傷效果。
圖:主動式電磁裝甲示意圖。
圖:依靠爆炸配合的主動式電磁裝甲。
被動式電磁裝甲與空心裝甲結構類似,但內外板都連接電極,穿甲彈或破甲彈射流命中內層裝甲時,就會接通電路,產生洛倫茲力破壞其結構,從而將其穿甲能力。
圖:被動式電磁裝甲的結構。
主動式電磁裝甲的重量和外觀會與爆炸式反應裝甲差不多,效果也相差仿佛,比主裝甲可輕多了。被動式電磁裝甲也一樣,據稱重量只有3噸左右,但是可以起到20噸鋼裝甲的效果。當然他們都需要一定的主裝甲支撐才行,所以下一代坦克還是要有30噸的重量才可以。
電磁裝甲還有一個好處是,車體頂部、側面都可以加強,不像現在的坦克,正面裝甲比牆還厚,側面和頂部卻如紙糊一般。
圖:國內2017年公布的電磁裝甲打靶試驗,這是主動電磁裝甲,從後面爆炸的火光看是與炸藥拋射相結合,而非單純電磁驅動。
瞬時大功率放電不能指望電池,而得靠超級電容或飛輪儲電設備才行,電容重量不大,和鋼裝甲沒法比。而再充電需要的大功率發電機則是下一代全電坦克的標配,不需要額外付出太大的代價。
從技術的發展形態來看,下一代坦克應該就是電坦克了。電動機動力、電磁裝甲、電磁炮。現在大功率配電技術已經基本沒問題,電磁裝甲、電磁炮還得等待儲電技術的突破,體積重量才能做得足夠小。
圖:毛子的阿瑪塔只能算作三代坦克,而且是三代坦克中的妖孽。它所有子系統都沒技術上的突破,只是走了一個無人炮塔,把乘員集中在車體、加強防護的路子,這肯定是不能算代差的。在實戰中,無人炮塔甚至是致命缺陷,車長沒辦法在站在最高點上露頭觀察,很難發現1公裡以外的敵方反坦克陣地。即便以後使用VR技術等,由於解析度所限,觀察效率仍然很難與車長露頭相比。
圖:胡塞武裝伏擊沙特軍隊車隊。即便這種遊擊隊的幾百米距離伏擊距離,也要求被伏擊一方的車長不要慫,露頭觀察和指揮。縮在烏龜殼裡,視野受限,早晚都只是一個死。
問:幾年前看到航天科工下轄企業出的「泰克魯斯疼瘋」 ,其燃氣輪機混動模式讓人眼前一亮,既利用了燃氣輪機效率高、體積小的優點,又規避了低速/怠速下油耗極不友好的缺點。由此聯想到可否將這種動力模式用到坦克/重裝甲車上,燃氣輪機只管運行在最佳效率區間,發電存儲起來,車輛運行完全靠電機。我猜肯定有人想過這個點子,但一直沒有實踐,要麼是技術還不成熟,要麼就是有無解的缺陷,根本沒法用。望堂主解疑。
本身混動就是下一代主戰坦克的標配了,無非是用燃氣輪機混動還是用柴油機混動,現在來看比較有優勢的是德國MTU的MTU890系列柴油機驅動的柴電混動模式,美國人的設計基於MTU890,我國也搞了山寨版本的890在試車。
圖:我國混動裝甲車示意圖。
圖:1.1兆瓦的MTU893隻有0.88立方米的體積,重1噸,而上一代MTU883是1.32立方米,重1.65噸。發動機體積和重量大幅縮小,為總體布置變化提供了前提。
這主要是因為燃氣輪機如果單機功率做得比較小的話,那單位油耗比大機器要大得多,尤其是小型機沒法使用多軸結構,只能搞單軸,熱效率就更慘了。而且燃氣輪機需要的進氣量大,需要過濾的空氣量也大,濾清器尺寸降不下來。
圖:M1坦克的AGT1500燃機,左上方是空氣過濾器,左下是變速箱,中部下方才是燃機本體,右側是控制機構。燃機本體並不大,但是空氣過濾器體積巨大。
所以MTU890可以一個車裝兩臺4缸或者六缸機,分散在兩個角落裡面,而燃氣輪機沒法兩個500馬力的分開使用,還是只能用大型機單一布置,這樣靈活性就不如柴油機。
圖:拿德國美洲獅步戰來說,它的發動機安裝在車體前部右側。如果採用電傳動,可以將2臺小型柴油機-發電機組合放到車體後部兩側,以平衡前部厚裝甲重量;車體前部放電池等設備;再加上頂置式炮塔,可以形成巨大的連續空間作為載員艙,而不會影響人員從車體後方出入。
像凱美瑞這樣的機械-電力混合驅動模式反而更適合燃氣輪機,也就是在機械傳動體系內加入電力的集中化模式才行。
問:堂主,歐洲的FREMM級護衛艦採用了CODLOG動力模式,有什麼優勢嗎?感覺巡航用柴油機發電效率更低,低速還不能用於反潛,而因為高速航行的燃氣輪機的存在,傳統的驅動軸之類的部件還不能省下,布置電動機佔的地方完全可以多布置一臺燃氣輪機,這樣軍艦的最高速度還能提升一些。
圖:水面戰艦聯合動力裝置分CODAD(柴油機和柴油機聯合動力)、CODOD(柴油機和柴油機交替動力)、CODAG(柴油機和燃氣輪機聯合動力)、CODOG(柴油機和燃氣輪機交替動力)、COGAG(燃氣輪機和燃氣輪機聯合動力)、COGOG(燃氣輪機和燃氣輪機交替動力)、COSAG(蒸汽輪機和燃氣輪機聯合動力)、COSOG(蒸汽輪機和燃氣輪機交替動力)、CODLAG(柴油機電力和燃氣輪機聯合動力)、CODLOG(柴油機電力和燃氣輪機交替動力)、CODEG(柴油機電力和燃氣輪機發電聯合動力)等。
堂主之前也說過,電力推進到底是怎麼回事,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常規推進是推進輔機和發電輔機同時工作,而電力推進把兩者合併到一起了,以解決發動機都存在的怠速時單位油耗較高的問題。
圖:LM2500燃氣輪機的油耗曲線,可見實際功率越接近額定功率,耗油率越低,也就是燃油經濟性越好。
比如說一個護衛艦低速航線,是兩臺MTU柴油機各額定5000馬力輸出3000馬力推進,四臺發電柴油機兩臺工作,每臺額定3000馬力輸出1500馬力,這樣總共22000馬力額定功率,輸出9000馬力。
那能不能就兩臺推進燃機工作,一共輸出9000馬力,其中6000馬力拿來推進,3000馬力發電?這樣再保留兩柴油機,做後面需要擴大電力輸出的電力來源,六臺不就縮減成四臺了?
圖:柴電-燃聯合動力模式,這種就是用柴油機發電滿足低速推進和輔機所需,高速航行時再啟動燃機提高推進功率。
你增加燃氣輪機只能取代巡航用燃氣輪機,沒法代替發電輔機,那巡航油耗就降不下去,而且傳動結構複雜。
低速狀態柴電驅動是可以反潛的,英國的23級就是柴電燃驅動,被認為是90年代降噪做的最好的護衛艦。
圖:不要說柴電低速不能反潛,就是我國054這種直接4臺柴油機推進的,低速時不一樣可以反潛嗎。現在不是炮戰和魚雷時代,軍艦最高航速已經不再是攻擊佔位的必須,因此已經不再重要。與其多加1臺燃氣,將航速從30節提高到33節,不如降低造價來得重要。
問:請堂主詳細講一下,歐洲如英法從何時起,僱傭兵或貴族家兵轉變為國家兵役制。粗粗一想,這需建立在資本式商品生產已成氣候,國家財政形成較充足可用的收入來源,是否如此?由此看來,甚至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依然難說已到此發展階段。
普魯士國家兵役制是18世紀初期,法國是18世紀末期大革命,而英國實際上到一戰才開始搞真正的義務兵役制。
圖:名畫《自由引導人民》。普魯士當時是個封建制嚴重的小國,法國大革命時期才是義務兵役制真正有影響力的階段,畢竟法國是當時歐洲的核心,世界通用語是法語。
義務兵役制關鍵是國家隨著近代化的進程,對於基層控制力的上升,同時民族國家的形成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殘酷化。過去上層打完了下層無非換個主子就行了,歐洲18世紀人口也開始過剩,所以已經是從做穩了奴隸轉向做不穩奴隸,這時候被打敗很可能就不能換個老爺,而是要亡國滅種。所以國家也能用戰敗的威脅來恐嚇老百姓,逼得老百姓出來當兵,而且不能跟以前一樣磨洋工拖後腿。
圖:兵役制度是社會結構的產物。私兵和僱傭兵對應的是二階社會,即大多數平民與少數貴族或資本家的社會,後者出錢(或土地等財物)維持部隊,部隊拿錢幹活,平民不用幹什麼但也沒啥權力。這樣的結構雖然無法動員全社會力量,但是最有利於維護貴族與資本家的統治,因為你沒錢就沒軍事力量,也就沒法反抗統治。
圖:法國大革命時期建立的義務兵役制不同,資本家剛開始爭奪掌握國家的權力,就被拖入敵人十分強大的戰爭中,僅靠錢財不足以抵禦威脅,於是不得不以實施義務兵役制。讓人當兵打仗還不多給錢,那就得在社會權力等別的地方做補償,不然軍隊怎麼會有戰鬥力?商朝滅亡,不就是商紂王緊急實施義務兵役制,武裝奴隸的結果嗎。
英國是一直沒有面對這樣的威脅,所以不太有所謂,直到一戰前都能靠僱傭兵維持。我國則是被抗日戰爭逼出來的民族國家,都發現日本人來了你想活命都難,那就只能團結起來跟日本人打了。
圖:最賊的是美國,1940年至1972年實行選徵兵制,1973年改為募兵制。這就是二戰時力量不足,於是動員全社會去當兵,結果是戰後實施福利社會制度,比如偉大社會改革。1972年越戰結束,二戰形成的軍工利益集團徹底完蛋,立刻拋棄轉向僱傭兵制,之後1980年開始貧富分化持續加速。
問:堂主你說過漢是古典帝國,天生的強,東漢末年都是壓著遊牧民族打。但是秦也是古典帝國,為什麼楚漢之爭後,西漢被遊牧民族壓著打。
因為當時中原在打內戰,長期持續內戰後人口銳減,尤其是邊界地區因為經濟體系崩潰削弱得更厲害,劉邦想要四匹顏色一樣的馬都湊不出來。這樣的情況下,漢朝很難組織起來強大的軍隊來壓倒匈奴,所以在漢朝前期很長時間內對匈奴的姿態都很柔軟。
圖:秦末農民起義是公元前209—公元前206年,然後楚漢爭霸是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7年時間天下人口減半。估計大部分倒不是因為死亡,而是失去戶籍而無法被動員徵收賦稅。
秦代的戰亂規模比東漢末大很多,關鍵是邊界地區軍團都被摧毀了,或者南撤參加決戰,像河套地區就丟掉了,漠南草原大部分也丟掉了。
圖: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擊殺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渡過黃河與王離軍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與項羽爆發巨鹿之戰,被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秦軍主力軍團就此覆亡。
缺乏河套地區的遮蔽,中原王朝軍隊就很容易陷入明朝那種分散使用兵力被動挨打的局面,無法利用大青山和賀蘭山的山口堵住遊牧民族的前進方向,只能大量分散據點賭命,或者靠六盤山來組織防禦。
圖:秦朝時陰山在手,可以在此設郡縣部署防禦。河套失守後,遊牧部落可以在整個黃土高原多路開進,中原政權則只能分兵防守,一來一去主動權就易手了。
所以漢代反擊匈奴第一次決定性勝利就是衛青收復河南地,一步步的奪回了河套地區,從此攻守之勢就逆轉了。
圖:東漢之後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戰亂,此時發生五胡亂華,即遊牧部落大舉入侵中原,比漢初佔領河套危害更大。隋唐之後經歷五代十國長期戰亂,此時遼金元又大舉入侵導致中原陸沉。可見長期戰亂必然導致漢族實力大損,然後就被入侵。
問:堂主,能不能詳細說說日本長州藩、薩摩藩和陸軍、海軍的關係與淵源?謝謝
圖:日本近代明治維新運動中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是四強藩,分別是長州藩、薩摩藩、肥前藩、土佐藩,戰後長州和薩摩分別於陸海軍關係密切,時稱長州的陸軍,薩摩的海軍。
實際上就是維新以後,長州藩在陸軍人比較多,薩摩藩在海軍比較多,這也是因為薩摩本身就在日本最西的海邊,也是德川時期最主要的對外通道,還有琉球這個海外殖民地,所以海軍力量比較強勢,在新建海軍的時候薩摩人才多、經驗豐富,就卡住了位置。
圖:南蠻貿易圖。南蠻貿易是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中至17世紀初)日本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商人之間實行的貿易,以肥前藩為主要通道。但是肥前藩在政壇、軍界代表很少,只有大木喬任、大隈重信、江藤新平三個,還都不是什麼強力人士。
實際上薩摩的陸軍將帥也不少,比如說日俄戰爭時期的滿洲軍總司令大山巖,就是薩摩藩出身的。日本前10個陸軍大將,除掉三個湊數的皇族,鹿兒島(薩摩)的有四個,而山口縣(長州)的只有三個……
圖:長州藩元老團和薩摩藩元老團。明治時期31名陸軍大將/元帥,鹿兒島縣出身的有西鄉隆盛、大山巖、野津道貫、川上操六、黑木為楨、西寬二郎、川村景明、大迫尚敏、鮫島重雄,共計9個,比例已經非常高了,山口縣也就是長州藩也不過11個。大山巖是日本陸軍第二人(第一人是山縣有朋),日俄戰爭的日本前線總指揮,與東鄉並稱為「陸之大山,海之東鄉」,日本九元老之一。
長洲的優勢實際上是在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死後,日本政壇的領袖是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這倆都是長洲的。尤其是山縣有朋長期是陸軍老大,隨著他的扶持,在維新志士時代結束後,桂太郎等新生代取得了優勢,所以顯得長州藩在陸軍比較強勢。
圖:在山縣有朋(前中)的支持下,大正時期日本41名大將,山口縣有5個,鹿兒島縣只有2個,這就拉開了差距。山縣有朋歷任陸軍卿、參軍、參謀本部長、內務大臣、農商大臣和首相,1909年伊藤博文死後,成為日本最有權勢的元老,對內閣的交替和重大內政外交問題都有重要影響。
迷你踢館
問:M1A2如果換裝德國55倍徑120火炮,它的穿甲彈威力會更大嗎?99改為什麼重量不如M1A2,防護力卻遠遠的超過美國坦克?
並沒有遠遠超過……
99A的優勢還是少一個人,而且還是佔空間最大的裝填手,所以炮塔小,節約了大量空間,從而縮小重量。
圖:M1的裝填手,必須有很大空間才能完成取彈-裝填過程。
問:付不付費都支持大唐!巴拿馬底特容易磨損,大部分軍鞋卻都採用,優點是什麼?我軍現役軍鞋水平如何?
巴拿馬底不容易掛泥,適合鬆軟環境使用。
問:堂主,美國的黃蜂兩攻裝備的是眼鏡蛇武直,釆用雪翹式支架,沒採用阿帕奇。075直接用武直10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必竟海航飛機對防鹽鏽蝕是很嚴格的,武直10上艦必需要按海上要求重新設計!!
倒是沒必要徹底推倒重來,該防護的地方做好防護就行了,七爺八爺甚至十爺和蘇-30MKK海航不也正常用?
圖:你看英國人的兩攻用的不就是阿帕奇?
問:為啥中國古代所有朝代不重視武舉呢,都沒有從國家層面來培養那個群體,只是因為儒家思想是主流嗎?除了唐朝有武舉,純粹是因為統治者怕造反嗎,俠以武犯禁?
武舉真正規範化和普及化是清朝……武舉反而是減少俠以武犯禁的機會,讓地方豪強也有機會進入體制。
清之前還是貴族階層為了壟斷入仕渠道,所以很排斥武舉。
問:堂主,空空飛彈只能點火幾十秒,後期靠慣性,可是飛彈熄火後對方飛機做機動,飛彈跟著再做機動,就失去動能了呀。除非飛彈在點火的幾十秒內擊中飛機,等到飛彈熄火靠動能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宣布這枚飛彈已經失敗了?
飛彈熄火時速度能達到四馬赫,飛彈把這些動能消耗掉也需要很長時間,而戰鬥機機動擺脫的時候又要做動作,又要緩慢加速,速度一般都在音速上下,這就很容易被追上了。
圖:空空、地空飛彈固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都很短,也就幾秒而已。飛彈在有效射程內的整個飛行時間也不長,5公裡時也就10秒,20公裡時也不超過30秒。
圖:發動機熄火就廢掉的是美國AIM-95機敏空空飛彈,這類採用推力矢量控制,熄火就沒法控制方向。
問:請堂主介紹下美國微型自衛彈藥(MSDM)與高能雷射自衛武器相互結合的防衛作戰,具體能提升戰機多少生存概率?其本身用來攔截空空飛彈,總感覺還不是那麼靠譜,畢竟射程肯定不遠的前提下,難免飛機遭受空空飛彈的破片殺傷,這項技術有多大的把握和可行性呢?謝謝
那個微型自衛彈藥是動能彈頭,直接撞上去摧毀來襲飛彈,不會引爆戰鬥部,產生的碎片傷到飛機的機率很低,而且這也比飛機被直接命中來的好啊!現在主要的問題,是這個東西要求這麼高的攔截精度,要猴年馬月才能搞出來,那個時候可能雷射攔截就真的已經裝到飛機上了。
問:……唐……可……不……可以介紹一下和平典範計劃對雙方的影響?
明明又短又小的一道題,為啥要問的這麼長?再這麼問不回答了啊!
對我國來講的意義不小,畢竟殲-8-2是當時我國最先進的戰鬥機,能在此基礎上讓我們接觸到世界先進戰鬥機的設計理念,這個是很有價值的,就算項目最後沒成,為我們改進自己的戰鬥機也提供了發展方向。
圖:我國從這引進了很多技術,包括1553B數據總線等等。
對美國的影響,就是最先進的戰鬥機讓人家玩了唄,雖然飛機照F-16差不少,但是畢竟是你最先進的飛機,拆開了一頓搗鼓也知道你的零部件拆下來不通用了。
圖:對美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打開了想像空間,從此知道同一型號的兩架飛機可以零備件互不通用。
問:堂主吉祥如意!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讓英國如坐針氈,邱吉爾晚年還心有餘悸,美國潛艇在太平洋上大大削弱了日本的運輸能力。不知英國的潛艇有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和怎麼樣的作為呢?
除了用袖珍潛艇重創提爾皮茨之類的特戰案例之外,特別出彩的沒有,表現不能算差,中規中矩吧。整體上就是損失率很高,能偷掉一些敵方軍艦艦,搞搞偵察布雷這種活動,這也是常規潛艇部隊的共性。
圖:二戰中英國人用這種X型袖珍潛艇帶著炸藥桶潛入港裡去炸提爾皮茨,放出去6艘艇,一共24名艇員,最後只有一條X6攻擊成功,艇員被俘,此次參與攻擊的除了X10因為故障放棄攻擊撤出戰鬥外,其餘人員全部失蹤或陣亡。
德國的很多戰爭資源都來自內陸,沒法用潛艇封鎖,所以英軍的潛艇部隊表現也沒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