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此人打響了二戰第一槍,德軍統帥部為何大發雷霆?

2020-12-19 騰訊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國際公認的是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閃擊波蘭,由此拉開了二戰的序幕。而打響二戰第一槍的是誰呢?

此人叫阿波特·海涅,是一名德軍中尉,隸屬於納粹德國的情報機關。

德軍閃擊波蘭之前,海涅中尉接到上級命令,率領一支戰鬥小分隊潛入波蘭境內。

入侵波蘭的德軍劇照

海涅中尉的任務,是率領小分隊,對波蘭境內的火車通道進行破壞。

其目的是德軍入侵波蘭的戰鬥打響後,波蘭軍隊無法快速集結。

結果,海涅中尉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打響了二戰的第一槍,德軍統帥部為何對他大發雷霆呢?

這事兒還得從1939年,德軍閃擊入侵波蘭的備戰階段說起。

首先、阿勃韋爾情報組織

阿勃韋爾情報組織,隸屬於納粹德國的國防軍情報組織,它比臭名昭著的黨衛隊成立的時間還早。

二戰前夕,德軍所有的間諜都屬於這個組織,甚至還成立小分隊專門進行破壞暗殺活動。

前文講到的海涅中尉率領的小分隊就隸屬於這個德國情報組織。

在此我的觀點是,打響二戰第一槍的海涅中尉並不屬於德國正規軍,而是德國情報機關的戰鬥小組。

阿勃韋爾情報組織部長卡納裡斯

其次、德軍統帥部大發雷霆的原因?

1939年8月24日,阿勃韋爾情報組織接到德軍統帥部的電話,告知元首希特勒已經決定在8月26日凌晨4點15分進攻波蘭。

熟悉二戰歷史的讀者朋友們估計要問,德國對波蘭進行「閃電戰」不是1939年9月1日麼,針對其中的原因,大家聽我慢慢道來。

德軍最高統帥部命令阿勃韋爾情報機構,立即派遣16支戰鬥小分隊前往波蘭進行活動。

阿勃韋爾情報組織接到上級命令後,立即派出16支小分隊秘密潛伏到波蘭境內。

這16支小分隊準備在8月26日開戰12小時前,開始破壞活動,為德軍大部隊入侵波蘭打頭陣。

1939年,希特勒準備入侵波蘭

結果,在行動即將開始時,阿勃韋爾情報組織又接到德軍統帥部的緊急命令,讓這16支小分隊立即取消任務,希特勒因為其它變故,決定推遲進攻波蘭時間。

阿勃韋爾情報組織接到命令以後,被嚇得不知所措,因為所有派出去的小分隊已經到達指定地點。

於是,阿勃韋爾情報組織用最快的速度聯繫上這些秘密潛伏到波蘭境內的小分隊,結果16支隊伍回來15支,失去聯繫的一支就是打響二戰第一槍的海涅中尉率領的小分隊。

8月26日凌晨,沒有聯繫上的海涅中尉,按照原計劃指揮小分隊向波蘭的一處火車通道開火,打響了二戰的第一槍,並且迅速佔領了該火車站。

一支德軍小分隊

結果,海涅中尉等了半天也沒見到按原計劃接應他們的德軍裝甲部隊,於是趕緊用火車站的電話給上級打電話。

上級接到海涅中尉的電話後,第一句話就說:「趕緊放棄火車站,迅速撤回德國境內,要快!」

海涅中尉接到命令後,徹底懵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得知海涅中尉驚動了波蘭軍隊,也是大發雷霆。

針對這個尷尬的結局,我的觀點是海涅中尉誤打誤撞打響了二戰的第一槍,但是卻讓波蘭軍隊提高了警惕,迅速進入備戰狀態,怪不得德軍最高統帥部大發雷霆。

最後,在海涅中尉打響了二戰的第一槍後的第六天,也就是9月1日這一天,納粹德軍終於大舉侵略波蘭,用「閃電戰」拉開了二戰全面爆發的序幕。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

總之,德軍與海涅中尉不管誰先進攻波蘭,都是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給歐洲大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爭災難!

相關焦點

  • 誰打響了二戰的第一槍?比二戰爆發整整提前6天!真相令人無語!
    本是反納粹者,卻率先向波蘭打響第一槍,真相令人哭笑不得!他率先打響二戰第一槍,比二戰爆發提前6天,波蘭人卻當成意外! 其實,早在1939年8月26日凌晨,一個名叫阿波特.海涅的德軍中尉,就率領一支小分隊,突襲了德波邊境波蘭一方的火車站,率先打響了二戰第一槍,比德軍閃擊波蘭整整提前了6天。
  • 二戰曼施坦因才能卓越,為何被統帥部重用卻不信任?是人都有不足
    提到二戰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能,一些網友們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他應該是二戰德軍中無人能出其右的最優秀參謀軍官。可是,曼施坦因軍事才能那麼突出,為什麼德軍統帥部不將他用到陸軍總參謀長位置,發揮更大的作用呢?但曼施坦因真正發跡是二戰德國的崛起,在1936年到1939年二戰爆發,曼施坦因見證了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和整個閃電戰理論的產生和出爐。從這時起,他的參謀才能逐漸被德軍高層所重視。1936年,曼施坦因參與制訂了德軍入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1939年,他又參與制訂了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計劃。
  • 二戰西盤半島戰役德國閃電入侵波蘭西打響的第一槍
    說到二戰時期鼎鼎大名犯下波蘭大屠殺戰爭罪的第三骷髏裝甲師,在東線時期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敵後都是以心狠手辣著稱,被譽為德軍二戰最為強悍的部隊一,在戰績輝煌的背景下人們只記得1943年到1944年該師的在東線輝煌時期,卻對該師的來歷知之甚少,在成為裝甲師之前,第三骷髏師是一有悠久歷史的部隊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擴編了這支隊伍,將其變成7個營,配備有224門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全部配屬給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用於進攻莫斯科方向。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朱可夫在1939年與日本關東軍對陣諾門罕時,使用炮火準備時就用到了喀秋莎。而在蘇芬戰爭時,蘇軍不僅試驗了喀秋莎,還調取了兩輛T34坦克做試驗。只不過,這兩次戰役,喀秋莎僅作為試驗武器,到了蘇德戰爭的奧爾沙戰場,蘇軍才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投入火箭炮部隊作戰。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頓涅茨之戰和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為德軍重新獲得戰場主動權功不可沒。從這個層面講,德軍統帥部並沒耽誤曼施坦因的升遷,從1939年9月閃擊波蘭起算,到他1942年7月攻佔塞瓦斯託波爾要塞晉升元帥,也才不到三年時間。如果從蘇德戰爭爆發起算,他一年就晉升了元帥。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朱可夫被稱為二戰第一名將,還被稱為蘇軍的「救火隊長」。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
  • 二戰高加索戰役,為何第4裝甲集團南下北上都是錯誤的?貪大求全
    二戰蘇德戰爭,發生於1942年夏天的高加索戰役,可以說是蘇德戰場的命運之戰。因為這場戰役關乎兩軍對高加索戰略資源的爭奪,誰擁有了這些資源,誰就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是,本來完全有可能打贏這場戰役的德軍A集團軍群,卻因第4裝甲集團軍的加入和撤離,最終錯失了良機。而德軍統帥部也因第4裝甲集團軍的南下和北上,導致史達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兩場皆輸,這是為什麼呢?
  • 閃電戰的先驅,二戰德軍最開始的那三個裝甲師
    在1938年下半年的時候,又組建了第2到第3裝甲師,另外還組建了一個輕裝師;而到了1939年4月份時,德軍再次組建了2個裝甲師和1個輕裝師;在二戰爆發時,德軍共組建了5個獨立裝甲師和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蘇德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72天,成為二戰當中圍城時間最長的戰役。有人疑問,作為德軍在蘇德戰爭當中的靈魂人物,曼施坦因分別於戰役打響和戰役中期,兩度參與圍攻列寧格勒,為何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而且都是帶著遺憾離開呢?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交戰雙方為何轉換戰場?先打兩頭後打中央
    二戰蘇德戰爭,1941年7月到9月發生的第一次斯摩稜斯克戰役,雖然德軍最終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宣稱完成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目標和任務,但蘇軍也對外宣稱挫敗了德軍繼續對莫斯科展開進攻的企圖。從當時戰場環境看,德軍有繼續進攻莫斯科的條件,蘇軍也有繼續反攻斯摩稜斯克的可能,為什麼交戰雙方都沒有繼續進攻呢?
  • 二戰中為何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依舊沒有擋住德軍的鋼鐵洪流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德軍強大的攻勢之下,波蘭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便被德國佔領。德國佔領波蘭後,又將侵略矛頭對準了西歐。1940年5月10日,德國向法國、比利時、丹麥、荷蘭等西歐國家發動大規模進攻。
  • 一戰老艦打響二戰第一炮,活成德軍最長命戰列艦,後被蘇軍當靶船
    如果把戰場比作舞臺,戰爭比作戲劇,那麼每一名軍人、每一支部隊、每一件武器都是舞臺上的角色和道具,而為二戰這場史上最宏大的戰場大劇打響開幕第一炮無疑是露臉揚名的大好機會。然而,贏得這一角色的並不是什麼王牌部隊或是新型武器,而是一艘服役超過30年的老式戰列艦。■表現「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號戰列艦在海上航行的畫作。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允許保盧斯突圍,冬季風暴行動能成功嗎?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二戰:德軍閃擊波蘭真的勢如破竹麼,看看歷史怎麼說?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軍隊拉開了二戰的序幕,在這一天,德軍海陸空三軍首次運用「閃電戰」突襲波蘭,造成波蘭軍隊潰不成軍,德軍很快侵略佔領了波蘭全境。 如今,回顧整個二戰歷史,波蘭軍隊給人們留下來不堪一擊的印象,那麼,德軍閃擊波蘭真的勢如破竹麼?看看歷史怎麼說?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1941年7月初斯摩稜斯克戰役打響後,羅科索夫斯基就是在南有基輔戰場、北有斯摩稜斯克戰場的雙重需要下,臨危受命,率領第16集團軍北上增援中線戰場。可是,讓羅科索夫斯基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去直到1942年7月組建布良斯克方面軍這一年時間裡,居然有3次要換防第16集團軍,這是為什麼呢?
  • 二戰爆發前,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上)
    隨著希特勒在1933年的上臺,防衛軍的軍力就開始擴張,很快防衛軍就更名為國防軍,其兵力在1934年10月份的時候,達到了30萬人。到1939年秋天的時候,德軍擁有了52個常備師,當然因為戰爭的需要又組建了46個後備師;在52個常備師中,步兵師就擁有39個(包括四個摩託化步兵師),還有3個山地師、5個裝甲師、4個輕裝步兵師(摩託化步兵加兩個裝甲營)和一個騎兵師,這個騎兵師一年後就改為裝甲師了。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A集團軍群回防能扭轉戰局嗎?捆住了手腳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統帥部為何不集中A、B兩個集團軍決一死戰?對這個問題,不是德軍統帥部不派A、B兩個集團軍群與蘇軍決一死戰,而是德軍A集團軍群深陷高加索回不來。  德軍統帥部的如意算盤是打好了,如果此方案成功,那德軍就可在1942年夏季完成巴羅薩既有目標任務,既佔領了烏克蘭和高加索能源和補給基地,還切斷了蘇軍的後路,同時還完成了佔領莫斯科的任務。
  • 二戰羅斯託夫戰役,第1裝甲集團軍被阻,蘇軍打贏首場圍殲戰鬥
    發生於1941年11月到12月間的羅斯託夫戰役,是蘇軍自德軍閃擊蘇聯以來,打贏的首場圍殲戰鬥。那麼,在當時德軍氣勢正盛,三路大軍大踏步向蘇聯縱深挺進的關鍵時刻,南方集團軍群為何在羅斯託夫受阻,第1裝甲集團軍差點被圍殲,龍德施泰特元帥要辭職不幹呢?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因為蘇軍在1942年5月份進攻哈爾科夫時,已經具備了打贏的條件,但此時,蘇軍並沒意識到德軍有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意圖,直到7月12日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場退守史達林格勒時,才發現雙方在這一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蘇軍統帥部這才發現戰場形勢完全跟預想的不一樣,倉促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而打響了蘇德戰爭關鍵一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如果蘇軍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還會有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嗎?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反攻為何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先弱後強
    二戰蘇德戰爭,對於如何打贏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統帥部想了許多辦法。其中在制定「天王星」反攻計劃時,史達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史達林助手安東諾夫4人共同商量了個對策,那就是先打德軍的僕從軍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然後再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那麼,蘇軍為什麼不直接圍殲德軍部隊呢?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