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第一輛坦克誕生以來,坦克強大的裝甲、優越的火力、強力的機動等特性就一直是人們研發新型坦克時追求的目標。
而坦克之所以能夠跨壕翻塹、所向披靡,功勞要全部來自於兩條履帶。最初,人們研製的坦克履帶實際上是源自於拖拉機上,但是隨著科技和材料的不斷發展,現代坦克履帶無論是從形式、構造還是材料都與之前相差甚遠,甚至可以稱之為「無限軌道」。
坦克的動力主要來自於主動輪帶動履帶嚙合,履帶上面有誘導齒,防止坦克行進中履帶脫落,在履帶與地面接觸的部分有各式的紋絡,被稱為防滑筋,能夠讓履帶的地面摩擦力更大。除了這些以外,坦克履帶還分為金屬履帶和掛膠履帶。
金屬履帶的構造相對來說簡單一些,但是如果坦克裝備金屬履帶行駛過路面以後,會對路面造成嚴重的損壞,這就限制了坦克金屬履帶的適用範圍。
而掛膠履帶一般來說就是在履帶的接地面掛上橡膠模組,這樣坦克在行駛到公路上的時候能夠降低對路面的損壞,同時也提高了履帶的使用壽命,降低坦克運行時產生的噪聲。而且掛膠履帶一般分成整體式和可更換式,現在一般比較常見的都是可更換式。
履帶也並非是長長的一整條,而是由一小段連接起來的,中間用栓銷連結,需要對履帶進行維護和更換的時候需要將栓銷拔出,履帶也就隨之自然脫落了。
履帶的寬度也很有講究,在同樣的坦克重量和履帶長度下,寬度大的履帶能夠降低對地面的壓力,加大與地面的摩擦力,提高坦克通過泥濘、水坑、沼澤等鬆軟路面的能力。但是履帶寬度同時受到了坦克寬度的制約,如何掌握好兩者之間的分寸也是極為講究的。
坦克履帶雖然是金屬構成,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傷害」。坦克經常要面對的是複雜多變的地形,履帶之間經常會有淤泥和砂石堆積,這些砂石和淤泥如果不及時清理,嚴重的話可以將履帶的使用壽命直接減半甚至報廢。
而在作戰時,履帶一旦被敵方擊中並脫落,那坦克就成了一動不動的「大鐵盒」,因為坦克負重輪和主動輪之間的動力傳導就是依託履帶進行的,履帶一斷,負重輪也就失去了動力。
不要小看履帶的作用,它是坦克所向披靡的保障,依靠優秀的履帶,無論多麼複雜的地形,坦克都可以疾馳而過。(文:狼煙)